【戰疫史話】史上「鍾南山」,英雄伍連德

2021-02-21 微微夕陽紅

點擊藍色小字- 關注微微夕陽紅


圖片

      偶然在「老梁故事匯」裡,看到梁宏達講述的100年前發生在哈爾濱的鼠疫,以及如何戰而勝之的故事,觀後頗感慚愧和震撼。慚愧的,是發生在近代中國的如此大的戰疫事件,之前居然毫無所知,說明自己的知識面很狹窄;震撼的,是在世界抗疫史上有伍連德這樣的華人英雄,在此全球戰疫之際不可以不宣傳,廣而告之。於是在重複收看視頻和網絡搜索資料的基礎上,編輯了此文,以饗朋友們。 


      發生在110年前的瘟疫

1910年10月,在沙皇俄國的西伯利亞,兩個獵人發現一具慘死的屍體,經檢查發現死者是得鼠疫而死。為防止鼠疫在俄國境內蔓延,沙俄當局下令將在俄國境內的華人勞工驅趕回國。其中有兩位勞工在10月25日回到中俄邊境城市滿洲裡後,住進了一家小旅館。簡陋的房間裡有四張床,除了兩位勞工還有兩位其他客人。當晚兩位勞工發病,症狀是發燒咳嗽,然後吐血,第二天早上都死了,死者屍體渾身發黑髮紫;那時的醫療條件很差,根本搞不清楚他們得的是啥病,因何而死?迷信的還以為是「鬼*上*身」。但奇怪的是,在第二天同住的另外兩位客人也發病了,症狀與前兩位相同,也在第二天死去。從俄羅斯到滿洲裡,再從滿洲裡到哈爾濱是有鐵路線相連接的。隨後幾天,在滿洲裡到哈爾濱的鐵路沿線如扎蘭屯等地,就相繼出現類似病死,不過當地人並不知道是咋回事兒。在11月8日,在哈爾濱一處叫付家甸的地方(現在的道外區),在一處工人宿舍裡有人出現上述症狀,隨後便開始在哈市傳染傳播,到了11月下旬,整個哈爾濱都成了疫區。而且沿著鐵路途徑長春、奉天(瀋陽)到關內的鐵路線都有傳染。更為驚慌失措的是那些老外。當時號稱「東方巴黎」的哈爾濱,乃至整個東北地區,其鐵路等交通條件,其對外貿易交流等方面在全國都是領先的,外國人工作和生活在東北的人很多。相比之下,他們更懂得疫情的厲害,不但害怕自己被傳染,其所在的歐洲等國也怕被傳播回去。所以當時的疫情,不但是朝*野*驚慌,更是震驚世界。


      臨危受命與「肺鼠疫」

當時在東北的外國人以日本和俄羅斯最多,他們共同向清*政*府提出,要接管戰疫的指揮權。一旦授權,那啥事兒就得聽人家的,不一定對我們有利。當時是宣統二年,溥儀皇*帝才幾歲,實際管理清廷的,是攝政王載灃,還有袁世凱等大臣,李鴻章等那批老臣已經去世了。廷議結果是由中國自己來管,經過袁世凱推薦,決定請當時在天津陸軍軍醫學堂擔任副監督(副校長)的伍連德,出任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伍連德是劍橋大學首位華裔醫學博士,是當時中國防疫工作的不二人選。1910年的11月,東北正是嚴寒的冬季,伍博士來到哈爾濱。深入調查後他意識到有些不對勁,按照鼠疫傳播途徑,是跳蚤傳播老鼠,再由老鼠傳播給人。而數九隆冬的哈爾濱哪來的那麼多跳蚤呀?於是他想要解剖屍體看看。在20世紀初,按照中國的傳統是「入土為安」,把屍體開膛破肚那是萬萬不行的;況且伍博士要的,還是剛死的患者。也是機緣巧合,在哈市有一位剛死的日本女人,其家人暫時不在,於是總醫官下令把該房間戒嚴。他快速將屍體打開,發現肺部有明顯問題,於是取出各臟器的部分樣本,將屍體縫合後匆匆掩飾過去。回到實驗室,通過顯微鏡觀察,果然在肺部感染最為嚴重,於是他便將瘟疫冠名為「肺鼠疫」。

它是通過空氣傳播(現在叫飛沫傳播)的,與其它鼠疫傳染途徑顯然不同。這個「肺鼠疫」的名稱,以及關於空氣傳播的說法,都是伍博士首次發現並提出,後來被國際同行認可的。 提到鼠疫,大家都以為是老鼠傳染,其實不僅是老鼠,凡是嚙齒類動物都能夠傳播鼠疫。而那次「肺鼠疫」攜帶傳播者就是水獺(ta)。

 

       隔離封鎖與「伍氏口罩」

當時的伍連德才31歲,很年輕,許多人對他不是完全信任。其中有一個叫梅斯尼老外,他是法國人,是當時北洋醫學堂聘請的首席醫官。論名聲和影響力要比伍連德大得多。他也被朝廷派到哈爾濱,來協助抗疫。但這位洋人瞧不起中國人,認為伍連德的「肺鼠疫」通過空氣來傳播的認定和結論是不對的。他提出要接管「總醫官」職務,他的要求得到了許多西*方*國*家領*事*館的支持,伍連德被迫一度辭職。隨後這位梅斯尼進入角色,高傲自大的他在進入疫區醫院的時候,甚至都不戴口罩,結果幾天後他就被感染了,隨後死去。洋醫官的死再次震驚朝野和老外,各*國*領*事*館態度來個180度大轉彎,大家不再猶豫,伍博士再度出山。總醫官的他趁機提出要授予全權和特殊處置的權力,朝廷應允。隨後伍連德便從長春調兵2000人,將哈爾濱分為八個隔離區,分別派兵把守;又調用了120節火車的車廂,當做隔離病房,將患者和疑似病人,統一收治或者隔離。現在常用的「疑似」一詞,就來源於當年的伍博士,因為在此之前疫情上是沒有疑似說法的。

話說轉眼就到了第二年的臘月,臨近過年了。許多東北人來自山東河北一帶,過年了他們要回家,為了防止把疫情傳播到關內和東北各地,伍連德與當時實際管理鐵路的日本和俄國商量後,決定北滿和南滿鐵路暫時停運。除了沿線城市攔截外,在山海關還設置了總關卡。凡是出關者,一律要進行5到7天的隔離觀察,誰也不能例外。當時有位欽差大臣叫鄭孝胥,官至太子太傅,是溥*儀*皇*帝的老師。他奉命回京,行至山海關照樣被隔離,可見當時的防疫工作,還是極其認真嚴格的。

戰疫期間,伍連德發現當時只有一層紗布的口罩,對於飛沫傳播的阻攔效果不佳,於是他親自設計了一款雙層紗布加一層棉絮的新式口罩,也就是現在口罩的源頭,被世人稱為「伍氏口罩」。 


      集體火葬與鼠疫會議

哈爾濱被封城隔離後的一段時間,每天的死亡人數不減反增,比如原來每天100多人,現在反而是200多了,這讓伍連德很不理解,也很著急。於是到處詢問查看。當得知死者屍體都被集中丟棄在城郊某地的時候,他認為是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因為這些暴露在外的屍體其實就相當於是病毒儲存地,一旦被老鼠或者野狗等啃食了之後,就會通過傳染鏈條再度傳回來,造成惡性循環。解決的辦法是火葬。在現代人的我們看來這不算啥事兒,但20世紀初的中國可是行不通的,那個時候講究「入土為安」。但不火葬也解決不了問題,最後通過行政命令來執行。在1911年的除夕當晚,隨著一聲劇烈的爆炸,天寒地凍的山頭被炸開了一個大坑,屍體隨後被丟棄進去,然後澆上汽油點燃,在熊熊大火中,在中國防疫史上首次「集體火葬」順利完成。

從1910年11月下旬到來年的3月,大致四個多月,流行於我國東北的「肺鼠疫」基本上得到控制。「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成功阻止疫情的擴散,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戰勝了鼠疫病魔。同時徹底粉碎了日、俄兩大列強欲借瘟疫侵佔東北領土的圖謀。」

伍連德首次提出「肺鼠疫」的病名,確定了鼠疫的傳染途徑,並成功防治。為總結、表彰伍連德防疫的經驗與成果,第一次在中國奉天(瀋陽)召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國際學術會議——奉天(瀋陽)「萬國鼠疫研究會議」,伍連德被選為大*會*主*席。他也成為諾貝爾獎候選人華人第一人,其總結的「病人隔離、佩帶口罩、分段戒嚴、消毒焚屍」十六字工作方針,也成為2003年防疫『非典』的主要方式,沿用至今。

在老梁故事匯視頻裡發現有電視劇《浴火危城》的鏡頭,於是上網搜索,發現該電視劇於2010年10月25日開機,即一百年前伍連德博士到達哈爾濱開始與鼠疫作戰的時間。在50年一遇的寒冬中,由中、俄、美、法、日五國演員組成的攝製組歷時三個月的艱苦拍攝,於2011年的1月8日關機。2012年12月6日,電視劇《浴火危城》在京舉行首播新聞發布會。2012年12月12日在中*央*電*視*臺第八套電視劇頻道。該劇長達30集,由鄧迎海執導,溫兆倫、王大奇等人傾力加盟。該劇講述了人們如何在1910年哈爾濱爆發的一場百年不遇的鼠疫中活下來的故事,導演鄧迎海希望能夠通過該劇謳歌城市英雄,傳承屬於哈爾濱城市的「伍連德精神」。在哈爾濱,至今還有伍連德小學、伍連德醫院、伍連德紀念館,稱伍連德是哈爾濱的「救命恩人」。

「1910年,東北地區鼠疫大流行,幾個月內,斃命數萬人,且有向直隸、山東和京城蔓延之勢。對於這種惡疾,當時沒有任何特效藥;如果任由疫情發展,哈爾濱可能將毀滅,東北三省也將遭受滅頂之災,中國可能將變成第二個中世紀的歐洲。」這段話既是劇情介紹,也是真實歷史的寫照。所以終上所述,我把這篇介紹文章冠名為《史上「鍾南山」,英雄伍連德》,感覺名副其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附1:老梁: 2020最新講述;說疫情,(上集)  西瓜視頻

https://www.ixigua.com/i6798485536227983887/

附2:浴火危城 第01集_1080P在線觀看平臺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cover/dy7c2dso6ieqbfh/x0024q6lt36.html?ptag=douban.tv

伍連德,溫兆倫飾演

相關焦點

  • 文獻紀錄片《防疫先驅伍連德》(第一集)
    》,再現110年前伍連德醫生,面對哈爾濱鼠疫大爆發時嚴謹求實、科學施策,最終戰勝疫情的珍貴歷史片段。  1911年的冬天,醫學博士伍連德,主導了中國近代第一次防疫戰。在日俄勢力下的東北,他帶隊克服千難萬險成功阻止了疫情,挽救了無數生靈,被國際聯盟衛生組織授予「鼠疫鬥士」的榮譽稱號,為中國在世界贏得了尊敬。
  • 今天,鍾南山等8位戰疫英雄,深情講述戰疫故事
    出發時,鍾南山隱約覺得武漢的疫情並沒有報導上表述的那麼樂觀。當時,鍾南山已經聽到了一個消息,有一家六口人,其中5人去了武漢,回到深圳就得病了,這一家的親家母沒有去過武漢,也得病了,「這是聚集性感染非常危險的信號,是說明有沒有可能人傳人的信號」。
  • 鍾南山等八名戰疫英雄生動講述抗疫故事
    在廣東省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院士及5名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2名先進集體代表,分享了他們9個月來戰疫的故事和心聲。 出發時,鍾南山隱約覺得武漢的疫情並沒有報導上表述的那麼樂觀。 當時,鍾南山已經聽到了一個消息,有一家六口人,其中5人去了武漢,回到深圳就得病了,這一家的親家母沒有去過武漢,也得病了,「這是聚集性感染非常危險的信號,是說明有沒有可能人傳人的信號」。
  • 廣電總局將拍戰疫電視劇,主演由你來定!#誰來扮演鍾南山#
    據報導,廣電總局將組織拍攝戰疫題材的電視劇,編劇導演團隊已確定,演員海選,靜待花開!據悉,受到千百萬醫護人員、疾控、公安、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的「逆行精神」感召,在國家廣電總局組織、指導下,在國家衛健委和上海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廣播電視臺集結國內一線製作力量,籌拍一部以「戰疫
  • 首部新冠肺炎題材電影《戰疫英雄》
    當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親赴武漢; 當數位醫務人員確診被病毒感染、犧牲; 醫護工作者們不計報酬、無論生死; 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衝鋒陷陣, 在人民與病毒之間砌起高牆,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 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戰「疫」,
  • 鍾南山院士領銜「英雄就在你身旁」
    向您致敬,戰疫英雄!3月16日,由中共廣東省委網信辦、廣東省衛生健康委指導,廣東衛生在線用心用情用功組織創作的公益音樂MV《戰疫英雄》正式在全網首發,一句句動人詞曲、一聲聲深情演唱、一幀幀感人畫面,演繹出廣東力量,也傳遞了戰疫必勝的信心。
  • 央視紀錄片全面反映防疫戰疫史
    為全面反映中國衛生防疫戰疫歷史,展現中國在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取得的矚目成績,深入體現中國醫務人員的醫者仁心和大愛無疆,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司聯合攝製的五集紀錄片《戰「疫」》,3月30日起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晚8點檔首播。
  • 《浴火危城》重播 再現110年前伍連德在哈爾濱抗疫
    3月1日,哈爾濱電視臺影視頻道將重播電視連續劇《浴火危城》,該劇再現了1910年劍橋大學首位華裔醫學博士伍連德,臨危受命出任「大清總醫官」,趕赴哈爾濱全面主持東北三省的防疫工作,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成功阻止疫情的擴散,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戰勝了鼠疫病魔,同時伍連德也徹底粉碎了日、俄兩大列強欲借瘟疫侵佔東北領土的圖謀的歷史故事。
  • 人物|「發現」抗疫鬥士伍連德
    伍連德相信:唯有皇帝下一道聖旨,才能解決問題。同當地士紳交流並得到支持後,伍連德向清廷上書,請旨焚化屍體。三日後,伍連德收到了清政府的回覆:同意火化。「伍連德這個人,既有學術能力又有行政能力,這十分難得。」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微生物學會原秘書長程光勝向記者介紹了這段歷史,「他能發動群眾。幾千具屍體,他說燒了,當地沒有人(敢)反對。送信的郵差、老中醫……都被他發動起來(投入抗疫)。」
  • 鍾南山回到母校為「鍾南山」揭幕
    鍾南山院士的出現引來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鍾南山和同學們講述了全體中國人民特別是醫護人員戰疫的故事,勉勵同學們要有「大我精神。」「今年的疫情防控期間,華附在組織師生、校友進行愛心協助抗疫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們的很多校友到武漢進行支援,這體現了華附人的愛國愛校的精神。」鍾南山說,華附學生一方面在學習工作要提高,同時社會責任感也要提高。
  • 羅田三裡畈沙雕藝術致敬戰疫英雄
    12月5日,黃岡羅田三裡畈溫泉舉行「第五屆大別山國際沙雕藝術節」,一座座沙雕致敬戰疫英雄,吸引著諸多遊客前來打卡,大家紛紛欣賞沙雕藝術,體驗溫泉沐浴。羅田三裡畈溫泉每年舉行大別山國際沙雕藝術節,既是拉開溫泉旅遊的序幕,也是展示羅田旅遊形象的窗口。
  • 現代口罩之父——伍連德
    伍連德臨危受命擔任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命令一到,他馬上率領著助手林嘉瑞到達疫區中心哈爾濱。到達哈爾濱後,為了儘快查出病因,伍連德在短時間內充分了解了疫區地理、社區與人口分布情況。熟悉掌握西方醫學理論與技術的伍連德深知面對當時大規模傳播的情況,只有解剖因疫情死亡的人的屍體,並對其進行詳細的病理分析才能抓出這次疫情的罪魁禍首。
  • 鍾南山團隊的抗疫故事新書首發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潤文 實習生劉雨青)7月24日下午,第十屆江蘇書展期間,「鍾南山團隊的抗疫故事——鍾南山系列新書分享會」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戰疫」英雄。
  • 抗疫英雄無數,鍾南山等4人獲殊榮,為什麼沒有李蘭娟?原因何在
    9月8日,抗擊新冠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鍾南山被授予「共和國勳章」,張伯禮、張定宇、陳薇3人被授予國家榮譽稱號獎章。 他們才是這個時代的英雄、生命的守衛者,也是我們最應該追的明星,我們學習榜樣和頂級流量都應該是他們。
  • 110年前沒有鍾南山,東北那場死了6萬人的肺鼠疫是怎麼結束的?
    當時的中國,醫療條件落後,藥物儲備貧乏,沒有鍾南山,李蘭娟這樣專業的醫生,更沒有如今那麼多無畏逆行的醫護人員。 中國人要想在英國學好醫學,非常艱難,除了受到蔑視,學校還不讓中國人參加臨床醫學,這種情況直到鍾南山英國學醫都沒有改變。 老師告誡伍連德,如果學醫,醫學學位很難獲得。伍連德選擇了,他就卯足了勁,決心要為中國人爭氣。
  • 鍾南山哽咽說什麼都壓不倒中國人 熱搜第一致敬人民英雄!
    今天#鍾南山哽咽說什麼都壓不倒中國人#佔據微博熱搜第一↓↓據央視新聞,回憶武漢戰疫最艱難的時刻,鍾南山說,自己在武漢的學生曾發來信息,小區居民們唱著國歌,高喊「武漢加油」。說著說著,鍾南山紅了眼眶。今天上午10時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鍾南山獲授共和國勳章張伯禮、張定宇、陳薇
  • 鍾南山院士戰疫60多天行程曝光!
    1月18日,84歲的鐘南山院士拿著「無座」票,擠上了從廣州開往武漢的G1022列車,餐車中的他眉頭緊鎖。他讓大家別去武漢,自己卻第一時間義無反顧地去了。從1月18日至今,鍾南山院士臨危受命,在戰疫最前線奮戰了60多天。
  • 抗疫先驅、國士無雙,伍連德波瀾壯闊的一生
    伍連德,祖籍廣東臺山,生於馬來亞檳榔嶼。國士無雙,伍連德。1896年,17歲的伍連德獲得維多利亞女皇獎學金,隻身赴劍橋大學學習。1903年,提前2年拿到博士學位,師從諾貝爾獎得主Elie Metchnikoff教授與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教授。 1905年,伍連德與施肇基相識。誰都沒想到,5年後他們會再次站在一起。1907年,28歲的伍連德受袁世凱邀請,歸國擔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校長。
  • 伍連德: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
    獲得提名的科學家中只有一位中國人,他便是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事業創始人伍連德(Lien-Teh Wu)。由伍連德、陳永漢、伯力士、伍長耀合著的《鼠疫手冊》於1936年上海海港檢疫處發行1907年,伍連德應清政府特別聘請,出任天津陸軍醫學堂副校長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