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貝蒂。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改編自美國影片《十二怒漢》,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等12位老戲骨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十二公民》。
該片講述了當代中國,一個由富二代「弒父案」所引發的最為激烈的法庭智鬥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某個炎熱的暑假,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他們要模擬西方法庭的庭審,並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而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正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
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這個模擬法庭陪審團。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與行業,他們中有數學老師、房地產商、保安、小商販、計程車司機、保險推銷員等。在聽取學生們的法庭審理後,他們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
陪審團的結案討論在學校一個廢棄的倉庫內進行。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所有人的判決結果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
片子中的人物來自於社會各個階層,有的長期被漠視;有的一直被偏見和仇視;有的一味和稀泥失去了原則底線。長期對公民意識的淡薄導致了,中國人在「話語權」缺失的同時,也不懂得如何尊重和傾聽。一張桌子十二個中國人,展現出的是中國社會輿論的眾生相。
炎熱的天氣,加上孩子們的等待,家長們很快就做完了判決的第一輪投票,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在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
唯一一位投了無罪票的8號陪審員老何,因為與大家結果的不一致,而成為了眾矢之的。
其他家長們群起而攻之,一句「你是不是挑事兒」道出了中國老百姓,從骨子裡的從眾心理與公民意識淡薄。稍有不對就是一群人打嘴仗的鬧市,整個過程顯得雜亂而無序,鬧哄哄的完全不是該有的討論模式。
在影片陪審團的討論中,其它的社會偏見也通過各個層面呈現出來:比如人們普遍的仇富心理;比如4號房地產商控訴,人們一看見年輕女孩從豪車上下來就認定人家傍大款,以及否定優秀青年女性追求幸福的權利;再比如10號陪審團的那個假設「在一輛公共汽車上,全車都是教授、大學生,只有一個人是外地的打工者,發生了偷竊事件,很多人會毫不懷疑地認為小偷是那個沒文化的外地人。」
一番激烈的討論後,8號老何要求再投一次票,而結果竟然變成了10比2。
討論再次陷入僵局,眾人為了說服投了無罪的老何二人,圍繞著案中的兩個關鍵證人的證詞,展開了一輪又一輪激烈的討論。
在這個過程中,疑點出現,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也漸漸浮出水面,而眾人的投票結果的天平也逐漸向無罪慢慢傾斜。直到最後一個堅持說有罪的家長也被各種疑點說服,改投無罪,判決結果終於達成了12個人的一致。
這場鬧劇式的討論終於結束。
而影片的結尾也顯示,富二代弒父案的真兇在一個月後落網了。
看完電影,有些人對陪審團中8號老何,在現實中的檢察官身份進行了吐槽,認為這個鏡頭太過刻意。然而,這其實可以當作是,一次中國司法與平民老百姓的變相對話:
這關乎人命的事兒難道都是法官、檢察官、警察們的責任嗎?本片其實間接描述了一個社會現象,那就是除了像8號這樣從事法律工作的人以外,沒有多少人有足夠的法律知識,以及求得真相的勇氣,還敢於對其他11個人提出質疑。
那麼,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如果這其中某一個或者某一些司法人員,也和大眾一樣選擇沉默呢?
好了,今天的電影就分享到這裡,我是只專注於講解好電影的貝蒂,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