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是十一無聊之間隨便翻看的一部電影,但卻讓我覺得不同於其他電影,首先它既沒有絢麗的屏幕展示,全場電影只有兩個場景,一個倉庫幾乎是全部道具,其次它沒有流量小花,有的都是老戲骨,有何冰、韓童生、李光復,12個演員都沒有花裡胡哨的外表,卻展現出驚人的力量,讓我在看電影和看完的時刻都覺得胸膛裡熱乎乎的。
另外,這個電影是改編的美國的《十二怒漢》,以往的改編電影在質量上差強人意,這個雖然豆瓣評分只有7.5,但我覺得它所傳遞出的思想可以打10分!
故事開始於一所大學,法律專業的老師召集了一些學生家長,也有的不是學生家長,對當下一場富二代殺爹案件進行陪審,這12個人必須達成一致意見,也可以說他們的結果關係到參與答辯的這些學生的成績,這是我們肉眼可見的相關性,而在這個簡單的陪審背後,卻是一場看不見的腥風血雨。
事情是這樣的:富二代的親爹曾經將他遺棄,後來富二代的後爹發了財,現在日子過得很風光,親爹好賭,管兒子要錢,幾次下來,在一次爭吵後富二代就把親爹殺死了。有兩個證人,一是患有腿部疾病的老大爺,他親耳聽到兩人爭吵,其中一人說「我要殺了你」,然後一人倒地,之後他跑到門口,看到一個年輕人從樓上衝下去。另一個是對面樓棟的女人,她直言看到了殺人的全過程。
這樣一萬點暴擊的兩個證人讓在座的11個公民都認為兇手是這個富二代,只有何冰飾演的8號陪審員不同意,他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想坐下來談談這件事,總覺得哪裡不對勁——電影結局何冰的身份展示出來,原來他是本地的檢察官,如果生活中我們的檢察官都有如是工作態度,那簡直是人民的福音。
但就是這樣一個提議,卻遭到了11位公民的反抗,最為激烈的就是3號陪審員(韓童生飾演的計程車司機),在他和10號陪審員的煽動下(他們普遍認為殺父就是不孝,就是有罪,不管怎樣富二代都是個罪人),大多數人都持「有罪」態度,於是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搏鬥」,最終所有人都判定富二代無罪,真正的兇手也在一個月後被抓。
整部電影傳遞的就是何冰的一句話:我們無權判定任何人有罪,除非證據確鑿!
而所謂的板上釘釘的證據,卻能在何冰一些人的據理力爭和嚴密分析之下找到漏洞,不得不說,中國人隨大流和想當然的思想確實厲害,厲害到可以殺一個人於無形!其實,我們看問題常常是視角不同,得出的就是不同的結論,而那些我們認為的真相,也僅僅只是個結論而已。
這個電影的好還在於它展示不同的偏見,比如10號陪審員對外地人(河南人)的偏見,他認為外地人除了為非作歹幹不出什麼好事,當然這遭到了11號陪審員保安(河南人)和4號陪審員(因錯判而坐過牢)的反對;又比如3號計程車司機對「父為子綱君為臣綱」的固守偏見,認為所有的兒子都應該聽話,反抗就是不孝;再比如社會人對於「乾爹乾女兒」的偏見,認為這樣的人就是花錢買享受,不可能有真愛......
這三個偏見都是我們現代社會人都存在的,隨便哪一樣都可以寫一部書,也可以直戳人心,但電影把它們融入到3個陪審員身上,將電影的矛盾激化,也把情節推向高潮。
通過每個人的理由,我發現一個真相——我們在判定別人時,根本無法摘除自己,因為我們所有的結論都跟自身的經歷有關,真正的客觀幾乎是不存在的。
3號陪審員之所以難纏,就是因為他兒子因為一場爭吵後離家出走,6年沒回家,他也因此和妻子離婚,現在起早貪黑的開出租竟然也不知道為誰在打拼,說到最後他哭起來,他有多難纏就有多可憐......
4號陪審員之所以看起來可怕,是因為他曾經因為錯判被冤入獄一年半,當他從裡面出來,外邊的人不會關心他是否是錯判,我能感受到他之所以一直憋著不說話就是因為他不想讓這個富二代孩子也和他一樣受人排擠,因為可能他們的一句話會影響這個孩子的一生......
9號陪審員是個老頭,之所以成為第2個支持「無罪」的人是因為他深受文革時期的迫害,他當初有多麼需要一個人支持,現在那個富二代孩子就有多麼需要他,而且他深知那個證人老頭就是為了獲得關注才撒的謊,一個空巢老人的痛,他最懂......
包括8號何冰飾演的檢察官,假設他不是檢察官呢?他會不會如此深明大義?我想未必。每個人都在忙著給出一個結論好趕緊回家,何況他們的陪審也根本決定不了什麼,只是一場「遊戲」,可何冰就願意提出異議,那是因為「檢察官的身份幹涉了他,左右了他」!
看到沒?我們始終擺脫不了自身的局限去看待事情,那那些所謂的真相的真實程度到底有多少?
我覺得電影也在提醒我們,對於真理,我們要存有合理的懷疑,這是11號陪審員的臺詞,也是整部電影的潛臺詞,這關乎整個國人素質的提高。
除卻熱鬧,俊男美女,我想一部電影更重要的是它能否令人深思,你覺得呢?
我是紅豆,一個寫亂世情感的瘋子,喜歡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