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著不是電視劇的護身符

2020-12-01 光明網

作者:閆偉 邵將

中國電視劇在幾十年的發展史中,對於名著改編的熱情始終不減,而且公認的一些早期的經典電視劇也有相當部分源自名著改編。名著有著持久而雋永的生命力,將其進行視聽化再創造後搬上螢屏,能夠喚起國人的文化記憶、普及原作的文化內涵、回應觀眾的內心期待,當然也可為製作方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但為什麼近些年的名著改編劇無論從品質還是口碑上都持續走低、不盡人意?根本原因在於創作理念的轉變,以前更多的是把名著作為文學母體來進行藝術品的打造,現在更多的則是把名著作為標識光環來進行商品的營銷。從最近某些引發爭議的改編劇中,便可見一斑。

某種程度而言,名著改編有些類似於散文的創作,可以「形散」,但要「神聚」。無論視角怎樣轉換、情節怎樣改動、人物怎樣增刪、表達怎樣變化,改編之作與原著在價值取向、主題內蘊、審美調性等方面應當保持基本一致。近期,改編自同名原著的新版《鹿鼎記》和改編自《半生緣》的《情深緣起》兩部劇之所以遭到瘋狂吐槽,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把原著的精神肌理很好地植入其中。小說《半生緣》的主題「人生的袍子爬滿了蝨子」,在《情深緣起》中被演繹成「人生是席華麗的袍子」。觀眾在劇中難以體悟到小說的神韻——陰差陽錯的錯過或人性的隕落而產生的蒼涼感,取而代之的是苦情劇的怨和慘。小說中敢愛敢恨但又嫵媚十足的顧曼璐在劇中被演繹成上海灘霸氣的「大姐大」,難見人物應有的內心算計和豔俗氣質;外表文弱、內心堅強的顧曼楨,性格溫潤、搖擺懦弱的沈世鈞,在劇中被簡單化塑造成追愛的新青年,在這些主要人物身上均消解了原著中「沒有一個人物不悲涼」的生命況味。並且,小說中顧曼楨與沈世鈞的愛情悲劇既有外力推動,亦與他們固有的秉性特質息息相關,但在劇中更多地被歸因為「棒打鴛鴦」,喪失了原有的思想深度和人性韻味。

同樣,新版《鹿鼎記》的種種問題,也緣於劇作的「淺薄」效果與原著的精神內核之間的嚴重偏差。小說既是一出引人發笑的喜劇,也是一部「掩卷悲從中來」的正劇,除表現了人性中的自由自在、至情至性之外,更寄寓了對當時社會體制和國民性的深刻批判。而新版電視劇的所謂「喜劇化處理」和「年輕化表達」卻使之淪為一場誇張的鬧劇,觀眾無法在浮誇的觀感中體悟到歷史的縱深幽微、封建王朝的腐朽沒落以及在浮世繪中拼命掙扎的個體命運,義薄雲天和快意恩仇的武俠精神儼然已被插科打諢、裝腔作勢所取代。

如何理解「忠實於原著」?這裡的「忠實」當然不是亦步亦趨、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由於藝術形式的轉換和時代背景造成的審美趣味的變化,進行一些表達方式和表現視角的轉換,以至於某些情節或人物的增刪與改動,都無可厚非,也十分必要。然而,隨意化的「魔改」則會過猶不及。新版《鹿鼎記》從「撒石灰迷人眼相逢茅十八」開始,擠眉弄眼、咋咋呼呼的韋小寶,便不斷挑戰著觀眾的忍耐度:用力過猛的五官搭配上懟臉拍的鏡頭、誇張變形的肢體動作帶來的混亂感、每聲哼唧都不放過的多餘配音……這種為尋求某方面特質而過分放大角色某種屬性的處理方式,無疑是一葉障目、因小失大的不明智之舉。也無需打著「創新」的旗號來恣意作為,因為有價值的創新需要融入時代氣質、遵守藝術規律,而不是為了「出圈」而刻意標新立異。

名著改編劇從誕生之初就站上了「巨人的肩膀」,在幾十年的發展中也形成了一套從選角到製作再到宣發的相對成熟的市場模式。然而,如果過度倚重市場運作、追求經濟收益,也容易使作品在逐利化傾向之下自降審美層級。《情深緣起》被詬病最多的是演員的選擇,一些大齡「成熟」演員在集體「扮嫩」時對角色的詮釋難免會多幾分浮誇感,少幾分原著的悽涼感,進而讓觀眾產生違和感。新版《鹿鼎記》因大量刪減重要戲份而造成的跳躍式節奏、過渡片段的生硬拼貼,以及種種細節舛誤,常常讓人一頭霧水、啼笑皆非。如何避免讓藝術創造邏輯在市場化運作中被屏蔽、被扭曲,當是創作生產者應深思的現實命題。

名著不是電視劇的護身符。名著改編行為本身並無是非對錯之分,其成功與否取決於創作者的態度、誠意和功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只把名著拿來作為電視劇的幌子、光環、加持項、光鮮外衣,只把名著改編當作「賺快錢」的捷徑,而不在尊重經典精神、轉化藝術形式、打造匠心品質上下功夫,則作品非但叫不響、立不住、走不遠,也必然難逃高開低走的市場表現。

(閆偉系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副主任,邵將系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後)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相關焦點

  • 新《鹿鼎記》引爭議:文學名著不是電視劇的護身符
    新《鹿鼎記》引爭議:文學名著不是電視劇的護身符 時間:2020.12.02 來源:光明網 作者:閆偉 邵將
  • 世界文學名著百部
    01重溫世界名著魅力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曾說:閱讀世界文學名著就是一種獲得幸福的捷徑。 02值得多讀、收藏的文學名著世界名著讀一遍有一遍的感悟,每一個情節都在不同的經歷之後愈發不可磨滅,以前沒注意到的細節也突然會在某一天有所領悟,這大概就是名著的魅力之一。
  • 四大名著電視劇
    1986年首播的《西遊記》,是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品的一部41集古裝神話劇,是四大名著第一次翻拍,由楊潔執導完成。《西遊記》在1986年春節一經播出,轟動全國,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該版本重播次數超過2000次,觀眾百看不厭,成為一部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當年劇中的演員如六小齡童等等也都成了那一代人心中永恆的偶像。
  • 《雪楓文學音樂課:古典音樂中的文學名著》:文學與音樂的天作之合
    中新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 高凱)多部殿堂級中外文學經典,從西方經典戲劇、小說,到中國古典詩詞曲賦,配以改編自以上文學經典的「有故事的音樂」——《雪楓文學音樂課:古典音樂中的文學名著》日前新書發布。
  • 《死侍》漫畫腦洞大開屠戮世界文學名著
    紐約州圖書館上篇文章講到了死侍為了解放世人而瘋狂屠戮超級英雄和惡棍,但是多元宇宙永遠滅不完,之後小賤賤想到了一個絕妙的點子,一勞永逸的辦法那就是進入創意宇宙,滅掉所有世界文學名著,從源頭上切斷創作靈感。
  • 《世界名著大師課》解讀俄羅斯的文學魅力所在
    俄國的許多名著是世界文學的偉大財富,毛姆認為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加上狄更斯和巴爾扎克,是史上四大小說家; 馬爾克斯認為《戰爭與和平》是史上最好的小說;紀德認為託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文學的天神;博爾赫斯認為巴別爾《鹽》是史上最好的短篇之一;尤金·奧尼爾和田納西·威廉士都相信契訶夫是20
  • 兒童名著啟蒙書、臺灣小牛頓壓軸之作《寫給孩子的世界文學名著》開團
    如果童年的經歷反反覆覆充滿痛苦,那麼我們最終培養出的只能是學校閱讀者,而不是終身閱讀者。」所以,如果要給孩子進行名著啟蒙,可千萬別一開始就拿出那些磚頭厚的大部頭,或者長達十萬,幾十萬文字的原著,別在一開始就給孩子那麼大的閱讀壓力。啟蒙最重要的是激發孩子對名著的興趣,讓TA以後願意自主、自發的去找更多的名著來讀。
  • 「彈幕版」四大名著電視劇引發播放狂潮 「彈幕版」緣何受年輕人...
    6月12日,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站(又稱B站)上線央視版四大名著電視劇引發廣泛關注,視頻評分、系列播放量、彈幕量都一騎絕塵,迅速霸佔B站各大榜單,相關話題和討論也呈刷屏之勢。截至7月27日,一個多月的熱度仍在持續,四部經典電視劇依然穩居B站電視劇排行榜前列,播放量分別為:1994年版《三國演義》3623.3萬,1986年版《西遊記》1473.7萬,1987年版《紅樓夢》1058.1萬,1998年版《水滸傳》1024.5萬,相關數據還在持續攀升。B站上線經典版四大名著電視劇緣何如此火爆?「經典+彈幕」的形式為何受到年輕人的追捧?我們從中能獲得什麼啟示?
  • 「彈幕版」四大名著電視劇緣何受年輕人追捧
    1.內容為王:經典永不過時  「央視版四大名著電視劇在B站的重新上線之所以引發高度關注,首先源於文學經典和影視經典本身的永恆魅力及其傳承過程中積累的深厚群眾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梁海燕認為,「四大名著中的英雄神魔、兒女柔情以及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經過數百年的傳播,在我國文學史上以及廣大學者、讀者心中已經確立了無可撼動的地位。」  四大名著均有大量翻拍的影視版本,1986年版《西遊記》、1987年版《紅樓夢》、1994年版《三國演義》和1998年版《水滸傳》是公認的經典,是無數觀眾心中不可逾越的巔峰之作。
  • 文學名著與好萊塢電影 |《貝奧武夫》
    語言學家兼奇幻文學作家J·R·R·託爾金坦言,撰寫《魔戒》小說系列時,從《貝奧武夫》獲得許多靈感,例如,與貝奧武夫交戰的噴火巨龍,跟《霍比特人歷險記》裡出現的惡龍十分相似點擊藍字觀看>《貝奧武夫》下期預告世界文學名著與好萊塢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
  • 中國文學,四大名著
    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分別是:《紅樓夢》曹雪芹,高鶚著;《西遊記》吳承恩著;《三國演義》羅貫中著;《水滸傳》施耐庵著。從小時候便一直陪伴著我們。小時候重播的最多的便是--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而這些我們百看不厭。
  • 預告|大陸首次引進,暢銷臺灣20餘年的漫畫世界文學名著!
    那麼,怎樣通過漫畫的形式給孩子文學啟蒙呢?對此,臺灣出版巨頭牛頓出版公司給出了一套完美的解決方案—漫畫+世界文學名著。➤名著是人一生中最好的文學啟蒙,是引導孩子進入語言殿堂、文學殿堂的導師。但市場上的大部頭名著大都不適合少兒讀。➤當名著遇到漫畫,名著就仿佛甩掉了晦澀沉重的灰色外套,穿上了輕盈的外衣,煥發了新的生機。
  • 我國原有六大名著,為何刪掉兩部?那兩部無人不曉,還拍成電視劇
    中國古代有著不少燦爛光輝的古典文學名著,種類也非常多,像詩經詞曲之類的就有周易、禮記、詩經、楚辭等等。史書傳記有史記、漢書等等,百科類的也有,比如說山海經、水經注、永樂大典。小說類的就更多了,戰國策、世說新語,不過大家了解更多的無疑是四大名著。
  • 新的一年,我們去文學名著中找尋靈魂的棲息地
    抵達世界有很多方式,文學是最可靠真實的……讀一本經典名著,有時勝過一次膚淺地環遊世界。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最近,天喜文化推出《世界名著大師課》(套裝),用世界文學經典陪您走進新年。「世界名著大師課」系列,包含英國卷(上下冊)、法國卷(上下冊)、俄羅斯卷、美國卷,是世界文學領域的翻譯家、權威學者們對西方文學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67部名著的深入解讀,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傲慢與偏見》《呼嘯山莊》《雙城記》《高老頭》《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追憶似水年華》《安娜·卡列尼娜》《復活》《靜靜的頓河》《紅字》《白鯨》《了不起的蓋茨比》《永別了,武器》《老人與海》
  • 文學名著裡的「靈丹妙藥」
    今天和大家聊聊文學名著裡的那些「靈丹妙藥」,它們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那麼它們真有那麼神奇嗎?
  • 世界十大名著中這幾本書值得一讀,堪稱大師的文學「結晶」!
    世界十大名著想必愛讀書的人都有所了解,所謂的世界十大名著是在2000年的時候才選出來,依據則是來自《紐約時報》和美國的《讀者文摘》做的一場票選活動,這一場票選有十萬熱愛讀書的讀者參與其中,而這些讀者也是來自五大洲百餘城市,可以說也十分具有權威了,而這選出的十分書也堪稱世界文學大師的文學「結晶」
  • 四大名著老版電視劇對比,哪部最經典?
    以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為題材拍攝的電影和電視劇數不勝數,然而最深入人心的就是我們俗稱的老版四大名著電視劇,那麼這四部電視劇中又是哪一部最為經典呢?難忘鏡頭:孫悟空在龍宮耍金箍棒《紅樓夢》1987年播出的央視版《紅樓夢》是中央電視臺和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攝製的一部古裝連續劇,由王扶林先生導演。本片前29集基本忠實於曹雪芹原著,後7集不用高鶚續作,而是根據前八十回的伏筆,結合多年紅學研究成果,重新構建這個悲劇故事的結局。
  • 網飛宣布拍攝《水滸傳》電影 對中國文學名著感興趣
    美國知名的網際網路流媒體訂閱播放公司Netflix(網飛)今天宣布(全球第一視頻平臺),將拍攝中國又一部文學名著,而它就是《水滸傳》。對於為何要拍攝這部電影,Netflix直言,對中國文學名著非常感興趣。
  • 美國網飛將拍《水滸傳》電影 稱對中國文學名著非常感興趣
    美國知名的網際網路流媒體訂閱播放公司Netflix(網飛)今天宣布(全球第一視頻平臺),將拍攝中國又一部文學名著,而它就是《水滸傳》。對於為何... 美國知名的網際網路流媒體訂閱播放公司Netflix(網飛)今天宣布(全球第一視頻平臺),將拍攝中國又一部文學名著,而它就是《水滸傳》。
  • 文學名著晦澀難懂讀不下去?別找藉口了,明明是你喪失了閱讀能力
    什麼是文學名著?網絡上有一個很經典也很雷人的說法,名著就是那些大家都知道,但是卻死活讀不下去的書。這個說法得到很多人的贊同,而且還有不少人頗以此為自豪,覺得名著儘是唬人的東西。有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這樣的:世界名著在當時也不過是流行文學中的勝利者,只是因為時間久了,所以成了名著。現在的網絡小說,過個幾百年,照樣成為名著。對這種說法,我覺得非常可笑,可是要反駁也沒法子反駁,所謂夏蟲不可語冰,對著一幫子只會看爽文意淫的腦殘粉,你能指望擺事實講道理說服他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