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蘇漢臣《秋庭嬰戲圖》:淡淡花香惹人醉

2021-02-19 書法功課

《秋庭嬰戲圖》為宋代蘇漢臣的代表作之一,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作品描繪了秋天時節兩姐弟於庭院中遊戲玩樂的溫馨場面。畫家採用了三角形構圖,在背景部分安排了一塊高聳入天的筍狀奇石,奇石周圍,芙蓉花搖曳生姿,婀娜萬象,或昂頭綻放,或含苞欲開。用青色渲染的芙蓉葉大小不一,濃淡相間,襯託得微微泛紅的芙蓉花更加嬌美。芙蓉花旁,一簇潔白的雛菊靜靜探出,似不與芙蓉爭豔,只一心裝扮靜謐的秋色。花叢中安放著一張精緻的圓形漆凳,凳子上擺放著各種玩具、漆紅佛塔等。在這寧靜祥和的庭院中,似乎還飄著一股淡淡的花香,惹人陶醉。

畫面的主角是兩小孩,一穿白衣,一著紅衫,正聚精會神地撥弄著圓凳上的棗磨,似乎早已忘記自己身處靜美的秋庭。棗磨為秋天的節令玩具,需取鮮棗三枚、細竹篾一根,將一棗橫切去半,露出堅硬的棗核,再用三隻竹籤將其鼎足而立;細長的竹篾兩端各安紅棗一枚並置於棗核上,輕輕一撥,旋轉不已,形似二人推磨,故而得名。據臺北故宮李霖燦考證,這種遊戲在民國時期還流行於北方地區。

在人物描繪上,蘇漢臣刻畫入微,不管是眼眉、頭髮、手勢還是衣紋都精心處理。他的衣紋線條多用高古遊絲描,圓潤流暢,質感強烈。敷色雅致,服飾花紋點染仔細,將官宦人家孩童的常態呈現得淋漓盡致,叫人心生愛憐。可以看到,蘇漢臣筆下的兒童形象浸潤著富貴氣息,這也正符合北宋末期宮廷院畫的典型風格。

蘇漢臣,秋庭嬰戲圖 立軸,絹本設色

值得注意的是,畫面中庭院景色佔了近二分之一的空間,主角二人卻被安排在角落一隅。這種看似"喧賓奪主"的做法實則正是畫家技藝高超的體現:將二人周圍大面積留白,捨去幹擾,可謂匠心獨運,深諳謝赫六法中"經營位置"的巧妙。同時,藉助孩童的精神和眼神以及花卉山石的態勢向觀者呈現出"氣韻生動"的場景。

一般認為,《秋庭嬰戲圖》是蘇漢臣南渡後的作品。李霖燦認為,該幅作品創作於北宋與南宋之間。畫家通過寧靜安穩、充滿世俗情趣的畫面寄託了故國之思,同時也隱晦地表達了對和平安寧和童真的嚮往與回味。實際上,從現代的審美來看,畫面上的小孩面相略顯奇怪,大有成人縮小的嫌疑,尤其是身著白衣的小孩,髮髻、面頰似乎都是大人的模樣。

蘇漢臣是北宋末汴梁人,大約活躍於北宋末至南宋初年,宣和年間任畫院待詔,南渡後成為南宋王朝的宮廷畫家,隆興初又任承信郎。蘇漢臣還曾在西湖五聖廟和顯應觀畫過壁畫,人稱"用筆清勁,逼似唐人",頗受讚賞。在進入宮廷畫院之前,蘇漢臣當過民間畫工,山水、花鳥、人物畫無所不能,但從現存作品看來,他善畫佛道、仕女,尤其擅長描繪兒童天真活潑的形象。蘇漢臣的嬰戲圖和其他作品都充滿了世俗化和大眾化的氣息,應該說這既與宋人的審美有關,也離不開他民間畫工的經歷。

明人顧炳在《歷代名公畫譜》中對蘇漢臣描繪嬰孩的藝術造詣有這樣的評價:"漢臣製作極工,其寫嬰兒,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與言笑者,可謂神矣。"此外,還見《南宋院畫錄》卷二載:"蘇漢臣作嬰兒,深得其狀貌,而更盡神情,亦以其專心為之也……"蘇漢臣師法劉宗古、張萱、周昉等,筆法細膩寫實,敷色秀麗典雅。其代表作品有《秋庭嬰戲圖》、《嬰戲圖》等。

《秋庭嬰戲圖》屬於嬰戲題材的風俗畫。據載,從晉代開始,兒童形象就已被畫家納入繪畫題材中。而嬰戲圖的真正成熟則是在風俗畫大興的宋代。嬰戲圖,顧名思義,是描繪兒童遊戲、玩耍的繪畫,多藉此表現兒童天真爛漫以及節氣的歡樂氛圍。同時,觀者亦可從中窺知當時社會的風俗面貌。因而嬰戲圖往往包含了豐富的生活氣息和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兼具真實性和趣味性。

宋代社會相對安定,北宋的開封、南宋的杭州都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都市,市民階層擴大,表現世俗生活的風俗畫題材不斷湧現。為了滿足市民的審美和消費口味,宋代的宮廷畫家和民間畫工不斷創作具有世俗化和商業化的風俗畫,如《清明上河圖》、《貨郎圖》等都清晰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由此,宋代風俗畫迎來了我國風俗畫發展史的高峰,從內容題材到表現手法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宋代社會文化、生活的縮影。

作為嬰戲題材風俗畫的代表,《秋庭嬰戲圖》雖具宮廷院畫的風格,卻有別於一般宮廷畫或傳統文人畫。蘇漢臣將個人情感融入細緻傳神的描繪中,在表現宋人審美情趣的同時,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宋代生活的畫卷。(轉自三聯生活)

善璉湖筆:0差價直銷-99元包郵-擔保交易

點閱讀原文快捷選購[超市全新升級]

↓↓↓↓↓

相關焦點

  • 蘇漢臣和《秋庭嬰戲圖》
    《秋庭嬰戲圖》為宋代蘇漢臣的代表作之一,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作品描繪了秋天時節兩姐弟於庭院中遊戲玩樂的溫馨場面。
  • 名畫賞析|《秋庭戲嬰圖》 北宋 蘇漢臣(內含超高清下載)
    作品名:秋庭戲嬰圖   藝術家:蘇漢臣
  • 蘇漢臣 《秋庭嬰戲圖》—— 著色鮮潤、體度如生
    【名稱】秋庭戲嬰圖【年代】宋代【文物原屬】故宮舊藏【文物現狀】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縱:
  • 《秋庭戲嬰圖》——圖看中國美術史(39)
    《秋庭戲嬰圖》是北宋蘇漢臣創作的的一幅絹本捲軸設色畫,該畫作原是故宮舊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秋庭戲嬰圖》以細膩的筆法,描繪兩個錦衣孩童在庭院玩著一種推棗磨的遊戲。因此在北宋末年,已出現了專畫嬰兒的高手,如擅畫「照盆孩兒」的劉宗道和人稱「杜孩兒」的杜姓畫家,特別是杜氏創繪的「戲嬰圖」,「畫院眾工,必轉求之,以應宮禁之需」(鄧椿《畫繼》)。因此,嬰戲一類的題材,在北宋末至南宋的畫院日臻暢行。北宋末、南宋初的畫院畫家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軸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畫中姐弟倆所玩的棗子是中國北方的作物,在當時的江南並不生產。
  • 看畫|馮娜 · 秋庭嬰戲圖
    唐宋時期嬰戲圖的技巧臻於成熟,不僅能看到孩童們在戶外玩耍的情形,還將社會風俗融於畫卷之中。宋代畫家蘇漢臣的一幅《秋庭嬰戲圖》,就是難得的宋時孩童玩樂的範本。蘇漢臣 秋庭嬰戲圖 絹本設色 197.5*108.7CM 國立故宮博物館你小時候都玩過什麼遊戲呢?——據說這是一道暴露年齡的題。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不同的童年遊戲。我小時候玩過跳皮筋、丟沙包、跳房子、打彈珠、用小霸王學習機打魂鬥羅……北方的同齡人還說玩陀螺、拍洋畫等等。
  • 《秋庭戲嬰圖》與《冬日嬰戲圖》是出自同一畫家嗎?
    畫名:《秋庭戲嬰圖》畫家:北宋-蘇漢臣 規格:197.5x108.7釐米題跋:庭院秋聲落棗紅,
  • 經典茶器:「百子圖開翠屏底」——膾炙人口的嬰戲題材
    中國很早已有繪畫嬰孩的傳統,到了唐宋時期技巧漸趨成熟,宋代更是嬰戲圖的黃金時期,使之成為中國繪畫中極受歡迎的畫類。象徵著多子多福,生活美滿。百多個幼童濟濟一堂的畫面,則寓意著連生貴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孫的意味。  宋朝繪畫以寫實為主流﹐北宋末年的劉宗道與杜孩兒(活動於十二世紀初)也因畫嬰戲而名噪一時﹐可惜皆無作品流傳。到了南宋初年,以蘇漢臣(活動於十二世紀)與李嵩(活動於1190-1264)為嬰孩畫的代表性人物﹐其中又以蘇漢臣最受推崇。
  • 王中旭 | 戲嬰、民俗與晚明佛教信仰——陳洪綬《童子禮佛圖》研究
    包首外箋題「陳洪綬《戲嬰圖》」,從風格看應為徐邦達書。      該圖情節並不複雜,但有《戲嬰圖》《童子禮佛圖》兩個名稱,究其原因在於對該圖性質認識之不同。      首先需要承認的是,戲嬰圖是該圖圖式的直接來源。圖中出現的童子禮佛(或菩薩)、塔等佛教元素,在宋代以來的戲嬰圖中均有出現,露臀童子也進一步強化了其與戲嬰圖之關聯。
  • 嬰戲圖 —— 為何那麼讓人歡喜?
    從漢墓壁畫場景中偶然出現兒童形象,到宋代惟妙惟肖、主題鮮明的嬰戲圖,再到明清瓷器、玉雕、竹木牙雕等各類藝術品上的嬰戲圖形象,都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豐富的民 俗文化內涵。宋 蘇漢臣 嬰戲圖蘇漢臣的《秋亭嬰戲圖》就以極寫 實的手法,描繪了一對玩傳統玩具「推棗磨」的姐弟,他們神情專注陶醉、衣著描繪精細,庭院花卉巨石相映成趣,形成了栩栩如生又典雅精緻的童趣繪畫
  • 美術研究|娛樂、驅邪與佑子:宋金嬰戲圖中的傀儡圖像及含義探析
    圖2 南宋 李嵩 《骷髏幻戲圖》故宮博物院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侲童傀儡圖》(圖3)傳為蘇漢臣所作,上海博物館藏有明代仇英臨本。蘇漢臣是北宋末至南宋初宮廷畫家,以善畫嬰孩聞名,其作品多華麗富貴。此畫繪三名兒童在庭院表演傀儡戲,庭院中湖石聳立,鮮花綻放,一裝飾華麗的戲棚下書「今日頭場」四字。
  • 古代嬰戲題材繪畫文化內涵:中國傳統社會習俗
    在繼承傳統人物畫技法和藝術成就的同時,中國古代嬰戲題材繪畫也表現出更為豐富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代嬰戲題材繪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下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社會習俗一直是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嬰戲圖」花美吉祥
    「嬰戲圖「名為「嬰」,實際是「孩」,畫面上的兒童或玩耍,或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早期「嬰戲圖」火花是一大專題,它容括「嬰戲」和「戲嬰」兩種情形,「嬰戲」是描繪兒童自己玩耍的情景,「戲嬰」則是成人逗引兒童的題材。
  • 清康熙嬰戲圖四系大罐(壺改)
    清康熙嬰戲圖四系大罐(壺改)尺寸:高18.2釐米,口徑7.8釐米,足徑10.3釐米品相:口沿兩處極小凹坑,四系獸首均磨損露胎,壺流處磨平補洞,內壁4處雞爪紋>藏品說明:該件清康熙時期的嬰戲圖壺改四系罐,器型端莊,胎骨堅密,釉面亮青,青花發色清脆。
  • ​精誠所至2020秋 | 皇六子永瑢《嬰戲圖》手卷賞析
    永瑢《嬰戲圖》手卷局部三永瑢《嬰戲圖》手卷局部五永瑢《嬰戲圖》手卷局部六永瑢《嬰戲圖》手卷局部七永瑢《嬰戲圖》手卷題跋、鑑藏印永瑢《嬰戲圖》手卷鑑藏印永瑢貴為乾隆寶愛親子,平生繪畫甚少,中國古代書畫七人鑑定小組所見亦僅十餘件,平素非皇戚貴族不可得其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