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研究三題議

2021-01-08 騰訊網

本期話題:

可見與不可見——當代美術史研究的幾種方法與觀念

□ 陳明/學術主持

【編者按】與過去相比,當代美術史研究在方法論上顯然更為深入。美術史的撰寫離不開敘事方式、史學觀、文獻梳理、圖像分析等諸要素的參與,圖像、文獻是可見的,但隱藏在文獻圖像背後的,則是不可見的史學觀念和敘事結構。不同的美術史家在面對這些要素時,採用的方式、方法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那麼,如何構建自己的史學觀和方法論?就這個問題,本期「學術月刊」邀請了四位從事美術史論研究的專家,從美術史的圖像研究、區域美術史研究、美術史的方法論、傳統畫論的方法等幾個方面做了較為深入的探討。

美術史研究三題議

鄭工

帶著溫度的近距離美術史敘事——20世紀中國美術史寫作與研究方法論三題

于洋

敘事與重構——「新史學」視域下的區域美術史研究

李豫閩

先論後史 史論互證——以現代美術史觀評析《歷代名畫記》

孔德平

20世紀至今的中國美術史學,經歷了兩次學科範式的轉換,一曰現代轉型,二曰當代轉型。「現代轉型」指的是從傳統轉向現代,即從中國傳統的「書畫」史學轉向「美術」史學。所謂轉型,都有一個基點,即從什麼轉向什麼。無論現代轉型還是當代轉型,也都存在著相應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現代」或「當代」,其時間段不一樣,其背後的文化支撐與知識系統也不一樣。在空間關係上,卻都反映出中國學術界與西方學術界的聯繫。

美術史是西方近現代以來出現的學科概念,其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與中國的學術傳統不同。中國傳統的書畫史研究,注重作品的品格及畫家師承,講究文獻著錄與事實考訂;現代美術史學研究,則注重作品的形式及審美差異,講究思想來源與觀念分析,這是「現代轉型」問題的核心。「當代轉型」針對現代而言,即從研究作品的「形式」轉向作品的「主題」與「意義」,換言之,從討論作品的風格手法與品質轉向作品的圖像研究。

若論作品的形式及風格手法都是可見的,而圖像學關注的作品主題與意義都不可見,只存在於研究者(認知者)的「闡釋」。可闡釋者的依據是什麼?是誰都可辨識的圖像。只要具有一般的生活常識和經驗,都會看懂日常性的圖像,即「這是什麼」?如果這些事物在你的認知之外,那麼只需要別人告訴你,補充你的知識即可。這些都屬於客觀性知識,是可見的,而闡釋的主觀性就很強,甚至存在過度闡釋的現象,那些都是不可見的。圖像闡釋的最大好處,是吸引了許多其他人文學科(甚至自然科學)的學者進入美術史學研究領域,同時,他們也將自我學科的研究方法引入,不斷地將造型性的「美術」演化為社會的「圖像」,並納入到「觀看」的文化分析框架,視覺文化的概念浮現了。本文擬就當代學術轉型中的美術史研究,從三個方面提出問題,並試圖解答。

第一,看得見不一定就明白

看見,一般指視覺感官所接受的印象,反映到繪畫上或通過其他再現性的媒介,就成為「圖像」。在造型藝術領域,常用的概念是「形象」,而有的形象還可以簡化為「形式」。圖像、形象、形式,三者的概念不同,意指也不一樣,可無論如何,其中所承載的「意義」都需要解讀。同一圖像或圖形、同一形象或形式,基於不同學科的人其解讀的意義也存有差異,因為看點不同,思考的點也就不一樣。多角度的解讀有利於打開對象的「意義世界」,這是學科互補的正面作用。所謂的「明白」,就需要轉換學科視角,通過相關的知識途徑,才能獲取意義。那麼,回到自己的學科領域,他學科的視角是否就可以替換本學科的觀察與解讀方式?他學科發現的問題,是否就是本學科要面對並要解決的問題?其實,圖像就是圖像,看圖說話的「圖」,只是「圖」而已。明白或不明白,在於意義的呈現。圖像學研究也在於「發現」與「深究」圖像背後的東西,其牽涉面十分廣泛。

回到美術史學的研究領域,我們卻需要警惕「圖像」。首先,藝術創作活動中所構成的各種形象與形式,一旦為「圖像」這一概念所統攝,被消解的就是藝術家主體的性情與性靈,被追問的只是作為「圖像」而存在的社會文化內涵,包括其創作動機與圖像來源,由此被引入尋找圖像生成及傳播的路徑,以構成一個歷史性的意義場域。其次,作為「圖像」而存在的美術作品,所有的形象與形式都演化為某種文化符號,從而成為藝術家思維的工具,即「用什麼圖像或圖形去說明什麼」。圖像或圖形與主題之間的聯繫,主要依賴題材,「表現什麼」的重要性被強調了,而「怎麼表現」的問題被忽略了。同時,美術史學研究又應該面對「圖像」去尋找意義,這是圖像閱讀與闡釋中的困點。圖像存在著多義性。當一個圖像被抽離出來,便難以確定其表現意圖,也難以確定其意義,若缺乏其他圖像互證,更難以解釋其存在的理由。

圖1

美術作品的圖像生成也存在著闡釋問題。不同作者對同一主題的闡釋必然不同,主題不能規範圖像;同一主題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藝術品中,其獲得的意義也不盡相同。比如歷代的《耕織圖》,其圖像源於南宋紹興年間的畫家樓璹,後歷代都有此類主題的繪製,有沿襲的摹仿的作品,也有依據其主題另行創作的作品。最初的圖像文本已不見了,至清代康熙年間焦秉貞的繪本,雖然大的主題框架不變,但其題材範圍有所調整,具體描繪的方式更不相同了。如果依從圖像文本,我們的眼光就會轉移到不同時期作者的主體,去討論圖像變異的原因,有社會學方面的也有美術學方面的。如果考慮到作品所使用的媒介問題,如繪本或版刻或石刻,因為媒介材料及相關技法的介入引發的變化,圖像的意義闡釋範圍就不同了。作為美術史學者,應關注這一主題的延續與傳播,還是關注主題性的圖像生產?現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耕織圖》耕圖第一「浸種」(圖1),為日本延寶四年(1676)狩野永納刊本。此本依據明天順六年(1462)江西按察僉事宋宗魯本翻刻,而宋宗魯所據之底本是來源於南宋樓洪或汪綱的翻刻本。又如清代宮廷畫家焦秉貞繪的同一主題作品「浸種」(圖2),還有清代乾隆年的朱藍套印本《耕織圖》,為木刻版畫,其中同一主題的耕圖第一「浸種」(圖3),也可參照比較,以做分析。以上三圖的主題與基本情節都不變,但構圖與人物形象都變了,動作也有差異,至於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差異更大。這種變化說明什麼?美術史學家們應該研究什麼?比如風格來源、手法形成的原因,這類問題似乎比較簡單,可說的內容不多,一旦轉入圖像的生成與傳播方面,社會性的因素加入,話題一下子就打開了。顯然,「說」比「看」重要,可述性的資源在史學研究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

圖2

圖3

圖像一旦產生是否就有相對的自足性?即可脫離原先的話語環境,可以被切割或分解,再被拼貼到其他主題的闡述語境,進而獲得新的意義闡釋。圖像的語境化研究會將我們帶到哪裡?語境化研究可解決圖像文本中符號的能指與所指關係。如果我們不了解圖像生產的過程,不了解圖像的「原境」,又如何闡釋?可見,圖像的意義世界並不是單一的知識論證可以解決。誤解是意義解讀經常遇到,多半由於知識的錯位,其根源在於沒有準確把握圖像意義的走向。如果你看到的超出你的知識範圍,形成認知上的空白,就無法接受任何信息,或接受的是假信息。「視而不見」與「發現」,看似兩種不同的狀態,實則道理一樣,即你看見的是你知道的,而看不見的只是處於你的知識盲區。對於知識而言,美術史的研究需要擴大視野,突破學科限制,歷史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乃至一些自然科學,都能深化你的認知,能看到之前看不見的東西。意義闡釋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必須消除學科間的等級關係。

第二,建立意義連結就是提供一個信息的處理系統

對研究者而言,即根據研究課題整合相關材料,關鍵在於「整合什麼」及「怎麼整合」。前者是如何選擇材料,後者是如何在材料之間建立上下文關係,讓其具有邏輯性,並形成相關結論。研究材料就是研究對象,而研究對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科性質。

在現代的學科範式往「當代」轉換時,我們應注意到三個概念的兩次平行滑動:第一次,從「造型藝術」滑向「視覺藝術」;第二次,從「視覺藝術」滑向「視覺文化」。此間,「造型」與「藝術」先後消失,並先後替換為「視覺」和「文化」。這種對象性的轉移開始將日常的可視現象都納入到本文形式中,以圖形、圖像及影像等一系列概念,取代形式、形態及形象等與造型相關的術語。其擴展了研究對象的邊界,所謂多維視角與多重的敘事結構,便由此而來。

研究對象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而且還有著自身存在的話語空間。不論研究歷史的或現實的,都應該尋找這一原生語境。「原境」,是建立那些看似零散的現象之間意義連結的有效方式。在歷史學研究中,則指稱為對歷史現象的「還原」與「重構」,讓所有材料進入相應的制度語境,進而建立材料之間的意義關聯,並獲得解釋。「原境」分析比較適合個案研究,在方法上受文化人類學的影響,其利用的資料多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造型物件,如民間雕刻、民間繪畫及相關的建築。這些物件都是民間的職業匠師所為,其技藝水平高低不等,不屬於精英美術範疇,也難以進入主流美術史的視野。即便進入,也都在遠古或上古時代,中古部分情況就發生了變化。考古學對藝術史提供的材料,大多都在中古之前。對於職業匠師而言,圖像是第一位的,故有「粉本」「模板」等規定性的樣式,可以大量複製與生產,對獨創性的要求並不高,基本不談論「品質」問題。而引發這些造型樣式發生變化的,往往是社會制度與人的生活方式,帶有普遍性,形成時代的或區域性的文化特徵。

這裡提供一個研究案例,即筆者於1996年到閩東地區的畲族聚居地進行的一次田野考察。其經驗是,在實地調查中如何發現問題,讓現場各種相關的材料匯集,使之產生意義的聯繫,從而還原歷史的語境,給予現象一個合理的解釋。那次考察的緣起,就是因為對畲族祖圖現存狀態一種說法的質疑。當時有人撰寫「畲族美術史」,言「畲族各村寨都保存著祖圖」。而我的問題是:祖圖屬於盤瓠崇拜的一種形式,是否會隨著時間與地域性的變化而變化?其內在的關係又如何?

長期以來,畲族人都處於小聚居大分散的狀態,在歷史的發展和實際的生活接觸中,不同族群的人們在文化方面的交流是經常進行的,而與人們衣食住行緊密結合的生產技術的相互交流並不完全受「族群」的限制。恰恰又是文化技術水平低下的族群,常常接受他族群較高的文化技術水平,用以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並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我們看到的實際情況是共享的技術、互滲的文化與流動的作品。但任何一個族群對他文化的接受總存在著限制,也正因為限制造成文化的差異。我們在某個族群具體的生活區域內調查具體的文化現象,了解了他們的種種文化限制,才能了解其差異所在,才能把握該文化的特徵。因此,作者的「族屬」和作品的「所在地」是調查少數民族美術重要的前提,也是重要的根據,但決不是完全可靠的根據,這些都要通過田野考察加以認定。

圖4

於是,我在閩東畲族地區選擇了三個考察點:羅源縣霍口鄉福湖村、福安市康厝鄉鳳洋村、霞浦縣鹽田鄉瓦窯頭村。我從其家居建築形制考察入手,就發現其形制規範與空間功能呈現出一種靈變與恆定的辯證關係,這直接涉及畲族的盤瓠崇拜及其祭祀方式。比如,鄰近福州而地處山區腹地的羅源縣霍口鄉福湖村,交通極其不便,村民以蘭姓居多,並保留著祖屋,也存有祖圖(圖4),橫幅手卷,祭祀時取出掛在家族的公共議事大廳。但是到了福安康厝鄉鳳洋村,那裡的村民居所都是分散的,單門獨院,公共議事空間在祠堂,內有神龕、大殿及戲臺,神龕上供著龍頭牌。他們只供祖牌不祭祖圖,也沒有祖圖。最後去霞浦縣鹽田鄉瓦窯頭村,同樣是分散居住,詢問其祭祖方式時,只說是祭族譜,因為族譜的扉頁有「盤瓠的龍圖」(圖5),那裡沒有龍頭牌,更不知祖圖為何物。那麼,在三個地區存在著三種不同的祭祖儀式及相關的圖像,我們如何在祖圖、龍頭牌及族譜扉畫「盤瓠龍圖」之間,建構相應的意義連結?又如何解釋其文化成因?其實,無論採取何種方式,盤瓠崇拜都是其精神所在。從祖圖、龍頭牌到族譜扉畫,這種形式的流變與他們和漢族人長期雜居在一起有著密切關聯。這種聯繫的程度就在家居建築形制、空間功能的劃分以及祖先崇拜的形式上得以體現。

圖5

第三,從「痕跡」入手發現問題

巫鴻有一篇論文《重返作品:〈平安春信圖〉的創作及其他》(下稱《重返作品》),其研究的動機就出自畫幅中的一處「痕跡」(圖6)。這篇文章研究的對象是一件宮廷繪畫,畫面下方有兩處用墨線勾畫出的幾何圖形,似草圖,寥寥幾筆,與畫面極不協調。顯然,這是作者在畫面有意留下的「痕跡」,而且還是在作品完成後添加上的,其用意何在?由此引發巫鴻的研究興趣,來了一番考證,說明這是一幅通景畫,由於擺放位置的原因,前有一條案,案上例行有擺件。那兩個圖形是為了校對擺件而畫的,與畫面其他造型因素無關,與畫幅所處的「語境」有關。巫鴻研究的目的是「重返作品本身,注目於畫作的形式、比例、色彩等方面,並發掘與創作過程有關的檔案材料」(巫鴻:《重返作品:〈平安春信圖〉的創作及其他》,《故宮博物院》2020年第10期,第250頁)。形式、比例、色彩都是畫面的造型元素,但巫鴻的研究還是採取返回「原境」的方式,去討論畫面「痕跡」產生的合理性,闡釋作品創作的動機與相關「痕跡」的由來,屬於圖像學研究範疇。當然,在作品語境的還原中,他也涉及到視覺觀看問題。

圖6

「痕跡」是產生懸念的根源。它會引發人的研究興趣,同時進入創作的過程性研究,還原「現場」。作品上任何一處痕跡,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真正回到作品,討論形式問題及其意義,「痕跡」這一概念又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發?沒有任何一件造型藝術作品不是通過「留痕」的方式產生的——沒有「痕跡」,既看不到形式,也看不到形象,更不會有造型藝術。對於美術史研究,我們的問題是從哪一方向去追尋「痕跡」,並從「痕跡」發現什麼?一般情況下會出現兩個方向:第一,往形象生成的軌跡走,發現其題材與主題,進入歷史的敘事流程;第二,往形式生成的軌跡走,發現其他相關材料,進入特定的歷史事件。

傳統的美術史研究,注重形象而忽略「痕跡」,以為那是在草創階段,不完備,不構成整體性的東西,即便在討論風格與流派問題時,也是在整體結構上做文章。因為進入美術史討論範疇的作品,應該是已完成的成品,不是半成品,更不是草創時期遺留下的種種東西。而美術史家需要保持一種歷史的宏觀視野,去討論一件美術作品能夠成為歷史的經典,其對過去和未來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而現代的或當代的美術史學,開始反其道而行之。他們開始關注「過程性」的研究,巫鴻的《重返作品》一文就體現了這一學術傾向。他抓住問題,利用了各種有關形式,在片段性的問題諮詢中避開了有關形式審美的判斷,而回到觀看的語境上。觀看包含著審美,但他沒有就這一問題展開,而是以客觀的態度陳述這一事實。比如「通景」與「通景畫」,其視覺觀看的角度是被一個特定的空間所限定。至於這一空間的審美屬性,就不在他的文章討論範圍。

「痕跡」是形式分析的問題依據。如何做形式分析?針對單一作品或一個系列作品?針對一個藝術家或一個藝術流派?乃至時代(類型)樣式與審美風尚?在風格化的美術史研究中,形式分析的學術視野是不斷擴展並外化的,以形成宏觀的歷史敘事框架。如沃爾夫林提出美術史的五對基本範疇,特別以「線描」與「圖繪」這一對概念,闡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如何向17世紀的巴洛克藝術轉換,其中涉及到作品,也涉及到藝術家(參見沃爾夫林:《藝術風格學:美術史的基本概念》,潘耀昌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而以「痕跡」為出發點的形式分析,其追尋的是一件作品或一個藝術家在創作中的問題,其學術視野是內向性的,依據問題打開,並不斷深化。故其強調微觀敘事,問題成為形式分析的焦點。

「痕跡」可產生意外的發現,即在習慣性的看法之外發現新的問題。「習慣」是制約我們視野的一大障礙,而「痕跡」可以幫助我們破解。因為「痕跡」可對曾經發生的事物做逆向性指證。考古學家在考古的挖掘現場,都很注意遺留物,也很注意有關的歷史「痕跡」。因為「痕跡」的信息很複雜,且指向不明,如能破解,往往能幫助研究者追溯事物的成因,或提供與主體相關的各種信息。

圖7

對於藝術作品的研究,在畫面上所遺留的「痕跡」,有兩方面的信息值得關注。一是涉及作者的習慣性手法,與風格形成有關;二是涉及作者的創作思路,與動機生成有關。二者將我們引向微觀世界,討論畫面背後的故事,分析其創作心理,甚至是生理問題。如晚年達·文西自畫像(圖7)中的線條「痕跡」引起學者的興趣,也引發了一場討論。因為那些筆線是畫家用左手畫的,與先前的畫作不同,故形成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是認為達·文西是左撇子,屬於生理習慣;二是認為達·文西在晚年摔了一跤,因中風引起右手偏癱。2019年5月3日,英國《皇家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有一篇文章糾正了這一說法,認為晚年的達·文西右手傷疾,可能是因為昏厥摔倒,導致尺神經(Ulnar Nerve)麻痺,形成「爪形手」(圖8),無法握筆作畫(參見何東明:《新發現揭示達·文西的右手密碼:不是中風,而是摔倒導致「爪形手」》,2019年5月6日。其消息來自CNN,文章標題是What caused Leonardo da Vinci’s hand impairment.)。

圖8

「重返作品」並不要求整合來自不同學科的各種差異,而是針對作品,以各種方式不斷打開其內部的世界,接近事實真相,而不是牽強附會、任意闡釋。求真才是學術研究的目的。在專業知識日益精細分化的當代學術界,不可能要求美術史學者樣樣精通。學術背景不一樣,必然導致其觀察角度與研究方法的差異。

面對作品,研究者看到什麼?還是形式構成要素及造型的技法語言背後的個人手法與審美風格?所謂風格史的寫作,探討藝術自身發展的規律性,都是基於歷史的宏觀視角,在整體的敘事框架中建構一個學術模型。這類型的美術史寫作都存在著有關對象的前提設定,特別是「媒介」,即你探討的是繪畫還是雕塑?是油畫、水墨畫還是版畫?是泥塑還是石雕?在造型藝術的媒介領域,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細化,而回到歷史上,就形式關係而論,無法迴避造型手法和風格問題,也就是藝術的語言系統化。我們總想將局部問題置於某一個既定的歷史敘述框架,比如將某一藝術家或藝術品置於一個特定的語言系統,以尋求其歷史定位,給予評述,同時發現問題,包括對於歷史的重新發現,往往也局限於糾正既有系統中的某種認識,以為其有偏差或存在著歷史的遮蔽或遺漏,並沒有破壞或解構這一話語系統。如果我們將美術史研究對象的媒介問題暫時擱置,關注其文化問題時,我們是否就從審美領域轉入知識領域?因為在文化的研究中,我們會遇到許多未知問題。知道了也就看到了,可能「會心一笑」;知道了也就理解了,可能「陷入沉思」。畢竟我們都生活在自己的文化圈,不一定都能看清其他文化圈內的現象。過去,我們常說視覺化的造型藝術語言是世界性的,其實不然,語言的文化障礙依然存在。當代學術界所提倡的全球美術史寫作,跨文化研究面對的問題還很多,在目前階段,個別的問題化研究比系統性的整體框架研究更為重要。這對於以風格研究為特徵的美術史寫作,不僅在方法論上是一挑戰,在研究對象及所依據的歷史材料上也將面臨著各種突破。

(作者系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焦點

  • 高考議論文擬題三原則
    對此,筆者此前寫過許多這方面的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關注「立恆語文」查看,這裡,筆者僅從議論文擬題的角度談三個擬題原則,希望有助於各位讀者。這三個原則是:題目必須緊扣中心話題、題目必須是議論性的、題目應當是觀點性的。下邊一一闡釋之。
  • 【模擬題時間】2020年首都師範大學中外美術史模擬題
    才思教育考研夏老師 舉報   2020年考研進入倒計時,按照往年的傳統,小編會露露噓噓回饋大家一些模擬題,
  • 教師招聘筆試之中國美術史演練10題(六)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教師招聘筆試之中國美術史演練10題(六),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 了解一下,戰後臺灣美術史
    戰後臺灣美術史(簡表1945-2012)作者 | 蕭瓊瑞編輯 | 陌生編輯部註:本文系臺灣著名美術史研究學者蕭瓊瑞先生著作《戰後臺灣美術史1945-2012》之附錄《戰後臺灣美術簡表了解戰後臺灣美術史發展脈絡增進兩岸文化藝術交流與傳播1945日本昭和天皇透過無線電廣播,宣讀投降詔書臺灣結束50年9個月的「日治時期」中國國民政府在重慶成立
  • 2020年自考《護理學研究》真題練習題
    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2020年自考《護理學研究》真題練習題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 「知識」議論文的閱讀知識梳理
    (論題:議論的問題或話題)論點的判斷:標題首尾歸納概括(理清思路依據分論點或錯誤的論點)概括論點的其他方法:理清思路通過論據、分論點、錯誤論點歸納論點論點提出的方式:直接提出舉例引用比喻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關係:一部分引申遞進對比2、論據的分析:論據的分類:事實論據:(事例史實數字)真實可靠,有權威性。道理論據:(真理名言歇後語諺語原理定律)權威性,科學性,有說服力。
  • 議論文閱讀理解必學——論證方法及作用
    通常有這樣三個步驟:a,首先判定用了什麼樣的論證方法,然後看下有什麼作用以及表達效果。在閱讀題幹的時候,要明確題幹設問是對全文還是某一段或者是某幾段。為一種論證方法還是多種。針對每一種設問要有應對的方法。b,判定用了什麼樣論證方法的時候,要了解常見論證方法有哪些特點。然後根據特點找到語言標誌。
  • 2020年湖南高考作文題出爐!(附歷年高考作文題)
    就在剛才咱們湖南的高考作文題新鮮出爐了!(三)根據所提供的材料,請你就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聯繫生活實際,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展開議論。不少於600字。1996年仔細觀察《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兩幅漫畫,完成兩道作文題。1、用說明文字介紹兩幅漫畫的畫面內容;2、以「我更喜好漫畫《××× 》」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 劉曉路 | 日本的中國美術研究和大村西崖
    東京藝術大學的藝術學科由以下四部構成:美學(幾乎是西洋)、日本——東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工藝史。現代中國的美術學則是三部構成:美術理論、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日本所謂的藝術學,無論內涵和外延,都與中國的美術學相近,但日本幾乎不使用「美術學」一詞。
  • 湖南歷年作文題目在此 還記得你當年的作文題嗎?
    請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記敘文或議論文。 2010年湖南高考作文題 2010年命題作文,以《早》為題寫議論文或記敘文。 2009年湖南高考作文題 以《踮起腳尖》為題寫記敘文或議論文。
  • 2020年湖南高考作文題竟是這個!還記得你當年的作文題嗎?
    就在剛才,咱們湖南的高考作文題新鮮出爐了!那麼,你還記得你高考那年的作文題嗎?小編已經幫你找到了過去43年的高考作文題!快來重拾屬於你的那份青春記憶!2019年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 議論文的提綱怎麼寫?這麼實用的提分方法你一定要學!
    今天我們就來學一下議論文提綱的寫法,乾貨滿滿,不要隨意跳臺。  議論文的提綱編寫與幾種結構模式  議論文擬提綱的步驟:  1、找論據,定論點  ①根據審題立意時確定的論題搜尋論據。  找事實論據注意既要有歷史事實材料,又要有現實材料,不要厚古薄今。
  • 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小學美術——中國美術史人物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年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小學美術——中國美術史人物,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中國美術史之人物篇 閻立本(二)   ————以宮廷畫為主的奉御畫家
  • 【詩詞】韓氏-《題紅葉》
    據《雲溪友議》記述,宣宗時,詩人盧渥到長安應舉,偶然來到御溝旁,看見一片紅葉,上面題有這首詩,就從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內。後來,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宮的姓韓的宮女。一天,韓氏見到箱中的這片紅葉,嘆息道:「當時偶然題詩葉上,隨水流去,想不到收藏在這裡。」這就是有名的「紅葉題詩」的故事。對此,《青瑣高議》和《北夢瑣言》(據《太平廣記》引)也有記載,但在朝代、人名、情節上都有出入。
  • 2020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美術招聘筆試-作品賞析題答題詳解
    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在美術招聘筆試中,作品賞析題作為其中一類題型,考察的是我們對中外美術史中的經典作品了解。
  • 他從考古學逃到美術史,又逃到古物、小學研究
    近年來,藝術史又一片大熱,他又準備逃離,去做古物、小學研究。其實,不光是張翀在逃,我們都在逃。無論古今中外,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要面臨一個無法逃避的重大問題:什麼樣的工作最適合自己,換言之,自己做什麼工作最好。遺憾的是,這往往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因為誰也不可能去嘗試每一種工作,確定哪一種工作最契合自己的特性,從而將才情發揮到極致。於是,「逃離」的事件經常發生。
  • 中考語文乾貨:議論文中論證方法的識別及作用
    敲黑板,劃重點論證方方法是議論文中常見的考點,相對於前面所提到的說明方法而言,稍微能難一些,所以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要能夠區分,又要能掌握其作用。思路,思路,思路首先,我們聊一聊論證方法的識別。我們都知道議論文主要是為了闡述一個道理,說明一個論點,在這個過程中,說服別人是過程,也是終極目的,所以,寫議論文的人總是想盡各種方法來說服別人,這才有了所謂的論證方法。如果,我們想要說服別人,我們會怎麼做呢?有的時候,我們會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事例,比如司馬遷受刑著《史記》、範仲淹劃粥苦讀的例子,常用來說明「磨難」、「挫折」對人的重要性。
  • 李公明︱一周書記:走向跨越與交融的……藝術史研究
    從該書在「跨文化藝術史」概念下展開對藝術作品和圖像中的「事物、自我和文化之三重投影」的追蹤式跨文化探索的學術意圖來說,不妨看作是作者以嚴謹的知識建構與自由的歷史想像而向藝術史學術共同體發出的邀請和召喚。多年前,國內西方藝術史界就有「走出編譯狀態」之議;時至今日究竟走到哪裡,李軍認為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 【孫致文:議禮、制禮與踐禮的當代意義——以1943年「北泉議禮」為中心的討論】
    元年八月,公布了分為男子禮、女子禮的《禮制》二章;十月又公布《服制》共三章[2]。在袁世凱任大總統的民國三年(1914),內務部設典禮司,且有「禮編訂會」,再改置「禮制館」,由徐世昌任館長。至民國卅二年(1943)專為制定禮典、樂典而設的國立禮樂館在重慶開館,議禮、制禮更具規模。次年(1944),時任考試院長的戴季陶,應國民政府蔣中正主席之命,召集官員、學者於四川北碚縉雲山下之北溫泉召開會議,討論訂定《中華民國禮制》相關問題。該次會議之結論,刊印為《百泉議禮錄》。關於「北泉議禮會議」及《中華民國禮制》之研究,現今所見不多[6]。
  • 40多年來北京高考寫過的那些作文題
    1995年閱讀寓言詩《鳥的評說》:1、任選寓言詩中的兩種鳥,展開想像,以《××與××的對話》為題,寫一個200字左右的對話片斷;2、根據《鳥的評說》,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聯繫生活實際,展開議論,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議論文。1996年仔細觀察《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兩幅漫畫,完成兩道作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