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社會學獲批研究基地,關注轉型社會學

2020-11-20 澎湃新聞

2020年6月5日下午,上海市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基地籤約及授牌儀式在復旦大學舉行,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劉欣教授領銜的「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基地接受了「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授牌。

據悉

,基地建設將堅持以中國實踐為基礎,充分總結中國道路和中國經驗,尊重學術規律,弘揚學術精神,注重學術質量,追求學術精品;堅持以重大問題為導向,著力形成基於中國實踐的概念體系、話語體系、思想體系和理論體系;堅持以國際影響為目標,通過對世界性難題的研究,提出中國解釋、形成中國方案,為國際社會提供理論資源,擴大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話語權。

此外,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領導小組批准同意上海大學設立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基地研究方向為「中國轉型社會學」,首席專家為張文宏教授。由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文軍教授領銜的「中國特色的轉型社會學研究」也獲批設立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個新獲批的基地均將研究重點定為「轉型社會學」。

上海市社科創新研究基地設立於2009年,3年為一個考核評估期。根據

《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管理辦法》

,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有重點、有計劃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推進我國,尤其是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推進上海有優勢、有特色、有潛力的重點學科研究。基地要凸現為上海加快「四個率先」、建設「四個中心」提供有力的決策諮詢和智力支持,成為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的「思想庫」、「信息庫」、「人才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社會學 - 社會學-高等教育 / 高等學歷 / 本科專業-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介紹 社會學專業   專業前景 社會學既是一門面向世界的國際性學科,又是一門面向現實的應用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面向未來的發展性學科,它通過實證研究深入系統地認識社會,從而提出相應社會理論,並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
  • 社會學 - 社會學-高等教育 / 高等學歷 / 本科專業-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社會學介紹 專業實力: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蘇國勳研究員、楊宜音研究員、陳嬰嬰研究員以及原哈爾濱工業大學王雅林教授等國內著名學者領銜學科發展,專業教師主要畢業於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等國內名校,高水平科學研究成果在黑龍江省高校和工信部高校中居於領先地位,社會學學科整體水平處於全國高校前列
  • 法學門類——社會學專業介紹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整體,但是個體卻越來越分裂和分散,社會學探索這個矛盾的本質。社會學是典型的交叉學科,和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心理學、犯罪學等都有關聯;它的研究範圍十分廣泛,種族、民族、階級、性別、法律、制度、軍事、醫療、消費文化等都屬於社會學的研究範疇,甚至細緻到研究家庭結構、個人社會關係模式、犯罪、離婚等。
  • 這位復旦的社會學老師,憑什麼靠愛情這一話題刷爆B站?
    奕斐是中國少數做過女性研究和情愛研究的教授之一。 她是復旦大學的明星教授,開設了《親密關係》《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等公共選修課,場場爆滿。很多學生排著隊去向她諮詢自己的情感問題。
  • 講演紀要 | 應星:歷史研究與社會學的想像力
    2020年6月3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清華社會科學》主編應星老師在福州大學2020年社會學空中課堂發表題為《歷史研究與社會學的想像力》的線上演講。演講人分析了歷史研究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歷史以及在目前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性與方法。
  • 中國教育社會學40年:回顧與展望
    教育社會學的開端可溯源至19世紀末的歐美學界。在社會轉型、教育學轉向以及社會學興起三重因素作用下,在社會邏輯與學術邏輯的共振中,教育社會學開啟了迄今百餘年的學科求索。這一過程,大致可劃分為萌芽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初步成型期(1907~20世紀二三十年代)、低潮期(1935~1948年)、轉型發展期(1949年至今)。
  • 社會學專業怎麼樣?就業前景怎麼樣?有發展嗎?
    在高考志願填報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學校都開設有社會學這個專業,而且這個專業有個典型特點--不限學科,老高考地區文理科都行,新高考地區不限選科,因此關注的人就越來越多。 但是社會學,社會?到底是幹嘛的呀?都學什麼呀?畢業了能幹嘛呢?
  • 邁向更加卓越的中國社會學
    費老遊歷甚廣,視野開闊,是學貫中西的大學者,但是紮根中國大地是其學術思想不竭的源泉。費老自述,他在20世紀30年代大學畢業時,就提出要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社會這樣一個題目,並且要從人口最多的農民入手。甫一畢業,費老就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女士赴廣西大瑤山開展實地調查。在其一生的學術研究中,費老都非常注重社會調查,用事實說話,僅江村他就先後訪問26次。
  • 社會學類:行內人才知道的隱形冠軍
    關注公眾號:聞道識荊 用知識改變階層 寫在前面 如果決心進入社會學類專業,希望進入排名前列的院校學習,分數卻不夠進985
  • 現象學、民族志與個案研究: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
    原創 理論志編輯部 Political理論志 本篇文章主要介紹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主要分為質性研究的起源和質性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兩個部分。在質性研究方法中,主要介紹常用的三種研究方法,分別是:現象學(phenome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以及個案研究(case study)。最後,筆者為大家附上了幾本基於質性研究方法的社會學書籍推薦。
  • 藝術社會學專題開篇(下):藝術社會學的三個時期——娜塔莉·海因裡希
    作為「非常規社會學家」,娜塔莉的研究從不屈從於學院派,關注諸如「藝術對於社會學來說是什麼」「藝術家的地位、身份與價值之間的關係」等問題。娜塔莉·海因裡希目前已發表三十多本著作,涉及包括當代藝術、印象主義、古典時期等範圍。其2001年發表的著作《藝術社會學》,是娜塔莉對於藝術社會學這一年輕學科的總結。藝術社會學屬於社會學中尚未完整定義,或廣泛確立的一個分支。
  • 理論社會學回應現實關切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成伯清認為,中國社會學研究近年來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從曾經以西方話語為中心走向了更多具有自主性的專門研究,如網絡理論、時空社會學、不確定與風險研究。歸根結底,中國社會學的理論思考要回應中國現實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急切、緊迫的問題。  學科自信是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也是學科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 中國排名第三的大學,它必須有姓名|人民大學|鄭杭生|社會學|研究生...
    五所政法院校和四所大學的法學系,代表了中國法學界的最高水平。這些院校發展的背後,也有人大的身影。人大法律系在剛創辦時就為北大法律系、復旦法律系、北京政法學院(後為中國政法大學)等第一批政法院校提供師資、教材和教案[9]。
  • 郭星華:社會學是幹什麼的?
    文/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郭星華教授每個人生下來時,首先認識的是自己的媽媽、爸爸,隨著自己的成長,會認識越來越多的人
  • 社會學類:不學社會學,何止是少賺了一個億
    關注公眾號:聞道識荊 用知識改變階層 寫在前面 不妨開個玩笑,文科生要想成大佬,要麼去學英語,要麼去學社會學。
  • 西方環境社會學的主要理論
    ,美利堅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兼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社會學;陳濤,河海大學社會學系、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社會學。第一,承載該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共識;第二,標識該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爭議;第三,提供學術交流平臺,並使該領域的知識生產和知識積累成為可能。因此,對於初入一個研究領域的研究者來說,熟悉該領域的主要理論是必需的。本文主要目的是為環境社會學的研究者理解和熟悉這一社會學分支學科的主要理論提供一個思路。
  • 臺灣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碩士--申請總結
    這裡的社會學年會,沒有西裝在中山大學一年半學到的:不可見的政治經濟學和可見的現象學我的學習工作經歷心得PPT(東海大學社會學系,5.19日)在東海大學讀社會學博士————#學校+戶籍雙門檻,才能報臺灣。
  • 成伯清:情感的社會學意義
    到這個世紀之交,好像出現了某種範式轉移,情感問題一下子受到幾乎所有學科的關注,成為熱門的話題,而各類媒體也開始關注和報導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從大腦結構的研究到基因圖譜的繪製——它們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有關人的最先進科學的象徵——都試圖解釋情感的發生與過程,其成果往往在《自然》、《科學》等世界頂尖雜誌上得到率先披露。而有關情感和表情的心理學研究,特別是關於情商的研究,亦受到工商界人士的熱捧。
  • 我在B站學社會學 | 2021新年番
    Crush course: Sociology,共有44集,每集10分鐘左右,涵蓋了社會學的各個領域。課程主要介紹了社會學的學科概念,社會學的研究範式,社會學理論以及社會問題。本門課程是一門社會學的入門課程,適用於社會學小白,同樣也適用於社會學術語的專業英語學習者,在短時間內可以完整的梳理一遍社會學的專業理論術語。
  • 「馴化」媒介社會學:理論旅行、文化中間人與在地學術實踐
    李紅濤,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教授、仲英青年學者,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黃順銘,通訊作者,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具體的訪談問題雖然常常因人而異,但都是圍繞他們對媒介社會學的理解及其學術實踐而展開。訪談均為面訪,時長在1到2個半小時之間,事後對訪談錄音都做了逐字轉錄。此外,我們還就某些特定的議題,與臺灣政治大學李金銓教授、復旦大學曹晉教授、北京大學出版社某位資深編輯進行了非正式的交流,了解他們擔任譯叢顧問、主編、責編的有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