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是十二公民

2021-01-07 放逐qb

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十二怒漢》,將英美法的陪審團制度搬到了中國的大背景下。劇情的大背景是一所大學模擬法庭的期末補考,它巧妙地將社會各個階層的學生家長聚集到一起,來一場對社會熱點案件的思索。集體討論的群像在這部電影中得到展現,作為一個公民,應當思考和反思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法律其實無法被輿論主導,但公眾的情緒為何屢被煽動,背後值得思索。

法律

從法律的源頭談起,它最初源於大部分人對少數破壞他人或大多數人利益的制約。對於這部劇,我傾向於,將八號檢察官的勝利定義為「法律的勝利」,而非「真相的勝利」。我更期待的是一個開放式留白的結局,我們無法定義一個人是否有罪,除非有一系列確鑿的、經得起推敲的證據,而非讓一些模糊的案件在一個個不明真相的媒體筆下成了一種結論、一種現象。放走一個殺人犯是法律的失敗,冤枉一個好人同樣也是。

法律是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的工具,但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司法公正,也一直是一個爭議頗多的問題,影片涉及的西方法律原則大概有以下幾種:疑罪從無、合理懷疑、無罪推定。它是基於將每一個犯罪嫌疑人從無罪推斷到有罪的過程,而非憑藉最大的嫌疑的界定,以主觀的臆測代替理性的分析,讓人們眼中擁有最大嫌疑的 「罪犯」提供證據來自證清白。犯罪的發生很多是意外無預計的過程之中,誰又會時時刻刻留意那些可以在被懷疑的時候自證清白的證據呢?

從五號的經歷中我們可以間接地看到,冤假錯案帶給一個人的痛苦,是無邊無際的。他可以打擊一個人的自信心,造成這個人與整個時代的脫節,甚至蒙上汙點的履歷使他們在整個社會的發展中寸步難行。沒有一個冤假錯案是不痛心的,從很多例子也可以看出,一些人用自己人生的痛苦遭遇推動了整個法律的進程。我們卻也只能說,這是一個極難追求的平衡:一方面我們期待兇手犯人得到應有的懲罰以維持法律的公正,另一方面,我們也期待一個公平的對待,給無罪的人免除痛苦和冤枉。

媒體

影片最令我深惡痛絕的是從未出現在屏幕之中卻又起著至關重要推波助瀾作用的媒體,以販賣社會對富二代的嫉恨賺取眼球。而事件爭論最起始的時刻,除了八號,所有其他陪審團成員都以媒體的報導作為自己站得住腳的論據。

先入為主是很偏激的做法。所有的輿論跟著媒體走也是整個社會的失敗。我們不可否認媒體的引導作用,但我還是驚詫於這一屆網民情緒的激烈與那些不理性因素的存在,鍵盤俠的泛濫是小人物表達欲高度膨脹的結果,它一方面是民主更加廣泛的一種體現,但是一旦過度,它就會像在無形中織成了一個偏見帶來的黑色大網,在這個大網中完完全全堵住一個獨立人格的人對自我辯解的路。

在自媒體泛濫的時代,很多媒體靠著一些貼著標籤的斷定和結論吸引著流量消耗著大眾對真相和法律的理性認識,吸引著不明真相的大眾去一遍遍譴責謾罵而又面對一次次案件的反轉。刻板的印象正在吞噬獨立思考的能力,省去了直接接觸的過程、了解的過程、判斷的過程。 任憑「一看便知」的定論無疑是在暴露自己的愚蠢。此時,我的腦海裡浮現的,是魯迅筆下的那句「人類的悲歡,是不相通的」,但我看到的是他的對立面,雖然事實如此,有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做到感同身受,但是我們能選擇的是不隨意評價與指責,我們仍能選擇善良。

偏見

「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人云亦云、道聽途說是最可怕的事情,而其後的操縱者更是更為致命的可怕。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都被自身的經歷或者接受的有限的信息左右我們,不去思考和探索,而是開始就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定義,不去思考也不去承認自己認知的偏差,其實是一種悲哀,也很容易被無良媒體牽動情緒。

我是很不願意在事件最初出現的時刻推斷它最有可能的誘因結果,而更期待在眾多證據事實羅列的前提下,理性地看待。

當然對於我們來說,偏見無可避免,我們個人的履歷不同,可能無法理解一些做法一些現象的存在,這都無可避免,但當我們真正自己去意識到自己本身的偏見和先入為主的期待之時,就是理性思考的開始。跳出這個身份的偏見圈子,會迎來更多的理解和更加理性的情緒與思考。

八號檢察官,他說,「天底下沒有百分之百的事,所謂那百分之百,都是咱們四捨五入的那麼一結果,而真相往往是在那點小事裡頭,容易被咱們忽略的小事裡頭。」最終艱難達成共識的無罪,是他一步一步的堅守,其間也有崩潰,也有妥協,有安慰,也有理解,但始終不變的是對法律的堅守。我想這是一個檢察官最最完美的體現。

但實際上,我們更應該重視的是1號,他是什麼人,從表面上來看他是組織者,是老師的小幫手,是這場陪審員大討論的主持人,可他真的是嗎?我們常常說上帝的視角,其他的陪審員都在用「我」凡人的視角來剖析這個案子,只有1號陪審員至始至終,都是用「X」號陪審員來稱呼大家,甚至他所坐的位置都那麼遠離風暴中心——8號反對時,1號和2號縮在對線上,7號情緒爆發的時候,1號依然坐在對面,就算3號和10號鬧翻全場,他依然在自己的位置,讓他們在那裡癲狂。1號是什麼位置?1號其實是我們的位置,我們所有觀眾和公民的位置,我們站在上帝的視角,看著自己的幾個分身在那裡群魔亂舞。

很多觀眾說1號很討厭,戲份很少,我覺得1號很委屈,因為他本來就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我們來回憶一下,1號第一次是怎麼投票的,先從2號有罪開始,最後兜了一圈,除了8號沒有表態,最後輪到自己1號說有罪。是的,我們就是這樣做的,在人生的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選邊的,少數服從多數,所以我們趨利避害選擇多數人的有罪。到後來6比6,1號還是固執的選擇有罪,關鍵票在騎牆派12號身上,於是1號覺得風向變了,下一輪他開始轉向無罪。我們很討厭這樣的人,為什麼?因為這樣的人在我們每個時代都有,他們是投機派,是不是很像我們說過的某個精英人士,對他們不是騎牆派,他們是投機派,他們望風而動,他才不關心富二代有沒有罪,他只關心自己有沒有站錯隊,是不是能早點結束這場補考。有人會說7號也是想早點結束,和1號沒什麼區別嗎?你錯了,7號有一段感情的宣洩,他說要大家聽聽他的心聲,他作為底層的心聲,但是1號的心聲大家聽到了嗎?我聽到了——快點投票,大家來投票!

當視角轉到我們每一個人,還是感觸良多,每一個人該反思的真的有太多太多,一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學校學院與我們切實利益相關的規定、改革,往往帶來一系列的不理解和吐槽,但是,可否自得知消息的那一刻起,告誡自己:多一點理性,多一點思考,等到塵埃將落定但仍有可改的餘地的時候,當普遍現實浮出水面,前因後果鏗鏘有力,我們再去發聲,再去爭取,會不會更好一點呢?他們先入為主並且不斷改變自己的立場,而我願意等等看!

即使無法做到感同身受,我們依舊可以選擇善良。

相關焦點

  • 《十二公民》每個人都應是這個社會的陪審員
    即使陪審團中大多數人並不具備足夠的法學知識,也一樣可以在尊重程序和邏輯的路上取得正義的結果,每個人都可以是這個社會的陪審員,他們只需要常識和心中的道德感,便可實現這一目標。1957年,西德尼·呂美特推出明星版《十二公民》電影,本身改編自話劇。
  • 劇情《十二公民》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如果每一個公民都是陸剛
    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映射了自身的過往經歷,所以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太懂法律以及陪審團制度,單說每個人的表現,這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在面對網絡新聞的時候的反應,有鍵盤俠,有唱反調者,有自以為理性者,有被帶節奏者,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者,而每個人的一言一行,可能都決定了處在風口浪尖當事人未來的命運。網絡暴力,買熱搜,買水軍,人肉,偶像崇拜,地域歧視,刻板印象,標題黨新聞…我們獲取真相的渠道鋪滿了荊棘,來讓我們止步不前或者誤入歧途。
  • 《十二公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縮影
    今天想要跟各位分享的是一部電影,《十二公民》。在整個陪審團討論的過程中,幾乎每個陪審員的個人經歷都成為了他們的論證基礎,每個人的判斷都帶著他們生活的烙印,仇富心理、地域歧視等各種偏見在整個辯論過程中展現的淋漓盡致。例如,影片中討論的前半部分,十號陪審員認定嫌疑人有罪的基礎是犯罪嫌疑人是河南人,是外地二道販子養大的。
  • 投稿 |《十二公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縮影
    今天想要跟各位分享的是一部電影,《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的影片《十二怒漢》,主要講述了十二個不同社會階層、不同職業背景的模擬法庭陪審員針對一個真實案件討論的過程。在整個陪審團討論的過程中,幾乎每個陪審員的個人經歷都成為了他們的論證基礎,每個人的判斷都帶著他們生活的烙印,仇富心理、地域歧視等各種偏見在整個辯論過程中展現的淋漓盡致。例如,影片中討論的前半部分,十號陪審員認定嫌疑人有罪的基礎是犯罪嫌疑人是河南人,是外地二道販子養大的。
  • 十二公民影評,每個人都有故事,你是怎麼看待的?
    《十二公民》是一部看了之後非常有感觸的電影,可以說是真實再現了現在社會狀態之下人們的各色形態,在短暫的時間裡面展現出了無處不在的人情關係,有時候我們總是本性的去厭惡某些人,又有些恭維畏懼某些人,有時候會抱怨別人憑什麼看不起人,但是換到自己身上有時候也都是在看人下菜碟,這是貧富不同的人群在對待問題的不同態度
  • 《十二公民》:讓理性成為我們的態度
    《十二公民》,一部對我們有著深厚教育意義的電影,一間倉庫、一張桌子、12個陪審員,簡簡單單的配置,卻能拍出如此深入人心的電影。今天我們且不從攝影藝術角度賞析這部影片,因為他存在的更深的意義在於,我們對於「公正」、「客觀」、「理性」等詞的思考。
  • 《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是2015年上映的電影,由徐昂導演,何冰、韓童生等主演。
  • 《十二公民》中對正義的堅持,值得我們去深思
    #影視#看過美版的《十二怒漢》都知道《十二公民》是經過改編的,雖說影片內容都是以法律題材為主導的,不過兩部電影所表達的思想是不一樣的。《十二公民》是由導演徐昂主導以堅持正義為主題的電影,這部影片十二位證人的辯論深深的震撼了我,也引發了我的思考,我認為以下3個方面是《十二公民》影片所想表達的。
  • 眾議《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用假想的陪審團方式力圖探討嚴肅的社會問題,例如,在法治建設過程中什麼是終極問題?是不是對人的生命進行最大程度的尊重?這個主題在當下社會有現實性,尤其在如今大部分電影趨於娛樂化、商業化的現狀下,凸顯了其社會良知和社會擔當。影片很好地完成了對「公民」的解讀。「依法治國」的核心就是每個社會的個體都能成為公民。
  • 《十二公民》: 何冰「投胎式」的演技, 這些人全都有
    這麼多年來,何冰也塑造過不少角色,不管是在話劇舞臺,還是大熒幕,甚至是在電視劇中,他一直讓我們眼前一亮。而在《圓桌派》中,他曾說過,有一部戲是在所有的一切都準備好以後才開始拍的,儘管票房不好,但卻讓他很舒服,這部電影就是——《十二公民》。《十二公民》作為一部群戲電影,每一位演員的表現都尤為重要。而這部電影中的演員都是來自人藝的話劇演員,實力自是不必多說。
  • 《十二公民》-尊重生命,敬畏法律
    一開始,有的人認為這只是一場虛擬的討論,並不能真正的決定富二代是否被定罪,只想趕快結束這無畏的討論,讓孩子們不掛科。但是隨著討論的進行,每個人都進入了狀態,用自己僅有的思維邏輯和看待問題的方式去與其他人產生思維的碰撞,最終經過合格的理論分析,十二人全部認定這名孩子是無罪的。但是在看的過程中,卻令我不禁自問:我們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時候,能否真正地摒棄原有的偏見,機智的去思考事物的本質呢?
  • 《十二公民》推薦理由!
    看完《十二公民》和原版,真是讓人痛快的經典電影!12位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帶著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要在一小時內判定一位極具標籤色彩的混子弒父罪是否成立且要全票通過。利益、目標、信仰各不相同的十二個人,從11:1的「證據確鑿」開始帶著各自的評判和文化素質展開相互「洗腦」,逐漸從對社會輿論的聽之任之到漸漸捲入深思其中(特別像諮詢中帶動來訪思考的過程,由淺入深由來訪剝開層層迷霧找到自己的信念)。尤其對每個人物性格形成以及觀點背後的故事呈現的感人至深。正義的信念:不能隨便宣布一個人有罪!
  • 當《十二公民》遇上體特生
    ——導演:鄭宇辰 在十二公民之前從未接觸過相關影視作品的拍攝,這一次通過這節課,翻拍了十二公民第一次有大家聚在一起團結的感覺,不管大家訓練的多麼累,都還是按時到場服從導演拍攝的進程安排,拍攝過程中不可預知的突發情況時有發生,也讓我懂得了每個鏡頭後的不容易拍攝其實也只是成品的一半,另一半就是後期的剪輯,成小時的坐在電腦前的工作人員真的很辛苦
  • 《十二公民》今日公映 五大看點全面解析
    十二公民舉手投票  搜狐娛樂訊 犯罪懸疑片《十二公民》於今日全國公映,影片接連奪得羅馬國際電影節最高獎、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等國內外大獎,受到了業內外的讚譽。影片上映之際,我們用五大看點為觀眾全方位解析。
  • 十二公民:12種憤怒中的正義
    尋找每個偏見背後的原因和共識  《十二公民》的主創們則想嘗試用類似的形式和方法,談論一下在經濟高速發展下的中國,人們面對貧富差距問題時的誤解及公平。  「十二公民」的身份各不相同,有計程車司機、房地產商、數學教授、河南小保安、北京原住民、小商販、保險推銷員等,他們代表的是12類各個階層的人,也代表著他們的憤怒、不甘、委屈和彷徨。
  • 導演徐昂:《十二公民》連廣電總局都審不了
    鳳凰娛樂:這12個人,每個人的造型都挺突出的,這是經過特別設計的嗎?徐昂:嗯,的確經過了特別設計。作為創作者,我要設定一個標準,究竟是什麼更重要?是案件更重要,還是人更重要?我認為是人更重要。在案件上,我幾乎沒有動,因為我認為並不那麼重要。我的興趣更多的是在人這一點。
  • 《十二公民》:偏見總是遮蔽了真相
    也許導演是想讓我們看到隨著情節的發展,每個人逐漸爆發,也許是想使劇情的節奏緊湊,氛圍緊張。可是這種處理,會忽略劇情,觀感疲勞,感覺一部分的性格特點就是固執,發脾氣。讓觀影者的感受就留下了兩個字—-看怒。他們把那種怒流於表面了。
  • 《十二公民》公映 五大看點解析「富二代殺人」
    著名作家張嘉佳為電影發聲:「這部電影徹底做到了一個極致,……故事從頭到尾很精彩啊,每個人的心理過程和自身往事都有展現。」著名作家潘採夫看完電影很激動,當晚就撰文稱:「上半年還未結束,但年度最佳國產電影已經誕生了。我對此深信不疑。」
  • 你所不知道的《十二公民》
    都說「大片來襲,小片避讓」,但在《復仇者聯盟2》強勢壓制的5月,其他電影都紛紛讓道時,一批黑馬正在悄無聲息地逆襲。零宣傳,卻好評如潮其次是前期極弱的宣傳運營,讓它在大片雲集的5月顯得默默無聞。但是金子總會發光,電影上映以來,好評如潮。
  • 影評|《十二公民》:對社會偏見開刀
    《十二公民》最為人所爭議的部分,是何冰扮演的八號陪審員在電影最末亮出了檢察官身份,這種偉光正的形象不僅難逃諂媚主旋律之嫌,也讓整個故事在最後失去了我們期待的那種平凡的力量。所以,與其說這部電影給民眾進行了一次普法教育,不如說電影帶給更多人一次三觀的矯正,在這個滿布戾氣的時代裡,我們太缺少理解「他者」的耐心了。理解是最高級的同情,且我們本身,又何嘗不是別人眼裡的「他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