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之死的唯一合理推測

2021-01-18 宋朝明朝歷史那些事兒

【駁斥殺兄篡位說的理由】
1、趙匡胤是超級政治、軍事強人,城府謀略遠超常人,不可能不防備趙光義
在陳橋兵變後,趙光義因為擁立有功,勢力抬頭、在朝中的影響力愈發加大,尤其是在關於遷都事件之後、趙匡胤迫於趙光義勢力的堅決抵制、採取了妥協,從這次事件後,趙匡胤對這個弟弟不可能沒有防備和猜忌
2、趙匡胤武將出身、戰績彪炳,單打獨鬥遠超趙光義
趙匡胤武功天下聞名,不是趙光義比得了的,當時太祖正值壯年,趙光義單挑絕無勝算

3、趙匡胤作為開國之君、武功顯赫,威望如日中天,杜絕了刺客謀殺的可能性
趙匡胤在管理上是非常有一套的,對禁宮的守衛必定井然有序,下屬盡職盡責、盡忠職守,哪有那麼容易刺殺?又不是昏君。
4、篡位對於趙光義來說,要冒的險太大、成本太高、不划算
對於在一個極度有權威的統治者治下,造反成功的機率近乎於零,趙光義謀反,擁護者必定是少數中的少數,比如趙普、潘美等,他們根本沒有必要冒險去幫光義造反、他們本來就功成名就了、跟著趙光義混還能怎麼樣?更何況趙匡胤是誰?開玩笑呢吧。這幫人,只有在利益相關的問題上支持他一下,謀反這種大事只有傻子才會幹。缺乏足夠支持,他一個人,除非他瘋了。
5、趙匡胤的權威不可能受到趙光義的逼迫
再次強調趙匡胤是開國之君,不僅如此,更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開國之君,這種強人的權威都是空前的。雖然趙光義在朝中有一定勢力,但只在常規的範圍內,一旦越界,是絕不可能被允許的,趙匡胤身邊的追隨者、膜拜者們是絕對不允許的、任何一個侍衛都可能為了心目中的英雄、偉大的皇帝、偉大的君主、權威的主子而豁出性命去和敢於踐踏皇權的人拼命,這種情況,在政治強人時代是很常見的。趙光義也無非就是靠著太后和擁立的功勳斡旋於一幫朝臣中間罷了,他的勢力遠未達到能夠撼動趙匡胤的地步,說白了,他只是一個臣子、並不是君,在他即為之前不會有幾個人把他視為君的。
6、進宮是要卸下武器的,斧頭是玉斧、用來玩的,所謂燭影斧聲根本是無稽之談
想帶把斧頭進宮無異於痴人說夢,想用玉斧殺人簡直就是開玩笑
綜上,趙光義篡位說根本不可能,他一沒這個信心,二沒這個力量。說他在宮中、朝中有些眼線倒是合理的,他最先知道趙匡胤的死訊也是合理的。但說他能篡位,只有傻子才會相信。【唯一合理的解釋】
綜上所述,趙匡胤之死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太祖 暴斃,趙光義爭位成功。
只有太祖暴斃,形成權力真空,所有的一切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趙光義經營多年,在宮中必定有些耳目,所以他十分有可能是第一個知道太祖暴斃的消息,之後立刻覲見太后,陳說利害,爭取太后的支持。
在那個時代,梁唐晉漢周血的教訓面前,太后不可能不緊張,不可能不擔心,未經世事的德昭能否經得住考驗,趙家的天下能否保得住?
趙光義老成持重、有經驗,也有一定的威望,客觀的講,雖然他比太祖差遠了,但作為皇位繼承人要比德昭合適,尤其是在那個亂象叢生的時代。
朝臣們是什麼態度呢?對於朝臣而言,他們比太后更清楚這些年的歷史。趙匡胤不正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的帝位嗎?他們太清楚了,趙光義上臺帶給他們的安全感要遠遠強於德昭,更何況,朝中重臣很大一部分平時就被趙光義拉攏過去了,在這種時候沒有理由不支持趙光義。
有了太后和重臣的支持,繼承皇帝的位子就是順理成章地事情,再編造一個太祖傳位說,根本不會有幾個反對者。
而趙光義這麼幹,心中必定還是虛的,所以他要迫不及待改年號,他要剷除一切有資格和他競爭皇位的人。
只有這一種解釋,才合理。【厚賞王繼恩】
較為合理的推測是太祖暴斃,在權力真空的情況下,王繼恩因為平素與晉王關係良好,所以率先將這個消息告訴了趙光義,趙光義先一步行動、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奪得了帝位。
王繼恩為什麼要幫趙光義?很明顯,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太祖暴斃形成權利真空後,就有了兩個有資格接位的人,一個是德昭,一個是趙光義。對王繼恩就是選邊站隊的問題了。權衡利弊,唯有站在趙光義這邊才對他有最大的好處。
首先,太后有意傳趙光義,太祖也猶豫、在未有明確繼承人的情況下,趙光義似乎得到的支持更大一些;第二,趙光義在朝中軍中的勢力較強、更容易穩定局勢,坐上去會更穩;第三,趙光義的經驗和能力也要勝過德昭,有了前朝的教訓,誰還敢跟著個毛孩子混。所以,他選擇站在趙光義這邊是合理的。
再深度推測一下,其實這裡面的核心不是王繼恩,王繼恩不過是個太監罷了,太監們的終極理想就是跟著主子把主子伺候好,內宮博弈的實質是太后與皇后角力。
在立儲問題上,太后傾向趙光義,因為前朝的經驗教訓,合理的推測是,在太祖暴斃之後,王繼恩迅速將消息告知太后和皇后,在太后的授意下、他將消息火速秘告趙光義,於是趙光義進宮,在太后的支持下獲得合法繼承權、然後召見肱骨重臣宣布。
皇后也可能對王繼恩有授意,但王繼恩權衡利弊站在了太后一邊,他很清楚,太后與皇后誰的腿粗?
在古代倫理綱常裡,崇尚忠孝節義,內宮的勢力太后更容易勝出(除非遇到武則天一般鐵腕人物),加上太后本身就是個比較有主見有權威的人,而皇后本身則比較柔弱,太后+晉王的力量很明顯要強於皇后+德昭(值得關注的是德昭此時並未封王)
封賞王繼恩一方面是對他擁立之功的嘉獎、另一方面也是體現優待前臣、絕眾人之口,很簡單。

相關焦點

  • 趙匡胤怎麼死的?趙匡胤猝死的真相
    趙匡胤還常對身邊的人誇讚自己的弟弟趙光義,說趙光義龍行虎步,威風凜凜,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還謙虛地表 示:「福德無所不及。」但是據《湘山野錄》中記載,在趙匡胤死的那一天晚上,天氣不錯,而且滿天星鬥,不過極其寒冷。於是,趙匡胤便找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 在一起喝酒談心。誰也沒想到,酒沒喝到一半,突然之間狂風四起,下起了冰雹。趙匡胤和趙光義便命人將酒席搬進屋子裡面繼續喝酒。
  • 趙匡胤之死與「燭影斧聲」
    宋開寶九年(976年)10月,趙匡胤一夜間猝然離世,趙匡胤行伍出身,死時年方五十。趙匡胤身體非常強健,而且正史上並沒有其患病的記錄,因此趙匡胤的死因成為了千古之謎。趙匡胤之死和趙光義即位,二者之間有太多巧合,正史中並沒有明確記載。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自宋太宗趙光義以後北宋皇帝均是由宋太宗後世子孫繼承有關,史家為尊者諱,自然不會寫得太詳細。後世研究者只能從野史的諸多記載中加以推敲研究,試圖解開這一歷史懸案。野史中的記載,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 揭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燭影斧聲千古之謎
    趙匡胤 駕崩,關於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的原因,宋人修史諱莫如深。有的說是因飲酒過度而暴死,有的說是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使得宋太祖趙匡胤之死得不到合理解釋,更普遍的一種看法則認為太祖之死與宋太宗有很大的關係。在宋人作品《湘山野錄》曾經記載這樣一個故事,說在宋太祖沒有當皇帝的時候,曾經和一位道士在關河遊玩,這位道士預言趙匡胤當於那一年當皇帝,之後果然應驗。
  • 宋太祖趙匡胤,到底是怎麼死的?被砍死的嗎?
    作為一個皇帝,臨死之前、死亡之後,御醫與大臣必定會入朝問疾,但奇怪的是,關於趙匡胤之死,記載趙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實錄舊錄》,關於趙匡胤死亡前後及死因的記載,竟然完全略過,一字不提;而正史《宋史·太祖本紀》中,只有寥寥的九個字:「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此外,《宋史·太宗本紀》中,也只有九個字提起了這件事:「太祖崩,帝(宋太宗趙光義)遂即皇帝位」。
  • 燭影斧聲,宋太祖趙匡胤之死
    宋太祖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到公元前976年便猝然離世了。然而,《宋史·太祖本紀》中有關他的死亡記載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而野史中記載又說法不一,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
  • 宋太祖趙匡胤的一生都是謎,他到底是如何死的?
    趙匡胤的一生都是迷,中國歷史上,在當皇帝的人中,就數他從部下到當上皇帝用的時間最短了。別的人為當皇帝打仗都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幹成的事情,在趙匡胤這裡,他只需要簡簡單單的穿一個龍袍,然後殺一個叛臣韓通,這件事就算成功了。
  • 趙匡胤是怎麼死的?
    趙匡胤死後的第二天,其弟趙光義(宋太宗)繼承了帝位。對於趙匡胤的死亡,正史中沒有明確的記載。  《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  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歷史留下了又一樁懸案,也讓後人產生了許多猜測和遐想:太祖究竟是死於正常還是非命?太宗是不是弒兄篡位?
  •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
    其實,大宋王朝的繁榮,從根本上說應歸功於一個人,這就是大宋王朝頂層設計者宋太祖趙匡胤。在幾千年的中國社會,宋太祖是極少數能經得起推敲的人物之一。一介武夫皇帝,卻得到古代多位政治家、思想家,如範仲淹、富弼、田況、劉安世、司馬光、程頤、王安石、蘇軾、陳亮、呂祖謙、朱元璋、邵經邦、馮夢龍、愛新覺羅·弘曆、王夫之等的高度評價,說明確有過人之處。
  • 那天晚上宮牆內發生了什麼,趙匡胤到底是什麼死的
    我們現在看以前的史書,宋朝相較於以往的史書來說,要豐富很多,所記之事也要詳細很多了。可唯獨有一件大事卻記載的很模糊,我們現在來看,完全可以認定當時的史官是在敷衍了事,這件事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離世。可是當他們進去後都嚇傻了, 因為此時的趙匡胤氣息全無,全身冰冷,已死去多時。喝幾杯酒就能把人給喝死嗎?這顯然不可能,那會不會是高壓,心臟病犯了呢?這種情況也很小,因為趙匡胤是軍行出身,體格比一般人還好,平日裡也聽說有什麼病,所以這種情況也可以排除了。那如果不是自然死亡,那會是怎麼死的呢?
  • 宋太祖趙匡胤身死的千古之謎——斧聲燭影
    縱觀宋朝歷史,最大的未解懸案應該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死了,即所謂「斧聲燭影 千古之謎」。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紀》上只說了兩句話:一句是「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
  • 趙匡胤之死:他到底是不是被趙匡義殺害的呢?
    趙匡胤身為一代霸主,哪知卻死得如此蹊蹺,他死後受益最大的就是弟弟趙匡義,那麼他的突然死亡與其有關嗎?我們可以根據各種古人筆記還原出了一個比較靠譜的推論,趙匡胤可能是被毒殺的,因為幫助趙匡義奪位的,一個是大太監王繼恩,另一個是太醫程德玄,趙匡義在位的時候就喜歡用毒藥殺人,李煜,錢俶都是被毒死的,結合司馬光的筆記,以及趙匡胤本人屍體的不正常現象,基本上可以猜出這個結論,但是因為無法找到真正的史實,畢竟趙匡胤在位時的實錄都被後來繼位的弟弟修改過了, 所以只能從古人筆記中找證據了。
  • 歷史懸案:「宋太祖趙匡胤之死」
    趙匡胤作為宋朝的開國之君,一生有著數不盡的傳奇,「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賭輸華山」「千裡送京娘」,但是趙匡胤的死因卻是個千古之謎,民間一直有著「燭影斧聲」的說法。趙光義繼位的理由就是著名的「金匱之盟」,這件事雖然有記載,但是公開的時間卻是宋太宗繼位後的第六年,為前宰相趙普所獻。按時間上說金匱之盟的真實性就要打個折扣,為什麼不在趙光義登基時呈現出來,反而是在大位坐穩後公布,大有美化歷史的嫌疑。
  • 燭影斧聲,趙匡胤究竟是死於趙光義之手?還是得病死的?
    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被部下擁立為帝,然後,趙匡胤回京逼迫後周恭帝禪位,同年,趙匡胤登基為帝,建國號宋,史稱北宋。 這首詩雖然描述直白,但是,氣勢恢宏,儀態萬千,寓意深刻,很霸氣,又不乏文藝之美,令人耳目一新。 那麼,趙匡胤最後是怎麼死的呢? 歷史上有「燭影斧聲」之說,就是說,趙匡胤是被其弟趙光義殺死的,那麼,果真如此嗎?還是趙匡胤是病死的?
  • 趙匡胤之死,成為了宋朝300年間最大的疑案,這其中有什麼秘密
    圍繞著趙匡胤之死,有非常多不同的說法,後來的人們把它給總結成了斧聲燭影四個字。關於這件事情,到目前為止,很多東西都不是宋代官方文獻當中記載的,基本上都是後人根據當時種種的蛛絲馬跡所推測、整理,甚至是以訛傳訛過來的。
  • 困擾了史學界上千年的謎團:趙匡胤之死,竟然是因為「腦溢血」?
    趙匡胤有4個兄弟,分別是趙匡濟、趙光義、趙光贊、趙廷美,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是還在世的兄弟就只有趙光義和趙廷美了。開寶九年(976年)的一天晚上,宋太祖趙匡胤派人召弟弟晉王趙光義入宮喝酒。趙光義來到皇宮後,趙匡胤想喝的痛快一點,於是,便令周圍侍奉的太監們全部退下。
  • 宋太祖趙匡胤,實際上死在自己手裡!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幾乎可以100%確定是他的親弟弟,太宗趙光義所弒。原因很簡單,「燭影斧聲」的傳說,雖然詳細分析起來頗有些撲塑迷離的味道,但可信度遠遠高於漏洞百出的所謂「金匱之盟」。宋太祖趙匡胤首先,趙匡胤的寬厚過了頭!
  • 趙匡胤之死疑雲重重,但是真正害死他的,不太可能是他的弟弟
    並且根據這個盟約,等到趙光義死了以後,繼續接位的應該是他的弟弟趙廷美,但是後來的結果卻是趙光義的兒子繼位了。而且金匱之盟與趙氏兄弟的生母杜太后有關,但是在趙匡胤去世的時候,老太后也已經去世多年了。除了這兩個依據之外,還有一個被普遍認為支持趙光義篡位的依據就是在兄長死了以後,太祖的幾個兒子都先後早亡了。雖然沒有什麼證據證明是趙光義所為,但是連二連三的事件,恐怕他是脫不了干係的。
  • 宋太祖趙匡胤猝死之謎 他為何會戲劇性地死在「萬歲殿」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宋太祖趙匡胤猝死之謎 他為何會戲劇性地死在萬歲殿 你們知道宋太祖戲劇性地死在萬歲殿,接下來趣歷史小編為您講解 在中國歷史上,自夏禹傳位於子啟,即開始了帝王子承父業、世代為君的先河。
  • 趙匡胤死亡之謎
    導語:歷史上有很多皇帝離奇死亡,今天就聊聊趙匡胤。 對於趙匡胤的死,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宋史」太祖本紀》中的有關記載也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帝崩於萬歲殿, 年五十。」「受命杜太后,傳位太宗。」因此趙匡胤之死顯得甚為蹊蹺,疑竇叢生。第一,他當時只有50歲,沒有任何得病徵兆,一夜之間便暴斃身亡。第二,趙匡胤沒有留下遺詔,其弟趙光義自述太祖以皇位相傳,既無物證,也無人證。
  • 燭影斧聲-宋太祖趙匡胤死因之謎
    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滅掉後周稱帝,定都開封,建立了大宋王朝300多年的基業。然而,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晚上,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去世。第二天,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即歷史上的宋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