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不能冤枉一個好人!」

2020-10-14 法律人講法律

一個孩子出生貧寒,後被富人收養。孩子長大後,在與窮苦的生父的一次爭吵後,窮父親隨即中刀死亡。富二代兒子成為犯罪嫌疑人!

那麼,兒子是否真的是殺人兇手呢?

電影由此展開……

十二公民》是由何冰、韓童生等老戲骨聯袂主演,講述12人討論一個犯罪嫌疑人是否構成犯罪的電影。

《十二公民》改編自美國的《十二怒漢》,12名家長來自社會各個行業、階層,來學校參加活動,擔任模擬法庭的陪審員,討論一起富二代兒子弒父的案件。

電影100分鐘,場景非常簡單,一間破廠房,一張長條桌,12個人圍坐一起

我起初看到這個電影時的反應是:啥?這是啥電影?整個電影就一個場景?製作也太簡單了吧?劇組沒這麼缺錢吧?

看後才發現,

這是一部好電影!

一部法律人必看的好電影!

一部把「疑罪從無」分析到極致的好電影!

案情是這樣滴……

一個晚上,富二代的兒子和窮人生父兩人發生爭執,樓下的老頭親耳聽見了。當兒子用刀刺中父親的時候,也被樓對面的女人看見了,事後發現,刺中父親的刀,兒子也有一把一模一樣的。

這些證據似乎足以證明兒子就是殺人兇手!

12人在討論富二代是否構成犯罪之前約定,12人的表決必須12:0,才能通過。


第1輪表決11 : 1

11人認為兒子就是兇手。只有8號陪審員何冰投了無罪的票。他的理由似乎很簡單:「我不知道他有沒有罪,我就覺得這個案子,我們應該討論討論。」

他說:「當你認為他就是兇手的時候,他就死了!但是,要是他無罪呢?

是啊,要是真的無罪呢?豈不是枉殺了一個好人?中國司法歷史上冤假錯案也有不少,被錯殺的好人也不止一個。生命不是兒戲,豈能隨隨便便表決有罪與否!

因為結果沒有達到12:0,所以12個人陷入了爭吵,激烈的爭吵!

別人認為板上釘釘的事情,何冰卻投了反對票。在別人看來,何冰就是吃飽了撐的。而,他恰恰是對生命的敬畏,對法律的尊重。

何冰說,世界上的事情沒有100%,這個案子也是一樣,有時候真相就在那個0.1%裡面。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就冤枉了一個好人,那就有可能要了他的命!

有人說他吹毛求疵。

他激動的說,事關一個人的生死,不該吹毛求疵嗎?

兩個證人:樓下老頭親耳聽見爭吵、對面樓的女人親眼看見兒子弒父。

一個物證:插在父親胸口的刀,兒子正好有一把一模一樣的,而且案發後還找不到了。

刀隨處可買,那兩個證人有沒有可能聽錯、看錯呢?

討論後,第二輪投票,9號陪審員也投了無罪票。


第二輪表決10 : 2

爭吵中,何冰非常氣憤!他認為其他人不認真,以自己的想像判定有罪無罪,太兒戲!

何冰通過對證詞的縝密分析發現,樓下老人、對面女人的證詞有矛盾!

4號陪審員說,我們萬分之一的錯誤,哪怕是萬分之一的錯誤,錯判了好人,他可能就要殺頭,就要關一輩子,對他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

於是4號陪審員也投了無罪票。

自此開始,12人開始認真討論起案件的始末。

11號陪審員保安大哥也認為案件有漏洞,投了無罪票。


第3輪表決8 : 4

當你手握生殺大權,那麼殺一個無辜的人,跟兇手有什麼區別?」何冰跟韓童生嘶吼。

12人通過現場還原,發現樓下老頭的證詞有越來越多的漏洞,疑點很多。

第4輪表決6 : 6

第5輪表決3 : 9

越來越多人開始懷疑這個案件有疑點,越來越多的疑點!

作為陪審員,他們不能將有這麼多疑點的「犯罪嫌疑人」判死刑!


第6輪表決1 : 11

第7輪表決0 : 12

他們一致認為案件存疑,不能認定兒子就是兇手!


人們散去,何冰露出了他的檢察官證件,原來他是一名人民檢察官。對待這種生死大事,豈能兒戲?豈能不吹毛求疵?

最終,檢察院做出了存疑不起訴決定。

一個月後,真兇落網!

電影中,地域歧視、人品證據、仇富心理、個人情感經歷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實際存在的偏見理由,無法避免,但是,不能把這些帶入一個決定生殺大權的「法庭」!

刑事訴訟的證據必須達到排除一切合理懷疑。這部電影,從一開始的11:1,到最後的0:12,經過了12名「陪審員」的縝密分析,如果這12名「陪審員」就是法庭上的法官,就是決定人生死的人,他們應該要有這種精神,而且必須要有這種精神,因為他們決定的是別人的人生自由,甚至是生死!

看看中國司法歷史上個別的灰色地帶……

佘祥林冤獄11年!

趙作海含冤入獄而死!

聶樹斌被冤姦殺,執行死刑!

呼格吉勒圖含冤姦殺,執行死刑!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段段美好的前程,沒了!

雖然法官判案絕大多數都是正確、準確的,冤假錯案寥寥無幾,但是,正是這寥寥無幾的冤假錯案會毀了國家的司法權威!毀掉的是百姓對法律的敬畏!

含冤的他們失去自由、失去生命、失去家人、失去青春,甚至家人反目、家庭分崩,連家人都要一輩子受歧視。

對待刑事案件,我們應該拿出「雞蛋裡挑骨頭」的挑剔,只有這樣,冤假錯案才能有效避免!

《十二公民》是一部好片!如果你是法律人,好好看一遍!看兩遍!看三遍!

你看過《十二公民》嗎?你覺得這是一部什麼樣的片子?

歡迎評論區留言與小V交流……

點擊關注,我們將為您推送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是2015年上映的電影,由徐昂導演,何冰、韓童生等主演。
  • 《十二公民》:影片的現實意義和人生啟示,你看懂幾個?
    電影《十二公民》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當地有名的富二代被各種證據指證殺害了自己的父親,由政法大學英法美系的同學組成模擬法庭來審視該案件來完成他們的補考,十二位孩子的家長組成陪審團,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 因為要十二位成員意見必須一致才算成功,一場為真相的辯證大會就此展開。
  • 豆瓣評分8.5的《十二公民》:正義很難,但是我們不能放棄
    《十二公民》是徐昂導演,何冰和韓童生等演員主演,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電影《十二怒漢》,2015年在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該影片獲得最佳影片,導演徐昂獲得最佳導演,何冰獲得最佳男主角,韓童生獲得最佳男配角。豆瓣評分8.5分的國產電影。
  • 觀《十二公民》有感
    電影《十二公民》《十二公民》是一部電影,由何冰、韓童生等老戲骨主演。故事的起因是一所政法大學的西法學生,參加模擬法庭考試。想要辯倒對方,就像要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如果只是單純講道理,那麼人不對,不和他討論了不就行了,但這是一條人命,任何人都不能輕易離場。你討厭對方蠻不講理,摔桌子走了,這條命就沒了。
  • 《十二公民》揭秘:你心中《隱秘的角落》,決定了你只能這樣做
    說起這部劇,讓我想起了2015年上映的國產劇《十二公民 《十二公民》曾獲得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獎;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以及第2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提名),可謂是大豐收。
  • 眾議《十二公民》
    一個月前,電影《十二公民》上映。不能因為他是商人、官二代、富二代,就剝奪他為自己生命辯護的基本權利。在藝術呈現方面,《十二公民》比當今更多國產電影更能站得住腳。影片在沒有很強故事性的前提下,人物塑造立體豐滿,既有社會學意義上的特點,又兼顧人物個性,體現了很好的創作能力。
  • 電影《十二公民》,帶你走進十二種性格
    我不知道多數人看完《十二公民》的直觀感受是什麼,我的感受是:真理道義往往只有一個人一群人在堅持;還有一個感受是:法律不會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會放過一個壞人。這是看完電影以後的直觀感受。看完電影我們本能都會去讚美八號先生的善良正直,八號先生的職業操守,我們人啊很多時候做出選擇相對不難,堅持自己的選擇卻很難,堅持別人都持有否定意義的選擇更難。
  • 豆瓣8.4《十二公民》| 心懷偏見如手握利刃,我們與兇手沒有區別
    「言無刀鋒,卻能殺人」 - 《十二公民》 豆瓣評分8.4的《十二公民》翻拍自1957年美國法庭電影《十二怒漢》,中國版本做了具有中國本土化特色的改編。他們履行了公民應盡的義務,認識到「程序正義」中過程比結果重要。到電影的結尾,這就是十二個公民。
  • 十二公民:最被忽視的國產高分神作
    2015年5月15日上映的電影《十二公民》,講述的是在一所高校模擬法庭上,就社會上不久前發生的一起真實案件展開辯論的故事。影片中90%以上的場景都發生在某高校的一個破舊倉庫內,主要演員來自於人藝與話劇演員。最終電影取得1391萬人民幣的票房,在豆瓣上拿下8.4的高分,是一部典型的小成本小眾高分佳作。
  • 我們每個人都是十二公民
    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十二怒漢》,將英美法的陪審團制度搬到了中國的大背景下。劇情的大背景是一所大學模擬法庭的期末補考,它巧妙地將社會各個階層的學生家長聚集到一起,來一場對社會熱點案件的思索。集體討論的群像在這部電影中得到展現,作為一個公民,應當思考和反思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法律其實無法被輿論主導,但公眾的情緒為何屢被煽動,背後值得思索。
  • 影視賞析:《十二公民》十二個人就有十二種偏見
    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20世紀最偉大的法律電影《十二怒漢》,但由於中國並沒有原作中的「陪審員制度」,所以影片進行了中國本土化改編,通過模擬法庭對飽受爭議的「富二代弒父案」進行審理,12位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陪審員——身份分別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對案件進行最終「
  • 被四個國家拍成電影,是否要放過一個壞人?《十二公民》給你答案
    疑罪從無,是現代法律上的一個概念。指在沒有充足的證據下,我們不能對一個懷疑有罪的人進行處罰。簡單來講,我們寧可放過一個壞人,也不願錯怪一個好人。但是這種事情雖然說起來簡單,但是面對複雜的現實問題,我們真的能放過一個看似無辜的人嗎?
  • 《十二公民》:偏見總是遮蔽了真相
    而這部改編自1957年《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一經上映,有褒有貶,但是我處於中立的態度—-不能因為是改編就全盤否定,也不能過於讚揚,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我的觀點,我以《十二公民》為本,以1957年的《十二怒漢》為輔,談談這部改編作的優秀之處以及不足之點。
  • 電影《十二公民》觀後感
    2020年2月14日 正月二十一看完電影《十二公民》,內心的波瀾久久不能平靜。社會,人物,人性被刻畫的淋漓盡致,人性中的自私、無私、黑暗、光輝、偏見、正義等等都是那麼的入木三分。社會,文化,職業,人性等交織出了一 場「對」與「錯」的大辨論。
  • 《十二怒漢》與《十二公民》:一個故事,兩種文化,不同觀感
    這是1957年美國的《十二怒漢》,讓我們跳到2014年中國翻拍的《十二公民》。國情與時代不同,所以在這裡對比制度的優劣性是不合理的。讓我們探討影片折射出的一些社會問題。案件演變成一名從小被收養的富二代被控殺害親生父親。某政法高校模擬法庭,就案件展開辯論。學生們的父親作為陪審團觀摩整個審判過程,最後也是在一個房間內討論最終審判結果。
  • 《十二公民》推薦理由!
    看完《十二公民》和原版,真是讓人痛快的經典電影!12位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帶著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要在一小時內判定一位極具標籤色彩的混子弒父罪是否成立且要全票通過。利益、目標、信仰各不相同的十二個人,從11:1的「證據確鑿」開始帶著各自的評判和文化素質展開相互「洗腦」,逐漸從對社會輿論的聽之任之到漸漸捲入深思其中(特別像諮詢中帶動來訪思考的過程,由淺入深由來訪剝開層層迷霧找到自己的信念)。尤其對每個人物性格形成以及觀點背後的故事呈現的感人至深。正義的信念:不能隨便宣布一個人有罪!
  • 《十二公民》-尊重生命,敬畏法律
    《十二公民》便是這樣的一部令人深思的電影。本片講述了一個模擬法庭陪審團共同討論一起關於「富二代殺父案」社會熱點案件的故事。一比十一,當所有人都投嫌疑人為有罪時,八號卻堅持投無罪,在他看來,這起案件不能因為讓自己的孩子們不掛科,就那麼草率的決定另一個孩子的罪行。 於是他引導其他幾位陪審員一起回憶該起兇殺案的過程,對裡面的一些細節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 《十二公民》解析民意與司法
    今夏一部法律題材電影《十二公民》悄然上映,雖未斬獲票房佳績,但瑕不掩瑜,觀眾好好上了一堂民意與司法審判的必修課,令人回味深思。  該片改編自國外經典影片,加上成功的本土化加工,通過十二位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公民對一樁兇殺案的激烈爭辯,展現了中國社會眾生相,表達民眾對於正義的追求。
  • 《十二公民》不是一部合格的改編電影
    《十二公民》改編自西德尼呂美特的影史經典名作《十二怒漢》,原作一問世即震驚世界,先後有俄、日、美做了改編版本的拍攝,我國導演徐昂召集人藝十二位中生代藝人拍攝的《十二公民》是其改編序列裡最新作品。然而《十二公民》對《十二怒漢》來說,不僅不能說在精神有繼承和發揚,根本就是反動和背叛。《十二怒漢》首先講的是法律的程序正義。也就是說法庭上要辨別的只是證據的合法性以及以現有證據能否給被告定罪。並不需要追查出真兇是誰,甚至不需要證明被告並非真兇。這可以看作是在作為被告的個體和作為控方的公權力之間因為雙方資源的不對等而對個體的保護。這無疑是法律的巨大進步。
  • 《十二公民》:讓理性成為我們的態度
    《十二公民》,一部對我們有著深厚教育意義的電影,一間倉庫、一張桌子、12個陪審員,簡簡單單的配置,卻能拍出如此深入人心的電影。今天我們且不從攝影藝術角度賞析這部影片,因為他存在的更深的意義在於,我們對於「公正」、「客觀」、「理性」等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