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網討論最熱的網劇,應該非《隱秘的角落》莫屬。影片講述的是沿海小城的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拍攝記錄了男主張東升的謀殺,由此展開了三個孩子與殺人兇手之間的鬥智鬥勇故事,也牽涉到好幾個家庭的命運。
曾經有人說過:生命中充滿著問題。就像張東升在謀殺嶽父嶽母前,曾問他們:「我還有機會嗎?」對於張東升來說,他希望得到的答案是嶽父嶽母反對離婚;對於嶽父嶽母來說,他們希望張東升能離婚。
對於離不離婚這個問題,在他們之間只有兩個答案,張東升不想離婚和嶽父嶽母逼著離婚。因為他們之間達不到共識,造成他們間的對立,最終生活在壓抑中的張東升喚醒了心中的惡魔,將嶽父嶽母推下山崖。
釀成悲劇的原因是因問題答案對立,形成矛盾,最終激化而形成,但究其原因,是他們處理問題的思維陷入了定式思維,答案只有是與不是,我想說服你支持我,你想說服我支持你,雙方沒有彼此認同,只有不斷鬥爭,最終激化矛盾。
他們處理問題的思維,讓我想到西瓜視頻上的電影《十二公民》。這部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是由北京聚本傳媒出品,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龍豪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
影片以一所政法大學內,由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來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由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
這12位家長相互之間並不認識,來自社會的不同行業,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由他們討論並且最終結果達成一致後,將成為本案做出最終「判決」。
試想一下,12個相互不認識、來自不同階層的人,一般情況下就有12種看法。但是在第一輪投票之後,竟然有11個人出奇一致的投「有罪」票,只有1個人投「無罪」票。
一場關於有罪還是無罪的爭論,一場事關一條生命的爭論,一場定式思維與發散思維的爭論由此展開。
影片中的8號陪審員,最開始投的「無罪」票,而他的理由是:覺得應該討論討論。因為他認為不能隨便根據有疑點的證據來判定是否有罪,也不能因為「富二代」的不好成長經歷來認定有罪。如果沒有經過認真細緻的討論,我們對於事件的看法會被隱秘在角落裡的定式思維所左右,從而影響最終做出的決定。
影片的3號陪審員是最後一個投「無罪」票的人。他的思想比較傳統,孩子必須尊重父親是他隱秘在角落的思維,只要孩子忤逆父親,這就是犯錯。所以從一開始,他對富二代就抱有偏見態度,一聽到「子弒父」,就潛意識的認為這個人是逆子,不孝就是有罪。
為此8號和3號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而精彩的爭論。演員們的表情到位,將各自立場的情緒都發揮得非常好,觀看影片的時,自己也會不知不覺中融入在劇情裡。
總體來說,為生命而展開的辯論,真的非常精彩!在西瓜視頻上,這部電影高達8.4分,最重要的是可以免費觀看!
第一次看《十二公民》的時候,覺得太過癮了,一群老戲骨在飆戲,來自社會底層的人,想儘快結束辯論,好回家該幹嘛幹嘛,所以對於8號投無罪的時候,各種冷嘲熱諷,看得人直來氣。
第二次在西瓜視頻上重溫《十二公民》,我看到的是跳出定式思維思考的重要性。定式思維會讓我們忽略很多細節,只有跳出定式,多角度思考,事情才會有新轉機。
影片中,一開始將其餘的11個人身份都公布了,唯獨8號陪審員到影片結尾才公布,至於他是什麼身份,我這裡就不說了,留給各位自己看,慢慢品味品味。
無論是《隱秘的角落》還是《十二公民》,讓人細思極恐的是隱秘在角落裡的定式思維。張東升的思維裡只有離婚與否,3號陪審員的思維裡是孩子必須服從長輩,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跳出這種定式思維,尋找第三種答案。
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張東升當時能跳出思維,離婚對於他來說何嘗不是新開始?如果3號陪審員能早一點跳出傳統思維,他的父子關係也不至於決裂。
《十二公民》看的是一場有罪無罪的爭論,實則是每個人思維的轉變。真心建議大家去看看這部老戲骨飆戲的電影,只要打開西瓜視頻輸入「十二公民」關鍵詞,即可找到電影的完整版,免費觀看,進入懸疑的角落,一起探索人性的真諦。
覺得看電影不夠過癮,還可以在西瓜視頻搜索到相關的幕後花絮,以及詳細的視頻解說,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電影,在這個盛夏增添幾分懸疑的色彩,不用擔心劇荒,一睹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