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偏見總是遮蔽了真相

2021-03-02 書評影評藝評

本文為作者投稿
作者:丫丫

所有的打賞全部作為作者的稿費,雖然微薄,略表心意。

在電影,電視劇領域,經常會有兩個詞出現在我們視線中—-改編。改編往往是以經典或者擁有廣泛粉絲的熱門作品為藍本,這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影片來說,壓力更大,難度也更大。改得太過了,可能「面目全非」,改得「少」了,又會淪為照搬。所以,如何改編,這是電影發展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而這部改編自1957年《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一經上映,有褒有貶,但是我處於中立的態度—-不能因為是改編就全盤否定,也不能過於讚揚,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我的觀點,我以《十二公民》為本,以1957年的《十二怒漢》為輔,談談這部改編作的優秀之處以及不足之點。


演員是實力演出還是演得「太過賣力」。

12位演員中有功底深厚的話劇演員,按理說,舞臺經驗是很豐富的。並且導演也根據現實情況改動了劇中人物的身份,在他後期接受採訪的時候,他說過:「5號陪審員,一開始設定他為曲藝演員,但在排練過程中,發現這個角色的特點是不太愛說話,臺詞也不符合一個曲藝演員的說話習慣,所以結合人物的戲劇功能,又把5號陪審員調整為坐過冤獄的人。」這位陪審員的身份跟2007年俄羅斯版本有所不同,我們不說是否改得好。我要提的是,從這些小細節上,可以知道導演對待角色很用心。

但是這份用心,卻有點瑕疵。12位陪審員,給人最大的感觸就是—-怒,有那種觸動自己敏感問題的青少年衝動似的怒,有那種被生活碾壓了,積累而瞬間爆發的更年期的怒。不斷提高的嗓音,面紅脖子粗的爭執。本來導演的意圖可能是想通過這種矛盾衝突來刻畫人物形象或者推進故事的發展。

如果只是一個人如此突出到也罷,然而是四五個人都如此憤怒,甚至在爭執過程中,一方怒,另一個人又突然冒出來,緊接著又有人發脾氣。也許導演是想讓我們看到隨著情節的發展,每個人逐漸爆發,也許是想使劇情的節奏緊湊,氛圍緊張。可是這種處理,會忽略劇情,觀感疲勞,感覺一部分的性格特點就是固執,發脾氣。讓觀影者的感受就留下了兩個字—-看怒。他們把那種怒流於表面了。

說到這,我想提一部最新的香港電視劇《律政強人》。

在這部劇中,廖啟智飾演反派律師,,狠,傲,獨裁。這一性格特點通過他處理案件,命令下屬,衝撞上司,為難對手,到位的眼神,說話音量的合理控制得以體現,但是有觀眾說他浮誇,太用力展現狠,但我認為,狠只是一個表面,但是他與對手張強在智商上鬥智鬥勇,而不是只是每天一副兇狠的表情,或者故意表現出「狠不狠」感覺。這就是說狠只是流於表面,但是他骨子裡的鬥爭勁反而讓人們記住的是他在劇情發展過程中的形象。不需要時時刻意,有時候隨著劇情發展的一個眼神就足以說明一切了。但是《十二公民》那些沒有說出自己的故事之前,大部分都一股子狠勁。

說完《十二公民》的演員,我們來看看《十二怒漢》和《十二公民》的對比。區別一:優雅的怒,耿直的怒。

《十二怒漢》在爭執的時候,依舊有種優雅的味道,更多的是觀點上的針鋒相對,而《十二公民》有種平民大眾耿直的味道,表達自己觀點訴求很是強烈。主要是兩位導演自身所處的生長環境不一致,各自以一種更符合本國社會民眾的形式來表達。

區別二:背景環境的設定。

《十二怒漢》一開始是在地方法院,開場就是一段臺詞:「漫長複雜的審理程序已經結束,這是一宗一級的謀殺案,預謀殺人在刑事訴訟中是刑責最重的罪名。你們都已經聽過證詞,也明瞭法律條文的規定。現在你們必須坐下來,好好地理清這宗案子的真偽。在本案中,已有一人身亡,另一個人的生死掌握在你手上。如果你們能夠提出合理的懷疑,無法確認被告是否有罪,基於這個合理的懷疑,你們必須做出無罪的判決。如果你們找不到合理的懷疑,你們必須基於良知,判決被告有罪。然而你們的決定必須一致。」

《十二公民》則是在教室,開場是一段:「英美法補考模擬法庭庭審環節就到此結束,我們這些幫助同學們補考的家長們,請在雷佳同學,也就是我們陪審團團長的帶領下,去接下來的教室進行接下來的討論,對了我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忘記了,我們今天陪審團討論的結論,必須是十二比零,全體一致通過,如果達不到一致,我們就要繼續討論下去。」
相比較而言,《十二公民》的導演是想進行改編,這顆初心是好的,可是這種語言很直白的帶有強制性,甚至一句,「對了,還有件重要事,忘了。」這畢竟是開場啊,給人的感覺,不嚴肅。這一對比,看得前者更為正式,更能體現陪審團制度。雖然《十二公民》只是模擬法庭,但是並非就是兒戲,這也是後來8號陪審團對於人命重視的原因,必須投入情景中。


區別三:細節,細節,細節

《十二怒漢》在於場景上,採用,一個空間狹窄的房間,而《十二公民》則是比較寬的教室。《十二怒漢》則更好的以場景的壓迫感,兩人對峙的距離來凸顯緊張的氣氛,而《十二公民》這點上,可能是想從人物的性格上來著手,所以場景並沒有這種窄窄的感覺。


《十二怒漢》在質疑嫌疑犯的刀具時,是陪審團團長去要求把證物帶來,而《十二公民》則是8號從身上把和兇刀類型款式一樣的刀甩出來。由於背景設置不一樣,所以沒有什麼不合理。並且8號在甩刀前也做了言語的暗示:也許是有同款的。

共同點:案件推理的相似性。

其實整個電影,無罪看法者一直在論證自己的觀點,而反駁者則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固執認為的,也有理性分析的。比如算地鐵通過的時間,丈量房間到門口的用時,其實電影的主題是為了公平正義,希望大眾能夠正視手中的權利。所以一個合乎情理,有辯解過程的案件就足夠了,但是是否在改編上能夠對案情的論證上再做些改變呢?在論證過程中更精彩些呢?讓人在忘不了主題的同時,案件也讓人拍案叫絕呢?但是由於角色的背景設定大多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太法律化的論證又與角色違背了。所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當然能夠表現主題已經是達到要求了。

共同點:清一色的男陪審團

《十二怒漢》以及《十二公民》陪審員的選擇上,均沒有女性,《十二公民》的導演對於此的看法是一是全部男性更優於表達,二是擔心在中國的環境裡如果有女性很難真的憤怒起來,在這種虛擬討論的前提下更不容易表現。在其他版本裡,有女性的加入,甚至還有黑人,當然這是為了劇情的需要。那麼《十二公民》沒有加入女陪審員,是為了劇情。也無可厚非。

其實改編也可以創新,《小戲骨白蛇傳》用00後演員,恰到好處的表情,少年兒童自帶的那種對於角色的理解,展現。即使是翻拍經典,這部電視劇卻好評不斷,也許這也告訴了改編電影,選擇一條合適的創新道路,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當然我不是提倡什麼劇都用小演員,而是提倡一種創新意識—-在原有基礎上,推陳出新。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能因為是改編自經典,就秉持著自己的偏見,而不客觀評價,反而遮蔽了「真相」。這對於電影的發展前景並不是什麼好事,看到進步,彌補不足,才能做好改編這一塊。

相關焦點

  • 《隱秘的角落》與《十二公民》,人性中偏見VS理性
    在《十二公民》中,除了深知案件走向的八號陪審員,其他的陪審員或多或少對出富二代的刻板印象就是不學無術,沒心沒肺的壞形象因為人性中的偏見,所以他們一開始都錯了。人性中的偏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的話,就是一種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某個群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點廣而推之,忽略個體差異,是一種常見的社會行為,地位不同,年紀不同,職業不同,都可能產生偏見,只要有人的存在,難免會有這種偏見。
  • 影視賞析:《十二公民》十二個人就有十二種偏見
    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20世紀最偉大的法律電影《十二怒漢》,但由於中國並沒有原作中的「陪審員制度」,所以影片進行了中國本土化改編,通過模擬法庭對飽受爭議的「富二代弒父案」進行審理,12位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陪審員——身份分別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對案件進行最終「
  • 《十二公民》:符號化的特質與道具的意象性設計
    關於這部電影的主題思想,許多觀眾都認為是抨擊冤案,批判社會問題,實則不然,導演徐昂想探討的是陪審團12位成員自身攜帶的「偏見」:任何人遇到事情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在模擬法庭的審判過程中總是不自覺的摻雜自己的主觀臆想,無法做出理性而又公平的判斷。 在這種「偏見」下,矛盾和誤解也就容易滋生了。
  • 影評|《十二公民》:對社會偏見開刀
    何冰扮演的8號陪審員力挽狂瀾關於《十二公民》這部電影的評價幾乎是兩極化的,喜歡者不吝讚美,厭惡者嗤之以鼻,以此口碑雖不能判斷電影的好壞《十二公民》最為人所爭議的部分,是何冰扮演的八號陪審員在電影最末亮出了檢察官身份,這種偉光正的形象不僅難逃諂媚主旋律之嫌,也讓整個故事在最後失去了我們期待的那種平凡的力量。
  • 《十二公民》今日公映 五大看點全面解析
    著名影評人嚴蓬認為《十二公民》在2015年度國產片排行中應該名列前茅。  投資了本片的著名電影出品人徐小平說:「現如今靠粉絲拿票房的片子太多,而像《十二公民》這種靠演技,靠故事打動人,而且反應社會的影片太少,《十二公民》難能可貴。」 他說,從《中國合伙人》到《十二公民》,他堅持投有追求、同時又好看的電影項目。
  • 電影《十二公民》觀後感
    2020年2月14日 正月二十一看完電影《十二公民》,內心的波瀾久久不能平靜。社會,人物,人性被刻畫的淋漓盡致,人性中的自私、無私、黑暗、光輝、偏見、正義等等都是那麼的入木三分。社會,文化,職業,人性等交織出了一 場「對」與「錯」的大辨論。
  • 話劇演員的表演教學,《十二公民》才是國產電影努力的方向
    真相,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小到水杯真的放在桌子上,大到一個帝國真的被毀滅了。但也有一些事情的真相,我們難以獲悉。舉個最簡單的例子。MH370到底經歷了什麼?這是一個過於撲朔迷離的事件,涉及內容之大,範圍之廣,都讓我們暫且無法談論。但我們仍然可以在能力範圍之內,得到真相。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尋找真相的電影——《十二公民》。
  • 《十二公民》公映 五大看點解析「富二代殺人」
    看點一:5月最強口碑 被譽為「提前鎖定年度最佳國產片」     犯罪懸疑巨製《十二公民》在全國上映,在影片先前的首映禮上,徐小平、張嘉佳、黃西等諸多業內外知名人士為影片聯名推薦,著名導演滕華濤說:「《十二公民》是大家在今年必須要去看的一部國產電影!」
  •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的看點是什麼?
    中國也有本土化的《十二怒漢》,那就是今天羽蒙要跟大家嘮嘮的《十二公民》。整部影片沒有任何流量小生,全部主演均是實力派演員,最為亮眼的當屬最近因為《後浪》演講火了一把的何冰,他在影片中的表現,成功的說服了我,讓我願意像他一樣盡好一個公民的責任,謹慎,小心,負責的對待每一件不關己的事。
  • 《十二公民》言無刀鋒,卻能殺人:比真相更難懂的,是人性的複雜
    《十二公民》是一部反映中國現實的群像作品,對經典的本土化做得十分到位(羅馬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評)《十二公民2014年,《十二公民》摘得第九屆羅馬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馬可·奧雷利奧」獎,該影片也是第一部在羅馬國際電影節獲獎的中國影片。該片從政法大學對「20歲富二代弒父案」的補考辯論展開。為了孩子的補考成績,12名陪審員被帶到一個幾乎封閉的空間展開討論,他們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得出結論,而且需要全員通過嫌疑人是否有罪。
  • 【藝術校園】年度大戲《十二公民》完美收官
    ——年度大戲《十二公民》完美收官
  • 首都劇場放映戲劇電影《十二公民》
    根據好萊塢經典電影《十二怒漢》改編的《十二公民》是北京人藝青年導演徐昂的電影處女作。該影片開創了戲劇電影的新類型,包含懸疑、推理、喜劇等多種類型片元素。影片中「十二公民」的扮演者均為北京人藝與國家話劇院的實力派演員: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米鐵增、高東平、張永強、李光復、王剛、班贊、劉輝、雷佳。
  • 何冰《十二公民》富二代殺親爹: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十二公民》是十一無聊之間隨便翻看的一部電影其實,我們看問題常常是視角不同,得出的就是不同的結論,而那些我們認為的真相,也僅僅只是個結論而已。,比如10號陪審員對外地人(河南人)的偏見,他認為外地人除了為非作歹幹不出什麼好事,當然這遭到了11號陪審員保安(河南人)和4號陪審員(因錯判而坐過牢)的反對;又比如3號計程車司機對「父為子綱君為臣綱」的固守偏見,認為所有的兒子都應該聽話,反抗就是不孝;再比如社會人對於「乾爹乾女兒」的偏見,認為這樣的人就是花錢買享受,不可能有真愛......
  • 十二公民:最被忽視的國產高分神作
    在《十二公民》中,雖然故事的主線基本沿用了原版的《十二怒漢》,但由於國內並沒有陪審團制度,故而電影在進行本土化改編的同時,將電影的主題,從聚焦案件本身轉移到了對於偏見存在和偏見摒棄的理性探討,案件反而變成了這場討論中的配角。同時,影片中的靈魂架構——12個陪審員,《十二公民》也做了很有野心的改變。12個角色分別有著12個身份,12個身份又對應著12個社會的階層。
  • 《十二怒漢》與《十二公民》:一個故事,兩種文化,不同觀感
    這是1957年美國的《十二怒漢》,讓我們跳到2014年中國翻拍的《十二公民》。國情與時代不同,所以在這裡對比制度的優劣性是不合理的。讓我們探討影片折射出的一些社會問題。案件演變成一名從小被收養的富二代被控殺害親生父親。某政法高校模擬法庭,就案件展開辯論。學生們的父親作為陪審團觀摩整個審判過程,最後也是在一個房間內討論最終審判結果。
  • 【國產懸疑巔峰系列】[豆瓣評分8.4][懸疑/劇情][十二公民]
    本片根據此經典影片《十二怒漢》改編而成。雖說改編,但說的卻完全是中國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影片中8號陪審員的一個異議引來一群人的圍攻,一句「你是不是挑事兒」道出了中國老百姓的從骨子裡的從眾心理與公民意識淡薄。有評論謂之中國版的人物怎麼看上去如此猥瑣?稍有不對就是一群人打嘴仗的鬧市,整個過程顯得雜亂而無序,哄哄的完全不是該有的討論模式。
  • 悅讀丨專業吐槽《十二公民》是如此酸爽!
    好了,說完了《十二怒漢》為什麼好看,現在,再來談談,為什麼我覺得對這三層次結構囫圇吞棗的《十二公民》,有些讓人失望。二、《十二公民》的翻拍:電影主題不是法律,是「偏見」?跟俄羅斯和日本的版本一樣,中國的《十二公民》,也是對上述我所說的《十二怒漢》三重結構的完全拷貝。
  • 從電影《十二公民》中,看中國的法治與人情
    ,1957年的美國電影12怒漢是十二公民的原版作品,少年殺父的案件,向觀眾展現了一場在西法體系框架下的激烈討論,這不但是最經典的法律電影,更是摒棄偏見理智思考的地方,12怒漢的故事圍繞著證據展開無罪推定,陪審團需要達成完全一致的意見,是電影需要解決的難題,而少年最終是否會被送上電椅,會成為觀眾抓住不放的關注焦點,由此製造了電影的緊張感和懸疑性,它是一顆深水炸彈,隨時可能爆炸,並推薦出思維和智慧的水平
  • 豆瓣8.4《十二公民》| 心懷偏見如手握利刃,我們與兇手沒有區別
    「言無刀鋒,卻能殺人」 - 《十二公民》 豆瓣評分8.4的《十二公民》翻拍自1957年美國法庭電影《十二怒漢》,中國版本做了具有中國本土化特色的改編。但是從一開始的1:11到最後的12:0通過嫌疑人無罪,這11個老百姓經歷了一場直面內心偏見,從「私」到「公」的蛻變。他們履行了公民應盡的義務,認識到「程序正義」中過程比結果重要。到電影的結尾,這就是十二個公民。
  • 《十二公民》影評
    這是一部非常簡單的電影,一個舊倉庫,一張桌子,十二把椅子,十二個人,這部電影幾乎百分之98以上都在這個場景之下完成。但電影畫面的簡單不意味著它思想的簡單。相反,它是一部值得人們深思的電影。但當下,越來越多投資巨大,畫面華美的影視作品因為內容匱乏而撲了。這都在一點一點的告訴著我們,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亦越來越看重內容而不是外表。這是在說電影,亦是在說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