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至文貴札 縱23釐米 橫43.5釐米
明代的書畫家中,祝枝山與唐伯虎一樣,是一個傳奇色彩濃烈的人物,在吳地流傳的戲曲評話裡,他樣貌粗豪,大鬍子、近視眼,詼諧滑稽,足智多謀。作弄起惡霸劣紳來刁鑽刻薄,花樣百出,號稱「洞裡赤練蛇」。
而事實上,祝枝山的才情也絲毫不亞於唐伯虎。他出身名門,外祖父是扶助英宗復闢的武功伯徐有貞,嶽丈是大名士李應禎,結交交遊的都是當世名流。他求仕進,七次應試而不中,於是醇酒婦人,縱情聲色。他文名、書名名動海內,體式多樣,不可端倪,既寫端方古奧的詩賦,又寫綺麗旖旎的豔詞;既作嫻雅溫婉的小楷,又作桀驁不羈的狂草,時莊時諧,似狂似狷。總而言之,祝枝山是個有趣的人,有趣的人大多愛吃,不但愛吃,還能把吃變成一件特別風雅的事。
某一天,風雨交加,祝枝山一個人在家悶坐無聊,又犯了牙病,於是想邀個朋友來喝酒博戲,就給他寫了一張便條:
登高落帽,皆為風師雨伯阻之,雖病齒少飲,安能鬱郁獨抱膝坐屋子下對淋淫乎?駝蹄已熟,請午前來,呼盧浮白,共銷之也。一笑。允明頓首。文貴兄足下。(見上圖)
筆札小簡的妙處,一在文字的隨情適性,二在書法的瀟灑不羈,祝枝山的這件小札可謂兩美兼具。文淺而韻厚,雖是小事卻見真性情,其豪率之處頗有些東坡遺風。書法更可稱祝書中的經典,豪縱灑脫,倜儻不群,出於蹊徑之外,得趣於法度之中。札中提到的「駝蹄」,是一種吃食,古來名為「駝蹄」的食物有兩種,一種是菜品,一種是點心。
駝蹄
最早提到駝蹄的是大詩人杜甫,他在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裡描寫內戚的豪奢:「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桔。」「貂鼠裘」「駝蹄羹」「霜橙」「香桔」都是當時奢侈品,因此後面緊接著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宋人黃希、黃鶴父子合著的《補註杜詩》裡註解:「陳思王制駝蹄羹,一甌費千金」,駝蹄羹的發明者竟然是曹植,原來他精於饌飲,難怪在生死關頭想到的也是「煮豆燃豆萁」。因此駝蹄羹又名千金饌,李賀的《感調》詩裡「千金不了饌」,就是指此。
蘇東坡愛吃,吃法也與眾不同。他《次韻錢穆父馬上寄錢穎叔二首》中有「剩與故人尋土物,臘糟紅曲寄駝蹄」之句,紅曲是一種作酒糟的原料,這裡的駝蹄是用糟制的方法烹飪的。無獨有偶,元人耶律楚材有「春雁旅澆濃鹿尾,臘糟微浸軟駝蹄」之句,想來是同一種做法。
駱駝雖然在漢代之前就傳入中國,被用於負荷交通,但畢竟是稀罕的動物,因而駝峰與駝蹄歷代被視作珍貴的食材。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記載了所謂的「迤北八珍」,也就是蒙古八種珍貴的食物:醍醐(精緻奶酪)、麆沆(馬奶酒)、野駝蹄、鹿唇、駝乳糜(駝奶粥)、天鵝炙(烤天鵝)、紫玉漿(可能是紫羊奶)和玄玉漿(馬奶)。食物八珍歷代不同,元代的八珍明顯帶有草原的特色。可能由於駱駝不是中原的物種,駝蹄作為菜餚在元代似乎比其他時代更加盛行,耶律楚材耶律鑄父子、柳貫、馬祖常、倪瓚等的詩文中都曾提及駝蹄羹。耶律鑄還指出了原料的產地:「康居南鄙伊麗迆西,沙磧斥滷地,往往產野駝,與今雙峰家駝無異,肉極美,蹄為羹,有自然絕味。」(《雙溪醉隱集》)元無名氏所著《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還記載了駝蹄的做法:「駝峰駝蹄醃一宿,滾湯下一二沸,慢火養其肉,衠油火緊易化加地椒」,似乎並不十分難做。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水滸傳》,其中有三個回目寫到了這道菜:第二回駙馬都尉王詵設宴款待還是端王的趙佶;第八十二回與第九十九回,有兩次御宴,分別是宋江接受招安和徵討方臘後領封受賞,三次宴席上都有駝蹄,並且都與熊掌並列,可見小說家眼中,這是皇家的珍饈。
另有一種駝蹄卻不是菜品,而是地道的中原點心。
陸遊《南唐書》中載,唐末長安有一名御廚流落到江南,成為南唐烈祖李昇的御用廚師,烹飪的飲食「舊法具存」,「有中朝承平遺風」,他拿手的菜品中就有「駱駝餤」。所謂「餤」,就是有餡料的餅。這種食物從長安傳到江南,到南宋時成為常見的點心。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與周密的《武林舊事》都是追憶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生活習俗的名著,兩書分別在「葷素從食店」和「蒸作從食」兩節中記錄了「駱駝蹄」。「從食」猶言副食,專指小食、點心。可見駱駝蹄就是駱駝餤,是一種蒸製而成的糕餅點心。明朝的時候,在蘇州,駱駝蹄成了專在重陽節吃的節令食品。王鏊撰寫的《姑蘇志》中記載:「駱駝蹄,蒸面為之,其形如駝蹄,重陽節物」,這裡還解釋了之所以命名為駱駝蹄是因為形狀肖似。沈周有詩「滿城風雨近重陽……盤飣駝蹄濈濈黃」;又有《九日諸友過園居小飲》「飯隨鄉俗駝蹄短」句,古人說「九日」,專指九月初九重陽日。
這樣看來,祝枝山短札中的「駝蹄」說的是駝蹄餅而不是駝蹄羹,因為一開頭他就說「登高落帽」,登高是重陽節的習俗,而祝枝山的這封信收錄在他的文集《懷星堂集》中,題目就是「九日請客」。另外,祝信中提到了「病齒」,就是牙齒不好,駝蹄這樣的野味,不論制羹還是酒糟,不論費了多少火候,燒得多麼酥爛,總是健齒才能吃。沈周另有一首寫年老齒落的詩,其中有「作羹怯駝蹄,下飯愛牛乳」的句子。此時祝枝山的情況正與之相同,還是駝蹄餅這樣鬆軟的麵食更宜入口吧。
本文轉載自文匯筆會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號枝山、枝指生等。能詩文,工書法,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合稱吳中四才子。
此札見祝允明《懷星堂集》卷十三,題為《九日請客》:「登高落帽,皆為風師雨伯阻之,雖病齒少飲,安能鬱鬱獨抱膝坐屋子下對淋淫者乎 ?駝蹄已熟,請午前來,呼盧浮白共銷之也。」文中多一「者」字,而缺少最後「一笑。允明頓首文貴兄足下」。又汪砢玉《珊瑚網》卷十八《國朝名公手牘》著錄為:「登高落帽,皆為風師雨伯阻之,雖病後少飲,安能鬱鬱獨抱膝坐屋子下對淋漓者乎?駝蹄已熟,請午前來,呼盧浮白共銷之也。允明。夢椿仁兄契家。」出入稍多,如「病齒」作「病後」,「淋淫」作「淋漓」,前者是轉錄的紕漏,後者則是應是釋讀草書的失誤。
關於受信人,《懷星堂集》中失載,此札中為「文貴兄」,《珊瑚網》中則為「夢椿仁兄」。文貴何人待考。夢椿為祝允明友人楊清,按故宮博物院藏祝允明《草書自書詩》卷後自署:「正德庚辰歲七月既望,予過夢椿世兄從一堂中,小值杯酒,談笑久之,不覺至醉,應書舊作歸之。」可知此「夢椿」家中有一「從一堂」。查祝允明《懷星堂集》卷二十七有《從一堂記》,記從一堂是友人楊清為侍奉早寡老母所建。因此,夢椿當為楊清。然,既為奉養久寡老母之所,於情理祝允明當不應隨意進出。此一問題亦有學者已經指出,有待考證。
祝允明《自書詩卷》(1523年) (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遺我雙鯉魚:上海博物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精品集》
《遺我雙鯉魚:上海博物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精品集》
定價:180元
新書預售
長按下方二維碼進行識別
▼
遺我雙鯉魚
——上海博物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手札精品展
【展覽時間】
2017/08/3
(周四)
~
2017/10/22
(周日)
【展覽地點】
上海博物館四樓三號展廳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一鍵直達上海書畫出版社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