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一所政法大學內,未通過英美法課程期末考試的學生迎來補考。他們組成模擬西方法庭,分別擔任法官、律師、檢察官等角色,審理的正是一樁社會上飽受爭議的「20歲富二代弒父」案。12位學生家長組成了陪審團。這些人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醫生、房地產商、保安、教授、保險推銷員等。他們在聽取學生法庭審理後,將對本案做出最終「判決。這12名陪審員互不相識,但按照規則,他們必須達成一致,才能結束審判。第一輪投票,就有11人認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證物證都指向這一結果的情形下,這位年輕的嫌疑犯離輿論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遙。所有的線索都被逐一討論,隨著審判的進行,疑點出現,每個人背後的故事也浮出水面。簡簡單單的電影,卻勾起了我們心中的無限思考。
這是一部非常簡單的電影,一個舊倉庫,一張桌子,十二把椅子,十二個人,這部電影幾乎百分之98以上都在這個場景之下完成。但電影畫面的簡單不意味著它思想的簡單。相反,它是一部值得人們深思的電影。但當下,越來越多投資巨大,畫面華美的影視作品因為內容匱乏而撲了。這都在一點一點的告訴著我們,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亦越來越看重內容而不是外表。這是在說電影,亦是在說做人。
我覺得這部電影最重要的是在強調對生命的敬畏。在對生命做出任何審判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對每一個疑點抓住不放,哪怕再小,因為你的萬分之一是別人的百分之百。當你判斷一個無辜的人是兇手的時候,他在你的心中就已經死掉了,那麼你和兇手又有什麼去區別呢?當你帶上了主觀的想法時,所有的疑點加上你的想法等於的是四捨五入的真相,而所有的真相都不應該四捨五入得到,而應該是一定的,確切的。這種對真相的嚴謹的態度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
人們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兒子在努力學習的情況下仍然沒有考上大學,他因此對所有的外地人都帶上了歧視。其實就像他說的,他並不是真真正正的討厭著那些外來人員,只是人生的磨難讓他必須找到一個發洩口,來宣洩著自己的怒火,承載著自己的不甘。當人們遇到挫折或者說失敗的時候,人們總是習慣性的有一種自我保護意識,人們會將一切過錯推給外界,這便是他成見的由來。
「我們總是帶著偏見去看待這個世界,狹隘的不願退讓一步。」這審判不僅是對那個男孩,亦是對他們自己,對自己內心的一種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