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壺之美(清中期)

2021-02-22 紫砂中國


年代:清 康熙二十四年
寬:11公分    高:4.5公分
底款:乙丑仲春方允卿制

在腹圈一圍突出、上下各自收斂、似算盤珠子,壺蓋曲平、蓋紐亦重覆壺身之特徵,輾轉相見,只是相對縮小。

曲流耳把都實在敦厚,注水的曲線一定別具風味。

壺底的刀筆落款形制近唐敬客王居士磚塔銘,特別是挑起的勾劃溫厚柔暢。


年代:清 康熙三十六年
寬:13公分    高:7.5公分
底款:丁丑仲冬日  逸公

二階式平蓋加高出的橢圓紐,緊貼著頸沿,密實幾近無瑕,順著圓肩滑下,斂足的大小和壺蓋一致。

從上倒下、層層疊疊著好幾個同心圓,熱水在壺,衝湯時,茶葉可以得到一定的均衡的保溫作用。

耳形把寬綽,流口彎曲順暢,直把茶香水色送入眼底齒間。

落款大小錯落有致,『字大大,字小小』,合乎自然之妙,沒有深刻體會的書家,不能臻於此境。


年代:清  康雍

寬:22公分    高:15公分

底款:荊溪史維高制

全器見不到紫砂原貌,粉彩通身作寒暖對比色的搭配,在主要的窗景裡轉為一般的紫紅釉色。

其他都用氧化鋁製成的玻璃白溫潤勻淨地施於器表,華美豔麗,有一種宮廷氣,是雍正時期盛行的主流。


年代:清  康雍

寬:14.5公分    高:10公分

底款:邵茂如制

局部粉彩山水入畫,曲流和圈耳把的動態和它適呈一靜一動的對比。

高矗的龍蛋形的壺形立線,應是配合著上、下垂直這樣的基調運行,與細長流、細長把,都能合作無間,壺匠的功勞不小。

彩繪者若能體會這種基調美的訊息,則必能錦上添花,美上加美。


年代:清  康雍

寬:12公分    高:9.5公分

牆款:鳴遠

笠形尖紐是仿自青銅卣壺蓋紐,但多數也是配合方形卣器。

這裡圓壺用尖蓋,也是極特殊的例子,當然,本器之造形亦如卣器腹部地下的特徵,呈塔形直立。

倒把的設計,也配合塔形三角腰的曲度,向下斜去。

盉形管狀流也適合在這裡出現,它短小,口沿向左邊斜去,也是跟著整體造型考量的。


年代:清  康雍

寬:17公分    高:9.5公分

底款:陳鳴遠制

汪柯庭有歌《陶器行贈陳鳴遠》稱讚陳鳴遠的茶具可與時大彬和徐友泉「爭雄」。

其詩用了「古來技巧能幾人?陳生陳生今絕倫」如此推舉,可見陳鳴遠當時的盛名。

此件類一九九零年福建漳浦縣清乾隆二十三年藍國威夫婦墓出土「鳴遠」款紫砂壺。

鳴遠壺的特徵有:調泥不苟,暗接法、刀筆熟稔。可惜,此處只有押印,取篆體之方整井然。


年代:清  雍正五年

寬:7.5公分    高:6公分

底款:丁未仲冬惠逸公制

方壺似漢形制,實由秦朝權器而來,秦權稍矮實,漢方壺則略高瘦。

四片相接部分稜線突出,屬「鑲身筒」成型法,與圓器的「打身筒」相異。

底座、四片、曲流、圈把帶紐方蓋等分片粘貼鑲接,要高妙的手藝,才能有此佳作。


年代:清  雍乾

寬:11公分    高:4.5公分

底款:月下長吟   孟佳

是底矮的扁壺形制的商周卣器的變形,基本章法仍不離古卣器的規律;腹部最寬處離地較近,呈寬底的塔形。

把手的耳形穿白處,透空可見一雲氣形,是此壺的特徵。

落款有楷書詩句「月下長吟」四字,布局率爾從容,直下隨書,但覺自然真趣。

楷書也可以行走自在,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那樣板滯。


年代:清   雍乾

寬:10.5公分    高:7公分

照理這種彎流和耳把粘貼在壺身,曲線平弧了無痕跡的作工,應是「潘壺」的壺形特徵。

無款不能證明任何事實,但潘壺的這種特色,是可以提供一點線索的。

多重細瓣組成的壺身似無花果的果肉,蓋頂恰像倒覆的荷葉張開,最上的紐像大蒜,各個部位都極圓勁豐回,朱泥的光澤使它肌理的真實感加重。


年代:清  雍乾

寬:14.5公分    高:16公分

蓋器兩邊狀如官帽、粉彩繪飾四面,題材有山水和花卉常見的梅蘭竹菊四君子羅列其間,取其美意延年、吉祥永康。

方壺短流,管狀突處不易察覺。造型仍以官帽為主,刻意誇張那種氣派。


年代:清   雍乾

寬:12.5公分    高:8公分

底款:風花雪月天    荊溪 橢圓章    柏原 方章

此器三曲彎流和圈耳把的中心線,皆呈垂直狀,和壺身的中心線一樣。

雖然由許多圓曲線構成,但異常肅靜,全器顯露一種從容不迫的氣格面貌。

落款行書竹筆「風花雪月天」配合方圓兩印,此種刀章並置的風格,盛行於雍乾之間。


年代:清  雍乾

寬:10.5公分    高:6.5公分

底款:窗前夜雨殘燈在  恆茂制

四方鼓腹像是吹氣的方形氣球,在圓平處鼓出,蓋帽也是如此。

彎流和龍形、獸形把的曲線也相當傳神地透漏這種蓄勢待發的張力。


年代:清  雍乾

寬:18公分    高:16公分

底款:徐飛龍制

蓋似秦權、方壺通身上彩,粉藍、粉綠與粉黃,另少許粉青點綴。

圈飾薄施紅釉,人物、詩篇可以閱讀吟誦,在音韻之外,還有繽紛的遐想。


年代:清  雍乾

寬:22.5公分    高:12.5公分

底款:荊溪 橢圓章    陳鳴遠制 方印

近年自漳浦出土的陳鳴遠壺,其造型圓而扁、平底、矮圈足,穩定感強。

把嘴結合渾然一體,蓋作壓蓋式、中央綴與壺身相似的圓紐等特徵似乎都可以在這把壺中尋得。


年代:清  雍乾
寬:13公分    高:7.5公分
底款:我愛江山好   柏原

近於梨形,平頂微弧圓紐,圈耳倒把曲流,在低下的寬腹翻上的微斂頸身處,是比例誇張後的一張特殊的曲面,也是視覺的焦點。

刀筆寫出的「我愛江山好」,行筆時有一種愉悅情趣,爛漫天真。


年代:清  雍乾
寬:11.3公分    高:3.5公分
底款:清味正心  長伴名人
蓋款:逸公

此壺造形極扁圓、蓋略平、口寬侈,即俗稱「宜扁宜圓」之佳壺美稱。

砂土呈冷金黃色,益增詩句中「清味正心  長伴名人」的雅興。
刀款並置,又是雍乾之間的力作。

唯刀趣藏鋒、洗盡鉛華,且一味正心,清氣流逸。


年代:清  雍乾
寬:13公分    高:7.5公分
底款:澹然齋

圓蓋上的頁面九面,小小的三角形向外伸開,中間略凹的蒂沿繞著似蓮蓬狀的圓紐,說著「花開蓮現」的佛法經意;

指努力修持,終得福慧雙全、悲智雙運。

折肩處似倒覆的巨大蓮瓣,是北魏佛教盛行後的遺響。

取名澹然齋,正準確地道出形器的內在禪機。全器造形類晉唐銅鏡的格局。


年代:清  乾隆
寬:17.5公分    高:13公分
底款:澹然齋

塗被極均勻的粉青藍釉滿地,再加彩粉色系的山水人物,線描的工夫到家,則見山水清音再現。

器表雖覆上多色的粉彩色釉,仍能把握傳統山水畫那種高達的情境氣氛。

澹然齋款篆體字裡,許多似小繩圈的有趣線條,不斷地發出一種出塵的清香。


年代:清  雍乾
寬:12公分    高:6公分
把款:聖和

腹大流小蓋高柄圓,全器呈類扁圓式造形,耳形把尾向後蹺起,壺器的重心前移,給人一種注水時的流暢感。

曲、圓、流是此器的特徵,連圓肩往上的頸部亦曲線翻騰,看不出界限了。

落款極隱密,像宋人的山水畫,山水為先,署名殿後,是對創造的大自然一種膜拜頂禮的誠意敬心與「滄海一粟」的謙卑恭謹。


年代:清  雍乾
寬:13公分    高:10公分
底款:松竹古人心    玉珍制 篆文長印
蓋款:蓋內「聖和」二字

如甕形的高身壺,配了一把粗壯的耳柄,帶著微彎的細流,落款「松竹古人心」指的是松的堅忍不拔、竹的虛心向上,都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一把尺標。

喝茶這種平常之事,還可以體悟人生大道理,真所謂「成教化、助人倫」,是一種民間美育。

刀筆極短捷,但都挺勁有力,與旁邊篆書的押印形成章刀並用的雍乾款風格。


年代:清  乾隆
寬:11.5公分    高:8.5公分
蓋款:瑞榮

吉祥壺身、短流細把、小蓋,全器呈輕盈的流暢感,可以感受到注水品名時愜意歡愉的法喜之心。

禪家有言「流水長鳴太古琴」,溪流水聲不是溪流水聲,是它背後傳出的恆古的太古琴韻及廣長舌聲。

款署隸屬都是圓筆。


年代:清  乾隆
寬:12公分    高:7.5公分
底款:乾隆八年制

如鼓的壺身、敞口的蓋、圈耳把、微彎三曲流等特徵,會集中在鼓形的壺身焦點去觀賞它。

蓋口的寬長橫面和壺底呈顯著的兩條橫線,加深壺器的穩定感和安全感。

人的焦躁心面對古壺形式的安定感,這種形式的視覺性功能,在中國古器物造型裡屢見不鮮。

所以「器用」之外,還需有「器美」的要求,才是理想的生活哲學。

落款粗看粗率不堪,細玩別有一番童稚天趣。


年代:清  乾隆
寬:11.5公分    高:5公分
底款:繼玩    把款:玉    蓋款:清

鼓腹斂足直頸、流彎朝上敞外、圈耳把、全器扁圓,當然是一隻好壺。

特別是細砂朱泥所散發出的光澤與內在精神,像是一處活水源頭,可以源源不絕溢出清泉,挹出淨水。

「繼玩」的篆書款方中帶圓,曲間有折,收筆處有草書的筆意飛白,是漢印中僅見。


年代:清  乾隆
寬:10公分
高:4.5公分
底款:乾隆年制

第一眼便為它的堅實的砂質、古雅的朱泥色澤所散發出迷人魅力所傾倒。

壺痴也罷,玩物喪志也罷,都一股腦地拋諸九霄雲外,眼前呈現的是可以奪天工、可以比造化的藝術家的傑作、近乎完美的演出。

形式的簡潔和豐富並不矛盾,色澤的單一與多變也不會成為視覺的障礙;

簡潔不是貧乏,單一不是單調,它們的背面所支撐的是文化素養累積而成的豐富內涵,是精神世界被升華後的純粹與淨潔。

「藝術家是上帝的使者」。


年代:清  乾隆
寬:14公分    高:8公分
底款:荊溪所制

在進入藝術大觀園的同時,先要有一種恭謹敬對的心,才能在欣賞之餘,得到一種似聖水般的沐浴過的心靈淨土。

否則藝術品不過是一堆廢土棄料捏造成假象虛影而已。

我們的心之所以蒙蔽,是因為我們常用物質的價值觀去對待所有的東西。

這隻朱泥砂壺給我們的啟示是:

藝術家誠篤的心放在流間、把間、蓋上、紐上、腹上,從來不曾馬虎。


年代:清  乾隆
寬:13公分    高:5公分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這把扁壺因為平面受水的面積大,壺把和壺心的距離便覺路遠,因此,把手的設計便應適當的加粗,在注水的當下,才能左右逢源。

西方現代科技文明儘管如何先進前衛,中國人的血液裡頭對傳統生活美學的執著與堅持,不是輕易地可以動搖。

誰說這隻茶壺沒有科技的文明內涵和它所展現動人的生命魅力?


年代:清  乾隆
寬:11公分    高:4.5公分
蓋款:『香』字葉形章

健捷的細耳把、細長流結合略呈扁圓的壺身,全器精巧小美。然而,也要配對執壺的人,粗手粗腳恐會糟踏制壺者的美意。

有謂「方寸之間見大千世界」。

刻刀在印石上遊走,只佔方寸,卻能遊刃有餘,任運自如,而壺藝匠是們的巧手也像篆刻家那把刀一樣。

可以隨手拈來,不假造作,眼、鼻、口、耳俱足,那是「芥子納須彌」。

款題葉形香字,說對了品茗之樂。


年代:清 乾隆
寬:10.5公分    高:7公分
把款:肯亭

小壺的掩蓋,靜靜地依偎在壺身的曲肩上,這梨形朱泥壺的上蓋下腹,似永不分離的母子,對著我們訴說他們的親情深意。

壺藝家窮其畢生之力。

試圖在壺身與壺蓋之間找出一個滿意的密接空間,這種與「合」字的原意相符的「上蓋下腹」的說文解字提醒我們,壺底乾坤,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

肯亭款的含蓄謙恭,使我們看到自己平日的魯莽與自大。


年代:清  乾隆
寬:11.5公分    高:5.5公分
底款:肆筵設席    把款:玉

曲流和壺身下沿幾成一挺直斜角,和壺身右上至右下的坡度遙相呼應,除了力學還有圖學,及最重要的實用的美學。

現代運輸交通工具講究迅捷、安全;

在車身打造時,儘量減低阻風係數,在所有可能接觸到的部位,都儘量化整為零,以直線或曲線為主,一改昔日繁複的風格,而有了更深更新的科技美學。

同屬於「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中國祖先在茶具藝術上的先進發明更早於西方百千年。


年代:清  乾嘉
寬:13.5公分    高:15公分

子母壺的設計首重銜接線的隙間密合度。

中國書法藝術的空間結構上,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通風」,是指字體結構虛實之間的關係轉化。

在疏處虛處要讓出最大空間,可以跑馬其間。

在密處實處要封合的很好,不使侵入。

所謂「知其白,守其黑」,生命才能流轉。

否則不能密守,便漏;不能疏放,則自閉己封,沒有出路。


年代:清乾隆二十四年
寬:20公分    高:11.5公分
底款:乾隆己卯年制

自上俯視而下,這款乾隆年紫砂壺,呈現一幅唐鏡的式樣,中圈圓紐放射出蓮花瓣的豐盛狀,平肩的一圈,圈緊著綿密的回紋及繩紋。

當我們掀開紐蓋的同時,也對自己的顏面經由茶水鏡面的倒影對照,得到一種釋懷。

瓜形壺身的意思源自詩經大雅「綿綿瓜瓞,民之初生」,大瓜曰瓜、小瓜曰瓞,意指子孫如瓜如瓞,可以綿延長遠,生生不息。


年代:清  康雍
寬:14.5公分    高:13.5公分

有提梁的壺在商周青銅器的壺器和卣器上常見,但青銅器上的提梁是可以活動旋轉的,此器則為固定式,只能制小壺。

大壺含水量超過一定的容積,便不易執使。

本器提梁與壺身等高,側看似橫跨壺面的一彎彩虹。

貼泥有松、竹、梅在蓋上,取松之堅、竹之節、梅之德的象徵,所謂「歲寒三友」。

兩色色泥類似色相,要不同明度和不同彩度,才可能有視覺差異性。類似技法在木器工藝也有不少例子。


年代:清  乾隆
寬:16.5公分    高:7公分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蓋款:景舟  癸酉秋月配蓋

人法天,天法地,地法自然,中國人可能是最愛親近大自然山川的民族。

所以在繪畫史上的山水風格成為主流,並不是山水畫有何高深的技巧,而是借山水意象,寄託詩人畫家或者觀賞者對它的嚮往和眷戀。

在品茗之餘,也能透過壺面的山水清音,獲得心靈與精神上的慰藉,如果還有詩文書法的旁白,更能添增無比的情趣。

這算是一種修持,也是教化功能的美意。

此御製描金壺蓋已佚失,一九九三年由壺藝大師顧景舟重配蓋。


年代:清  乾隆
寬:16.5公分    高:9.5公分

方壺的手把是源自於青銅器上的蟠紋和龍紋的裝飾,和三彎流的雞首曲線合拍。

方壺亦非直線,高肩微敞的腹面有對稱的書畫,內容不一定一樣。

在彎曲的湖面上塗繪,大筆一揮,比較容易駕馭,但要用泥堆寫方寸小篆,可要熟稔的手藝。

詩中內容是山中即景,有對句「徑穿玲瓏石,簷掛崢嶸泉」很可以取來另繪一幅水墨山水。


年代:清  乾隆
寬:15公分    高:9公分

方壺用外延線搭成方腳,把手的耳也跟著對唱一番,只有三彎流的上緣留下注水的曲線。

視覺所及都為「方形、折角、直線」所佔有,可以稱之為「方形樂曲」不為過。

作者以山水畫當素壁上的裝點,使方形的侷促感化為烏有。

山水單彩,行筆受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簡筆畫的影響。

一幅江邊垂釣畫為平日汲汲營營於煩物瑣事者一劑有效的清涼解藥。


年代:清  乾隆
寬:12.5公分    高:7公分
底款:仁泉堂    惠    孟臣    香
蓋款:清香

圓肩寬弧,令人頗覺舒坦,耳把及曲流的動感也教人難忘。

全器類吉祥壺,最精微的部分要屬蓋鈕的密合度和頸緣的造型關係,精確中有數理的幾何美的律動響起。

人的素養到達一定的層次時便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終身追求的不也是這種來去自如、與自然合一無礙的境界?


年代:清  乾隆
寬:25公分    高:15.5公分
底款:荊溪周子連制
蓋款:周、子連
把款:周、子連

翻開中西美術史,以自然對象寓意藝術家自我品格情操的象徵手法,大概只有中國文人繪畫興起後,才獨立出的特殊而重要的歷史流派。

竹子生長的特性、及其生長狀態,成為中國藝術家擬人化、移情化的對象。

竹有節,故人的處世要如竹節的進退有致;竹的虛空,更提醒人的虛心,並學其節節向上的意志力,經常鞭策自己。

要如竹葉低首默默,甘於卑下,才更能在心量上精進,才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意義深遠。

此器直道竹子之德、君子之美,由植物形象轉為人的道德行為標杆。


年代:清  乾隆
寬:11公分    高:6公分
底款:孟臣制    蓋款:文遠

骨形壺身有大氣能容的氣度,把耳的尾端可以和曲流畫上連線,所謂「筆斷意不斷」,一氣呵成,節奏明快優雅,不愧是名家名壺的典範。

落款「孟臣制」用筆在歐陽詢九成宮與敬客王居士磚塔銘之間,而更近於後者。

毛筆楷書在宣紙上書寫已經不易,鐵筆鋼刀在軟泥上攪和,更不輕鬆。

起筆和收筆能一波三折、頓挫有致,更是難上加難。

我們之所以常給予藝術家一致的讚嘆,即發諸於這種由衷之情。


年代:清  乾隆
寬:11.5公分    高:6.5公分
底款:白玉山居  孟臣    荊溪 橢圓章    惠 圓章    孟臣 方章

在一定的高溫下才能燒成上好的紫砂壺,所以未經鍛鍊過的砂土當然不能「成器」。

當我們賞玩砂壺之時,是否生起這般沉思,人類文明在進化的同時,不也是在這種困境煎熬中走過歷史的嗎?

有曰「度過危崖知力健」「恨鐵不成鋼」這種紫砂壺精神是否能為這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物化世界帶來一點點鼓舞和希望?


年代:清  乾隆
寬:10公分    高:6.5公分
底款:只在此山中 孟臣

吉祥式壺形,落款軟筆竹刀寫賈島詩「只在此山中」的句子,運筆精氣神俱足,楷體有行書味道。

紫砂壺藝之道,也如賈島詩所言「只在此山(壺)中,雲(壺)深不知處」。

多數人看到的是藝術品完成的樣子,少有人追問那求道的艱辛過程;只有藝術家本人心頭點滴自知,難為人道。


年代:清  乾隆
寬:17.5公分    高:11.5公分
底款:邵春元制
蓋款:何、道洪

此品工於巧、精於整,四平八穩,即使是繁複如山堆泥,其工精細無比,也能安排得體,一絲不苟。

雖然算不上什麼絕世佳作,但可貴的正是這一絲不苟的心,也可窺出陶手摶制御用壺時的戰戰兢兢。

現代人的心焦慮、性急、按耐不住任何壓力。

多少人懂得在塞滿的生活空間裡,讓出一方休憩的田地,安置躁動不安的心?

此壺壺蓋佚失,由當代名手何道洪重配蓋。


年代:乾隆十五年
寬:12公分    高:7公分
底款:庚午春日邵其中

古器物中不乏栩栩如生的「象形器」,但如果只注重象形,在形似間打轉,是不容易有佳作,更談不上感動。

梨式壺,只在「像梨的式樣即可」的意思中打住,其餘便是藝術家發揮的空間了。

否則,茶壺只是茶壺,不能當作藝術品看待。所謂藝術品,即是在對象的形式之外,滲透著藝術家個人的感動、個人的生命力。

就像這隻梨形黝黑的紫砂壺,梨形只是抽象概念,重要的是邵其中說了什麼感動的話在泥壺間。


年代:清  乾隆
寬:12公分    高:8公分
把款:思亭

帶著小帽的梨形紫砂壺,有纖纖細流,細細把圈,鼓著小腹,吹起笛音悠悠。

任何創作都會不自覺的融入自己的感情、氣質、思想、行為等種種。

當你小心翼翼的捏塑修整的同時,那些平日的規矩、動作、表情便已不知不覺地溜進了對象的裡面外面。

這是「感情移入」「物我兩忘」的創作契要。

就像我們驚看大海波濤洶湧的同時,自己也成為洶湧的波濤一樣,忘記自己的存在;自己便是波濤,波濤便是自己。


年代:清  乾隆
寬:12公分    高:7.5公分
底款:玉珍之玩  大彬
把款:文

時大彬絕對是個高手。

他之所以能成為制壺高手,除了不斷地工作,使成就熟稔的技巧之外,是因為他對壺器的熱愛,這種熱愛導致一種痴狂,而將自我化為壺,化為器。

古今中外的藝術家幾乎都是藝術的痴狂者,他們因為義無反顧地投入,所以他們的作品便是這痴狂者的化身。

貝多芬化為貝多芬的音樂、梵谷化為梵谷的繪畫,李白化為李白的詩。

這個器形的紐座完全貼合著壺蓋,顯得極穩當安和,各個部位也都恰如其份靜默地流曳著他們的魅力。


年代:清  乾隆
寬:17公分    高:7公分
底款:笨巖

壺蓋飾如銅鏡,有雷紋繞其上,耳把、彎流和壺身如如一體,堅實而具有份量。

要將這種份量表現在壺具上,也是要先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涵養、閱歷,乃至於生活經驗。

「行萬裡路,讀萬卷書」,重點不在路也不在書,而是心量放開,眼界推遠,自己心中便有立志。

這種心和眼的空間延展,就是作品的力量。


年代:清  雍乾
寬:25公分    高:15.5公分
底款:陳曾元制

壺是常見的扁壺,流彎倒是作工精麗,那麼小的位置,要挺要直、要注水利落,都是經驗。

落款結體也很特殊,作者用了許多半圓或半弧、一個牽一個、一個推一個順勢成列成排,深得璽印藝術三昧。

制壺和治印一樣需要妙法,而不只是妙手。

是妙法在先,然後才有妙手。妙手循著妙法,再拙劣的手,總有機會出線。


年代:清  乾隆
寬:21.5公分    高:21.5公分
底款:陳蔭千制

提梁壺極近巧思妙手,印章落款極鈍拙質樸,兩者都能產生美感,只看作者如何詮釋。

西方有秀麗之美,也有悲壯之美,兩者都美,也各有擁護者和創造者,這其間並沒有高下之分,端看各人喜惡。

中國人常說「寧拙勿巧,寧率真勿安排」,是喜愛拙,喜愛率性的程度稍微高點,並無礙於巧思之美、刻意安排之美。


年代:清 乾隆
寬:14.5公分    高:6.5公分
底款:香引古人來  允公

此壺造型極美,源於各部位之比例勻稱,恰到好處。

壺把的圈耳近乎圓形,厚實而有張力。

彎流頭部鼓起,也有一種神氣。


年代:清 乾隆
寬:17公分    高:10公分
底款:世德堂

沉海壺器,斑駁點點,然無疑其神採。

長方款「世德堂」三字安排疏密有致,乃高手之作。

短線、長條,橫筆、豎畫;此聚、比散,你方,我圓。


年代:清  乾隆

寬:12公分    高:7.5公分

底款:白玉軒

近蛋形,長耳、長流、色雅。

取「白玉軒」堂號有「潔身如玉」之意,而觀此壺,其淨如白,其色似玉,誠然。


年代:清  雍乾

寬:15.5公分    高:11公分

底款:周發祥

高肩壺身,配長耳、細流,像是豆蔻年華的少女,至少制壺的心和少女的心一樣活潑。


年代:清  乾隆

寬:12.5公分    高:8公分

牆款:邵基祖制

宜興砂壺之美,是他以素靜的顏面迎人不需要任何裝扮便能傾倒眾生。


年代:清  乾隆

寬:20.5公分    高:20.5公分

底款:荊溪徐顯名制

爐鈞的釉滴像淚痕,而深淺相間,在壺表的大平面上有一種特殊的美。

釉料的光澤並沒有奪取淚痕的光彩,反而換成喜悅的顏面,盛情待客。


年代:清  乾隆

寬:13公分    高:8公分

底款:雲麓草堂

蓋款:留珮

我喜歡白居易《食後》這首詩「食能一覺睡,起來兩甌茶」的平常道,如果能用這一隻「雲麓草堂」所制茶壺品茗,我便是神仙。


年代:清  雍乾

寬:12.5公分    高:9公分

底款:魯挹俊制

曾經看過一副對聯「竹雨譚詩,松風煮茗」。

大凡文藝創作都需要風雅之事助興,吟詩何嘗不是?泡茶何嘗不是?


年代:清   乾嘉

寬:13公分    高:7公分

底款:二月江南水似天    留珮制

蓋款:元洲

小笠帽精巧可愛,配合彎彎壺嘴、鼓脹的小腹及一臉嫣紅,尚未嘗到茶香,則垂涎已然三尺。


年代:清  乾嘉

寬:6.5公分    高:3.5公分

底款:一枝花入上林春    逸公

「圓柱壺身、正耳把、盉形注、牙色泥繪上林春」,壺藝勝於畫藝,畫藝勝於書藝。


年代:清   乾嘉

寬:10公分    高:5公分

底款:秋風秋雨石頭亭    子厚


年代:清  嘉慶元年

寬:14公分    高:8.5公分

底款:嘉慶丙辰


年代:清  嘉道

寬:12.5公分    高:6公分

底款:畊山

牆款:寶珠利記

寶珠利記款寫的利落大方,粗梨皮配細流細把,優雅大氣。


年代:清  嘉道

寬:8.5公分    高:6公分

這款葫蘆壺做工精巧無比,而創意新想也令人讚嘆不已。

選葫蘆形造壺,上輕下重,合乎穩定的物理特徵,這是力美。

年代:清  嘉道
寬:12.5公分    高:5公分
牆款:潘

潘壺只押一單字小章,其餘從簡。

潘壺喜將壺身與壺嘴、壺把渾為一體是他的特色,從外形便能一眼認出。


年代:清  嘉道

寬:18.5公分    高:11公分
底款:閉門即是深山
壺身款:漢式    山水之中作主人    少山

商周青銅有一種大鐘叫鎛。

而真正稱為鐘的,也有兩種,單件的叫特鍾,成排的叫編鐘,二漢式的鐘應不離特鐘的形式,如果特大則成為鎛了。


年代:清  嘉道
寬:19公分    高:7.5公分
底款:大亨

大亨即邵大亨,嘉道年間制壺名手。

茶壺可以用你的金錢換取,但歲月不許。


年代:清  嘉道
寬:18公分    高:8公分
底款:大亨

蓋鈕的太極圖像,天地陰陽及壺嘴把的雙龍,應該是見龍在田的象徵手法,極富創意巧思。


年代:清 嘉道
寬:16.5公分    高:9公分
底款:邵順昌制

壺身款:品茶但得水三峽    美酒何須鬥三千    二泉

有平蓋及膽壺是方便使用,但這隻壺的美是它的造型簡潔乾淨,盉形注及獸尾把,都遵古法。


年代:清  嘉道
寬:18公分    高:19公分
蓋款:楊柏年印

這組配對,應是先考慮茶罐的容量,先作出茶罐的造型,再複製成另外加流加把的主壺而成對成套。


年代:清  嘉道
寬:17公分    高:8公分
把款:彭年

阿曼陀室是西泠八家之一,他和制壺高手楊彭年的邂逅是在宜興附近當官時期。

傳說他曾繪製壺式十八,請楊彭年和邵二泉兩人手制。


年代:清  嘉道
寬:16公分    高:5公分
底款:種榆仙館   方印

把款:彭年

蓋款:景舟配


年代:清  嘉道
寬:17公分    高:8.5公分
壺內底款:楊彭年造

楊彭年應是林和靖的知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楊彭年的這款梅式錫壺造的正是這種暗香浮動的清遠境界。


年代:清  嘉道
寬:16.5公分    高:8公分
蓋款:志茂

有潘壺的特徵但比較秀氣。壺蓋刻意縮小,壺把多一耳垂。

鼓腹後迅即歛足。


年代:清  嘉道
寬:15.5公分    高:5.5公分
底款:吉壺

把款:彭年

蓋款:宜園

壺質段泥,似幹瓢色,故作石瓢,仿秦漢吉金權器,故名吉壺,一如落款具名。


年代:清  乾隆
寬:17公分    高:7公分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蓋款:汪    寅仙

壺身如盤園如鏡圓,取其十全圓滿,無漏無缺。

所以古來之制鏡盤,多不喜方盤方鏡因故。

此大清乾隆御製壺,因壺蓋佚失,由近人名陶手汪寅仙重配蓋。


年代:清  雍乾
寬:11.5公分    高:6公分
底款:片心閒對花    逸公

泥色奇美,形製品清,流把雲煙,方圓相濟。

落款「片心閒對花」表明是一種高潔。


年代:清  乾隆
寬:11公分    高:5.5公分
底款:萬寶

紫砂粗粒似群星點點。

仰天長嘯可以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豪氣。

這種聯想便是「文字般若」也是「藝術三味」。

相關焦點

  • 發現中國古陶瓷之美
    >雅、俗與美、醜什麼是古陶瓷藝術審美?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從古陶瓷的歷史、造型、裝飾、胎體、釉彩、燒造上尋找美的元素,探尋古陶瓷歷史對於器物審美觀念的影響,發現古陶瓷線條構圖之美、紋飾圖案之美、色彩變幻之美、工藝技法之美,進而判別古陶瓷器物的雅俗美醜。了解了欣賞一件古代陶瓷器物的基本步驟後,我們又如何一步一步去辨別它們的雅俗美醜,如何來完成古陶瓷的藝術審美呢?
  • 60件清宮舊藏「古代玉器」,領略古玉之美!
    作為與中華先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家畜,羊自古便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色彩。人們時常將羊之名附會人事禍福,如「羊禍」、「懸羊頭門上,除盜賊」,又以「羊」與「祥」相通,將「吉祥」寫作「吉羊」,漢瓦當中亦有「大吉羊」之字樣。加之古人認為「美」與「善」皆與羊相關,因此,以羊作裝飾多為寄託吉祥美好的願望。此器選用上好名貴的黃玉精雕細琢,並有「乾隆年制」的款識,不失為清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玉器珍品。
  • 紫砂 丨 史上最全清晚期八大家欣賞
    他的制壺以渾樸見長,尤其在制簡練形體,如掇球、仿古等壺,樸實莊重,氣勢不凡,更突出紫砂藝術質樸典雅的大度氣息,他的壺「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也」,其魚化龍壺,伸縮吐注,靈妙天然。他的作品在清代時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視為珍寶,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說,可見當時他的壺藝聲譽之高,現有《魚化龍壺》《龍頭一捆竹壺》藏於南京博物院。清?
  • 頭條 | 江蘇觀宇2020春拍 - 樂哉淘陶 汲古涵新 ' 紫砂專場【落槌價】
    4405 清中期 無款紫泥菊瓣壺落槌價:2,000 RMB4410 清中期 竸媚清香款朱泥矮梨壺落槌價:25,000 RMB4464 清晚期 留萍草蘆款紫泥高鍾壺落槌價:8,000 RMB汲古涵新 ' 紫砂專場|
  • 廣州鼎泰文化:清光緒 王東石制徐三庚銘玉成窯邊鼓壺
    清光緒 王東石制徐三庚銘玉成窯邊鼓壺參考價: RMB 2,800,000-3,000,000成交價: RMB 4,025,000年代: 清光緒浙江玉成窯紫砂壺藝,除了泥料與宜興紫砂泥料略有區別,壺藝造型卻大多為清中期以來,文人所喜愛的壺藝造型。尤其是浙江玉成窯紫砂的壺身銘文,刻工,非常別具一格,銘文之布局,刻法之精,極有特點,甚至個別壺藝超過了曼生壺。
  • 從清代制壺大師邵大亨看到顧景舟及海派紫砂名品
    這其中包括明末清初的惠孟臣、陳鳴遠,清中期的邵大亨、王南林、楊彭年、申錫,民國的陳光明、俞國良、馮桂林和現代的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徐漢棠等名家的紫砂名壺精品。為迎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天工開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 海派紫砂藝術特展暨許四海藏品及文創作品展」10月21日起在上海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閔行區申昆路2377號9-1號館)對外展出。
  • 連果古茶坊,一葉初心 一壺匠心
    位於大連的連果古茶坊規模不大卻獨具特色,其所生產和銷售的古樹紅茶,溫性,尤其適合冬季茶飲,所產紅茶都產之於300到600年的雲南古樹茶部落。產品富含硒及多種有機元素,是增加免疫力的最佳天然飲品。古樹紅茶屬於滇紅茶,選用三百年以上野生喬木古茶樹鮮葉為原料,在傳統紅茶工藝基礎上,引入工夫紅茶工藝精心研製而成的一款獨具特色的紅茶。
  • 紫砂壺上百種壺型,為什麼它能經久不衰?
    之後的陶藝家們傳承甚篤,學徒學藝均以它為摹本,是為紫砂壺必修之課。『 萬慶華 · 曼生石瓢壺 』經歷百餘年的發展演變,歷代匠人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設計,出現多種不同風格的石瓢壺。石瓢製作大家以清中期楊彭年為上,他所制石瓢有高、中、矮之分;有圈把、提梁之別。
  • 萬代推出《遊戲王》強欲之壺與貪慾之壺馬克杯
    萬代在此前公開了與科樂美旗下著名卡牌遊戲《遊戲王》聯動的強欲之壺馬克杯外設,而近日萬代宣布將「再加把勁兒」推出雙壺套裝「強欲之壺與貪慾之壺馬克杯套裝「,該套裝預定於2021年2月發售,建議售價5390日元(約合人民幣349元)。
  • 清康熙嬰戲圖四系大罐(壺改)
    清康熙嬰戲圖四系大罐(壺改)尺寸:高18.2釐米,口徑7.8釐米,足徑10.3釐米品相:口沿兩處極小凹坑,四系獸首均磨損露胎,壺流處磨平補洞,內壁4處雞爪紋>藏品說明:該件清康熙時期的嬰戲圖壺改四系罐,器型端莊,胎骨堅密,釉面亮青,青花發色清脆。
  • 預展 | 2018西泠秋拍:清中期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扁合歡壺
    2018西泠秋拍中國歷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專場清中期·楊彭年制、陳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扁合歡壺酒以合歡,不如鳳團——西泠此把曼生合歡壺銘,撫較之下,「歡」之背後,一「合」世界。曼生與良工楊彭年之合,世人熟知。八餅頭綱,得雌者昌。此一壺,又傾出知識分子的仕途與逸情,名場與宦海,政成與餘暇。曼生十八式,人生十八式。西泠八家,文藝俱佳政績澤民,曼生獨達曼生為人豪情,早年與奚岡、陳豫鍾、郭麐等在西湖邊結「得樹軒吟社」,觴酒豆肉,座上恆滿。在曼生壺出世前,曼生借貸平臺早已出了名,緩急叩門至典質借貸以應四方之客。
  • 新手壺友,如何才能快速入門?自觀堂手把手教你!
    多看紫砂壺傳承了五百多年,文化歷史悠久,知識文化我們一下子理解不來,那就多看紫砂壺作品,比如:經典壺型、名家之作、名家古壺等等。經典壺型是經過幾百年文化沉澱而來,線面結構謹慎,簡直是老少皆宜,無一不喜歡的。而名家之作、名家古壺,經過多少老壺友的眼睛,欣賞價值都是沒得說的。相信多看好壺,你的眼光絕對不會低,一般壺都入不了你眼。
  • 發現老家具的美,老家具
    【 文案雅觀 明式大四 】清早期,56~44,通高120。此四出頭椅搭腦、扶手均抱圓作「鱔魚」頭式,線條柔婉流暢,出頭飽滿圓潤。座面邊緣素混面,轉角過渡極為柔婉自然。壺門牙板,線條流暢自然。可為文房書案間雅觀佳座 。
  • 2020西泠春拍:滿壺通刻種榆仙館詩,瞿子冶致敬陳曼生
    ▲2020西泠春拍 清中期瞿子冶刻貞祥制紫泥石瓢壺款識:貞祥(蓋款);石壺子繁(底款);吉安(把款);竹外湖水清,照見鬚眉古。掛壁一枝斜,並作瀟湘雨。種榆仙館集中句,題錢順甫畫竹。子冶方畫竹,有以曼翁集相示者,即書畫竹句。詩文著錄:陳鴻壽《種榆仙館詩鈔》說明:附原配木盒。
  •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顧景舟
    圖片:顧景舟書法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他養了一盆令箭荷花,在將要開放的那一天,把學生徒弟和好友召集一起,在夜晚靜靜等待花的綻放,月光下紅色而嬌豔的鮮花短暫地綻放給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帶來了美的震撼。「石瓢壺」,清嘉道年間金石家、畫家陳曼生所創樣式,曾經有唐雲收藏有一件楊彭年制、曼生銘的石瓢壺,底有「阿曼陀室」印章,壺身銘「不肥而堅,是以永年曼公作瓢壺銘」。石瓢壺可以說是歷史上文人與紫砂藝人合作的,以展示中國傳統書畫鐫刻藝術的代表樣式。
  • 讓我們在河清古城牆下開啟一段"百年之旅"
    讓我們在河清古城牆下開啟一段"百年之旅" 2020-12-23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最經典的三款掇球壺欣賞
    做到這幾點真的非常之難,目前市場上很難找到一件完美的作品。「掇」有拾取、選取、獲取之意,也通「綴」,即連接之義,顧名思義,掇球意即球體相連。掇球壺的基本造形是壺鈕,壺蓋,身壺,由小中大三個順序排列的球體組成,壺腹為大球,壺蓋為小球,似小球掇於大球上,故稱掇球壺。
  • 陝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千年「魔壺」
    本報記者 郭青攝原標題:千年「魔壺」:古瓷瑰寶中的絢麗奇葩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著這樣一件國寶級瓷壺,它造型奇特、精美華麗,以鳳凰作壺把,以獅子之口作壺嘴,花中之王牡丹纏繞壺身,並有著巧奪天工的設計,壺身呈圓形,蓋、梁、身連為一體,「倒注液體,翻轉不漏」,人稱「魔壺」。這件神奇的「魔壺」具有怎樣的內部構造和神奇「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