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都錯了!《隱秘的角落》與《十二公民》,人性中偏見VS理性

2020-08-21 軍武零零柒

最近熱火的網劇《隱秘的角落》,口碑爆棚,豆瓣評分高達9.0,人物豐滿形象的塑造功不可沒,請其中幾位小朋友精湛的表演,讓大眾印象深刻,普普,朱朝陽,幾位主要角色然後巨大的反差,脫離人們偏見的形象讓人印象深刻。

普普,當你第一眼看見她時,仿佛以為她只是一個瘦弱可憐,長的又好看的女孩,具有蒙蔽性的外表給人一種她是完全無害的感覺,即便是精明的殺人犯張東及資深刑偵專家嚴良,都被這個小女孩給欺騙了。雖然這個女孩在三個孩子中年齡最小,但她內心卻十分成熟,做事冷靜。船上有棵桂花樹,白兔在遊玩,因為這個小姑娘,這首歌都成了不少網友中的心理陰影。

這種前後矛盾性極大的脫離人們主觀偏見的反差型人物,不由得讓人想起一部製作精良的國產電影《》,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在一所政法大學內,在簡陋的倉庫中,有12位家長組成的陪審團,12個身份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地位也不同,圍繞一起富二代兇殺案來一次模擬歐美法庭的審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西瓜視頻上搜索這部電影直接觀看。

影片中的偏見

仔細觀察,兩部影片是有許多共同之處的,兩部劇都是都是國產懸疑劇,甚至選角時都用了相同的演員,都有弒父和冤枉的情節,劇情都是跌宕起伏,反轉接連不窮。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探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人性中的理性與偏見。

在《十二公民》中,除了深知案件走向的八號陪審員,其他的陪審員或多或少對出富二代的刻板印象就是不學無術,沒心沒肺的壞形象,一位在北京土生土長的審查員十分激進的說&34;這句臺詞將人們的偏見充分的表現了出來。因為人性中的偏見,所以他們一開始都錯了。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偏見?

人性中的偏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的話,就是一種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某個群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點廣而推之,忽略個體差異,是一種常見的社會行為,地位不同,年紀不同,職業不同,都可能產生偏見,只要有人的存在,難免會有這種偏見。

偏見與理性

這種偏見有利有弊,積極表現是幫助人們能節省分析每一件事物,每一個人的時間,但也有許許多消極影響,往往人們因為偏見而忽略了真相,正如《十二公民》中,那位從事個體經濟的父親,帶有一定仇富的偏見,所以他一開始就單方面惡狠狠地斷定富二代,一定是殺人犯。

人之所以能作為一種高智商,高情商的物種,正是因為人具有理性,可以據於現有的理論,通過合理的邏輯推導得出正確的結果。《十二公民》在理性守法的八號陪審員的勸解下,大家重新推敲整部案子,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從事實和證據著手,12個人終於得到正確的結論——富二代無罪。

在這個網際網路發達的時代,人們可以暢所欲言,其中不乏有些人從一些極為片面缺失的信息中以一種帶有偏見的角度去分析,去評判和議論,而這往往是對其他群體的一種毀滅性打擊。

理性與偏見,請在生活中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偏見,社會才能更融洽。

對此,你怎麼看呢?可能你心中有了答案,可能你心中還在思考,不過這都不要緊,建議您可以去西瓜視頻上欣賞好這部電影,再給出答案吧。有不同意見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十二公民》選擇之荒誕,延續至《隱秘的角落》是深淵中的欲望
    這些剖析都很有意思,特別是對朱朝陽和張東升的解析,也許有點誇張但絕對值得細品。若是對選擇來源於什麼有濃厚興趣的,個人倒是推薦國產的一部電影:《十二公民》。可以深刻感受到選擇有時就是出於個人的欲望或者是內心隱藏的一些東西。這兩部作品相似的地方就在於:每一種選擇都是某種欲望的表達。
  • 在《十二公民》裡,最可怕的是隱秘在角落裡的定式思維
    最近全網討論最熱的網劇,應該非《隱秘的角落》莫屬。影片講述的是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男主張東升的謀殺,由此展開了三個孩子與殺人兇手之間的鬥智鬥勇故事,也牽涉到好幾個家庭的命運。曾經有人說過:生命中充滿著問題。就像張東升在謀殺嶽父嶽母前,曾問他們:「我還有機會嗎?」
  • 《十二公民》:讓理性成為我們的態度
    十二個人、十二種身份、十二個角度電影一開始就介紹了故事背景:一位富二代殺了他的親生父親,檢察院卻做出存疑不起訴的決定,法學院在補考時以此做了一次模擬法庭。由十一名家長和一名同學擔任陪審員的角色。十二位陪審員,每一位都在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們之中有學生、有計程車司機、有富商、有醫生、有檢察官等等等等。
  • 《十二公民》比《隱秘》更真實
    在《隱秘的角落》開頭的兩分鐘內,張東升就把他的父母推了下去。真的是網劇沒有過的尺度與格調,開頭真沒想到這麼大膽嚇人!一環扣一環,完全沒有尿點的劇情。邪典又詭異的氛圍,令人驚呼刺激。整部劇透露著的光線灰暗陰冷,潛藏在隱秘的角落,難得做到如此有餘味與解讀空間。意外的是,導演竟然是搖滾歌手出身,還有過幻樂之城的相關作品。
  • 《十二公民》揭秘:你心中《隱秘的角落》,決定了你只能這樣做
    這也就是懸疑劇最大的特點和刺激點,明明看起來是這樣的事實,但是背後卻有真正的大Boss,令我們震驚的是《隱秘的角落》最大的黑手不是張東升,而是朱朝陽,一個沒長大的小孩子,張東升甚至也被朱朝陽利用,成了背鍋俠。
  • 電影《十二公民》觀後感
    2020年2月14日 正月二十一看完電影《十二公民》,內心的波瀾久久不能平靜。社會,人物,人性被刻畫的淋漓盡致,人性中的自私、無私、黑暗、光輝、偏見、正義等等都是那麼的入木三分。社會,文化,職業,人性等交織出了一 場「對」與「錯」的大辨論。
  • 《十二公民》:偏見總是遮蔽了真相
    12位演員中有功底深厚的話劇演員,按理說,舞臺經驗是很豐富的。並且導演也根據現實情況改動了劇中人物的身份,在他後期接受採訪的時候,他說過:「5號陪審員,一開始設定他為曲藝演員,但在排練過程中,發現這個角色的特點是不太愛說話,臺詞也不符合一個曲藝演員的說話習慣,所以結合人物的戲劇功能,又把5號陪審員調整為坐過冤獄的人。」這位陪審員的身份跟2007年俄羅斯版本有所不同,我們不說是否改得好。
  • 眾議《十二公民》
    「本土化」面臨的第一大難關是中國沒有刑事案件的評審團制度,對其如何完成假定的合理性,一開始我也持質疑態度。影片用了模擬評審團方式,又加入「為了孩子」的預設,對合理性進行了強化。此外,影片人物身份、性格定位的設計很見功力。12個人,既要代表社會的不同利益階層,還得有性格上的衝突。成片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物塑造達到這樣的要求。
  • 《隱秘的角落》 每個人性都有看不見的隱秘,每顆心都有陰暗的角落
    」 聽著匪夷所思,但這就是他骨子裡的人性,自己的錯都是別人造成的。 別人的錯造成他的不幸就該得到報應。 從不多的鏡頭看,張東升對嶽父嶽母殷勤尊重,對愛人呵護有加。 在不露聲色的謙卑溫和後面藏著仇恨。
  • 《十二公民》言無刀鋒,卻能殺人:比真相更難懂的,是人性的複雜
    2.物證手工彈簧刀,8號陪審員從網上也買到了一把一模一樣的,證明刀並不具備唯一性。3.樓下老人說他15秒跑到門口看到了富二代下樓,一個中過風腿腳不利落的老人,怎麼跑得起來,連8號陪審員做實驗都需要43秒,所以他沒有看見富二代下樓。
  • 從電影《十二公民》中,看中國的法治與人情
    在世界各主要禮貌中,中國是距離法治最為遙遠的一種,甚至與歐洲構成了兩極相對的反差,這是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著名中國法律史學家滋賀秀三曾經的論斷,延續千年的封建社會和中央集權制度所沉澱下來的極權式思維,大概是中國人法治進程中的深層障礙之一,他所能導致的群體溝通災難恰恰是電影十二公民理性討論以追求公正的大敵
  • 《十二公民》是真的好看,劇情也很緊湊,邏輯也很嚴密
    電影本身有種話劇的感覺,各位公民都很有特點,臺詞,動作,服裝都有展現角色本身,演技在線。當然,承認錯誤是件難事。擺事實,講道理,凡事講證據啊。《十二公民》這部片挺新穎的,通過對案件的介入進行人性的審視。十二個公民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身上帶有所處職業和受教育水平的特性,也通過對案件的一步步審理讓彼此的故事浮出水面,產生同情和共鳴。
  • 我們每個人都是十二公民
    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十二怒漢》,將英美法的陪審團制度搬到了中國的大背景下。劇情的大背景是一所大學模擬法庭的期末補考,它巧妙地將社會各個階層的學生家長聚集到一起,來一場對社會熱點案件的思索。集體討論的群像在這部電影中得到展現,作為一個公民,應當思考和反思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法律其實無法被輿論主導,但公眾的情緒為何屢被煽動,背後值得思索。
  • 《十二公民》-尊重生命,敬畏法律
    一比十一,當所有人都投嫌疑人為有罪時,八號卻堅持投無罪,在他看來,這起案件不能因為讓自己的孩子們不掛科,就那麼草率的決定另一個孩子的罪行。 於是他引導其他幾位陪審員一起回憶該起兇殺案的過程,對裡面的一些細節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這十二個人由於經歷不同,在討論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分歧。每一次的分歧中,都暴露出對這部影片的人性的刻畫。
  • 《隱秘的角落》VS《壞小孩》
    但它讀下來的確會讓人想起東野圭吾的部分作品,例如《白夜行》、《彷徨之刃》,屬於殘酷社會寫真,講述人性和社會生活中黑暗的一面。因此,可以說是散裝東野圭吾。從另一方面看,故事裡小勝大,弱勝強,個人勝群體,還有武俠小說的影子,可以說是暗黑無光版《連城訣》。總體上來說,《壞小孩》的優點和瑕疵同樣明顯,「狠「字當頭, 算不上一流通俗小說。畢竟是毛坯房,沒有精裝修,不過毛坯房也是房。
  • 十二公民:12種憤怒中的正義
    中國版的「十二公民」,他們分別是兒子出走老婆離家的計程車司機、與大學生真愛的房地產老闆、蒙冤入獄的文身男、兒子要補考的醫生老爸、校園外小賣部老闆、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不想讓兒子當民工的城鄉結合部房東、想考政法大學的河南小保安,在他們每次爭論的背後,都有對他人的偏見和對自己的憐憫。通過12個不同階層的陪審員,徐昂試圖尋找每個偏見背後的原因和共識。
  • 隱秘的角落:看透人性,遠離身邊這三種人
    無非是隱藏在心底的人性之惡,遇到合適的時機爆發出來罷了。我們生活中,究竟還有多少這樣隱秘的角落呢?遇到張東升、朱曉東、廣電員工之類人,又該如何相處,才能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呢?還是長一雙慧眼吧,識破人心看透人性,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 十二公民:最被忽視的國產高分神作
    在《十二公民》中,雖然故事的主線基本沿用了原版的《十二怒漢》,但由於國內並沒有陪審團制度,故而電影在進行本土化改編的同時,將電影的主題,從聚焦案件本身轉移到了對於偏見存在和偏見摒棄的理性探討,案件反而變成了這場討論中的配角。同時,影片中的靈魂架構——12個陪審員,《十二公民》也做了很有野心的改變。12個角色分別有著12個身份,12個身份又對應著12個社會的階層。
  • 悅讀丨專業吐槽《十二公民》是如此酸爽!
    可是這樣一來,這部被導演徐昂理解為表現「偏見」主題的影片,它的獨特性到底在哪裡呢?特別是對於《十二公民》而言,隨便找一個工廠職工開會的場景,找一個大爺大媽在胡同裡圍成一圈侃大山的場景,找一個街頭採訪的場景,絕對都能夠表現出「偏見」和「不好好說話」的主題。又何必翻拍《十二怒漢》,費盡心機地設計出一個中國根本沒有的陪審團,來虛擬討論一個根本不可能影響實際判決的案件呢?
  • 豆瓣9.2的《隱秘的角落》懸疑吸引與人性光輝
    有著《隱秘的角落》珠玉在前,許多人都表示,今年的網劇PK,由於疫情原因。開得晚,結束得快。無論是人氣還是收益,豆瓣評分8.8的《隱秘的角落》,讓2020年的網劇後來者,看不到任何超越的機會。畢竟都是紫金陳的作品。大家有期待挺正常的,但如果在一個月前,有人說它將超過《隱秘的角落》,沒人會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