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江西省,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江西省的廬山。江西別稱贛鄱大地,是江南「魚米之鄉」,古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是非常美的。但是,江西省最美也是最重要的五大河流。
第一條是饒河,烏蘇里江中下遊,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邊境線長達128公裡,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其夕陽西下的景象也是非常的迷人。
饒河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邊陲,烏蘇里江中下遊,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邊境線長達128公裡。地理坐標為北緯46°30′44″~47°34′26″,東經133°07′26″~134°20′16″。南部與完達山脈相環抱,北部與三江平原相依託。饒河縣域面積6765平方公裡。 饒河縣有總人口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54萬人,有漢、滿、回、壯、苗、朝鮮、蒙古、鄂倫春、赫哲等26個民族。
2013年,饒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719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2012年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2012年增長15%。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5%。
饒河縣隸屬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邊陲,烏蘇里江中下遊,與俄羅斯隔江相望,邊境線長達128公裡。南部與完達山脈相環抱,北部與三江平原相依託。饒河縣域面積6765平方公裡。
饒河縣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在黑龍江省內為第三積溫帶。四季分明,冬季漫長,降水偏少,氣候乾燥而嚴寒;夏季短促,降水集中,氣候溼潤而溫熱;春季回暖快,晝夜溫差較大,多西南大風;秋季降溫急驟,山區常有過早霜凍出現。 2013年,饒河縣森林資源面積35.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1%,人均佔有林地2.5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達3822萬立方米。 2013年,饒河縣金屬類的有銅、鎳、金、鐵、鋅、錫、鋁等。 2013年,野生動物:東北虎、馬鹿、黑熊、野豬、狍子、狐狸、獐子、獾子、灰鼠、麝鼠、貂、貉等16多種。
饒河縣,是一個歷史悠久,多民族聚集地區。地上物產豐盛,地下礦藏富饒,是三江富庶之地,北國魚米之鄉。夏季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有避暑勝地之美稱;冬季千裡冰封,銀裝素裹,有林海雪原之美譽。值此新世紀到來之際,饒河縣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緊緊依託生態環境優勢、資源優勢和口岸優勢,抓住機遇,擴大開放,招商引資,加速開發。本縣境域,周秦以前為肅慎地,漢為挹婁地,北朝時屬勿吉,隨為粟末靺鞨之號室部,唐為渤海國所屬之懷遠府(今同江)及安遠府(今俄屬伊曼附近)所轄,遼為東京道之頗阿里部(今俄屬之伯力),金為上京道之速頻路,元為遼陽行省之水達達路。明屬奴爾幹都司,永樂十二年(1414年)設失兒兀赤衛(即實爾固宸衛(今馬架子以北二公裡),清初隸寧古塔將軍,雍正五年(1727年)改歸三姓副都統(今依蘭),鹹豐九年(1859年)設撓力河口卡倫,宣統元年(1909年)始建饒河縣治於小佳氣河(今小佳河鎮河西岸),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遷撓力河口(今東安鎮)民國十四年(1925年)遷團山子(今縣城址)。
饒河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既有一江碧水、平若明鏡、洲島錯落的江上美景;也有綠草如茵、百花爭妍、牛羊成群的草原風光,還有峰巒起伏,溪流淙淙,松濤陣陣的山林秀色。目前已開闢自然景點及人文景觀有:風光綺麗的烏蘇里江,碧水清幽的南湖,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區的小南山遺址,名震中外的珍寶島,塞外石林的喀爾喀山,險要形勝的摘星嶺,滿山紅杜鵑的大頂子山,民族風情的赫哲族漁村等。這裡是消夏避暑、江畔垂釣、旅遊觀光的勝地。當你泛舟江上的時候,心中自然就會想起那優美動聽的《烏蘇里船歌》,不僅有身臨其境之感,更使人流連忘返,樂此不疲。
饒河口岸
饒河口岸是1989年4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的國家一類口岸,於1993年9月2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內地通往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重要門戶,也是對俄哈巴羅夫斯克地區唯一的陸運和冬季過貨的國家一類客貨口岸,更是中俄及歐亞陸海聯運的橋梁和聯結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紐帶。
大佳河
大佳河景觀由山地森林和沼澤化低溼平原地貌景觀組成。屬典型的沼澤化低溼平原和溫帶森林地貌景觀;是三江平原保存較完整、面積較大的山地森林和沼澤溼地統一體。
紅旗嶺撓力河
紅旗嶺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1998年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第二條是信江,也是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這條河流兩岸的景色是非常秀美的,發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豐溪水。流域內水能理論蘊藏量為92×104kw,可開發量為46.51×104kw。這條河流集灌溉、發電、航運和防洪與一身的。發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豐溪水,在上饒匯合後始稱信江。
發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南麓。幹流自東向西,先後流經廣豐、上饒、鉛山、橫峰、弋陽、貴溪、鷹潭、餘江、餘干等縣市,收納了豐溪、瀘溪河、鉛山河、湖坊河、葛溪、羅塘河、白塔河等支流。
源於浙贛邊境懷玉山,王京峰,由東向西流經上饒、鉛山、弋陽、貴溪、鷹潭等市縣,在餘干瑞洪入鄱陽湖,全長313km,流域面積17600平方km。流域西濱鄱陽湖,北以懷玉山脈與饒河流域分界,南隔武夷山脈與福建接壤,東與浙江毗鄰。主要支流有豐溪河、鉛山河、白塔河。
在餘干的八字嘴附近分為兩支:主支經瑞洪至康山注入鄱陽湖,全長313公裡;北支餘水河注入鄱江。全流域面積1.5 941萬平方公裡,耕地26萬多公頃。信江上遊沿岸一帶以中低山為主,地形起伏較大。中遊為信江盆地,地勢由北、東、南三面邊緣漸次向中間降低,並向西傾斜,其間有紅色巖層組成的較低平山體,紅層地貌發育;下遊為鄱陽湖衝積平原。流域內山地面積佔40%,丘陵佔35%,平原佔25%。流域位於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
重要礦產有銅、鉛、鋅、蛇紋石、鎢、鈾、金、銀、稀有金屬和稀土等,其中以銅、金、銀、鉛、鋅礦最著名。信江流域風光秀麗,名勝古蹟眾多。位於信江上遊的三清山和支流白塔河中、下遊的龍虎山均為道教聖地。
上遊懷玉山一帶為江西省暴雨中心之一,年均降水量達1810毫米,4~6月佔全年降水量的50%;7~9月僅佔18%,故常出現上半年多雨易澇,下半年少雨易旱的情況。信江流域已建成各種灌溉設施共約5.5萬座,控制水量23億立方米,佔信江年均水量165.8億立方米的13.9%左右。有效灌溉面積已達 20.5萬多公頃,其中旱澇保收面積13.5萬多公頃,分別佔流域內耕地面積的79%和52%。現有圩堤425.7公裡,保護耕地4.3萬多公頃。
水能蘊藏量達85.91萬千瓦,現僅開發5.27萬千瓦。鷹潭至波陽有客輪航班通行。信江盆地中心的鉛山、上饒一帶農業富饒,有「贛東北糧倉」之稱。流域內森林資源豐富,主要分布於武夷山麓。重要礦產有銅、鉛、鋅、蛇紋石、鎢、鈾、金、銀、稀有金屬和稀土等,其中以銅、金、銀、鉛、鋅礦最著名。信江流域風光秀麗,名勝古蹟眾多。位於信江上遊的三清山和支流白塔河中、下遊的龍虎山均為道教聖地。流域為江西糧食及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工業也有一定基礎。流域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煤、石煤、銅、銀、磷、瓷土、石灰石。其中貴溪銅礦為中國銅主要生產基地。陸路交通較方便,有浙贛、鷹廈、皖贛鐵路通過;公路四通八達;幹流上饒以下常年可通航。
第三條是修河,也是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兩岸群山,水中泛舟,好一幅美麗和諧的畫面。。修河是江西省九江市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長江中下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沿岸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取水地。不僅是風景秀麗,也是對人們的經濟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修河,又名修水,為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屬鄱陽湖水系。它好似一條藍色綢帶,左折右旋,跌跌宕宕,飄逸在贛西北大地上,幹流總長389公裡。其源出自湘、鄂、贛邊境的幕阜山脈,上源有三支,於渣津匯流後始稱修河。東流至修水縣城前,先後納東津、銅鼓二水,水量大增;修水以下過武寧至永修,兩岸陸續有小支流注入,至永修縣城又納潦河,再行30公裡於吳城鎮入鄱陽湖。總體觀之,修河流域呈箕狀,北、西、南三面高山連綿,北、西以幕阜山脈與湖北省分界,西面以大侈山與湖南省分界,南面上遊部分以九嶺山脈之黃崗山與錦河流域分界;九嶺山脈其他段落,橫貫於修河主流與支流潦河之間。全流域包括修水、武寧、永修、銅鼓、奉新、靖安和安義等7縣,面積14700平方公裡,耕地241萬畝,人口近200萬。
修河流域山川秀美,地形複雜。山地佔15%,丘陵佔48%,臺地平原佔37%,它們相互交錯而又渾然一體。自抱子石以上為上遊山區,河道平均坡降為 1.05‰,群峰夾岸,水流湍急,河面寬50~100米;抱子石至柘林為中遊丘陵區,三都、武寧兩大盆地位於此段,河道平均坡降為0.42‰,水面逐漸拓寬,由150米擴至300~400米;柘林以下為下遊,河道漸入衝積平原,水勢平緩,坦坦蕩蕩,平均坡降僅為0.12‰。修河自高山直瀉而下,落差大且水量豐,總落差676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9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水量123億立方米,幹流及主要支流水力資源蘊藏量25.4萬千瓦。流域植被良好,無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僅153萬噸。
修河流域氣候稱佳,天寶物華。屬亞洲東南季風區,平均氣溫17℃,無霜期260~280天,雨量豐沛,年平均降雨量1604毫米,適於植物生長。
在新中國成立前漫長的歲月裡,修河流域經濟蕭條,水利不興,至1948年底全流域僅有小型水利工程100多座,灌溉面積10萬餘畝;少量的圩堤工程也標準很低,水旱災害頻繁,流域內平均每年受旱面積40餘萬畝,大水年洪災面積50多萬畝,廣大人民群眾饑寒交迫。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做主,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廣大群眾,在修河流域書寫了歷史的新篇章。50年代初期,修復了原有的水利工程,新建了一批小型工程。以後水利工程的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綜合效益日益顯著。截至目前,修河流域已建成柘林、東津、大塅等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6座,以及小型水庫610餘座,塘壩1.6萬餘座,引水工程1.2萬餘座,提水工程近千座,萬畝以上圩堤150餘公裡。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積165萬餘畝,旱澇保收面積140餘萬畝,分別佔總耕地的68%和58%。同時,水力資源得到相當程度的開發:由國家投資在幹流上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柘林水庫,其電站裝機 18萬千瓦;在支流東津水上建成裝機6萬千瓦的東津電站,潦河上建成了裝機1.8萬千瓦的羅灣水電站,1.2萬千瓦的大塅水電站。全流域建成小水電站 630餘座,總裝機容量5萬餘千瓦,其中奉新、靖安、修水3縣,均已建成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
柘林水庫於1975年末建成,壩長590.7米,最大壩高62米,集雨面積9340平方公裡,佔整個修河流域面積的63.5%;總庫容79.2億立方米,為全國土壩水庫之冠,其中防洪庫容3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34.4億立方米,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運和發展水產事業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電站設4臺4.5萬千瓦機組,年平均發電量6.3億千瓦時。水庫發揮調蓄能力,使修河洪水基本得到控制,下遊抗洪能力由過去的不到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灌溉最大引用水量37立方米每秒,可為幾十萬畝農田提供水源,柘林灌區的實際效益已近20萬畝。壩上設有鏈式竹木過壩機,最大年過壩量為木材45萬立方米、毛竹160萬根;並建有斜面升船機,使上下遊180公裡的航道得到很大改善,50噸以下船舶可終年通航。庫內浩浩平湖,亦為發展養殖、旅遊等事業提供了廣闊天地。
1998年特大洪水來臨時,修河水位超歷史記錄,長江、鄱陽湖水位超歷史記錄,沿江濱潮圩堤告急,京九鐵路告急,此時柘林水庫超負荷運行,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攔洪和「錯峰」作用,最大削減洪峰曾達8500立方米每秒,大大減輕了下遊的洪水壓力。特別對保障下遊圩堤安全、永修縣城安全、京九鐵路安全,柘林水庫都作出了直接和間接的重大貢獻,立下了大功。
第四條是撫河,位於江西省東部,撫州以下為下遊,兩岸為衝積臺地,田疇廣闊。河流自然與城市完美的結合在一起,顯得非常的和諧,贛撫平原已成為「魚米之鄉」。
撫河(FuHe) 鄱陽湖水系主要河流之一。上遊(撫州以上)又稱盱江。發源於武夷山脈西麓廣昌縣驛前鄉的血木嶺,納廣昌、南豐、南城、金溪、
撫州、臨川、進賢、南昌等地支流後匯入鄱陽湖。全長312 公裡,流域面積1.5811 萬平方公裡。一般稱主支盱江為上遊,其間自南城至撫州有疏山、廖坊兩處火成巖壩段,以下為逐步開展的平原或丘陵;撫州以下為下遊,兩岸為衝積臺地,田疇廣闊。過柴埠口,撫河進入贛撫平原。至箭江口,撫河分為東、西兩支:東支為主流,經梁家渡下洩,由青嵐湖入鄱陽湖;西支分而為三,水系略顯混亂,大部分經向塘、午陽回歸主流,經整治後西支僅在大水年分洪,一般年份獨流入湖。下遊李家渡水文站年均徑流總量為139.5 億立方米,實測最大流量8490 立方米/秒。流域內溪澗眾多,水勢跌蕩,水能蘊藏量約60 萬千瓦。流域位於中亞熱帶溼潤季風區,主要農作物為水稻、棉花、甘蔗、瓜果等,其中南豐蜜橘最負盛名。林地80 餘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063 萬立方米,其中武夷山林區和大王山林區為江西省主要木材產區,松、杉、樟、楓等為主要樹種;礦產有煤、鐵、銅、鉀、鎢、錫、鈾等。全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利工程2.9267 萬處,有效灌溉面積19.15萬公頃,佔全流域耕地面積的79.7%;還建成了以洪門水電站為首的小型水
電站150 餘座,總裝機容量5.74 萬千瓦,年發電18300 餘萬度。航運工程有:①贛撫運渠。自焦石渠首利用總乾渠至天王渡後,闢航道至市汊街接贛江,溝通撫河及贛江水運,終年可通行機動船。②東乾渠航道。以東乾渠至柴埠口以下,至溫家圳,構成與浙贛鐵路的聯運。從此,撫河西挽贛江,北攀浙贛鐵路,組成了有機的運輸網絡。為保護江西最大的糧倉贛撫平原,撫河下遊兩岸築成撫東、撫西兩大幹堤,護田6.4 萬公頃。為減輕撫河下遊圩堤及梁家渡鐵路橋的洪水威脅,在撫河左岸箭江口處興建了箭江口分洪閘,設計過閘流量1200 立方米/秒,贛撫平原已成為「魚米之鄉」。撫河流域開發較早。遠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定居。古蹟名勝有撫河上遊南城縣北的明建萬年橋,橋長411 米,23 孔,現仍可通行汽車。宜黃縣南有建於唐代的石鞏寺。
第五條是贛江,是中國江西省最大河流,長江下遊最重要支流之一。下遊江面寬闊,多沙洲,非常的美麗。舊時沿岸各地是長江下遊與兩廣的交通紐帶,是對交通非常有幫助的。贛江位於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源章水是出自廣東省毗連江西贛州南部的大庾嶺,東源貢水是出自江西省武夷山區的贛州市石城縣的贛源崬,在贛州章貢區匯合稱贛江。北流經萬安,泰和,吉安,吉水,峽江,新幹,清江、豐城到南昌市注入九江的鄱陽湖,後經九江市湖口縣洩入長江,長758公裡,流域面積83500平方公裡。中上遊多礁石險灘,水流湍急。下遊江面寬闊,多沙洲。主要支流有信江、錦江等。贛州以下可以通航。舊時沿岸各地是長江下遊與兩廣的交通紐帶。
贛江南北流貫江西,在贛州章貢區由章江、貢水匯合而成,主要支流,東源出自石城的武夷山黃竹嶺,稱綿水,流經瑞金,在會昌與湘水(江西)匯合,稱貢水,流經於都、贛縣、章貢區,為贛江正源。
西源章水發源於崇義縣聶都山張柴洞,流經大餘、上猶、南康、贛縣、章貢區。
章、貢兩水在贛州市章貢區八境臺匯合後始稱贛江。曲折北流,經吉安市萬安、泰和、吉安縣、吉州區、青原區、吉水、峽江、新幹、宜春市樟樹市、豐城到南昌市新建縣、南昌縣、九江市永修縣分四支注入鄱陽湖,後經九江市湖口縣進入長江。
贛州以上為上遊,山地縱橫,支流眾多,主要有湘水、濂江、梅江、平江、桃江、上猶江等,分別匯入章水和貢水。
贛州至新幹為中遊。贛州至萬安段,由於河流切割遂猶山地,多峽谷和險灘急流,萬安水電站建成後,險灘多已消失;萬安以下,河流進入吉泰盆地,河面漸寬,水勢和緩,東西兩岸有孤江、遂川江、蜀水、禾水、瀧水等較大支流匯入,水量大增;吉水到新幹段,切穿武功山餘脈,形成一較長的峽谷帶。新幹以下為下遊,山勢漸退,江面逐漸開闊,水流平緩。有袁水和錦江匯入。
1983年(癸亥年)8月南昌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地理系學者安陽同志因教學需要,實地考察後得出結論:「贛江發源於石城縣境內的武夷山南段石寮崬。」1995年版《江西省志》中《江西省水利志》記載:「贛江以贛州以上為上遊,以貢水為主,自石城縣石寮崬河源至贛州市全長255km。」「貢水主流在會昌縣城以上又稱綿江,瑞金縣城以上分壬田河與黃沙河二源,主河源在壬田河,壬田河又分為南北二源,均來自武夷山西麓高山嶺間,北源起源於石城縣境內大庾嶺,南源起源於南端石寮崬。」
2000年省人事、水文、測繪、地質、林業等方面專家組成的「贛江源科學考察小組」考察成果於2001年經省科技廳評審後確定「石寮河為贛江的源河,石寮河1號泉為贛江源頭。」此點位於東經116°21′40″,北緯25°57′48″, 該區域自然資源所有權為石城縣所有。經多部門調查石寮河流域面積4.235平方公裡,其中石城縣境內為2.585平方公裡,瑞金境內1.65平方公裡。贛江起源於石城縣石寮崬,流經瑞金、會昌、於都、贛縣、贛州、吉安、宜春、南昌、九江的有關縣市,於九江市永修縣的吳城入鄱陽湖,隨後經九江市湖口縣進入長江。全長766公裡,流域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的2/3。贛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石城縣橫江鎮洋地管理區,屬武夷山脈西南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