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連德: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

2021-02-23 江淳散文

伍連德是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第一人,或說與諾獎「擦肩而過」的歷史上第一位華人。(中新網 2009年12月24日)

2007年,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公開了部分諾貝爾獎候選人資料。人們可以查詢到1901-1951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情況。獲得提名的科學家中只有一位中國人,他便是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事業創始人伍連德(Lien-Teh Wu)。

諾貝爾獎創立於1901年,最初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五項獎金,後又增設「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和諾貝爾地球獎,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或組織。

每年的9月,物理學、化學等幾個不同專業的諾貝爾委員會向全球各地的數千名獨立人士(具備一定資歷的學者、科學家等)發出邀請,請他們推薦自己認為下一年度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候選人。由於許多獨立人士經常推舉同一個人,因此每年只有不足200名科學家最終被提名,成為候選人。

諾貝爾基金會規定,除了公布最終獲獎者外,凡作為候選人的科學家,名字都不對外公開,並設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對於出現的各種傳聞,如某人獲得提名成為諾貝爾獎候選人云雲,其真實性必須等50年後才能得到印證。

伍連德,字星聯 (1879~1960) ,祖籍中國廣東新寧(今臺山),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英屬海峽殖民地檳榔嶼。1896年,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維多利亞女皇獎學金赴劍橋大學學習。在做研究期間相繼在英國聖瑪麗醫院、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師從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Elie Metchnikoff教授與Frederick Gowland Hopkins教授。伍博士負笈七年,共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學士、文學學士、醫學外科學士、醫學博士學位。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華人。

由伍連德、陳永漢、伯力士、伍長耀合著的《鼠疫手冊》於1936年上海海港檢疫處發行

1907年,伍連德應清政府特別聘請,出任天津陸軍醫學堂副校長職。他是1915年成立的中華醫學會始創者之一,曾擔任第一、二屆會長;創辦了《中華醫學雜誌》,為第一任主編。他積極促成並參與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協和醫院的創建;1915至1918年,創建了北京中央醫院(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並首任院長;1926年創辦了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 (今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首任校長;他先後興辦檢疫院所、醫院、研究所、醫學校20餘處。1930年在他的倡導與一代人共同努力下,中國政府收回了國境檢疫主權,伍連德任全國海港檢疫總管理處處長。

1935年,時任上海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處長、中央防止霍亂臨時事務所所長的伍連德,由廣東W .W .Cadbury教授提名,成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侯選人。

1910年夏秋至年末,俄國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一種烈性傳染性肺疫大流行。伍連德受命清政府出任全權總醫官,他深入疫區領導治疫,不久即告控制。1911年4月,清政府在奉天(今瀋陽)舉行國際防疫大會即「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他被推舉為會長。同年7月,他組織中俄科學考察隊赴西伯利亞草原和蒙古及北滿地區考察旱獺(西伯利亞土撥鼠)課題,最終確定西伯利亞土撥鼠為那場導致6萬人死亡的烈性傳染性肺病之疫源宿主。

之後,他創辦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和肺鼠疫科研所,駐守中國東北防疫、抗疫一線20餘年。

1937年,暮年伍連德舉家回到故鄉馬來亞,開診所懸壺濟世;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於他的出生地檳榔嶼去世。

伍連德生長於19世紀末英屬南洋,馬來亞(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他的故鄉,因此又有英僑民身份。但他的諾獎候選人報表「Country」一欄上寫明了「CHINA」。此時他56歲,回到祖國服務已28年。

在這份資料中,還有兩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侯選人,於「Country」一欄也填有「CHINA」,但都不是華人:曾在奉天(今瀋陽)南滿醫學院工作的日本人Yas Kuno(人類排汗生理)和在北京工作的法國外交官George Souliéde Morant(針灸),分別於1936年和1950年獲得提名。

伍連德博士的諾獎推薦人William W Cadbury(漢名「嘉惠霖」),是當時在華著名美國醫生、廣州博濟醫院院長和嶺南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費城人,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博士。1909年來到中國,曾在中國工作近40年。他著有《博濟醫院百年史》,該書是研究中國現代醫史及近代中外醫學交流史重要的參考文獻.

伍連德的諾獎評價人是著名瑞典病理學家Folke Henschen,(1881-1977),中譯「韓森」。在瑞典醫學界乃至世界醫學界有著很高的地位。曾於1942-1946年擔任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評審主席。他著有《病理學史》(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diseases),其中一句名言「人類的歷史即其疾病的歷史」,被廣為引用。

他給伍連德的諾獎提名理由:Work on Pneumonic Plague and especially the discovery of the role played by the Tarbagan in its transmission.(在肺鼠疫防治實踐與研究上的傑出成就及發現旱獺(土撥鼠)於其傳播中的作用)。

試將此段評價語展開——

通過抗疫實踐和「疫的研究」(伍連德英文自傳中有此專題),伍連德博士提出和確立了「肺鼠疫」學說(著有《肺鼠疫論述》,1926年,日內瓦國際聯盟衛生組織印行,英文版)。在他帶領和組織下,依據科學的流行病田野考查,確認了野生嚙齒類動物如蒙古旱獺為疫菌宿主;通過臨床實踐及病理解剖和微生物學實驗發現和確認了肺鼠疫「呼吸」和「飛沫」的傳播方式,並對肺鼠疫自然疫源地追蹤調查,提出見解。他於肺鼠疫方面的實踐和研究,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流行病科學理論,為公共衛生學,檢疫學、防疫學、疾病社會學等諸多相關學科提供了理論基礎——這應是伍連德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候選人提名的大致理由了。

1983年由國際著名流行病學家J.M. Last主編的《流行病學詞典》中,伍連德是惟一被列入的華人科學家,當是對他在人類醫學科學領域傑出成就的有力肯定。伍連德因他的科學抗疫實踐和對疫的研究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於1927年獲得日內瓦國際聯盟衛生組織(今W.H.O前身)授予「鼠疫專家」稱號。

伍連德博士一生受頒嘉獎名銜無數,晚年著有《抗疫鬥士——一個現代華人醫生的自傳》1959年於劍橋出版(英文)。但諾獎申報一事從未見他提及,其中怎樣的過程尚不得知。

這份解密資料告訴我們:伍連德是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第一人 ,或說與諾獎「擦肩而過」的歷史上第一位華人。

相關焦點

  • 第1位提名諾貝爾獎的華人,竟是福州女婿!
    N海都記者 林冠珍 宋暉今年的諾貝爾獎上個月已塵埃落定,但可能大家並不知道,早在1935年,有一位華人曾被提名為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由於候選人名單的保密期至少50年,此消息直到2007年才在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上解密。
  • 抗疫先驅、國士無雙,伍連德波瀾壯闊的一生
    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的創始人,中國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流行病學、醫學教育和醫學史等領域的先驅,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是目前公開資料中首位被諾貝爾獎提名的華人。1937年返回馬來亞,定居怡保行醫為業。主要著作有《肺鼠疫論述》《鼠疫概論》《霍亂概論》《中國醫史》等。
  • 文獻紀錄片《防疫先驅伍連德》(第一集)
    》,再現110年前伍連德醫生,面對哈爾濱鼠疫大爆發時嚴謹求實、科學施策,最終戰勝疫情的珍貴歷史片段。  回眸百年歷史,每逢疫情危機關頭,進則救世,退則救人的醫生們彰顯著他們的大愛仁心。  1911年的冬天,醫學博士伍連德,主導了中國近代第一次防疫戰。在日俄勢力下的東北,他帶隊克服千難萬險成功阻止了疫情,挽救了無數生靈,被國際聯盟衛生組織授予「鼠疫鬥士」的榮譽稱號,為中國在世界贏得了尊敬。
  • 現代口罩之父——伍連德
    鼠疫在世界歷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造成了大量人類的死亡,甚至幾乎造成一些文明的覆滅。而在當時鼠疫肆虐的黑龍江地區,在起初發病時,因人們不知疫病原因,也因地方政府沒有公共衛生安全意識,從而導致了鼠疫病菌沿著東清鐵路與南滿鐵路一路南下,四處蔓延,從而演變成範圍覆蓋極廣的人傳人的大瘟疫。
  • 【戰疫史話】史上「鍾南山」,英雄伍連德
    慚愧的,是發生在近代中國的如此大的戰疫事件,之前居然毫無所知,說明自己的知識面很狹窄;震撼的,是在世界抗疫史上有伍連德這樣的華人英雄,在此全球戰疫之際不可以不宣傳,廣而告之。於是在重複收看視頻和網絡搜索資料的基礎上,編輯了此文,以饗朋友們。
  • 人物|「發現」抗疫鬥士伍連德
    原載於《中國新聞周刊》2010年第5期,作者楊涵舒。
  • 被遺忘的「無雙國士」伍連德:百年前一錘定音消滅肺疫
    今春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使人不由得想起中國防疫事業的先驅:伍連德。伍連德是我國近現代醫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現代檢疫與防疫事業的先驅。不過,由於伍連德早在1937年就返回了出生地馬來西亞,又因各種原因,他的名字後來逐漸被國人遺忘。2003年中國爆發「非典」,公眾重新對烈性傳染病又給予了很大的關注,伍連德的名字重新在大眾媒體上出現。
  • 如果你拍伍連德電影,管叫你再次虎
    驚嘆管虎大手筆成功之餘,筆者聯想到清末伍連德,如果將其抗疫事跡搬上熒幕話,可能收穫更大的成功。現今全球爆發了第二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歷史上有位不太知名的偉人------伍連德。因疫情他從幕後推向臺前。憑藉自己過人的學識和沉靜的品質,基本摸清了疫情的狀況,他不顧當地政府和村民的反對,親手實施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病理解剖。
  • 李曉勇對比於郭艾倫,誰是中國籃球控衛歷史上第一人?
    李曉勇對比於郭艾倫,誰是中國籃球控衛歷史上第一人?我認為還是李曉勇當選中國籃球控衛歷史第一人的可能性更大。當然除了李曉勇和郭艾倫之外,男籃歷史控衛第一人還有其他人選,比如上海男籃的劉煒。畢竟郭艾倫進入國家隊這麼多年,從未率領中國男籃取得過世界前八的戰績,即使是同周琦、王哲林、易建聯聯手也從未做到過。而李曉勇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國男籃的主力控衛。那一屆奧運賽事上,中國男籃取得了世界前八的戰績。劉煒則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男籃的主力後衛。
  • 《浴火危城》重播 再現110年前伍連德在哈爾濱抗疫
    3月1日,哈爾濱電視臺影視頻道將重播電視連續劇《浴火危城》,該劇再現了1910年劍橋大學首位華裔醫學博士伍連德,臨危受命出任「大清總醫官」,趕赴哈爾濱全面主持東北三省的防疫工作,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成功阻止疫情的擴散,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戰勝了鼠疫病魔,同時伍連德也徹底粉碎了日、俄兩大列強欲借瘟疫侵佔東北領土的圖謀的歷史故事。
  • 諾貝爾獎獲獎者面面觀:子承父業同獲諾貝爾獎
    在每一次諾貝爾獎揭曉時候,總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而縱觀諾貝爾獎百年歷史,也有不少有趣的發現,比如一人兩獲諾貝爾獎、子承父業也得獎、夫妻雙雙獲得獎項等。兩次獲諾貝爾獎的人居裡夫人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人一生能獲一次諾貝爾獎就可謂功成名就,不虛度此生了。
  • 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天才曹原再度獲獎
    我們今天說的這個孩子,從小也是展現出異於常人的天賦,但是結果卻不一樣,成為人類史上目前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了。他就是1996年出生的曹原,在22歲就登上了美國的NATURE雜誌,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又再次獲得了諾貝爾獎項。
  • 中國歷史上的防疫鬥爭
    中華民族繁衍數千年的歷史,也是與疾病抗爭的歷史。在防治危害尤其嚴重的傳染病方面,我國從古到今積累了許多經驗與教訓,值得回顧、思考及取鑑。  一、歷史上的瘟疫之害  我國歷史上記載的瘟疫多不勝數,《中國古代疫情流行年表》輯錄1840年以前就有826條記錄,其中有不少疫情對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過重要影響。  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曹操軍隊敗於孫劉聯軍,背後其實有《三國演義》沒有寫的重要影響因素——瘟疫。《三國志》載:「公(曹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 諾貝爾獎已經揭曉了,搞笑諾貝爾獎
    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在今年9月13日再度登場。至今已有28年歷史的「搞笑諾貝爾獎」,英文「Ig Nobel Prize」的原意,其實與中譯的「搞笑」,有些許不同。這個獎項名稱的英文字源,是拆並 Ignoble(不名譽的)與 Nobel Prize(諾貝爾獎)兩字,所組成的雙關俏皮語。
  • 賽珍珠: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打破妖魔化中國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賽珍珠: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打破妖魔化中國1913年,英國推理作家薩克斯.羅默寫了一本《傅滿洲博士之謎》。書中塑造了一個長相猥瑣,行事殘暴的中國人傅滿洲。從此,在西方人眼中,「史上最邪惡的中國人」傅滿洲就是中國人的經典形象。
  • 【日本人與諾貝爾獎】天才少年湯川秀樹——日本諾獎第一人
    這時傳來京都大學教授湯川秀樹成為日本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新聞。湯川當時僅42歲,在亞洲人中是繼印度作家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和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拉·拉曼之後的第三位諾獎得主。那個時候,日本國民第一次了解到諾貝爾獎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獎項。全國上下對在理論物理學這個深奧的領域,能獲此殊榮感到非常驕傲,從此也激發了日本人的自信心。
  • 誰是NBA-騎士,湖人,馬刺,戰士歷史上的第一人?
    底,美國媒體曾評為30支球隊歷史上第一人,其中,公牛、騎士、湖人、馬刺、戰士分別是喬丹、詹姆斯、魔術師詹森、鄧肯和Curry!但就我而言,歷史上第一個球員湖人可能會選擇科比!根據之前的數據,騎士隊在4個籃板中的得分是詹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