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斥殺兄篡位說的理由】
1、趙匡胤是超級政治、軍事強人,城府謀略遠超常人,不可能不防備趙光義
在陳橋兵變後,趙光義因為擁立有功,勢力抬頭、在朝中的影響力愈發加大,尤其是在關於遷都事件之後、趙匡胤迫於趙光義勢力的堅決抵制、採取了妥協,從這次事件後,趙匡胤對這個弟弟不可能沒有防備和猜忌
2、趙匡胤武將出身、戰績彪炳,單打獨鬥遠超趙光義
趙匡胤武功天下聞名,不是趙光義比得了的,當時太祖正值壯年,趙光義單挑絕無勝算
3、趙匡胤作為開國之君、武功顯赫,威望如日中天,杜絕了刺客謀殺的可能性
趙匡胤在管理上是非常有一套的,對禁宮的守衛必定井然有序,下屬盡職盡責、盡忠職守,哪有那麼容易刺殺?又不是昏君。
4、篡位對於趙光義來說,要冒的險太大、成本太高、不划算
對於在一個極度有權威的統治者治下,造反成功的機率近乎於零,趙光義謀反,擁護者必定是少數中的少數,比如趙普、潘美等,他們根本沒有必要冒險去幫光義造反、他們本來就功成名就了、跟著趙光義混還能怎麼樣?更何況趙匡胤是誰?開玩笑呢吧。這幫人,只有在利益相關的問題上支持他一下,謀反這種大事只有傻子才會幹。缺乏足夠支持,他一個人,除非他瘋了。
5、趙匡胤的權威不可能受到趙光義的逼迫
再次強調趙匡胤是開國之君,不僅如此,更是靠槍桿子打出來的開國之君,這種強人的權威都是空前的。雖然趙光義在朝中有一定勢力,但只在常規的範圍內,一旦越界,是絕不可能被允許的,趙匡胤身邊的追隨者、膜拜者們是絕對不允許的、任何一個侍衛都可能為了心目中的英雄、偉大的皇帝、偉大的君主、權威的主子而豁出性命去和敢於踐踏皇權的人拼命,這種情況,在政治強人時代是很常見的。趙光義也無非就是靠著太后和擁立的功勳斡旋於一幫朝臣中間罷了,他的勢力遠未達到能夠撼動趙匡胤的地步,說白了,他只是一個臣子、並不是君,在他即為之前不會有幾個人把他視為君的。
6、進宮是要卸下武器的,斧頭是玉斧、用來玩的,所謂燭影斧聲根本是無稽之談
想帶把斧頭進宮無異於痴人說夢,想用玉斧殺人簡直就是開玩笑
綜上,趙光義篡位說根本不可能,他一沒這個信心,二沒這個力量。說他在宮中、朝中有些眼線倒是合理的,他最先知道趙匡胤的死訊也是合理的。但說他能篡位,只有傻子才會相信。【唯一合理的解釋】
綜上所述,趙匡胤之死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太祖 暴斃,趙光義爭位成功。
只有太祖暴斃,形成權力真空,所有的一切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
趙光義經營多年,在宮中必定有些耳目,所以他十分有可能是第一個知道太祖暴斃的消息,之後立刻覲見太后,陳說利害,爭取太后的支持。
在那個時代,梁唐晉漢周血的教訓面前,太后不可能不緊張,不可能不擔心,未經世事的德昭能否經得住考驗,趙家的天下能否保得住?
趙光義老成持重、有經驗,也有一定的威望,客觀的講,雖然他比太祖差遠了,但作為皇位繼承人要比德昭合適,尤其是在那個亂象叢生的時代。
朝臣們是什麼態度呢?對於朝臣而言,他們比太后更清楚這些年的歷史。趙匡胤不正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的帝位嗎?他們太清楚了,趙光義上臺帶給他們的安全感要遠遠強於德昭,更何況,朝中重臣很大一部分平時就被趙光義拉攏過去了,在這種時候沒有理由不支持趙光義。
有了太后和重臣的支持,繼承皇帝的位子就是順理成章地事情,再編造一個太祖傳位說,根本不會有幾個反對者。
而趙光義這麼幹,心中必定還是虛的,所以他要迫不及待改年號,他要剷除一切有資格和他競爭皇位的人。
只有這一種解釋,才合理。【厚賞王繼恩】
較為合理的推測是太祖暴斃,在權力真空的情況下,王繼恩因為平素與晉王關係良好,所以率先將這個消息告訴了趙光義,趙光義先一步行動、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奪得了帝位。
王繼恩為什麼要幫趙光義?很明顯,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太祖暴斃形成權利真空後,就有了兩個有資格接位的人,一個是德昭,一個是趙光義。對王繼恩就是選邊站隊的問題了。權衡利弊,唯有站在趙光義這邊才對他有最大的好處。
首先,太后有意傳趙光義,太祖也猶豫、在未有明確繼承人的情況下,趙光義似乎得到的支持更大一些;第二,趙光義在朝中軍中的勢力較強、更容易穩定局勢,坐上去會更穩;第三,趙光義的經驗和能力也要勝過德昭,有了前朝的教訓,誰還敢跟著個毛孩子混。所以,他選擇站在趙光義這邊是合理的。
再深度推測一下,其實這裡面的核心不是王繼恩,王繼恩不過是個太監罷了,太監們的終極理想就是跟著主子把主子伺候好,內宮博弈的實質是太后與皇后角力。
在立儲問題上,太后傾向趙光義,因為前朝的經驗教訓,合理的推測是,在太祖暴斃之後,王繼恩迅速將消息告知太后和皇后,在太后的授意下、他將消息火速秘告趙光義,於是趙光義進宮,在太后的支持下獲得合法繼承權、然後召見肱骨重臣宣布。
皇后也可能對王繼恩有授意,但王繼恩權衡利弊站在了太后一邊,他很清楚,太后與皇后誰的腿粗?
在古代倫理綱常裡,崇尚忠孝節義,內宮的勢力太后更容易勝出(除非遇到武則天一般鐵腕人物),加上太后本身就是個比較有主見有權威的人,而皇后本身則比較柔弱,太后+晉王的力量很明顯要強於皇后+德昭(值得關注的是德昭此時並未封王)
封賞王繼恩一方面是對他擁立之功的嘉獎、另一方面也是體現優待前臣、絕眾人之口,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