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秋庭戲嬰圖》/宋代/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是北宋蘇漢臣創作的的一幅絹本捲軸設色畫,該畫作原是故宮舊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秋庭戲嬰圖》以細膩的筆法,描繪兩個錦衣孩童在庭院玩著一種推棗磨的遊戲。兄妹兩人無論從頭髮、眉目,衣飾,都精心刻畫,絲染兼備,而且變化極為豐富,以長而圓潤的線條,畫出衣紋,再仔細點染衣服上的花紋,不僅畫出質料的柔軟細緻,更賦予衣服華麗的質感,這些細微的處理,使得子孩豐潤、柔軟、細緻的模樣,躍然於紙上。
該畫作描繪了在秋天的一富家庭院裡,姐弟倆正圍著螺鈿漆墩玩著自製的小玩具的情景。急躁的小弟弟全神貫注,衣領滑下了肩,顯示出他頑皮、好動的外向性格;細心的姐姐耐心地照看著小弟弟,她性情沉靜溫和。兩個孩子玩得著了迷,似乎忘記了剛才發生的一切。在他們身後的另一張螺鈿漆墩上,雜亂地擺放著其他玩具,可能剛才他們曾在花叢邊追打嬉鬧過。
該畫作左上角有清高宗乾隆所題絕句:庭院秋聲落棗紅,拾來旋轉戲兒童。丹青詎止傳神詡,寓意原存相讓風。
北宋手工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繁榮,繪畫作品也匯入了商品流通的渠道。畫家們更加關心市民百姓的審美好尚,加強了畫家與欣賞者特別是城鄉百姓之間的聯繫,大大開拓了新的繪畫題材,其中如描寫天真爛漫的兒童生活更能增添節日的歡快氣氛,含有添子添福、人丁興旺的吉祥寓意,成為節令畫的重要題材之一。因此在北宋末年,已出現了專畫嬰兒的高手,如擅畫「照盆孩兒」的劉宗道和人稱「杜孩兒」的杜姓畫家,特別是杜氏創繪的「戲嬰圖」,「畫院眾工,必轉求之,以應宮禁之需」(鄧椿《畫繼》)。因此,嬰戲一類的題材,在北宋末至南宋的畫院日臻暢行。北宋末、南宋初的畫院畫家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軸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畫中姐弟倆所玩的棗子是中國北方的作物,在當時的江南並不生產。加上全畫的描寫,極端細膩、寫實,符合北宋末期的宮廷院畫特質。而且,徽宗素來喜歡搜集太湖石,所以即使此圖無款印,也能據此推測出此畫應該是北宋徽宗宣和畫院時期的作品。
現代文物鑑定專家餘輝:「蘇漢臣是歷任兩宋的宮廷畫家,深諳南北兩宋的世俗民情,對下層百姓的生活乃至嬰幼兒的喜怒哀樂觀察入微,並以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充分地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秋庭戲嬰圖》即是此類畫作的代表作品。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秋庭戲嬰圖》中有許多珍貴的細節,包括玩具、髮型、首飾、服裝、家具、漆藝等等。中國的玩具、髮型、家具等因少有正史全面詳錄,尚存空白,有待填補。圖中童子玩耍的推棗磨遊戲,該遊戲早已被繁多的遊戲方式淹沒,現在鮮有人知。但這種遊戲包含著槓桿力學原理,對孩童有很好的啟智作用,值得被研究、記錄。再看圖中的兩張漆藝鼓凳。鼓凳在唐朝時受蓮花座影響較大,從圖中可以看到,這種影響至宋朝還在,作品所繪鼓凳漆藝紋為纏枝蓮。凳身採用有眾多吉祥寓意的數字七,做成七鏤空七凳腿。鼓凳發展到現在有了很大的改變,其側面鏤空及凳腿隨設計師的審美偏好數目無拘。如《秋庭戲嬰圖》中那樣漆藝凳身配織席凳面的工藝做法也很少見了。《秋庭戲嬰圖》這樣描繪細膩的古代工筆風俗畫尤顯珍貴,是多種文化的重要研究資料。
蘇漢臣,生卒年不詳。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人。一說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南宋初畫家:北宋時為畫院待詔,南渡以後仍為畫院待詔,隆興初畫佛像稱旨,補承信郎。他是人物畫家,擅畫佛道、仕女,尤善畫兒童。他的畫師法劉宗古、張萱、周防、杜霄、周文矩等,其仕女多畫閨閣中仕女的意態。作品多嬰戲圖。他畫的兒童,得天真活潑之趣。《寶繪錄》說:「蘇漢臣作嬰兒,深得其狀貌,而更盡神情。」據畫史記載,他畫過許多兒童畫,如《嬰兒鬥蟋蟀圖》《嬰兒戲浴圖》《戲嬰圖》《嬰戲貨郎》等。他的畫作,今傳有《秋庭戲嬰圖》《貨郎圖》《五瑞圖》《擊樂圖》《百子嬉圖》等。
- THE END -
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藝生活編輯整理意在分享。
長按上圖添加藝生活公眾號:發現美,傳播美。
收藏、點讚、點在看麼麼噠。歡迎轉發朋友圈分享美好藝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