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庭戲嬰圖》——圖看中國美術史(39)

2021-02-25 藝生活artlife

39

《秋庭戲嬰圖》/宋代/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是北宋蘇漢臣創作的的一幅絹本捲軸設色畫,該畫作原是故宮舊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秋庭戲嬰圖》以細膩的筆法,描繪兩個錦衣孩童在庭院玩著一種推棗磨的遊戲。兄妹兩人無論從頭髮、眉目,衣飾,都精心刻畫,絲染兼備,而且變化極為豐富,以長而圓潤的線條,畫出衣紋,再仔細點染衣服上的花紋,不僅畫出質料的柔軟細緻,更賦予衣服華麗的質感,這些細微的處理,使得子孩豐潤、柔軟、細緻的模樣,躍然於紙上。

該畫作描繪了在秋天的一富家庭院裡,姐弟倆正圍著螺鈿漆墩玩著自製的小玩具的情景。急躁的小弟弟全神貫注,衣領滑下了肩,顯示出他頑皮、好動的外向性格;細心的姐姐耐心地照看著小弟弟,她性情沉靜溫和。兩個孩子玩得著了迷,似乎忘記了剛才發生的一切。在他們身後的另一張螺鈿漆墩上,雜亂地擺放著其他玩具,可能剛才他們曾在花叢邊追打嬉鬧過。

該畫作左上角有清高宗乾隆所題絕句:庭院秋聲落棗紅,拾來旋轉戲兒童。丹青詎止傳神詡,寓意原存相讓風。

北宋手工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繁榮,繪畫作品也匯入了商品流通的渠道。畫家們更加關心市民百姓的審美好尚,加強了畫家與欣賞者特別是城鄉百姓之間的聯繫,大大開拓了新的繪畫題材,其中如描寫天真爛漫的兒童生活更能增添節日的歡快氣氛,含有添子添福、人丁興旺的吉祥寓意,成為節令畫的重要題材之一。因此在北宋末年,已出現了專畫嬰兒的高手,如擅畫「照盆孩兒」的劉宗道和人稱「杜孩兒」的杜姓畫家,特別是杜氏創繪的「戲嬰圖」,「畫院眾工,必轉求之,以應宮禁之需」(鄧椿《畫繼》)。因此,嬰戲一類的題材,在北宋末至南宋的畫院日臻暢行。北宋末、南宋初的畫院畫家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軸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畫中姐弟倆所玩的棗子是中國北方的作物,在當時的江南並不生產。加上全畫的描寫,極端細膩、寫實,符合北宋末期的宮廷院畫特質。而且,徽宗素來喜歡搜集太湖石,所以即使此圖無款印,也能據此推測出此畫應該是北宋徽宗宣和畫院時期的作品。

現代文物鑑定專家餘輝:「蘇漢臣是歷任兩宋的宮廷畫家,深諳南北兩宋的世俗民情,對下層百姓的生活乃至嬰幼兒的喜怒哀樂觀察入微,並以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充分地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秋庭戲嬰圖》即是此類畫作的代表作品。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秋庭戲嬰圖》中有許多珍貴的細節,包括玩具、髮型、首飾、服裝、家具、漆藝等等。中國的玩具、髮型、家具等因少有正史全面詳錄,尚存空白,有待填補。圖中童子玩耍的推棗磨遊戲,該遊戲早已被繁多的遊戲方式淹沒,現在鮮有人知。但這種遊戲包含著槓桿力學原理,對孩童有很好的啟智作用,值得被研究、記錄。再看圖中的兩張漆藝鼓凳。鼓凳在唐朝時受蓮花座影響較大,從圖中可以看到,這種影響至宋朝還在,作品所繪鼓凳漆藝紋為纏枝蓮。凳身採用有眾多吉祥寓意的數字七,做成七鏤空七凳腿。鼓凳發展到現在有了很大的改變,其側面鏤空及凳腿隨設計師的審美偏好數目無拘。如《秋庭戲嬰圖》中那樣漆藝凳身配織席凳面的工藝做法也很少見了。《秋庭戲嬰圖》這樣描繪細膩的古代工筆風俗畫尤顯珍貴,是多種文化的重要研究資料。

蘇漢臣,生卒年不詳。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人。一說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南宋初畫家:北宋時為畫院待詔,南渡以後仍為畫院待詔,隆興初畫佛像稱旨,補承信郎。他是人物畫家,擅畫佛道、仕女,尤善畫兒童。他的畫師法劉宗古、張萱、周防、杜霄、周文矩等,其仕女多畫閨閣中仕女的意態。作品多嬰戲圖。他畫的兒童,得天真活潑之趣。《寶繪錄》說:「蘇漢臣作嬰兒,深得其狀貌,而更盡神情。」據畫史記載,他畫過許多兒童畫,如《嬰兒鬥蟋蟀圖》《嬰兒戲浴圖》《戲嬰圖》《嬰戲貨郎》等。他的畫作,今傳有《秋庭戲嬰圖》《貨郎圖》《五瑞圖》《擊樂圖》《百子嬉圖》等。

- THE END -

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藝生活編輯整理意在分享。

長按上圖添加藝生活公眾號:發現美,傳播美。

收藏、點讚、點在看麼麼噠。歡迎轉發朋友圈分享美好藝生活!

相關焦點

  • 看畫|馮娜 · 秋庭嬰戲圖
    唐宋時期嬰戲圖的技巧臻於成熟,不僅能看到孩童們在戶外玩耍的情形,還將社會風俗融於畫卷之中。宋代畫家蘇漢臣的一幅《秋庭嬰戲圖》,就是難得的宋時孩童玩樂的範本。中國古典繪畫中嬰戲圖是一個常見的題材,著重描繪孩童們嬉戲、遊樂等場景,孩童們稚氣可愛的形象,象徵著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寓意,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題材。
  • 蘇漢臣和《秋庭嬰戲圖》
    《秋庭嬰戲圖》為宋代蘇漢臣的代表作之一,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作品描繪了秋天時節兩姐弟於庭院中遊戲玩樂的溫馨場面。
  • 《秋庭戲嬰圖》與《冬日嬰戲圖》是出自同一畫家嗎?
    畫名:《秋庭戲嬰圖》畫家:北宋-蘇漢臣 規格:197.5x108.7釐米題跋:庭院秋聲落棗紅,
  • 【鑑賞】蘇漢臣《秋庭嬰戲圖》:淡淡花香惹人醉
    《秋庭嬰戲圖》為宋代蘇漢臣的代表作之一,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作品描繪了秋天時節兩姐弟於庭院中遊戲玩樂的溫馨場面。
  • 名畫賞析|《秋庭戲嬰圖》 北宋 蘇漢臣(內含超高清下載)
    作品名:秋庭戲嬰圖   藝術家:蘇漢臣
  • 蘇漢臣 《秋庭嬰戲圖》—— 著色鮮潤、體度如生
    【名稱】秋庭戲嬰圖【年代】宋代【文物原屬】故宮舊藏【文物現狀】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縱:
  • 王中旭 | 戲嬰、民俗與晚明佛教信仰——陳洪綬《童子禮佛圖》研究
    1981年徐邦達編《中國繪畫史圖錄》稱該圖為《戲嬰圖》,認為「洪綬畫中年方闊之筆頗多,後來轉入圓細,此是較晚年的作品」[5]。2003年揚之水《從〈孩兒詩〉到百子圖》[9]詳細梳理了戲嬰圖的演變脈絡,稱該圖為《戲嬰圖》,認為「童子禮佛此際已是嬰戲圖的表現程式之一」。另在2019年故宮博物院「萬紫千紅——中國古代花木題材文物特展」論證會上,有專家提出該畫中童子露臀是對佛教不敬,有反諷意味,此說法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筆者對該圖最初始的興趣在於,該圖的性質究竟是戲嬰圖還是佛畫?是否有對佛教不敬或反諷?
  • 「嬰戲圖」花美吉祥
    「嬰戲圖「名為「嬰」,實際是「孩」,畫面上的兒童或玩耍,或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早期「嬰戲圖」火花是一大專題,它容括「嬰戲」和「戲嬰」兩種情形,「嬰戲」是描繪兒童自己玩耍的情景,「戲嬰」則是成人逗引兒童的題材。
  • 嬰戲圖 —— 為何那麼讓人歡喜?
    清乾隆粉彩嬰戲瓶嬰戲圖是中國古代傳統藝術題材之一
  • 美術研究|娛樂、驅邪與佑子:宋金嬰戲圖中的傀儡圖像及含義探析
    在嬰戲圖中,多見「嬰戲+」的元素組合。例如南宋李嵩《市擔嬰戲圖》(圖21)中,貨郎就兼有行醫身份,畫中有頭骨、鱉甲、蛇蛻、穿山甲、水牛角等藥材[52],呈現出「嬰戲+醫生、藥材」的組合;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冬日嬰戲圖》(圖22)、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秋庭嬰戲圖》(圖23)中就表現兒童玩耍兵器、手拿軍旗的場景,呈現出「嬰戲+武器」的組合;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代《小庭嬰戲圖》(圖24)、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蘇漢臣《秋庭嬰戲圖》(圖25)就在畫中表現了佛塔
  • 清康熙嬰戲圖四系大罐(壺改)
    清康熙嬰戲圖四系大罐(壺改)尺寸:高18.2釐米,口徑7.8釐米,足徑10.3釐米品相:口沿兩處極小凹坑,四系獸首均磨損露胎,壺流處磨平補洞,內壁4處雞爪紋>藏品說明:該件清康熙時期的嬰戲圖壺改四系罐,器型端莊,胎骨堅密,釉面亮青,青花發色清脆。
  • 經典茶器:「百子圖開翠屏底」——膾炙人口的嬰戲題材
    中國很早已有繪畫嬰孩的傳統,到了唐宋時期技巧漸趨成熟,宋代更是嬰戲圖的黃金時期,使之成為中國繪畫中極受歡迎的畫類。聚寶龍手繪青花【百童碗】  南宋以後,文人畫發達,不再重視精描細繪的寫實工夫,畫家在描繪孩童時﹐不是將孩童畫得老氣橫秋,便是畫得身小而貌壯,少年老成,無法掌握兒童純稚的神韻﹐故以嬰戲畫知名的畫家銳減
  • 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之元末明初絹本設色嬰戲圖軸
    圖片為高清圖,可放大觀看絹本所畫為一皇家花園內,22名幼童正在嬉戲,有的騎著木馬(木馬有考證為中國發明),有的則在玩石質滑梯。嬰戲圖是宋代畫院中比較流行的創作主題。文物信息:名稱:元末明初絹本設色嬰戲圖軸作者:佚名朝代:元末(公元1271-1368年)明初(公元1368-1644年)時間:公元13世紀晚期-15世紀材質:雲錦條屏
  • ​精誠所至2020秋 | 皇六子永瑢《嬰戲圖》手卷賞析
    永瑢《嬰戲圖》手卷局部三永瑢《嬰戲圖》手卷局部五永瑢《嬰戲圖》手卷局部六永瑢《嬰戲圖》手卷局部七永瑢《嬰戲圖》手卷題跋、鑑藏印永瑢《嬰戲圖》手卷鑑藏印永瑢貴為乾隆寶愛親子,平生繪畫甚少,中國古代書畫七人鑑定小組所見亦僅十餘件,平素非皇戚貴族不可得其畫。
  • 古代嬰戲題材繪畫文化內涵:中國傳統社會習俗
    在繼承傳統人物畫技法和藝術成就的同時,中國古代嬰戲題材繪畫也表現出更為豐富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代嬰戲題材繪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下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社會習俗一直是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美術史研究三題議
    美術史研究三題議 鄭工 帶著溫度的近距離美術史敘事——20世紀中國美術史寫作與研究方法論三題 于洋 敘事與重構——「新史學」視域下的區域美術史研究
  • 臺灣首對成功分割連體嬰哥哥過世 享年42歲(圖)
    臺灣首對成功分割連體嬰哥哥過世 享年42歲(圖) 2019-02-01 14:29:1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