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嬰戲圖四系大罐(壺改)
尺寸:高18.2釐米,口徑7.8釐米,足徑10.3釐米
品相:口沿兩處極小凹坑,四系獸首均磨損露胎,壺流處磨平補洞,內壁4處雞爪紋
藏品說明:該件清康熙時期的嬰戲圖壺改四系罐,器型端莊,胎骨堅密,釉面亮青,青花發色清脆。直口,豐肩,四獸面為系,圓腹,腹部下收,平足。罐胎體細膩,堅實,通體施白色透明釉,釉色微微發青。口沿一周席紋上飾四處如意紋;腹部開窗一面繪嬰戲圖,一面繪博古清供圖,間以四枝折枝花卉紋。
此器畫工嚴謹,兒童衣紋清晰,眉清目秀。動作天真爛漫,惹人喜愛,描繪了「黃髮垂髫並怡然自得」的桃園美景和太平盛世,傳遞了熱鬧愉悅的夏日氣氛。構圖清新舒朗,筆觸瀟灑飄逸,收放自如,是一件十分精美的康熙時期精品。
中國很早已有繪畫嬰孩的傳統,到了唐宋時期技巧漸趨成熟,宋代更是嬰戲圖的黃金時期,使之成為中國繪畫中極受歡迎的畫類。明清時期是嬰戲圖的鼎盛期,從簡單的一兩個幼童形象發展到百多個幼童,幼童神態各異。嬰戲圖的流行,反映了當時的民眾心理。傳統的封建社會又把傳宗接代的觀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連生貴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孫的圖案,就成為瓷器常見的裝飾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