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摩天大樓》的上線,帶起了一波「她懸疑」的熱潮。這部結合女性、懸疑、單元劇等多個元素的作品,在帶給觀眾爽快的觀劇體驗的同時,也不乏對諸多社會問題的展現和探討。事實上,「懸疑」並不是這部作品的真正內核,原著作者陳雪直言:「尋找兇手確實不是我首要關注的,我真正想探討的是,如何透過對他人生死的思索,進而使自己也產生對生命重新的省思,因而帶來對生命的改變。」
帶著這樣的使命,故事在一座摩天大樓裡展開。咖啡店老闆鍾美寶意外死亡,兩位警員在探案過程中逐漸深入這棟摩天大樓的人性迷霧中。
該劇前半部分頗為驚豔,藉助於案件的偵查,提供了多重推理走向,同時有條不紊地展示了不同階層各色人等的故事。在保安謝保羅的口中,他是一個重情重義並被前任深愛著的人,事實上,他跟蹤前女友並被其拉黑;在建築師林大森的口中,他是一個因妻子強勢而煩惱的成功人士,事實上,他追求權勢不惜盜竊妻子作品……而主角鍾美寶,她不僅美麗善良、經歷坎坷,物證中她那些與身份不符的奢侈品和昂貴唱片從哪裡來的也令人遐想。這些敘述展現出廣闊的灰色地帶,人性明暗交織,是複雜而迷人的。
可惜,正當觀眾被這廣闊地帶所吸引,想要進一步深究的時候,《摩天大樓》的表現卻有些後繼乏力。隨著劇情進一步發展,灰色地帶被逐漸蠶食。後面本應更加出彩的社會推理部分,卻因為人物的標籤化、工具化以及二極對立的設定,儼然分成真善美和假惡醜的兩個陣營。
在前半部的諸多暗示裡,主角鍾美寶是個複雜的人,她的人生裡應該隱藏著不少不可告人的秘密,值得觀眾去探索與思考。然而到了後半部分,她儼然成了「完美受害人」,毫無瑕疵。而完美受害人的對立面,則是一惡到底的鐘美寶的繼父顏永原。他惡毒、狡猾,擅長洗腦和暴力,猥褻少女,善於偽裝,如果結尾沒有意外出現,他就順利逃出生天逍遙法外了。這種處理固然無法回應前面的鋪墊,讓人產生體驗的斷裂感,更重要的是,它否認了人性的複雜,讓原本鮮活的人物淪為劇情反轉的工具。
這是非常令人可惜。不僅《摩天大樓》如此,今夏火起來的幾部女性主題劇《三十而已》《白色月光》等都有這樣的遺憾令人擊節叫好的開端,原本充滿可能性的人物和情節,最後卻一路垮塌,走向了虛浮。《摩天大樓》後半部不斷反轉,追求情節的出人意外,但卻隱隱忘卻了曾經的初衷省思生命、改變生命。
「摩天大樓」是一個隱喻:人們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拼命攀升,企圖夠到天際,但卻因此忘記了彼此溝通的語言,而且逐漸失去了回到地面上來的能力。而對藝術創作者來說,在形式上過於追求極端,是攀升另一座「摩天大樓」,如果未曾有更深的勇氣去探索人生、人性和世界的真實面目,再好看的劇也只能算得上是半部好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