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讀了您的大作,妙句令人驚嘆,簡直可以稱得上超過了唐代的大詩人元稹和白居易啊,真是太羨慕了。謝謝您了,但是豐厚的酬勞恐怕是空話,見到的只有零星的犒勞而已,呵呵。草草回復,其餘的等見面再說。沈周再拜,致書希哲先生。七月五日。」
上海博物館展廳裡,這封《沈周給祝允明的信》的白話譯文「萌」倒了不少觀眾。
這樣的文字在「遺我雙鯉魚——上海博物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精品展」中俯拾即是,藉助上海博物館書畫部副研究員孫丹妍的翻譯,明代文人鮮活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也讓現代觀眾得以跨越時空,和信箋上這些可愛的古人對話。
高博文(右)、黃海華為觀眾彈唱《祝允明致文貴札》。
為何吳門書札的內容會這麼「萌」?「他們寫這些信札,就像現代人玩微信一樣,只不過是低配版的。」孫丹妍介紹,蘇州古代城市規模不如現在大,吳門文人住的都不遠,有什麼事情可以寫一封小信、一張小紙條,遣家人或童子、家僕帶去,基本上當天或隔天就能送到對方手裡。
所以他們的信都很簡短、隨意,有時候一件很小的事情也會寫一封信。比如《祝允明寫給文貴的信》中說,「駝蹄已經熟了,請您中午前過來,我們一邊喝酒一邊博戲,一起把它吃掉吧。」想要請朋友吃飯喝茶,或是賞花作詩,早上寫下這一封信,遣童子送過去,下午或晚上人就過來了,是當時很常見的交流形式。
這麼「萌」的書信能否被現代觀眾理解?一開始,孫丹妍以為只要寫出釋文就可以,因為這些書信雖然是文言文寫的,但文辭都比較直白。當她把釋文拿給幾個朋友看時,沒想到他們紛紛表示:字都認識,但意思還是霧裡看花。「他們雖然不做這行,但都受過高等教育,對於普通觀眾來說,肯定也有隔閡。所以,我本著一定要讓人看懂的理念,把這些文字翻譯成白話,讓非美術史、古漢語專業的人也能看懂。」
因為信本身的萌點,有別於嚴肅的文章詩詞,在翻譯中,孫丹妍儘量讓文字口語化,貼近原作的語氣。「比如原文』呵呵』的地方我也都跟著『呵呵』了」,她笑著說,「呵呵」在好幾篇書信中都有出現,明代書信語言的風格本來就是淺白、生動,在活潑中帶有詼諧,這些特殊的氣質都在翻譯中儘量保留。在翻譯中並沒有遇到太大困難,「用的時間不長,這批書信裡並沒有特別艱澀的內容,很少用到典故,沒有特別佶屈聱牙的文字,談論的也主要是日常生活和藝術,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領域。」孫丹妍最喜歡一篇《蔡羽致王守王寵札》,內容是蔡羽看到自己花園之中芍藥牡丹鮮花盛開,一時興起,落筆修書,邀請王寵、王守弟兄二人前來觀賞,吟詩酬唱。「這篇的文字詼諧優美,有點像晚明小品文,我很喜歡,在翻譯的時候也很開心,做釋文時則是痛並快樂著。」
把翻譯好的白話文拿給朋友看,他們終於說,「這下看懂了,沒想到這麼有趣。」考慮到展廳裡如果既有釋文又有翻譯字數太多,索性大膽創新展陳方式,只放了白話文翻譯,而把釋文收進二維碼裡。觀眾看到作品時,通過白話文說明牌就可知道意思,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再掃描二維碼了解釋文和相關考據。讓她感到欣慰的是,觀眾很歡迎這種新的展陳方式,沒有了文字隔閡,和作者的距離拉近了,這些寫信的文人雅士「說話」也像普通人一樣隨意。
高博文(右)、陸錦花為觀眾彈唱《王寵致王守札》。
「我們從開始籌備展覽時,就想把展品用貼近生活、容易被觀眾接受的方式,做原汁原味的呈現。」除了翻成白話文外,上海博物館還邀請配音表藝術家、主持人、學者等誦讀這些精彩書札。除了用普通話朗讀,展覽工作人員又想到,既然吳門文人說的是蘇州話,為何不能用蘇州話原汁原味呈現?評彈既能說又能唱,一定會很貼切、活潑。
10月20日,上海博物館與上海評彈團合作推出了「吳門書札彈唱」演出,從49通展品中選遴選出言辭優美、情節生動的7個片段進行改編,結合評彈特點對書札進行了藝術詮釋,這也是上海博物館新推「博物館遊藝·Museum Events」項目的首次演出。
評彈演員陸錦花與觀眾互動。
為時兩個小時的精彩彈唱,為觀眾呈現了《王寵致王守札》《祝允明致文貴札》《蔡羽致王守王寵札》《陳元素致青霞札》《唐寅致施敬亭札》《李應禎致吳寬札》和《陳鎏致陸師道札》共七首書札改編的評彈作品。主創團隊從七月下旬開始著手準備,上海評彈團的藝術家們在對原作研究透徹的基礎上,結合評彈自身特色,對選出的七通吳門書札進行了藝術化改編。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介紹,評彈成型也正好在明代末年,書札中的人物如唐寅、祝允明等在評彈中都有深刻體現,只是過去都是戲說,這次在反覆斟酌試驗後,儘可能完美地為觀眾展現了明代吳地文人的真實生活。「書札對於評彈來說是個陌生的選題,我們想過唱原詞,但發現並不合適,後來按照評彈的格律、韻腳根據原文的內涵重新創作。」
演出現場坐滿了上博粉絲,他們通過微信預約,以「秒殺」的速度贏得了這次難得的欣賞機會。除了書札彈唱,孫丹妍和高博文也結合評彈曲目,為觀眾詳細介紹了評彈藝術和吳門人文藝術。評彈與書札跨界聯合的演繹形式,創造了更多元的藝術成果,也激發觀眾對不同藝術門類的思考。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吳門書札彈唱」是上海博物館新推出的「博物館遊藝」的第一場演出。「博物館遊藝·Museum Events」將以詩、舞、樂、戲、講等多種形式,讓博物館成為一座文化的綜合體,活動將包括傳習與創意、演繹與激發、映像與聲音、競賽與遊嬉四個系列。未來,上海博物館將聯合各類不同性質的美術館、博物館和文化藝術機構,聯合各大美術設計院校和藝術家工作室,聯合各種舞團、劇團、樂團等演出團體進行合作,搭建一個多元而能動的平臺,在創新與融合中,為廣大公眾獻上新的藝術與文化形態。
本次展覽將在10月22日落幕,來不及到現場觀展的觀眾們還可瀏覽上海博物館官網新推出的「遺我雙鯉魚——上海博物館藏明代吳門書畫家書札精品展」網上展覽,它以數字人文展覽的形式,構建了52位文人組成的宇宙星空式的網絡關係圖,清晰、動態地反映明代中晚期吳門地區文人關係的層次及其互動。觀眾也可自己寫一封符合古代書信規範的電子書札,分享觀展體會。
本文來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作者:鍾菡
題圖來源:蔣迪雯 攝
微信編輯:納米
覺得不錯? 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