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時期,
磁州窯虎形枕,為何引領百年時尚?
只因有保健功能
一隻枕頭可以用多少年?這個答案似乎無法回答,有人用的時間長,有人用的時間短,有人一隻枕頭天天用,有人幾隻枕頭輪流用,都不一樣!那麼,問題來了,你的枕頭多久洗一次?
這個問題很扎心。當你還在為究竟該多長時間,洗一次枕頭而揪心的時候,古人卻給我們給了一個答案。
1.瓷枕具有明目功能
古人清洗枕頭,不像現代人這麼麻煩!古人用的瓷枕,直接洗刷,既乾淨又省事。宋金時代,社會上流行瓷枕,各地窯口用陶瓷製作各種枕頭。最常見的有長方形的,也有人物動物的,中外聞名的宋代白瓷孩兒枕,正是這種流行的寫照。
這件白瓷孩兒枕,高18.3cm,長30cm,寬11.8cm,形狀是一個孩兒,伏臥在榻上,以孩兒背作枕面,可以枕頭。在看這個孩兒兩臂環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繡球,兩足交叉上蹺,身穿長衣坎肩,長衣下部印團花紋。看上去活潑可愛。
金代時,各種虎形枕更成為當時的社會風潮。老虎自古獸中之王,也為十二生肖之一,用虎來消災避難,是古老相傳。 有一年,過年到關中採風,看到很多的小朋友,穿著虎頭帽、虎頭鞋,跑來跑去,樂不可支,拍了不少有趣的照片。可見,民俗中對虎的喜愛程度。
枕是睡覺時墊頭用具,據說最早的枕,是原始社會先民用的石頭枕頭。後來,逐漸發展,用料各不相同,諸如瓷枕、銅、玉、木等等。在古人的生活中,人們喜歡使用玉枕、瓷枕,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瓷枕始創於隋代,盛行於唐、宋、元各代,形狀也各不相同。
金代以虎形枕而盛行。
2.甘肅保存的宋金虎形枕
人們常說,「一虎臥中堂,如意又吉祥」。曾經威風八面的老虎,只要和孩子們連起來,就成了開心寶寶。虎是獸中之王,也是避邪,驅兇的吉祥物。在各地博物館參觀,經常能看到一些和虎有關器物。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臥虎枕。陶瓷燒制的虎形枕頭。枕頭的外形像一個趴著的老虎,虎頭向右,被人們做成了虎頭壓在爪子上的形狀。莊浪縣博物館、華亭市博物館都收藏有這樣的臥虎枕。據說,唐代有這種習俗,人們用豹、熊形枕,以避邪求子。
莊浪縣博物館的磁州窯荷花圖虎形枕,高 9.8 釐米, 長 35 釐米,寬16 釐米,呈伏虎狀,虎爪前伸合於頜下,虎尾隨枕底弧線自然彎曲,盤於枕前,虎身施淺淡黃色釉,以黑彩繪虎身斑紋,耳、眼、嘴以白釉為地,用黑彩繪製。虎背為枕面,呈腰圓形開光,施白釉,以黑、褐色繪花卉。造型生動逼真,紋飾線條流暢。 這件文物是金代的,1975 年莊浪縣文化館徵集。華亭博物館的虎形枕和莊浪縣大同小異,不同之處是老虎背上的花卉不一樣。
而金代的這種臥虎枕,則和金人的生活有關聯,金人起於東北,對東北虎自然情有獨鍾。但這種虎形枕的熱潮,卻是磁州窯掀起的。
3.磁州窯引領百年枕頭潮流
甘肅莊浪、華亭博物館保存的虎形枕,屬於磁州窯系窯口。磁州窯為北方著名的民間瓷窯,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續。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彭城鎮和磁縣的觀臺鎮一帶,磁縣宋代叫磁州,故名磁州窯。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了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開啟了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其中有白地黑花(鐵鏽花)、刻劃花、窯變黑釉等種類。
人們比較各地發現的磁州窯臥虎枕,發現它們的造型大同小異,不同就是虎背上的圖案,有蘆雁、荷花、鶺鴒等等,畫面奔放、灑脫的自然之美。當時,似乎採取了流水線生產法,工匠們分工負責,保證製作出的產品,誤差不至於太大。
全國各地很多地方都發現了這類孩兒枕,可見當時已經成社會潮流。
王文元原創作品
請關注 請轉發
版權已保護,轉載微我, 以免誤傷,盜用必究!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