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名著小說拍攝成影視劇,為何硬要改動?

2020-10-20 吉恩瀚棠


{悟空問答}

名著小說拍攝影視劇,為何硬要改動?

既然那麼喜歡編故事,怎麼不自己創作新作品,而要在別人小說上改來改去?

多謝邀請。

利用名著或小說,來翻拍影視劇,是一個很便利的辦法,至少可以省去了構思劇本的苦惱和煩瑣。

而翻拍於名著或小說的影視劇,或多或少的都有些改動,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翻拍於名著或小說的影視劇,可以說是在原著基礎上的再創作。既然是再創作,就會有提煉或者升華。一部名著或小說的章節和篇幅都很長,翻拍成影視劇(尤其是電影)不可能把所有文字內容,都通過劇情和鏡頭畫面來展現出來,所以只能在原著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和升華,節選故事情節比較精彩或戲劇性比較強的章節來進行翻拍。

其次,每位影視劇的編劇和導演,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在編寫劇本和拍攝影視劇的過程中,都會加入一些能夠體現其個人風格的個性化元素。這些元素是游離於原著小說之外的,人為添加的東西,體現出編劇和導演的風格,但與原著小說有一定出入。

其三,一本名著或小說,往往有很多讀者,而且有些讀者亦可能將書中的情節都爛熟於心了。如果再按照原著,照本宣科的來翻拍影視劇——讀過原著的觀眾一看:這些故事情節,我全部都知道啊!所以,照本宣科翻拍的影視劇,難免缺乏新意,讓人覺得索然無味——為了讓影視劇變得更精彩,更有懸念和耐人尋味,只有添加一些新的故事情節,加入一些新花絮和新花樣,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

其四,名著或小說,與影視劇相比,完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對人物和情節的描述和展現的手法,是不盡相同的。名著或小說,通過文字描寫,讓讀者對書中人物和情節,有了一個充分的認識。但文字描述,雖然可以給讀者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但畢竟是片面的,沒有影視劇中人物和情節那樣有血有肉和生動鮮活。而為了讓影視劇中的人物,更加的形象和生動鮮活,讓故事情節更加的豐富,所以,難免會在翻拍的過程中,在原著的基礎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和素材,也讓劇情更豐富。

其五、讀者在閱讀名著或小說的過程中,可以邊閱讀文字,邊通過文字描述在頭腦中展開豐富的想像。一本書,可以給讀者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但每個讀者的學識、認知能力和個人理解力都存在差距和差異,所以,對於一本書來說,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而編劇和導演,在改編和翻拍的過程中,也是基於對原著的認知和理解,來進行操作的。畢竟是編劇和導演,其理解力以及通過理解獲得感悟的層次,都高於平常人(對某些東西理解得更深入一些),或者與你我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東西大有不同。所以,有時在看一部由名著或小說翻拍的影視劇,你會覺得——影視劇中所展現的人物和劇情,跟你頭腦中對小說的印象,存在很大差異。

其六、一本名著或小說,可能是很早以前的作品,不是現在這個年代的作品。而為了滿足當今觀眾對藝術的審美需求,為了更加符合觀眾的口味,基於名著或小說翻拍的影視劇,往往會會加入一些現代的元素。不過,也有翻拍的影視劇,完全依照原著來設定故事發生的年代、場景、人物和情節,但或多或少的還是會加入一些新元素,讓翻拍的影視劇更生動精彩。

其七、翻拍的影視劇,不能按照原著來拍攝,可能是受到電影分級,以及政治因素,或某些無形的限制,所以,不能夠按照原著來照本宣科的拍攝。因為有些能夠通過文字,來描述出來的東西,未必可以通過鏡頭來完全展現。再有原著中某些劇情,往往會牽涉到政治,或者引發讀者不好的聯想——所以,為了顧及政治影響,為了顧及觀眾的感受和心理承受力,所以會在翻拍影視劇的過程中,對原著進行一些細微或很大的改動。

其八、還有一些由名著或小說,翻拍的影視劇,是取材於某部名著或小說——翻拍的影視劇中,雖然會保留原著的劇情架構,但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以及劇中人物的姓名職業等等,都跟原著截然不同。也就是說,此類影視劇(尤其是電影),是按照原著的套路來拍攝的,但只是對原著的參考和借鑑,只保留了原著的整體架構和精華部分,將一些瑣碎的東西都去除掉,在此基礎上又糅合進新的素材和元素,以原著小說為藍本,改變了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和人設,通過翻拍出來的影視劇,上演出全新的人物和故事情節(但或多或少的,還帶有一些原著的影子和味道)。

——雖然,寫了這麼多,但只是一點個人理解。

(頭條號 | 吉恩瀚棠,作者:卡爾赫林)

相關焦點

  • 梁羽生的小說翻拍成影視劇,為何都會被改動得面目全非?
    金庸的小說影視化也多,有些情節也會被重新解讀改編,但主線故事都不會改。可為何梁羽生的作品一旦影視化,改動卻都如此之大呢?結合對梁羽生小說的粗淺認識,還有對相關影視劇的觀感,羽菱君個人認為這裡面很多改動,其實都是影視劇創作者們的無奈之舉。一、梁羽生的小說影視化,幾乎都存在特大改動的現象。對於梁羽生的小說,羽菱君首次接觸是《白髮魔女傳》,當年看張智霖版的電視劇,隨之就買了這部小說來看。
  • 名著小說被影視化過程中的「流氓」行為!
    生活中,有一些書粉抵制小說被影視化。這個情有可原。我細加揣摩得出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文字小說是一個抽象概念,人們讀文字小說的同時,讀者可以讀到作者對書人物的心理描寫。並可以產生無限的遐想。而影視劇是一個具體的畫面,人們無形中就被限定死了,再無更多美妙的想像空間。
  • 同樣是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為何不是四大名著?
    說起神魔小說,我們第一想到的就是《西遊記》,不管是哪個年齡段或多或少都看過或聽過齊天大聖孫悟空的故事,而且《西遊記》的故事至今為止還在不斷被翻拍成影視劇,不過,所有影視版的《西遊記》中,還是要數央視版的《西遊記》,那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
  • 我國原有6大名著被刪了2部,這兩部被拍成影視劇,成為了經典
    導語:我國原有6大名著被刪了2部,這兩部被拍成影視劇,成為了經典我們知道,中國人喜歡將一些同類型的事情並列起來,尤其喜歡並列「四大」、「六大」這樣的方式。據說是因為道教中講究「道、天、地、人」和佛門中「六界」之分的原因,所以中國古代很多時候都喜歡將一些東西並稱,如四大美女、四大才子、四大發明等,到了明清兩代通俗小說文學興起以後,人們又從中選出了一些代表來並稱為名著。
  • 文學經典改編的影視劇為何日漸式微?
    四大名著「翻拍熱」過後,文學經典的影視改編徹底步入了沉寂期。近幾年,經典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寥寥無幾。其中知名度和影響力較高的,僅有2014年播出的《紅高粱》和2015年播出的《平凡的世界》。文學經典的影視化走向沉寂,網絡小說的改編卻逐漸興起。2011年,改編自網絡小說的《甄嬛傳》和《步步驚心》大受歡迎,揭開了網絡小說改編劇「霸屏」的序幕。
  • 建國後,為何六大名著被刪成了四大名著,刪掉的這兩本家喻戶曉
    ,二是這幾本書也被翻拍成了影視劇,深受大家的喜愛和關注,以至於很多人都自動模糊化了其他很多同樣經典也是不可不讀的經典。其實,四大名著雖然在中國古典文學榜單上長居榜首,當然它們也當仁不讓,但是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四大名著差點就成了六大名著,也就是比今天的四大名著還多了兩本,這樣的話就又多了兩本公認的經典供大家欣賞,但為什麼最後還是只有四大名著成為了大家心中的經典之最了呢?另外兩本是什麼呢?
  • 我國的六大名著,5部被拍成了電視劇,為何最後一部沒人敢拍
    不論是四大名著,還是《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都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精品,它們都是趣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名作,同時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的讀者。因為它們讀者多,所以拍成影視劇後,有讀者的追捧,可以保證收益,正因為資本逐利的本質,這些名著不斷被拍成影視劇。
  • 網飛宣布拍攝《水滸傳》電影 對中國文學名著感興趣
    美國知名的網際網路流媒體訂閱播放公司Netflix(網飛)今天宣布(全球第一視頻平臺),將拍攝中國又一部文學名著,而它就是《水滸傳》。對於為何要拍攝這部電影,Netflix直言,對中國文學名著非常感興趣。
  • 中國六大名著之一少有人知,翻拍成電視劇有大腕也過不了審
    六大名著中前五部都被多次翻拍成影視劇,可謂家喻戶曉。《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近代文學家茅盾曾說:如果有什麼準備寫小說的年輕人,要從我們舊小說堆裡找點可以幫助他「藝術修養」的資料,那我就推薦《儒林外史》。
  • 都是小說,為什麼有的作品就被稱為「名著」?
    如果單純地講「讀小說」,似乎有些玩物喪志;但是如果說「閱讀名著」,這個格調瞬間就拔高了不少。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名著」的頭銜能給小說這種娛樂文體掛上一層光環,讓人們讀得更心安理得。那麼,所謂的「名著」,和普通的小說真的有區別嗎?其實區別不僅有,還挺大。
  • 蒲松齡《聊齋志異》文字水平很高,為何沒入選四大名著?
    蒲松齡《聊齋志異》文字水平很高,為何沒入選四大名著?現在說起我國古代名著,我們首先想到是《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和《西遊記》這四大名著,其實我國歷史上有許多流傳甚廣的文學作品,比如《聊齋志異》、《金瓶梅》、《儒林外史》等作品,但無論從文學造詣,以及文言文的水平,《聊齋志異》都能名列第一,為何把這部優秀作品排除在外呢?
  • 她是唯一演完四大名著的人,因為太漂亮被名導發掘,現今怎樣了?
    四大名著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小說這一文體在我國明清時期得到了蓬勃發展,並產生出這四本影響深遠的名著。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這四本書都被翻拍成影視劇並登上了電視機的熒幕,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 中華小說千千萬,看四大名著是怎麼煉成的?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說文解物】,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中國的四大名著在中國的文學界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眾多的中國的經典中,為何偏偏選擇了《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這四本書作為四大名著呢?
  • 小說改編影視劇 還原度越高越好嗎
    觀眾劉夏認為,就像合格的影視劇不能一味迎合明星粉絲,同樣不能一味迎合「原著粉」:「雖然一部受歡迎的小說為好的影視劇奠定了基礎,但影視劇是獨立產品,要符合影視創作的規律。」改編不能「橙汁裡倒醬油」成功的小說影視化,能不能「改」出好作品?答案顯而易見。豆瓣評分9.6分的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幾乎摒棄小說由高鶚續著的後40回,但並未影響觀感。
  • 哪些東方玄幻的神作值得製作成影視劇?
    我看出了劇中各位主演的付出和努力,但是這個編劇的改動實在讓我很受傷,姬野被改得最慘,距離我心目中的小說神作實在相去甚遠。如果有朋友覺得拍得不錯的當我沒說。但個人感覺九州縹緲錄並不是很適合搬上大熒幕(和題目自我矛盾了哈哈),因為我認為現在國內的製作團隊很難拍出小說的意境,而且影視作品需要商業製作才能存活,可是商業化重了又會偏離小說的意境,真的挺難的。就好像影視界要拍《三體》,網友山呼:不要拍攝!
  • 文學名著不是電視劇的護身符
    作者:閆偉 邵將中國電視劇在幾十年的發展史中,對於名著改編的熱情始終不減,而且公認的一些早期的經典電視劇也有相當部分源自名著改編。名著有著持久而雋永的生命力,將其進行視聽化再創造後搬上螢屏,能夠喚起國人的文化記憶、普及原作的文化內涵、回應觀眾的內心期待,當然也可為製作方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 原著小說改編成影視劇,在很大概率上,就是毀經典
    很多影視劇都是根據原著小說改編而成,由於影視劇的傳播性更高受眾更廣,一般來說都是看過影視作品的多而讀過其原著的人少。一部小說被拍成電影,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歡迎,因為小說有著廣泛的讀者基礎,很多讀者也願意看到他們心目中的小說會被呈現出什麼影像,尤其是哪位演員來演繹他們心目中的書中主角。
  • 同為央視四大名著電視劇,為何《水滸傳》口碑被甩開這麼多
    然後筆者就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央視從1982年-1998年先後拍攝了四大名著經典電視劇。在豆瓣上,《三國演義》評價9.4分,《西遊記》評價9.5分,《紅樓夢》9.6分,基本都屬於神劇之列。像後來被廣為傳頌的《亮劍》、《琅琊榜》、《士兵突擊》和《潛伏》等劇都止步9.3分,只有《我的團長我的團》躋身9.4分敢和《三國演義》並肩。
  • 丁墨的小說,不遜《他來了請閉眼》,精彩劇情難以翻拍成影視劇
    原創文章,抄襲搬運必究,辛苦創作,敬請諒解現在各個行業都關注一個詞「IP」,影視劇、電影、動漫、小說等領域都很關注這個詞,言情小說界很多作家也很重視這個詞,畢竟部分小說能直接改編成為電視劇,原先的書迷直接轉為影視劇的觀眾
  • 古龍只寫了百分之五十的小說,為何卻成了名著中的經典?
    只可惜古龍是個有始無終的人,若他能夠自始至終,那麼他在武俠界的地位將更上一個層次。只可惜的是古龍也如筆下的人物一樣,是個嗜酒如命、尋歡作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