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楊志剛
三年可以轉瞬即逝,尤其在節奏匆匆的一年又一年裡。一轉眼,離2017年底訪問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也已千日。三年也可密如針腳,尤其當專注於一事、靜心於沉潛,一如上篇《上博這三年》文末,楊志剛說:「想為今後上博留下的,或可簡括為『三、二、一』。三,就是把三個『新』進行到底,不斷培育新觀念新意識、匯聚新動能、創新體制機制。二,就是建兩座『大廈』,一座是有形的東館,一座是無形的名山,要形成一個可以傳諸久遠的名山事業。一,就是全館一心追求一個目標定位: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
當上博東館在2020這個特殊年份的最後一天主體鋼結構封頂,透過一座博物館的千日之旅,可以看到什麼?
「到浦東去」
和三年前一樣,採訪就在楊志剛的工作現場,就近找一處能坐下來聊的地方便開始——這次是上博東館工地現場一間大會議室桌角。三年未見,這位「2017年全球最忙碌博物館」的館長,今年迎戰新冠帶來全球博物館紛紛臨時關閉甚至永久關閉的寒流,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同時辦了六場依然保持一流品質水準的特展,盡力彰顯文化溫暖人心之力,率2020年的上海博物館成為「全球最早重新迎來參觀者的博物館之一」。
同步進行的,還有倒排工期、2020年底必須鋼結構封頂的東館施工。
開工至今,正好三年。但從2015年4月11日中午集體吃了頓麵條那天算起,東館已五年磨一劍。
那天上午,市領導來調研考察。座談時楊志剛匯報:上博現在面臨兩大提升,一是硬體的提升,二是能力的提升。隨後聽到四個字:「到浦東去。」
不只上博,上圖也「跨江東進」了。
這不是一兩個館的擴容遷移,而是整個城市文化的布局。
就這樣,「那天上午領了任務後,我記得我們中午沒休息,在館裡吃了一點麵條,就坐車到浦東考察選址。從此,開始了白天晚上不斷開會,定址、立項……」
「大家一樣緊鑼密鼓,日日夜夜趕。」8個多月後,2015年12月,上博東館立項了,開始做建築方案。兩輪設計國際招投標,「很多大牌公司都來了。第二輪快結束時,出現了兩家,一家是李立,同濟大學的青年設計師。一家來自北京,也是比較年輕的設計師,有過重大項目的經驗。兩個方案出來後,市裡很重視,領導到上博看模型,認真討論。最後還把模型搬到了康平路,確定了現在李立這個方案。」
2017年9月25日,拿到樁基部分的施工許可,「依法合規」。楊志剛對這個日期記得很牢,脫口而出。27日,開工。用了約10個月「七通一平」,對內部包括地下空間做了不少優化,緊扣工期緊趕慢趕……一眨眼,便來到了鋼結構封頂這一天,展陳方案與空間營造也早已同步籌劃。三年,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飛快。
楊志剛最大的感觸是另一個飛快——「發展實在太快」:「我們希望東館建成以後,能夠在比較長的一個時間裡,不落後,領先性能夠持續得長一些,所以對前瞻性的要求非常高。上博人民廣場館引領了很長一段時間,確實是比較精細、典雅。中國藝術博物館成功的不多,上博是其中之一。我們要努力創造新經典、新奇蹟。」
快在哪?對博物館的理解上——「我們對於博物館的理解,包括對於人在裡面獲得什麼,變化很快的。以前就理解為去看展覽,現在,肯定不是這樣了」。
開放平等共享的博物館
將來你順著東館四樓展廳旁一條專門通道,走上五樓屋頂花園——這是室內展廳的戶外自然延伸,會有兩個意想不到。
其一,與周圍一片現代化都市樓群景觀相映襯,東館在五樓屋頂、「第五立面」,將出現一個飛簷翹角的中華古典建築園林。
是否想起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裡,當年陳從周教授遠渡重洋指導「再現」的那個蘇州園林?
而這是在中國上海浦東,在最現代最金融的地域風貌高處,飛揚起中華文化美輪美奐的簷角。
其二,與東邊緊鄰的上海科技館,北邊不遠的東方藝術中心,東北方向的浦東新區政府大樓、上海圖書館東館,東南方向的世紀公園相呼應,在上博東館西邊,僅隔一條馬路,是金融機構集聚區。
楊志剛最初也沒想到,東館離金融區這麼近,過了馬路便是。抬望眼,再後面,陸家嘴林立高樓奔來眼底。
2016年12月,《上海市「十三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發布,首次提出構建「兩軸一廊」文化集聚帶和發展「雙核多點」文化功能區,形成城市文化空間發展的新格局。細察「兩軸」「雙核」,上博既在「兩軸」中的東西向主軸上(沿朱家角-虹橋商務區-靜安寺-人民廣場-外灘-陸家嘴-花木地區-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浦東空港地區,打造體現國際標誌性和文化核心功能的城市文化發展主軸),也一身同在「雙核」(人民廣場文化核心功能區和浦東花木地區文化核心功能區)。
「上海的文化和金融經濟,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上海的文化是沉悶的,金融中心也建不起來。」楊志剛笑道,有位市領導就說,請金融家們到上海來看什麼,就到博物館來看嘛。
人的眼界開闊了,對文化的需求、層次,會更深更高。
營商環境是軟環境。辦手續要更簡便,要有法制,更深層的是文化氛圍。
到博物館去的意義,已不僅僅是展品,也不僅僅是社交,更在於從中看到當地的城市品質、文化精神。這在很多時候,和個人的發展、事業的拓展,也有著深度的關聯,許多人會非常關心。
談到這些,楊志剛一邊沉靜思索著,一邊一句接一句,仿佛又是當年在復旦做學問的學者模樣了。
「博物館,跟人性的深度需求、人的全面發展,聯繫在一起。人到了今天的一個高度,科技等許多方面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到博物館除了看展覽,還想實現其它一些目的。說來很有意思,我今年六七月份去醫院做了個手術,主治大夫知道我在上博工作後,笑著回憶說自己談朋友時,第一次約會就在你們博物館。這很巧,也說明博物館也是情人約會的地方,開展社交的地方。我設想以後東館裡面,會有心地打造一些優質公共空間,比如打造八個或十個經典景觀、網紅打卡點,包括有品質的餐飲,用心去營造好。今年長三角文博會,我們籤了三個『跨界』協議,其中之一就是與凱悅酒店集團聯手,探索文旅融合大環境下的跨界合作新模式。
「東館開建後,我在新加坡做過一次講演,主題便是打造一座開放的博物館。開放,真的是上海城市的品質,也是浦東能夠發展到今天,很重要的一種精神。我們要融入到浦東的改革開放大潮裡面。越是深度地融入到浦東大潮,我們能夠攀登的高度就會越高。事實上博物館體現的,很大程度就是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的精神。看美國精神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看英國精神去倫敦大英博物館。不光看實物,還看怎麼去展陳,怎麼去講故事,怎麼去營造一個環境。
「其實我們為什麼要講好中國故事,也是讓別人能夠理解你。經濟、金融是提供一種便利,真正在精神層面、尤其心理深度需求上要享用的,其實是文化。文化是可以分享的。到博物館去,是最平等的一個地方。一個文物擺在那,人人都可以欣賞。欣賞到什麼程度,靠你本身的素養。身價幾億和年薪幾萬的人,到了博物館,完全可能是一樣的。公共博物館從誕生之日起,便天然地帶有追求平等的『基因』。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核心關鍵詞,正是平等。博物館的平等觀,是現代社會理性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博物館的價值觀還有『共享』。所以這三年來,上博正在讓更多的藏品,變成我們的展品,能夠和觀眾去見面。東館會更進一大步,比如堅持每個臨展出一本圖錄,還要做成網上的資料,讓觀眾在兩三個月的臨展閉幕後,還能有繼續了解的機會。去年我們在進一步做好《上海博物館研究大系》的同時,出版物也新增了一個《上海博物館典藏叢刊》,側重於資料的刊布,讓我們一些稀有的文物資源儘快和觀眾見面……」
上博東館緊鄰金融區,體現了一種意味深長。三年前,楊志剛談上博的主題詞,是對標。三年後,他解讀東館建設和上博發展的著眼點,是「文化強國」——「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這是我們接下來要認真思考的,博物館要更多地考慮怎麼助力於文化強國的建設。能夠稱之為文化強國的,一定在博物館領域是很強的。我們到一個城市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都是文化強國的一個符號。下一步我們制定上博『十四五』規劃,要往那個方向去多考慮,回應國家的戰略。尤其我們在上海,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來……」
博物館的力量
工地的盒飯送來了。記者吃到一半,楊志剛還在不斷處理事情。他說,現在遇上一個博物館發展的歷史最好時期,要只爭朝夕。
如今每年春節正月初一,上博都會準備100份禮品,迎接新年開門第一天的前100位觀眾,現在實際也不止100位了。可就在2009年剛開始這項活動時,還要事先到社區去廣而告之。
「十三五」期間,參觀上博各臨時展覽的總人次為1200多萬,比「十一五」期間增加了500多萬。
「十一五」期間,上博辦了22個臨時展覽,平均每年4.4個。「十三五」期間,上博辦了32個臨時展覽,平均每年6.4個。
觀眾「井噴」的熱情,對博物館的重視,確實前所未有。
「我們並不單純追求人數,上海觀眾也很講體驗品質,上博有限流措施。但在這種情況下,參觀人數還在增長。確實博物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高過。反過來,這也給我們工作提了新的要求。」楊志剛經常看觀眾的留言本,他翻出手機裡存著的兩條。
一條是直言相告的建議:「語音講解(非微信/智慧講解)器,講解內容豐富,很好!但是,除青銅館和黑石沉船館外,其他展館的語言講解器的講解過於少,不利於觀眾對歷史的了解,望增加!」
另一條是一位在海外看過黑石號展覽的觀眾,得知「首度來國內展覽,專門請年假來欣賞」,寫了數百字評析:「展陳效果非常之棒,超出我的預期。點讚!!!在細節上,也有可優化之處,如『魚紋吸杯』,其精彩處在於杯底,建議展品可傾斜展示,看到杯底……」
楊志剛在數月前一次演講中,用三個層面解析「博物館的平等觀」:
與觀眾——不能是「珍寶室」那樣的儲藏庫,也不再孤芳自賞、高高在上,而必須貼近社會,親近百姓,與觀眾建立朋友關係;
與社區——不僅要進入社區、融入社區,更倡導在共同的社區裡,居民和博物館對於遺產(文物)的關係,是「共同擁有」「共同管理」「共同闡釋」,是一種「共同體」意識;
與世界——如費孝通晚年所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博物館在增進文明交流互鑑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彰顯。
這位上博第七任館長慨嘆:「現在博物館發展很快,不進則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核心,是守護、提升、彰顯博物館的價值。」
就看「極不平凡」的這一年——
2020年1月24日,上博史上第一次,大年三十閉館。大年三十一早,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絡繹而來,經解釋均平靜離去,館門外逐漸空寂。
緊急籌集的6000個口罩,劃出4000個,支援湖北省博物館。24日終於聯繫到一個渠道快遞去武漢,30日湖北方勤館長回復收到,表示這是收到的「第一份愛心鼓勵」。
「美術的誕生」特展文物回運巴黎,受兩地疫情影響,方案反覆變更。3月10日,法方修復師終於成行,來滬點交。17日返程時,上博展覽部員工送到機場,「為偌大的空蕩蕩的大廳所『震撼』——因為這一刻,眼前只有這位法國朋友一個乘客」。
為了「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文物押運、布展,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兩位專家,前後做了三次核酸檢測,「出發前48小時一次,到了上海一次,臨走前48小時再一次。還加了一次血清抗體檢測」。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語,就出自上博《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展出的《東徵傳繪卷》。後來鑑真文物回運,也在中日雙方攜手共商下,首次由空運改為海運,以大量細緻精心的前期溝通和投入,確保萬無一失……
《滄海之虹》展品搭乘新鑑真號回日本
3月13日,上博在全球業界率先重啟後,盡力持續推出特展,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
7月24日,楊志剛參與一次國際線上對談,發言題目是《艱難時刻,博物館定有作為》。
同月,上博還發起「國際博物館人云上對話」,中、美、英、加、阿聯、新加坡、日、韓、中國香港的十八家博物館及文化機構的館長、亞洲藝術部主任及策展人,齊聚雲端。對話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
博物館的力量,內核是文化的力量、人心的力量。
三年來,這也是上博一直在蓄勢的方向。
另一座東館
2017年東館開工時,楊志剛就和同事們在討論一件擔心的事。
他借用原先在高校工作常說的「大樓與大師」,告誡自己與全館同仁:「上博沒有東館,沒有新的大樓,如果有大師,大家或許還心安理得些。如果建了新的大樓出來了,我們的大師反而跟不上,人家就會說的,壓力很大的。」
所以,東館要推進,能力要提升。
剛到館時,他面臨著青黃不接。而今,中層25個職能部門,20個以上的新負責人都頂上來了,中層幹部隊伍年輕化,平均年齡下降5歲。「隊伍建設上,我提三個『高』。一是人才高地,要吸收最好的人才進入上博,我們每年都有新員工招聘入職,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二是人才高原,近幾年我們在國家和上海的各類高層次人才選拔中,成果還是相當豐碩的,『四個一批』、文化部專家、上海市領軍人才……三是還需要進一步形成新的高峰,推動、託舉佼佼者,成長為各自領域的頂級專家。過去我們有馬承源、汪慶正等一批專家,現在老專家還有,中青年儘快成長,上博在業界的地位就比較牢固了。」楊志剛坦言,「許多博物館同仁到上博來,總會誇我們。我一方面由衷地謝謝,一方面告訴員工,絕對不能自以為最好。如果帶著自以為是的意識去建東館,肯定做不好的。我們必須對標新的經典,爭創新的輝煌。」
這需要沉下心來,深耕厚植。
比如,三年來上博新推出了一些出版物。像《上海博物館學人文叢》,「入選的老專家,都是業內頂呱呱,得到認可的」,開篇的《孫慰祖璽印封泥與篆刻研究文選》已出版。楊志剛希望通過這樣一套叢書,帶領整個上博學術隊伍走向明天,走向未來。他說:「我跟出版部講,這套叢書,也可以叫『未來叢書』,是樹立我們的學術形象,打造我們的學術高峰,在學術方面一個很重要的引領。」
還有《上海博物館典藏叢刊》。上博擁有102萬件/套文物,其中列為一、二、三級品的珍貴文物14餘萬件/套,尤其是青銅、陶瓷、書畫三大系列,體系之完整、展品之精粹,在全球獨領風騷,由此常被稱為中國文物界的「半壁江山」,「包羅萬象」的中國古代藝術寶庫。典藏叢刊的任務,就是將藏品、特別是以往沒有或較少有機會與公眾見面的精品,以「圖錄+專家研究綜述」的形式,亮相於世,化身千萬,供大家研究、教育、欣賞。首本由上博書畫部劉一聞擔綱編撰了《上海博物館藏楹聯》,從館藏454件楹聯中,精選289件展示,並暢談歷時20餘年的研究心得。楊志剛說:「今天的博物館,要更強調『動靜結合』『動靜相宜』——讓文物『活』起來,讓專家『沉』下去;讓工作『動』起來,讓科研『靜』下去。」
又如,上博這兩年抓了一些比較大的科研項目,最近剛立項了一個兩千多萬元的「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風險」專項。楊志剛介紹:「預防性保護,就是在還沒有要發生需要強制性幹預的情況下,把文物狀況了解清楚,以便有的放矢。這有點像醫療上提倡的『治未病』,是文物保護的高級階段,涉及面很廣,從庫房的微環境,到文物的不同材質……日本正倉院出來的藏品,大家都說不得了,就和他們保存的條件有關係。」
再如,對內的精細化管理、規範管理、平安管理,對外的公共服務能力,「跨界」整合社會資源,成立上海博物館理事會,把博物館文化送到社會、送進社區……「現代博物館的功能逐步逐步在打開,越來越豐富,千萬不要把自己限死了,認為就是做這些事情。」楊志剛說。
從某種意義上說,與有形的東館同時並進的,是無形的「名山」、另一座東館。這三年,上博可謂同時在構建兩座要傳之久遠的鋼結構的四梁八柱。東館主體鋼結構成功封頂後,要繼續建成。「名山」心願正咬定青山,要久久為功。
採訪末了,楊志剛特別提到一件事:東館的門牌號碼。
「選號時,我們特意選了這個號碼——世紀大道1952號。1952年,是上海博物館創建之年。上海博物館的上博精神,要繼承和弘揚。2020年12月,我們迎來建館68周年,沒有舉行專門的館慶活動,而是選擇精心組織了一批文章和講座,講過去和今天,講上博的發展。」他說,今年一次「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和主持人對話時,說起過到浦東來,「原先在人民廣場,現在是一體兩館,我們要進一步增強浦東改革開放的意識,理解、把握上海擔負的歷史使命。我記得小平同志當年有幾句話簡明扼要,講到中國已經有幾個開放特區了,深圳的對面是香港,廈門的對面是臺灣,上海,你們面對的是太平洋。這指的是世界。」
站在東館工地,這位上博館長指著效果圖說:「這個建築的外觀,寓意為海陸交匯,和這樣一個思路是相通的。要從上海的改革開放出發,上海博物館一定要有面向世界的自覺意識。作為位於上海的博物館,對『文化強國』這樣一個命題,應該感覺到責任更大。我是說過一句話的,上海這座城市她要攀登的高度,就是上海博物館要去衝刺的目標。這不是我們自己定的,是城市定的,我們要去相匹配。上博肯定要去跟國際頂級的博物館對標,這是我們很明確的一個方向。」
從地圖上俯瞰,記者說,長方形的東館仿佛一把鎮尺。
他說,像中國古代書畫上的一枚鈐印,印在日新月異的中國上海浦東。
-END-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官網:www.clickshowcase.com
電 話:028-85880066
地 址:中國成都黃河中路二段388號空港總部A11棟10層
相關連結:
克裡克展覽展示
博物館探秘 | 博爾加爾遺址的世界最大古蘭經
貝聿銘說服國王,專門為這座博物館填海建島
文博技術暢談 | 文物展櫃還可以這樣開?
郵箱:rci@rcicn.com
電話:028-85880383
地 址:中國成都黃河中路二段388號空港總部A11棟10層
相關連結:
脫酸——延長紙張壽命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銳立文保來脫酸 錢學森、郭永懷珍貴手稿有救了
敦煌市博物館古籍經卷酸化狀況調研項目圓滿完成
再登新裡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