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問答}
既然那麼喜歡編故事,怎麼不自己創作新作品,而要在別人小說上改來改去?
多謝邀請。
利用名著或小說,來翻拍影視劇,是一個很便利的辦法,至少可以省去了構思劇本的苦惱和煩瑣。
而翻拍於名著或小說的影視劇,或多或少的都有些改動,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翻拍於名著或小說的影視劇,可以說是在原著基礎上的再創作。既然是再創作,就會有提煉或者升華。一部名著或小說的章節和篇幅都很長,翻拍成影視劇(尤其是電影)不可能把所有文字內容,都通過劇情和鏡頭畫面來展現出來,所以只能在原著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和升華,節選故事情節比較精彩或戲劇性比較強的章節來進行翻拍。
其次,每位影視劇的編劇和導演,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在編寫劇本和拍攝影視劇的過程中,都會加入一些能夠體現其個人風格的個性化元素。這些元素是游離於原著小說之外的,人為添加的東西,體現出編劇和導演的風格,但與原著小說有一定出入。
其三,一本名著或小說,往往有很多讀者,而且有些讀者亦可能將書中的情節都爛熟於心了。如果再按照原著,照本宣科的來翻拍影視劇——讀過原著的觀眾一看:這些故事情節,我全部都知道啊!所以,照本宣科翻拍的影視劇,難免缺乏新意,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為了讓影視劇變得更精彩,更有懸念和耐人尋味,只有添加一些新的故事情節,加入一些新花絮和新花樣,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
其四,名著或小說,與影視劇相比,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對人物和情節的描述和展現的手法,是不盡相同的。名著或小說,通過文字描寫,讓讀者對書中人物和情節,有了一個充分的認識。但文字描述,雖然可以給讀者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但畢竟是片面的,沒有影視劇中人物和情節那樣有血有肉和生動鮮活。而為了讓影視劇中的人物,更加的形象和生動鮮活,讓故事情節更加的豐富,所以,難免會在翻拍的過程中,在原著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和素材,也讓劇情更豐富。
其五、讀者在閱讀名著或小說的過程中,可以邊閱讀文字,邊通過文字描述在頭腦中展開豐富的想像。一本書,可以給讀者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但每個讀者的學識、認知能力和個人理解力都存在差距和差異,所以,對於一本書來說,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而編劇和導演,在改編和翻拍的過程中,也是基於對原著的認知和理解,來進行操作的。畢竟是編劇和導演,其理解力以及通過理解獲得感悟的層次,都高於平常人(對某些東西理解得更深入一些),或者與你我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東西大有不同。所以,有時在看一部由名著或小說翻拍的影視劇,你會覺得——影視劇中所展現的人物和劇情,跟你頭腦中對小說的印象,存在很大差異。
其六、一本名著或小說,可能是很早以前的作品,不是現在這個年代的作品。而為了滿足當今觀眾對藝術的審美需求,為了更加符合觀眾的口味,基於名著或小說翻拍的影視劇,往往會會加入一些現代的元素。不過,也有翻拍的影視劇,完全依照原著來設定故事發生的年代、場景、人物和情節,但或多或少的還是會加入一些新元素,讓翻拍的影視劇更生動精彩。
其七、翻拍的影視劇,不能按照原著來拍攝,可能是受到電影分級,以及政治因素,或某些無形的限制,所以,不能夠按照原著來照本宣科的拍攝。因為有些能夠通過文字,來描述出來的東西,未必可以通過鏡頭來完全展現。再有原著中某些劇情,往往會牽涉到政治,或者引發讀者不好的聯想——所以,為了顧及政治影響,為了顧及觀眾的感受和心理承受力,所以會在翻拍影視劇的過程中,對原著進行一些細微或很大的改動。
其八、還有一些由名著或小說,翻拍的影視劇,是取材於某部名著或小說——翻拍的影視劇中,雖然會保留原著的劇情架構,但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以及劇中人物的姓名職業等等,都跟原著截然不同。也就是說,此類影視劇(尤其是電影),是按照原著的套路來拍攝的,但只是對原著的參考和借鑑,只保留了原著的整體架構和精華部分,將一些瑣碎的東西都去除掉,在此基礎上又糅合進新的素材和元素,以原著小說為藍本,改變了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和人設,通過翻拍出來的影視劇,上演出全新的人物和故事情節(但或多或少的,還帶有一些原著的影子和味道)。
——雖然,寫了這麼多,但只是一點個人理解。
(頭條號 | 吉恩瀚棠,作者:卡爾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