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二公民》到《第3選擇》,「有罪」證據下的一場無罪推定

2021-01-07 薄荷書影

2015年5月15日上映的《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由北京聚本傳媒出品,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龍豪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2015年6月13日《十二公民》一舉拿下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五個獎項。

《十二公民》講述的是某高校模擬法庭,就社會上不久前發生的一起「富二代弒父」案件展開辯論。而陪審團則由十二個來自不同行業的公民組成,他們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得出結論,而且需要全票通過嫌疑人是否有罪。一場有罪證據下的無罪推定由此展開。陪審團討論期間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戲謔、有的人搖擺不定、有的則固執己見,這是一場關於良心和道義的鏖戰。

影片以一樁滿帶爭議和疑問的富二代弒父案,一個充滿實驗意味的虛擬法庭,將12個毫無聯繫並代表著社會各階層的普通中國公民聚在了一起。影片描述了西方的陪審員制度,設置西方虛擬法庭,加上中國學校背景,這樣的安排,中國觀眾更容易接受,也是本土化呈現的一大特色。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4分,可以說這是一部極其成功的改編電影。

電影反映出社會各個階層,不同人的性格以及對待事情的不同看法以及處理事情的方法。這場由有罪票數多於無罪票數最終逆轉成為全員一致通過無罪票的推定,讓我想到《第3選擇》這本書中提到的觀點:採用什麼樣的方法處理問題,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要解決最棘手的問題,我們必須徹底改變思路,通過協同,我們可以得到第3選擇,一種視角更高、更好地解決衝突的方法。

所以,我想結合《十二公民》這部電影和《第3選擇》這本書,談談定式思維對處理事情方法的影響、第3選擇思維在解決問題時的優勢,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運用第3選擇思維解決問題。

01,11票有罪是受個人身份認同影響,植根於思維定式的選擇

《第3選擇》:我們的認知模式支配著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決定著我們得到的結果。我們得到的結果建立在我們的行為的基礎上,而我們的行為取決於看待周遭的世界。

3號陪審員是一位計程車司機,深受封建傳統禮教影響,固執而又極具爆發力。在他的認知裡「父為子綱」,兒子對父親的一點不敬都可以稱為是大逆不道。他的兒子因為想玩搖滾與他發生爭執,他動了手,兒子從此離家出走,六年未回,所以對於這起「子弒父」的案件,他潛意識就已經認定富二代有罪,不管證據如何。

10號陪審員是一位收房租的北京人,認知裡地域等級強烈,言語中經常透露出對外地人的歧視和不滿,特別是對河南人,滿口「河南農民」「二道販子」「外地人」「城鄉結合部」等詞彙。他將自己兒子高考失利歸咎於外省學生佔了學位,北京的亂歸咎於河南農民工,而案件中的富二代恰巧是他口中的外地人,所以他潛意識裡也認定富二代有罪。

其餘投有罪票的陪審員,只想快點結束討論,然後好去做自己的事情,至於富二代是否有罪根本就不是他們所關心的問題,討論對於他們來說是浪費時間的事情,所以他們投富二代有罪是出於事不關己心態。

每種選擇都深深根植於某種思維定式中,我們的認知模式支配我們的行為。傳統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有兩種:我的方法和你的方法。其中我的方法是說服你改變你的認知模式,甚至強迫你接受我的選擇,我必須贏,你必須輸;你的方法是我付出代價,追隨你的選擇,你贏了,我輸了。但這兩種方法都極易引發衝突和矛盾。

這11位陪審員做出的有罪投票沒有真正的從案件角度出發,而是從各自的身份立場出發,認為富二代有罪。而當8號陪審員投無罪票的時候,他們從試圖勸說8號改變自己的選擇,到最後各種語言挖苦、諷刺8號,原因是他們覺得自己的觀點被否定,我的觀點和立場受到侵犯,我必須維持我的形象,所以我必須說服你甚至是強迫你來支持我的觀點,投有罪票。

很明顯他們的行為與陪審團成立討論案件的本意相違背,沒用從客觀角度出發來思考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沒有意識到他們隨意的有罪一票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而是用一種對抗思維來逃避問題,令討論陷入僵局。

02,1票無罪是從「有罪」證據入手,逆向思維與發散思考的堅持

《第3選擇》:逆向法是指顛覆預期的模型。它往往是一切解決方案中最富有創新的,通過調轉假定的方向,我們常常能發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逆向法的目的是激發、挑戰、照出團隊裡的思想變化。

8號陪審員投無罪票的原因並不是他真的知道嫌疑人無罪,而是站在對生命尊重的立場上,站在陪審員應有的客觀角度上,認為有必要討論討論。他從逆向思維出發,提出假設嫌疑人無罪,那有罪的證據如何證明嫌疑人是有罪的,而且20多歲的孩子為什麼要動刀殺人呢?

把通常做事情的方式反過來,這是一種最簡單的逆向法。8號陪審員用的就是最簡單的逆向法。他認為,陪審團的工作不是說再找到誰是殺人犯,而是要根據現有的人證物證來推斷,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條件懷疑這個孩子有罪。如果條件不足,就不能確定兇手就是富二代。若倉促的決定一個人的生死,這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對生命的淡漠。因此他提出自己的觀點,用反向思維出發,提出假設,希望全部人都能積極討論下案情,看到更多證據以外的東西。

在他的堅持下,越來越多的陪審員願意放開定式思維,發散自己的想像力去思考,給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參與到討論中。正是因為他的堅持,「有罪」的證據經過一番論證後,存在種種疑點,並不能直接證明富二代弒父。從另一方面也說明,真正的兇手可能正在逍遙法外。

11個陪審員投有罪票是大家的想法過於相似的想法,但這樣過於相似的想法對於整個團隊來說是致命的。而逆向法是一種反對「集體迷思」的方法。當團隊裡其他人的觀點越一致時,8號陪審員就是堅持用逆向法來對抗只為儘快結束而達成共識的、未經檢驗的「有罪」投票。

當然,8號陪審員這樣做,並不意味著他就是一個質疑想法、提出異議、故意唱反調的人,相反,他是一個能顛覆集體迷思,打亂原型並且提出想法意見,激發眾人思考的人。因為他的堅持,集體討論才步入正軌,發現事實的真相。

03,從11票有罪到全員一致無罪投票的推定,是12名陪審員協同的結果

《第3選擇》:協同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決定放棄成見,迎接挑戰的碩果。它關於激情、活力、創造力以及創造更美好新現實的衝動。協同是我們的方法,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自然法則。

隨著討論的深入,越來越多陪審員願意放棄成見,轉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用同理心去傾聽其他人的觀點,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見解來討論「有罪」證據的有效性和真實性。從第二個人投「無罪」票開始,整個討論進入協同。

9號陪審員是最先從「有罪」票改投「無罪」票的人,在這個過程中,他用同理心傾聽8號陪審員的觀點。他認為如果這個富二代男孩真的沒罪,如果有個人能站出來,為他說上一句,將會改變他的一生。在關於女證人的證詞上,他也積極提出自己的疑問,得出自己的觀點:只有近視眼看東西的時候沒戴眼鏡才眯著眼。也就是說女證人有近視,而看見事發過程時並沒有戴眼鏡,換而言之她的證詞存在疑點,並不作為判斷富二代有罪的證據。

5號陪審員是一個曾被錯判入獄的人,隨著討論的深入,他自己身上的親身經歷讓他深刻的明白:萬分之一的錯誤那對一個當事人來說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災難。哪怕是被冤枉,只要曾經入過獄,以後別人都只會看到你蹲過大牢的經歷。相比於之前倉促的決定有罪票,他更願意投無罪票。在後續的討論中,他還發表自己的觀點,推斷出兇手行兇的手法。

11號陪審員和2號陪審員在論證老人的證詞時,投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並且積極配合8號陪審員將老人的證詞還原,最終證明老人的證詞存在疑點,不能作為判斷是否有罪的證據。

在這12個人的討論中,代表了十二類人,有十二種想法,在8號陪審員逆向思維的引導下,其餘陪審員發散自己的思維去思考證據的有效性,積極論證證據的真實性,讓自己置身於「魔幻劇場」中。經過這場激烈的討論,每個人都有所收穫。其中最主要的時候,他們從自己的定式思維中解放了自己的思想,找到解決問題的更好方法,甚至願意面對自己內心不甘的想法,和自己和解。

04,擁有第3選擇思維的人更具有創造力,永遠不要忽視第3選擇的可能性

《第3選擇》:要達成第3選擇,必須首先自我認知並評估自己所持的不同觀點。之後必須透徹了解自己的觀點,只有這樣才能走向協同。

影片的結尾很有寓意,每個有故事的人,最後都有完美結局:2號陪審員和自己的兒子和解;11號陪審員與7號陪審員和解,彼此間相互體諒;10號陪審員意識到自己對外地人存在偏見不妥之處,和自己的內心達成和解......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兇手也被繩之以法。所有美好的結局,歸功於第3選擇思維。

那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怎樣才能擁有這種創造力思維?我覺得可以從兩大部分入手:

第一部分:擁有協同思維,謹記思維轉變4步順序曲

其實沒有人預先知道第3選擇是什麼樣子,就像8號陪審員也一直強調,他並不清楚富二代是否真的無罪,他能做的是遠離自我中心,建立在對別人真正尊重的基礎上來思考問題,尋求最好的解決方法。

8號陪審員能夠擁從兩種選擇中跳出來,用自己的逆向思維來影響整個討論,讓所有人最終找到方向,他是這場辯論的破局者和另闢蹊徑者,他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他是一個擁有協同思維模式的人。

想要擁有協同思維,請謹記思維轉變的4部順序曲。只有思維轉變了,才能真正擁有協同思想。

①我看見我自己。我把自己看作是一個獨立的、有創造力的人,而不只是在矛盾中我支持的「一方」意見、看法、立場等。我清楚地看見自己內心深處的動機、懷疑和偏見,我有自己的想法,同時我也做好與你真誠討論問題、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的準備。

②我看見你。我把你當做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你看作是矛盾中的「一方」意見、態度、看法或者是行為的結合體。我尊重你,對你有關懷和讚賞的態度,我和你之間是平等的關係。我們都是完整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在一個高度上。

③我找到你。同理心聽取是關鍵,即我從你的角度出發,用心聽取你的看法和建議,用心去感受你是一個怎樣的人,理解你內心的想法。但同理心並不等同於同情心。同理心是不帶任何想法和觀點去傾聽對方的想法,帶著理解對方的心態。

④我和你協同。當我們充分理解對方的看法和思想後,我們開始一起尋求最好的解決方案,將每個人的想法都記錄下來,運用「魔幻劇場」進行發散思考,力求能迅速又創造性地合作解決問題。

我們必須做好前三步才能到達第四步,然後我們就可以為了真正的「雙贏」解決方案而共同學習和成長。

第二部分:通過4個步驟,有意識達成協同

協同是達到第3選擇的過程,了解這一過程是如何起作用的非常重要。有時候危機會促成協同,但是協同的達成不一定需要危機。如果有正確的思維模式,我們可以通過4個步驟有目的地達成協同。

步驟一:以第3選擇的思維模式提問

我問你:「你願意尋找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嗎?」這是一個可以緩解對方防禦心理的問題,因為我並沒有要求你放棄你的想法,我只是問你,我們能否一起找到一種比我比你的想法更好的第3選擇。

如果你回答「願意」,那意味著對抗和妥協情緒會越走越遠,最後的答案會引導我們走向和解。因為當我問你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從尊重出發,不是要你放棄你的觀點或者立場,相反,我願意用心傾聽你的想法,理解你的利益和立場,然後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其他可能性。

步驟二:界定成功的標準

我問你:「『更好』是什麼樣子的?」即我們要明確需要做的工作,要有一個定義成功的標準。從「願意」的答案開始,我們就已經深入了解彼此的情況和細節,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我們希望能最大自由地滿足我們最深切的需求和欲望,來創造一個全新的方法,達到雙贏的結果。

那應該如何定義成功的標準呢?傳統的追求公平、公正、合理的解決方案並不是定義成功的標準,相反,協同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協同的目的是能讓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所以這個成功的標準必須是能夠保障儘可能多的人的利益。

步驟三:創造第3選擇

在明確成功的標準後,我們要創造出滿足標準的解決方案。那我們應該如何創造出滿足標準的方案呢?

我們可以通過建立模型、集思廣益、逆向思考等方法,把瘋狂的想法都說出來,不批判、不下結論,將想法法全部記錄起來,用同理心傾聽並坦誠對待有分歧的意見,尋找出滿足成功標準的方案。

步驟四:達成協同。

我們如何知道什麼時候達成第3選擇?討論的氣氛能告訴我們。當我們對原來的爭執和設想不再感興趣的時候,所有的憤怒、戒備和沉默都一去不復返,我們都興致熱烈地討論新方案的時候,說明協同達成。我們不再是敵對的關係,而是成為了合作夥伴。

寫在最後:

《十二公民》是一部關於有罪與無罪之間的爭論,但討論的過程是在第3選擇的引導下,找到事實的真相,而劇中的陪審員也收穫了不一樣的人生感悟,最終和自己達成和解,開展不一樣的人生。

其實第3選擇可以運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只有兩種選擇思維的人來說,擁有第3選擇思維的人,能更容易發現問題所在,避開矛盾點,從共贏的角度出發來處理問題。這是一種和平又有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雖然有時候事情的發展會超出我們的預期,讓我們有挫敗感,但這個時候就越需要你沉著冷靜,用更多的雙贏思想去傾聽、去創造。當達成協同後,我們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尋找第3選擇是我們改變思維方式、停止無謂爭端、敞開心扉傾聽彼此、為自己創造新生活和獲得喜悅的最好機會。所以,永遠不要忽視第3選擇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從《十二公民》到《第3選擇》,「有罪」證據下的一場無罪推定
    《十二公民》講述的是某高校模擬法庭,就社會上不久前發生的一起「富二代弒父」案件展開辯論。而陪審團則由十二個來自不同行業的公民組成,他們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得出結論,而且需要全票通過嫌疑人是否有罪。一場有罪證據下的無罪推定由此展開。陪審團討論期間有的人暴跳如雷、有的人奚落戲謔、有的人搖擺不定、有的則固執己見,這是一場關於良心和道義的鏖戰。
  • 有罪推定與無罪推定
    實際上,這是一個兩難選擇:如果想要不放過一個壞人,只能進行「有罪推定」,這又容易造成冤案;如果想要不放過一個壞人,只能進行「有罪推定」,這又容易造成冤案;如果想要不冤枉一個好人,只能進行「無罪推定」,這又會容易放過真正的罪犯。有罪推定易造冤案在古代,官府要破獲一個案子,如果有一個人嫌疑很大,但要去找到更有力的證據又很困難,這時官府的審判者怎麼辦呢?
  • 由「有罪推定與無罪推定」而想到的
    有罪推定,是指未經司法機關依法判決有罪,對刑事訴訟過程中的被追訴人,推定其為實際犯罪人。這個有點抽象。舉個具體的例子說(這個例子在影視劇中或現實中很常見),比如你因為被懷疑做了違法的事讓警察抓了,但你可能是被冤枉的,你就會說「我沒做犯法的事」。在有罪推定的原則下,警察會說:「你說你沒幹,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你沒幹?」這時,你身陷牢籠,是不是有百口莫辯的感覺?好了,你沒有證據證明你沒幹?
  • 無罪推定的刑事辯護理念
    二、無罪推定在我國的確立及影響1996年3月,我國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修改後,明確規定了「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不得確定有罪。」此一規定符合無罪推定原則,毋庸置疑, 1996年3月,我國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影響深遠,意義重大,是法治進步的表現。
  • 從電影《十二公民》中,看中國的法治與人情
    ,1957年的美國電影12怒漢是十二公民的原版作品,少年殺父的案件,向觀眾展現了一場在西法體系框架下的激烈討論,這不但是最經典的法律電影,更是摒棄偏見理智思考的地方,12怒漢的故事圍繞著證據展開無罪推定,陪審團需要達成完全一致的意見,是電影需要解決的難題,而少年最終是否會被送上電椅,會成為觀眾抓住不放的關注焦點,由此製造了電影的緊張感和懸疑性,它是一顆深水炸彈,隨時可能爆炸,並推薦出思維和智慧的水平
  • 推定有罪的大陸法系是納粹的土壤
    一個人穿上囚服、剃光頭髮,即使是無辜的,也變得面目猙獰、醜陋不堪了。而他這個高高在上的執法者,終於得到了大展神威、清除人類渣子的機會。於是怎樣處置他/她都很正常、正確了,那麼執法者,即使他/她自己才是人渣,也可以在司法和正大的名義下,實行公開的暴政了。這個道理就像白巖跟朋友開的玩笑,把一條狗牽進中央電視臺,每天讓它在一套節目黃金時段中露幾分鐘臉,不出一個月,它就成了一條名狗。
  • 律影推薦推定有罪
    每周三,律寶將在「律影推薦」為你帶來值得一看的法律類影片讓我們一起在這籠中天地暢遊山海、收穫奇思吧~《推定有罪》根據真實案例改編,2001年預審法官烏特爾以涉嫌重大兒童性交易案,下令逮捕了阿蘭等十幾位嫌疑人,但嫌疑人對此拒不認罪。
  • 【法言薦影】:推定有罪
    《推定有罪》根據真實案例改編,2001年預審法官烏特爾以涉嫌重大兒童性交易案,下令逮捕了阿蘭等十幾位嫌疑人,但嫌疑人對此拒不認罪。
  • 十二公民:最被忽視的國產高分神作
    《十二怒漢》向觀眾展現了一場西法體系下的激烈討論,故事圍繞著案情的重要證據,逐步進行"無罪推定"。影片中,討論的結果直接關乎少年的生死,所以討論的進程也成為了觀眾眼中的焦點,從而製造了電影所必需的緊張感或者戲劇衝突。電影通過了各種不同人生觀的衝突,各種思維方式的較量,向人們展現出了一種全新的問題視角。
  • 【觀影】可怕的思維陷阱:《推定有罪》
    影片的名字《推定有罪》,意味深長地概括了阿蘭·馬雷可悲慘經歷的由來,他甚至不曾受益於每個嫌疑犯都擁有的無罪推定權利,這個權利即使對最嚴重的不法行為都是適用的。當事人這樣解釋道:「烏脫羅案是一個十分糟糕的教學案例,所有基本的法律原則在這裡都遭到嘲弄和顛倒。在法國,烏脫羅案展示了,當一個人被捲入司法案件中時,有罪推定是優先於其他一切權利的。
  • 《理察•朱維爾的哀歌》:英雄淪為罪犯背後,是有罪推定的幽靈
    在沒有直接證據的情況下,FBI開始限制朱維爾的人身自由,大張旗鼓地去朱維爾家搜查證據,並幾乎將他家中物品查封扣押了個遍,就連他母親的碗盆杯子等日用品也不落下。這一過分高調的搜查過程,在門外眾多媒體記者的眼中,更成為朱維爾有罪的有力證明。
  • 如果輿論說一個人有罪,那這個人有沒有罪呢?《十二公民》冷靜說
    在原版《十二怒漢》裡,故事圍繞著一起案件,12個陪審團討論某個人是否有罪,中國版改編的電影《十二公民》中故事形式並沒有改變,把12個專業陪審團換成了12位家長,他們的孩子在政法學校上學,最後未通過期末考試的學生組成模擬法庭,就一起案件進行審理。審理的案件是社會上發生的一起20歲的富二代弒父案,12位家長來投票決定這位富二代是否有罪。
  •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的看點是什麼?
    在第18屆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大獎。還斬獲了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改編劇本獎。這麼多的榮譽證明它確實有其獨到之處。究竟它有什麼魅力讓我這個女孩子願意一遍一遍的去看呢?
  • 原版電影曾被多次翻拍,為何《十二公民》仍能廣受好評
    電影《十二公民》自2015年上映以來,先後獲得第九屆羅馬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馬可·奧雷迪奧獎,十八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2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等多項重要獎項。電影改編自奧斯卡獲獎電影《十二怒漢》。這部原版電影於1957年上映,並在全世界範圍產生廣泛影響。
  • 《十二怒漢》:如果你沒有足夠證據證明他有罪,那麼請相信他無罪
    01 一場散發人性光輝的討論整場陪審團討論,源於一件兇殺案。兇器、殺人動機、證人,所有證據和線索都指向受害者18歲的兒子,且他也不能拿出使人信服的不在場證明,真兇似乎就是這位少年無疑了。可當陪審團第一次表決時,竟然有一位陪審員持無罪的意見。8號陪審員說:「十一個人都認為他有罪,我真的很難舉起手送這個孩子坐電椅,而完全不去討論這件事。」
  • 我們每個人都是十二公民
    電影《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十二怒漢》,將英美法的陪審團制度搬到了中國的大背景下。劇情的大背景是一所大學模擬法庭的期末補考,它巧妙地將社會各個階層的學生家長聚集到一起,來一場對社會熱點案件的思索。集體討論的群像在這部電影中得到展現,作為一個公民,應當思考和反思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法律其實無法被輿論主導,但公眾的情緒為何屢被煽動,背後值得思索。
  • 縱觀《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把社會的一些典型角色裝進了電影中!
    《十二公民》這部電影拍得真好,從光線和鏡頭運動的嫻熟應用到臺詞和人物的成功本土化,無一不在告訴我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作品。故事劇情與社會矛盾的合理結合使得每一個衝突點的爆發都能引發觀影者新一輪思考,與此同時,不讓人產生情緒疲累——這是現今華語電影中大多數劇情片都難以達到的。
  • 《十二公民》選擇之荒誕,延續至《隱秘的角落》是深淵中的欲望
    這部電影根據經典影片《十二怒漢》改編,保留了原劇的辯論選擇精髓,同樣是以表演和臺詞取勝。劇中最吸引人的當屬於何冰飾演的8號陪審員及韓童生的3號陪審員,兩位老戲骨的戲劇性衝突很有看點,也詮釋了為什麼選擇如此艱難的原因。
  • 國產好電影推薦:《十二公民》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內地佳片--《十二公民》,該片於2015年5月15日在內地上映,影片改編自1957年上映並獲得多項奧斯卡提名的美國電影12怒漢。「相信理性的證據」做出有罪判決,所做的事情跟4號陪審差不多。
  • 在《十二公民》裡,最可怕的是隱秘在角落裡的定式思維
    一場關於有罪還是無罪的爭論,一場事關一條生命的爭論,一場定式思維與發散思維的爭論由此展開。影片中的8號陪審員,最開始投的「無罪」票,而他的理由是:覺得應該討論討論。因為他認為不能隨便根據有疑點的證據來判定是否有罪,也不能因為「富二代」的不好成長經歷來認定有罪。如果沒有經過認真細緻的討論,我們對於事件的看法會被隱秘在角落裡的定式思維所左右,從而影響最終做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