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北方民窯窯口,始燒於五代,北宋達到成熟,金代進入鼎盛,元代以後質量有所下滑,至清代停燒,前後共經歷一千餘年。磁州窯獨特的白地黑花裝飾風格在那個窯口林立的時代獨樹一幟,其影響力之大,使得周邊地區紛紛效仿其產品,從而形成了磁州窯系。
磁州窯彩繪裝飾手法是在釉下彩繪的基礎上,融入中國水墨畫元素所創造出的一種獨具匠心的裝飾方法。其大致的製作方法是先在坯體上均勻地施一層化妝土,再用毛筆蘸斑花石料進行繪畫,再噴一層白而透明的釉,最後入窯燒制而成,其繪畫特點是走料流暢,畫面行雲流水,生動活潑。磁州窯白地黑花彩繪雖然是在宋代後期才逐漸成熟和豐富,但最初的起點應該是很早就出現的點彩裝飾,爾後在不斷影響和改進中才得以成體系,到了金代才變得尤為盛行。
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彩繪裝飾是在宋末期才逐漸形成體系,磁州窯的白地黑花裝飾風格初期的較為刻板和嚴謹,模板化較重,裝飾內容多為各種植物紋,也有彩繪人物紋樣,但動物紋樣作為主體紋樣似乎並不多見。宋末金初至金中期,白地黑花彩繪逐漸成熟,受社會大環境影響,彩繪器物數量漸多,題材呈現多樣化,風格一改以往的刻板,但還未完全脫離工匠氣。金後期,白地黑花裝飾分兩類,一類仍保持原有風格,另一類則充滿文人畫之美。畫面有精心設計和安排,瓷器坯體已完全被當作紙來進行藝術創作,這說明當時的文人畫對磁州窯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磁州窯的工匠在長時間的積累和學習中不斷鞏固和創新,既生產出了嚴肅工整的工藝精品,也創造出了大眾喜聞樂見、符合主流審美觀的藝術佳作。
下面我們來看幾件磁州窯瓷器。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