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按:
娜塔莉·海因裡希(Natalie Heinich)1955年出生於馬賽,社會學家,畢業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並獲社會學博士學位,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Bourdieu)的學生。作為「非常規社會學家」,娜塔莉的研究從不屈從於學院派,關注諸如「藝術對於社會學來說是什麼」「藝術家的地位、身份與價值之間的關係」等問題。娜塔莉·海因裡希目前已發表三十多本著作,涉及包括當代藝術、印象主義、古典時期等範圍。其2001年發表的著作《藝術社會學》,是娜塔莉對於藝術社會學這一年輕學科的總結。
藝術社會學屬於社會學中尚未完整定義,或廣泛確立的一個分支。與通常意義的「藝術理論」或「藝術史」相比較,藝術社會學看待具體藝術現象的視角更加宏觀,其中牽連到社會、文化、經濟、地理、政治等多元因素。在閱讀此類著作時,對於理解某個藝術事件的成因,或某個藝術概念出現的時間、過程等都會有不同認識。當今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複雜,因此無論是用社會學角度回看藝術史,還是解讀當代藝術都將是有趣且必要的。正如娜塔莉·海因裡希所說:社會學家是藝術家們最好的朋友。
此次翻譯專題將以翻譯娜塔莉·海因裡希的《藝術社會學》(「La sociologie de l'art」)片段為開篇,介紹藝術社會學的概況。並以其對於藝術社會學三個年代的劃分為線索,選擇翻譯不同時期的社會學家關於不同年代藝術流派或運動的著作片段,內容將涉及到藝術長久以來自身的變化,以及人們對於藝術觀念的轉變等問題。
本周開篇(下)將接著上篇選取《藝術社會學》中主要介紹藝術社會學三個時期的片段進行翻譯,為大家呈現這三個時期的社會學家如何看待藝術與社會的關係。譯文僅供大家參考,更多信息請購買和閱讀作者原著。
藝術社會學的三個時期
最初藝術社會學意識的誕生既不發生在社會學領域,也不在文化史學範疇中,而是美學和藝術史專家試圖突破「藝術家-作品」這種兩派格局的傳統時產生的:這些學者試圖引入第三種因素——社會,於是造就了一種新視角,一門新學科,從而為藝術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方式。我們可以根據三個主要線索:地理來源、學科背景和知識論原則,區分三代不同的藝術社會學研究者。
初期:「社會學美學」
早期的藝術社會學者,開始同時關心藝術和社會:與傳統美學研究相比,這一階段是藝術社會學雛形的建立。但是縱觀半個世紀以來此學科的發展,這一時期只是一個「萌芽」階段,這些研究更適合被稱作「社會學美學」。這種關心社會與藝術之間的聯繫常常出現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哲學、美學、及馬克思主義理念的傳統中,也會在二戰時期的非典型藝術史學家研究中出現。除少數例外,此時這一學科大多體現了一種日耳曼式的思辨精神。長久以來當我們在大學中講到藝術社會學的時候,仍然主要說的是這種「社會學美學」。
初期藝術社會學觀念
中期:藝術的社會史
中期的藝術社會學主要在二戰期間,一些藝術史學家更具實驗性的研究之中出現,主要在英國與義大利得到發展。此時的學者並非如第一階段那樣,在「藝術」與「社會」之間尋找一座橋梁,他們試圖通過調查研究將「藝術」重新歸位與「社會」之中:也就是說沒有所謂一邊與另一邊,包容的關係變得更加明確。在社會學美學之後,第二種思潮可以命名為「藝術的社會史」, 其研究試圖發展與進化「藝術家/作品」這二者的傳統,並將其應用於更複雜的語境之中。這一階段的「社會史學家」 不再向他們的前輩那樣抱有野心,他們既不追求獨樹一幟的藝術理論,也不追求特殊的社會學理論。然而他們創造出大量持續的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歷史的認知。
中期藝術社會學觀念
近期:調查型社會學
第三個階段出現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其研究又完全不同。這一階段以社會學調查為基礎,受益於例如統計學、民俗方法論等現代主義方法。法國和美國是產生這一階段研究的中心,大學在此時僅扮演一個次要角色。從學科初期開始,實證性的調查就一直在發展,到近期這一階段,便不再依賴過去的文獻記錄,而是直接與即時信息掛鈎:統計學、計量經濟學、訪談、觀察等。 研究觀念也隨之改變了:我們考慮的不再是如第一階段的「藝術與社會」, 也不是第二階段的「藝術在社會中」, 而更像是「藝術就是社會」。也就是說整體的互動、演員、機構、藝術品,所有一同發展出來的整個體系,被我們稱作:「藝術」。
近期藝術社會學觀念
這一階段的「藝術」概念也是現階段藝術社會學最需要研究的。因為我們所感興趣的不再是所謂藝術的內部(傳統意義的內部:聚焦於作品之上),也不再是藝術的外部(社會學概念的外部:研究對象所處的語境):藝術所創造的,同時也是藝術的造物主——事實上社會中的任何一個元素都是如此,更確切的說,就如同諾貝特·埃利亞斯(注釋1)所說的一種相互「配置」(注釋2)。這裡已最為接近藝術社會學的最新趨勢了。在具體案例的研究中,第三階段的藝術社會學觀念取代了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形上學問題:到底是藝術還是社會,到底是作品的內在價值還是相對的藝術品位。
注釋1:諾貝特·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1897-1990),德國猶太裔社會學家,1935年流亡時期寫就主要著作《文明的進程》。
注釋2:配置(Configuration)一詞最初由管理學家亨利·明茲伯格(Henry Mintzberg)用於形容不同組織機構之間的關係,隨後諾貝特·埃利亞斯借用這一詞描述社會是彼此依存的網絡集成體。
譯者按:
從社會學美學、藝術的社會史、到調查型社會學:隨著大量新的發現與不斷整合,藝術社會學研究與社會現實的步調越加吻合。從下一篇起,將從藝術社會學初期學者的著作片段開始,並以(西方)藝術史進程為線索,從文藝復興初期到當代藝術市場的現狀,呈現一個藝術社會學的演化過程,同時讓大家對西方藝術的演化過程有更多的了解。
(來源:EST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