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社會學專題開篇(下):藝術社會學的三個時期——娜塔莉·海因裡希

2021-03-01 藝術與設計

譯者按:

娜塔莉·海因裡希(Natalie Heinich)1955年出生於馬賽,社會學家,畢業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並獲社會學博士學位,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Bourdieu)的學生。作為「非常規社會學家」,娜塔莉的研究從不屈從於學院派,關注諸如「藝術對於社會學來說是什麼」「藝術家的地位、身份與價值之間的關係」等問題。娜塔莉·海因裡希目前已發表三十多本著作,涉及包括當代藝術、印象主義、古典時期等範圍。其2001年發表的著作《藝術社會學》,是娜塔莉對於藝術社會學這一年輕學科的總結。

藝術社會學屬於社會學中尚未完整定義,或廣泛確立的一個分支。與通常意義的「藝術理論」或「藝術史」相比較,藝術社會學看待具體藝術現象的視角更加宏觀,其中牽連到社會、文化、經濟、地理、政治等多元因素。在閱讀此類著作時,對於理解某個藝術事件的成因,或某個藝術概念出現的時間、過程等都會有不同認識。當今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複雜,因此無論是用社會學角度回看藝術史,還是解讀當代藝術都將是有趣且必要的。正如娜塔莉·海因裡希所說:社會學家是藝術家們最好的朋友。

此次翻譯專題將以翻譯娜塔莉·海因裡希的《藝術社會學》(「La sociologie de l'art」)片段為開篇,介紹藝術社會學的概況。並以其對於藝術社會學三個年代的劃分為線索,選擇翻譯不同時期的社會學家關於不同年代藝術流派或運動的著作片段,內容將涉及到藝術長久以來自身的變化,以及人們對於藝術觀念的轉變等問題。

本周開篇(下)將接著上篇選取《藝術社會學》中主要介紹藝術社會學三個時期的片段進行翻譯,為大家呈現這三個時期的社會學家如何看待藝術與社會的關係。譯文僅供大家參考,更多信息請購買和閱讀作者原著。


藝術社會學的三個時期


最初藝術社會學意識的誕生既不發生在社會學領域,也不在文化史學範疇中,而是美學和藝術史專家試圖突破「藝術家-作品」這種兩派格局的傳統時產生的:這些學者試圖引入第三種因素——社會,於是造就了一種新視角,一門新學科,從而為藝術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方式。我們可以根據三個主要線索:地理來源、學科背景和知識論原則,區分三代不同的藝術社會學研究者。

初期:「社會學美學」

早期的藝術社會學者,開始同時關心藝術和社會:與傳統美學研究相比,這一階段是藝術社會學雛形的建立。但是縱觀半個世紀以來此學科的發展,這一時期只是一個「萌芽」階段,這些研究更適合被稱作「社會學美學」。這種關心社會與藝術之間的聯繫常常出現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哲學、美學、及馬克思主義理念的傳統中,也會在二戰時期的非典型藝術史學家研究中出現。除少數例外,此時這一學科大多體現了一種日耳曼式的思辨精神。長久以來當我們在大學中講到藝術社會學的時候,仍然主要說的是這種「社會學美學」。


初期藝術社會學觀念

中期:藝術的社會史

中期的藝術社會學主要在二戰期間,一些藝術史學家更具實驗性的研究之中出現,主要在英國與義大利得到發展。此時的學者並非如第一階段那樣,在「藝術」與「社會」之間尋找一座橋梁,他們試圖通過調查研究將「藝術」重新歸位與「社會」之中:也就是說沒有所謂一邊與另一邊,包容的關係變得更加明確。在社會學美學之後,第二種思潮可以命名為「藝術的社會史」, 其研究試圖發展與進化「藝術家/作品」這二者的傳統,並將其應用於更複雜的語境之中。這一階段的「社會史學家」 不再向他們的前輩那樣抱有野心,他們既不追求獨樹一幟的藝術理論,也不追求特殊的社會學理論。然而他們創造出大量持續的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歷史的認知。


中期藝術社會學觀念

近期:調查型社會學

第三個階段出現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其研究又完全不同。這一階段以社會學調查為基礎,受益於例如統計學、民俗方法論等現代主義方法。法國和美國是產生這一階段研究的中心,大學在此時僅扮演一個次要角色。從學科初期開始,實證性的調查就一直在發展,到近期這一階段,便不再依賴過去的文獻記錄,而是直接與即時信息掛鈎:統計學、計量經濟學、訪談、觀察等。 研究觀念也隨之改變了:我們考慮的不再是如第一階段的「藝術與社會」, 也不是第二階段的「藝術在社會中」, 而更像是「藝術就是社會」。也就是說整體的互動、演員、機構、藝術品,所有一同發展出來的整個體系,被我們稱作:「藝術」。


近期藝術社會學觀念

這一階段的「藝術」概念也是現階段藝術社會學最需要研究的。因為我們所感興趣的不再是所謂藝術的內部(傳統意義的內部:聚焦於作品之上),也不再是藝術的外部(社會學概念的外部:研究對象所處的語境):藝術所創造的,同時也是藝術的造物主——事實上社會中的任何一個元素都是如此,更確切的說,就如同諾貝特·埃利亞斯(注釋1)所說的一種相互「配置」(注釋2)。這裡已最為接近藝術社會學的最新趨勢了。在具體案例的研究中,第三階段的藝術社會學觀念取代了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形上學問題:到底是藝術還是社會,到底是作品的內在價值還是相對的藝術品位。



注釋1:諾貝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1897-1990),德國猶太裔社會學家,1935年流亡時期寫就主要著作《文明的進程》。


注釋2:配置(Configuration)一詞最初由管理學家亨利·明茲伯格(Henry Mintzberg)用於形容不同組織機構之間的關係,隨後諾貝特·埃利亞斯借用這一詞描述社會是彼此依存的網絡集成體。


譯者按:


從社會學美學、藝術的社會史、到調查型社會學:隨著大量新的發現與不斷整合,藝術社會學研究與社會現實的步調越加吻合。從下一篇起,將從藝術社會學初期學者的著作片段開始,並以(西方)藝術史進程為線索,從文藝復興初期到當代藝術市場的現狀,呈現一個藝術社會學的演化過程,同時讓大家對西方藝術的演化過程有更多的了解。

(來源:ESTRAN)

相關焦點

  • 尹慶紅|從阿多諾到沃夫曼:德國藝術社會學的轉向——臺灣黃聖哲教授訪談
    一、作為藝術社會學理論的《美學理論》尹慶紅(以下簡稱尹):據介紹,您是第一位直接繼承法蘭克福學派傳統、並獲得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博士的臺灣學者。曾被德國出版社譽為「臺灣具有領導地位的阿多諾專家」。您上課時說過阿多諾的《美學理論》標誌著古典美學的終結,卻是現代藝術社會學的開端,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 蘇國賢在2010年臺大社會系畢業典禮上的致詞:社會學不是藝術
    好像才不久之前,大家才坐在這裡參加新生訓練,那時候心理可能都抱持著對本系及社會學的一種好奇,社會系究竟在學甚麼? 社會學倒底是甚麼?轉眼四年過去,相信大家對於甚麼是社會學,都已經有明確的答案,只不過我們的看法可能不見的會很一致。不論你的答案是甚麼,我想可能大家都會同意社會學是關係的知識。
  • 質性社會學研究的差異性發問和發問藝術
    例如,為什麼科技的發展在有些時期較快,另一些時期較慢?為什麼杭州有些社區工作開展得好,有些較差?科技發展速度在各個時期有別,不同社區工作的成效不同,這是任何有常識的人都能想到的,或者說即使對案例毫不了解,也應該能這樣發問。但是這三個發問沒有提供其他信息。
  •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
    一般說來,西方社會學者包括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學者,通常把歷史唯物主義都直接看作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或者看作與實證社會學、解釋社會學並列的重要社會學傳統。但在蘇聯和東歐社會學界,在如何判斷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學的關係上卻存在很多分歧。波蘭社會學家魏特爾概括了蘇聯和東歐社會學三個方面的觀點,其一,「『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學』這兩個術語是同義的,均指對於社會所作的科學研究。
  • 好書推薦之《社會學視野下的音樂天才:莫扎特的成敗》
    當社會學家遇到音樂家最近拜讀了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所著《社會學視野下的音樂天才:莫扎特的成敗》(見下圖)一書,從另一全新視角領略了莫扎特的傳奇人生,從中受益匪淺。故現將此書推薦給所有音樂愛好者。本書被譽為社會學大師寫音樂大師的奇書,長壽卻飽受流離之苦的埃利亞斯,用社會學來研究短壽卻享盡身後盛名的莫扎特。
  • 經典語錄 音樂社會學:音樂的世界,學術地看
    作品於1942年在紐約首演,並迅速傳至全球,成為音樂藝術與時代社會結合的典範。音樂是各種社會生活、行為及文化變遷過程中,必然存在與反映的現象。1941年,他在助手的協助下發表論文《論流行音樂》。文中提出三個著名觀點:其一,流行音樂的標準化和偽個性化特徵,其二,流行音樂刺激的是被動消費;其三,流行音樂是社會的黏合劑。阿多諾·辛普森:論流行音樂,李強譯,《視聽界》,2005年03期,第48頁音樂社會學的研究課題總離不開音樂家、作曲家(藝術家)、音樂作品(藝術作品)、聽眾與社會間的互動關係。
  • 中國教育社會學40年:回顧與展望
    當代中國教育社會學歷經恢復重建期(1979~1992年)、探索發展期(1990~2000年)和提升拓展期(2001年至今)三個發展階段,學科制度化不斷完善,學術研究水平不斷提升,湧現了一批高質量的學術成果。當前,中國教育社會學發展勢頭良好,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其未來發展,應著力增強現實洞察力,拓展歷史眼界,促進學科融合。
  • 郭星華:社會學是幹什麼的?
    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是各種因素的獨特組合,你能做的就是:在既有的條件下,做最好的自己!看到了吧,懂一點社會學,對於你的社會生活是很有幫助的。當然,這些都還只是一些社會學的皮毛。如果要以社會學為專業,你要學的還很多,最主要的是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先來說說理論。社會學的理論猶如夏夜的天空,群星璀璨,那都是社會學自創立170多年以來,無數社會學家智慧的結晶。
  • 社會學 - 社會學-高等教育 / 高等學歷 / 本科專業-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介紹 社會學專業   專業前景 社會學既是一門面向世界的國際性學科,又是一門面向現實的應用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面向未來的發展性學科,它通過實證研究深入系統地認識社會,從而提出相應社會理論,並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
  • 復旦大學社會學獲批研究基地,關注轉型社會學
    2020年6月5日下午,上海市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基地籤約及授牌儀式在復旦大學舉行,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劉欣教授領銜的「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基地接受了「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授牌。
  • 結構功能主義等三種重要的社會學理論
    新解大深圳2016·131期銀湖沙龍講座錄音記錄三 ———————————————     2016年5月,在同事好友龍隆舉薦下,我在銀湖沙龍做了《以社會學的視角解讀深圳》的講座。 ——————————————— 一、三個重要的社會學理論的來龍去脈前面提到社會學的宏觀和微觀兩大視角,從理論體系看,會有多種理論,我沒有精力梳理那麼多,而且我讀書的時候一直對其中的三大理論比較感興趣,嚴格來說來第一個是宏觀的,第二個是中觀的,第三個是微觀的,一共是三個社會學理論或視角:
  • 什麼是社會學?電影中的社會學
    說起什麼是社會學,相信很多人都會說:不知道。下面我就來推薦幾部電影給大家進一步了解電影中的社會學:《蠢蛋進化論》(Idiocracy)一個人穿越千年來到人口過剩的、無知的美國。
  • 社會學類:不學社會學,何止是少賺了一個億
    關注公眾號:聞道識荊 用知識改變階層 寫在前面 不妨開個玩笑,文科生要想成大佬,要麼去學英語,要麼去學社會學。
  • 社會學 - 社會學-高等教育 / 高等學歷 / 本科專業-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社會學介紹 專業實力: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蘇國勳研究員、楊宜音研究員、陳嬰嬰研究員以及原哈爾濱工業大學王雅林教授等國內著名學者領銜學科發展,專業教師主要畢業於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等國內名校,高水平科學研究成果在黑龍江省高校和工信部高校中居於領先地位,社會學學科整體水平處於全國高校前列
  • 50分鐘讀懂西方50位社會學思想家
    主要學術思想:用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研究人類社會,重整社會秩序的希望在於建立一種普遍人性的人道教,這是社會學的任務。在整個世界發展中,群體、社會、科學甚至個人思想都經歷了神學、形上學、科學三個階段。
  • 被逐出社會學視野的家庭事務
    而《看不見的女人:家庭事務社會學》這本由英國社會學家安·奧克利發表於1974年的論著讓我們意識到,46年來物質文明發展如此飛速,女性與家庭事務的相關研究議題在社會學領域的發展竟如此遲緩。在《看不見的女人》一書中,作者安將社會學中對家務勞動的忽視這一議題與其中對女性存有的偏見這一更廣泛的主題聯繫起來,但她從未試圖為女性的困境樹立「假想敵」,她在意的是,如何將問題真實地展現在公眾視野面前。
  • 我在B站學社會學 | 2021新年番
    根據小編自己的學習經驗,按照【大觀/對話/理論/探索】四個板塊,與您分享優質社會學理論課程希望大家都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一起迎來那個可以在陽光下奔跑的日子「理論學是一個大缸,什麼都能往裡裝。」採訪中討論了「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對女人的壓迫」、「被男人主導的左翼與女權運動的不同」,「女權主義的下一步發展方向」。【平臺連結】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246728?
  • 法學門類——社會學專業介紹
    這是社會學領域的基本問題。社會學就是讓我們對於生活中熟悉又容易被忽視的現象提出疑問,獲得新知,理解社會,然後依然熱愛生活。 社會學專業非常注重社會調查在理論分析中的作用,主張用事實和數據說話。
  • 成伯清:情感的社會學意義
    社會學對於情感的重視,本應是「社會人」(HomoSociologicus)假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情感論題在社會學中的命運卻是一波三折。本文首先從學科發展的角度檢討情感論題在社會學中的歷程,接著探討了現代性背景下情感的一般狀況,最後則嘗試著從社會學的角度來探測中國社會目前的情感問題。
  • 邁向更加卓越的中國社會學
    三是費老的著述蘊含著深刻的理論洞見,但是其理論建構不是照搬西方社會學的概念和框架,或者故弄玄虛地製造一些新名詞、新概念,而是用中國語言、說中國事情、講一般的道理。他提出的一些核心概念簡單明了,但具有深刻內涵和普遍意義,是一種深入淺出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