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藝
這個夏天,懸疑劇大出風頭,前有《隱秘的角落》好評如潮,最近播出的《摩天大樓》口碑也是一路走高。從製作上看,兩大高分作品都呈現了電影級別的製作水準,群戲整體演技在線,話題深度亦實現突破。但從播出效果看,《摩天大樓》顯然沒有《隱秘的角落》那樣的好運氣,「章子怡點讚Angelababy(楊穎)」等穩居社交網絡熱搜榜的爭議話題,更讓外界對作品的討論持續跑偏。
為什麼章子怡點讚Angelababy會讓網友愕然?顯然,在大眾印象裡,章子怡不僅自身表演水準過硬,對演技的要求也高;相反,Angelababy在表演上的「黑歷史」多得驚人,僵硬、單調成了人們對她的固有印象。當這樣兩個反差極大的演員出現在同一個討論場,外界難免多想:這是一次真情實感的「自來水」,還是圈內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客氣捧場?
客氣捧場的成分,或許多多少少難以避免。但平心而論,《摩天大樓》裡的Angelababy,人設出色,戲份取巧,表演亦有進步。一方面,她扮演的鐘美寶是串聯起懸念的關鍵人物,她的性格在不同人物的眼中更是多次反轉;另一方面,她的戲份不多,更多是以閃回的形式貢獻了案件的背景資料,這讓導演能夠通過鏡頭、角度和剪輯「精修」她的表演。同時,Angelababy也確實拋棄了以往在部分古裝劇中「瞪眼」「皺眉」的套路演法,幾場調動情緒的哭戲都有了情緒,人物內心世界也變得生動鮮活起來。
可惜,這樣的優勢,早早地被過度營銷消磨殆盡。從開播之初橫掃社交網絡的「Angelababy哭戲」,到後來的「章子怡點讚Angelababy」,觀眾一次次被言過其實的話題帶偏,作品本身的深度與品質反而被模糊了。
應該說,《摩天大樓》自身就撐得起如今的好口碑。同樣是以探案懸疑為主題,《摩天大樓》巧妙選擇了「羅生門」式的敘述模式,由一樁命案開頭,牽扯出主人公身邊各色人物不同的秘密,關於真兇的推測更一次次被推翻,被反轉。偏見、誤解、粉飾……不同「嫌疑人」的敘述,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又很快被辦案警察恰到好處地打斷,給出另一個角度的可能。可以說,劇情的轉折、新線索的進入都非常迅速、毫不拖拉,每一場的剪輯都精準切到了觀眾觀劇時的痛點,充分調動懸疑的情緒,不讓抒情段落顯得多餘,讓觀眾們樂此不疲地持續觀看。
更重要的是,通過一次次反轉,觀眾不難看到創作者隱藏在繁雜故事線裡的溫情與善意。尤其當最終的謎底揭曉,不同的「嫌疑人」的形象也變得愈加豐滿。觀眾會發現,被認為是「失敗者」的落魄保安,原來也會為保護他人而挺身而出;被蓋章「渣男」的建築設計師,對家庭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責任;而那些各有苦衷的女性角色,更有著非凡的勇氣和善良,在黑暗面前,她們選擇了互相支持,彼此擁抱,努力打破各自背負的沉重枷鎖。
這顯然是需要功力的。在豆瓣劇評《正道又浮出水面?》中,導演陳正道一再強調,《摩天大樓》真正想表達的並不是究竟誰殺了鍾美寶,而是這個世界上,不應該再有下一個鍾美寶出現。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位在懸疑題材上屢有突破的導演沒有讓人失望:原生家庭的傷害、暴虐父親的掌控、職場的天花板、婚姻的不幸……作品從多個角度讓女性不再做懸疑劇、刑偵劇中的花瓶,而是將她們的幸福、痛苦、焦灼與思考擺在觀眾面前,帶領觀眾設身處地地思考女性問題,傳遞出「誰是真兇,誰又是幫兇」的社會命題。
作品出彩,話題跑偏,《摩天大樓》的一喜一憂,顯然不會是網絡劇市場的孤立。從某種角度上說,圍繞它展開的討論,或許能激發網絡劇市場的入場者思考:質量過硬的作品,到底需要怎樣的營銷手段?圍繞明星表演的炒作,是否會對作品本身造成傷害?畢竟,是金子總會發光,但過猶不及,發光的金子也可能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