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戲圖」花美吉祥

2021-02-16 火花收藏者


「嬰戲圖「名為「嬰」,實際是「孩」,畫面上的兒童或玩耍,或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早期「嬰戲圖」火花是一大專題,它容括「嬰戲」和「戲嬰」兩種情形,「嬰戲」是描繪兒童自己玩耍的情景,「戲嬰」則是成人逗引兒童的題材。它也可分為生活寫照、傳說故事、吉祥年畫等題材。自唐至清,歷代許多畫家都喜歡以兒童為主要繪畫對象,民間年畫吉祥符也多有兒童圖案,以表現童真和徵兆祥瑞為主要目的,畫面豐富,形態有趣。那生動活潑的姿態、專注喜悅的表情、稚拙可愛的模樣的「嬰戲圖」在火花間依然生輝,此類火花有的表現孩童遊玩時的愉快心情,營造熱鬧快樂的氣氛;有的利用簡潔的線描,刻劃平民的市井風情,體現一種平淡、祥和、親切的感覺,從嬰兒,幼兒到少年不同時期的兒童,早期火花上都有表現。不僅讓人心生憐愛,更能感受到童稚世界的無憂無慮,在回憶中感受溫馨。還能去品讀千年吉祥文化的博大與厚重。

年輕的媽媽育兒的畫面是最讓人感動的一幕,那慈祥的母愛,讓火花充滿了情趣。中國火柴公司「吃奶牌」標、三和洋行「哺乳美女」標,一美女媽媽正為幼兒哺乳,胖乎乎的娃娃在母親懷裡顯得寧靜安詳;廣東鹽步民生廠、大利公司、上海中華興火柴局的「觀燈」火花,圖案為一少婦身背髫童,手持一盞點著蠟燭的彩燈或高舉的魚燈,孩童滿臉喜悅顯得頑皮可愛;杭州光華廠、上海大中華諸暨嶽駐廠造「嬰戲圖」「送子火柴」標,圖見母親抱嬰立腿上,孩兒玩撥浪鼓和搖紅黃旗,富有歡樂和詩意;「送子圖」火花,圖中母親懷中抱著嬰兒,拿一桿毛筆送狀元兒子,有丫鬟、書童撐傘,情真意切,有愛又寄希望,瑞氣四溢;那「折桂圖」母親抱著幼兒,折束桂枝送立在地上的大兒子,母子情深,吉祥寓意顯之;三歲的溥儀為帝時一家子的油畫,已是讓人仰慕的珍貴火花,它印證了那段可笑又可悲的歷史,;那一母二子躺在一片大樹葉上的標,花圖誇張,凸顯甜蜜,寓意多子多福,大業有成;杭州光華公司許多版式的「抱子圖」火花,母親坐在木凳上,用溫柔的手臂摟抱著立在腿上的幼兒,幼兒拿著五色旗,一看就知道是辛亥革命時的標,充滿生活的氣息,鼓舞人民的鬥志;上海合德公司、隆順監造標爺爺帶著孫兒摘桃,還有「賞菊圖」爺爺帶孫兒賞菊,「採花」 、「採蓮」標,母子一同採花,透露著一種祥和的氣息,還有母子、父子識字、讀書的標,借教子讀書而享受天倫之樂的情景,更增添了合家團聚的氣氛。還有父親帶兒子書寫條幅「共和萬歲」的標,人物特徵鮮明突出,反映新時代的氣息。最讓人欣賞的是孔子「杏壇講學」那枚標,十個孩童圍著孔子,孩童個個天真,口目含情,孔子儀態傳神,性格鮮明。寧波正大新公司有「教五子」標,見父親正教五子讀書,信昌、怡和、熒森有古官人教子讀書的標,望子成才之希望,情景入圖,雋永意深。

兒童在嬉戲中表現出的生動活潑的姿態,專注喜悅的表情,稚拙可愛的模樣,不只讓人心生憐愛,更能感受到童稚世界的無憂無慮。福州光華廠的「孩兒牌」一位粉雕玉琢,稚嫩可愛的胖娃娃,可能剛剛學爬,笑的無比開心;熒昌公司「小囝牌」標,胖墩墩的身體,紅撲撲的嘴唇,水靈靈的眼鏡。小辮兒朝天翹的男孩,逗人喜愛;美光公司的「美孩牌」上立著一位著裝喜慶莊重的男孩;檳城明意公司「三童為記」標,三幼男童,赤身坐在一起,中童手捧花草,一童側頭舉手,一童託腮,炯炯有神,純潔無邪;還有三童專心致志地玩一堆玩具的標,蘊含著純真、稚拙、歡愉、質樸的美;太陽洋行一娃娃爬在地上,笑眯眯地看著牡丹花車;那兩童在一木盆戲水的標,孩子們玩的全神貫注,活潑開心;上海聯華公司「五子」標上五童子在玩捉迷藏遊戲,孩子們的天真無邪,活潑可愛,令之感動。還有幼童高舉雙球的標,那利益、民生、建記、怡和、巧明的胖仔投球的標,那怡和、開燧、利興、潘良等公司商號的童子玩五色球的標,運動已推及到對兒童的教化之中,盡如人意。那些「一團和氣」標,即四童在做蹴鞠遊戲,想起陸遊詩「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盡繁華。」兒童蕩鞦韆,翻高低槓,舉啞鈴、玩蹺蹺板,打羽毛球、打網球,下棋,放風箏、放氣球,蕩鞦韆,騎童車等等,表現兒童運動的早期火花琳琅滿目,別有天地,可戲稱這是火花表演的「運動會」。三井、文明洋行有標見一童子在圓月下彈月琴,建華公司標一童子在吹喇叭,還有三童吹喇叭的標,賞駿源等公司「牧童標」,似聽見牧童吹起的悠揚的笛音,還有那牡丹花中傳出的童子琴音,站好一排排的童子標,像正在舞臺上的表演者,還有兒童玩唱機的標,還有漢口楚勝公司的「舞童牌」標,兩女童翩翩起舞,這可是火花上的「音樂會」生花妙筆,曲盡其妙。兒童親近動物是天性,且見大中華等雙童騎兔標,大利公司兒童餵兔標,還有童子戲獅、騎馬、遛狗、玩猴、抱兔、飼鵝、馴鹿、鬥青蛙、放蜻蜓、牧鶴、逗烏龜、撲蝴蝶等標,五彩繽紛,顯現出稚童的天真本性,精彩至極,相映成趣。那雙童玩風車,挑魚燈的標,喜氣洋洋,寓意喜慶太平。

古代童子傳說故事的火花雖不多,但全是精品。上海大明火柴公司出有「百子牌」火花,傳說周文王有很多的兒子,等到路邊撿到雷震子的時候,他已經有九十九個兒子了,加上雷震子這個雷公嘴,正好一百個,所以說文王百子。被認為是祥瑞之兆,古代有許多「百子圖」流傳至今。益盛、莊玉波、玉榮社等有「孟宗進筍」標, 是說 三國時,孝子孟宗,小時喪了父親,家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羹,但冰天雪地,哪來竹筍呢?他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母親吃了竹筍,病就好了。那「打虎救父」標,說的是 , 晉朝有楊香孝子,跟著父親去田裡,突然一隻老虎把銜住父親。當時楊香手無寸鐵,還不顧自身的危險,躍上虎背,緊扼虎脖,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廣州巧明廠、興泰洋行、王象珍制、震記洋行、八尾磷寸工廠等一些「象耕鳥耘」火花,是二十四孝中的「孝感動天」故事,五帝之一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鬥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王位傳給他。日本商人秋津為推銷火柴產品,特以薛丁山幼年習武射雁為題材,設計成專用商標。彩色石印,繪畫工整,酷似我國年畫的風格。早期大利、大吉公司、建德洋行等就有「映月讀書」標,:南齊時的江泌家境貧窮,白天做鞋為生,晚上才能抽空學習。點不起燈,他就拿書登上屋頂,借著月光讀書。「司馬光砸缸」火花更惹人喜愛,《宋史》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其故事也家喻戶曉……

     「嬰戲圖」火花最精彩的當數吉祥畫題材。多版「五童四喜」標映入臉簾,只見一童子在香爐上舉起一巨盤,盤上立兩個雙喜字,兩邊各有兩童,歡心雀舞,上伸出濃鬱松枝,《四喜詩》曰:「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五童寓「五子登科」,長青不衰。那多版的「五兒圖」火花,一童高高舉起盤龍纓冠,四童相爭,同為「五子登科」,怡和「讀書為記」標五個男女童子在讀一本歷史書,是現代版的「五子登科」。有四童捧瓶,瓶中插三戟的標寓意「平升三級」。那多版「得寶」標,見一紅衣童子用鋤頭掘出許多金錢元寶珊瑚。還有「進寶」標,兩童子抬一大元寶,都有天降橫財,財源廣進的寓意。民生廠有標五童子圍著一方形魚缸釣魚,魚缸中有五條歡遊金魚,其寓「金玉滿堂,五子登科」。那鳥南號等「葫蘆為記」標,兩童系一大葫蘆,葫蘆上書「葫蘆出寶」,寓福祿滿堂,財源滾滾來。大益等廠的「花籃為記」標,有雙童獻牡丹花籃,有雙童獻百果籃,有執劍射果籃的標,根據花籃中的物象,則有著不同的吉祥寓意。那五童拉佛陀的標,展現了兒童調皮的天性,極富童趣,寓意多子多福,富貴無限。那些三個這男孩懷抱寶珠的標,則寓意「福壽三多」。那文明、怡和、清燧的「拱壽圖」標,一童子雙手捧桃獻老人,敬老愛老之情耀然紙上。那兩童子爭石榴的標,寓子孫得福。那童子煉丹圖的標,壽星伴童標,神光異彩,吉祥萬千。那些「童旗」標,一童子手挎一籃壽桃,有的舉龍旗,有的舉辛亥幾種旗幟,觀看萬年青,有桃園美景和太平盛世之寓。多種版式的同孚泰、三井洋行「歡天喜地、滿地金銀」標,圖見一童子彎腰撿拾滿地金錢,一童子舉雙手捕捉蝙蝠,真是福從天降,財由地生,吉瑞無限。那些早期琴童火花,圖見一隻碩大的月琴,月琴上繪「鵲登梅枝」圖,左右各有一枝盛開的梅花,和喜鵲,月琴上左右各攀一童子,也有兩隻月琴的火花,寓喜上梅枝,多子多福。那雙童子抬著一隻大壽桃的標,寓意子孫延綿,長壽無疆。那些童子騎立在魚龍身上的標,寓狀元得中,仕途順暢。和大、成記等「童子獅龍車」標,一童子手舉桂花站立在獅龍車之上,寓金榜題名「獨佔鰲頭」。那童子採葉標,寓意大業有成。還有那些神話的童子標,童子騎麒麟,寓意「麒麟送子」;「天使雞」標,小天使是西方的愛神,吹著喇叭,騎在公雞背上奔跑,寓意喜慶吉祥,真讓人開心品味;雲童標見雲童站在雲端向人間撒福呢。那些雙錢童子標,象徵著多子多福,生活美滿。那童子騎獅子的標,與宏志滿懷,高官厚祿。「四喜娃」、 「六喜娃」、 「五子十成圖」、 「五子日升」、「一團和氣圖」中華民俗年畫的「吉祥符」,也在火花上繽紛浪漫地展示。那金童玉女給大家拜年的標,表達了民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那在蓮花池嘻戲的童子標,構成了連年有餘的吉祥…….幼童火花濟濟一堂,兒童姿態多樣,栩栩如生,光彩奪目,動作誇張,畫面盡善盡美,熱鬧愉悅的氣氛,那「吉慶昇平」等吉祥寓意,讓我們深深喜愛,含飴嚼華,鍥而不捨,收藏而樂淘。

近期連結:

1、五彩鳳凰落花壇

2、花亦弘道探淵源

相關焦點

  • 《秋庭戲嬰圖》與《冬日嬰戲圖》是出自同一畫家嗎?
    畫名:《秋庭戲嬰圖》畫家:北宋-蘇漢臣 規格:197.5x108.7釐米題跋:庭院秋聲落棗紅,
  • 蘇漢臣和《秋庭嬰戲圖》
    《秋庭嬰戲圖》為宋代蘇漢臣的代表作之一,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作品描繪了秋天時節兩姐弟於庭院中遊戲玩樂的溫馨場面。
  • 嬰戲圖 —— 為何那麼讓人歡喜?
    從漢墓壁畫場景中偶然出現兒童形象,到宋代惟妙惟肖、主題鮮明的嬰戲圖,再到明清瓷器、玉雕、竹木牙雕等各類藝術品上的嬰戲圖形象,都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豐富的民 俗文化內涵。,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康熙款黃地綠彩嬰戲圖碗」正是此時摹古情懷的反映,雍正時期對此延續燒制,胎質釉彩畫工更遠勝前朝,令後世望塵莫及。
  • 《秋庭戲嬰圖》——圖看中國美術史(39)
    《秋庭戲嬰圖》是北宋蘇漢臣創作的的一幅絹本捲軸設色畫,該畫作原是故宮舊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秋庭戲嬰圖》以細膩的筆法,描繪兩個錦衣孩童在庭院玩著一種推棗磨的遊戲。因此在北宋末年,已出現了專畫嬰兒的高手,如擅畫「照盆孩兒」的劉宗道和人稱「杜孩兒」的杜姓畫家,特別是杜氏創繪的「戲嬰圖」,「畫院眾工,必轉求之,以應宮禁之需」(鄧椿《畫繼》)。因此,嬰戲一類的題材,在北宋末至南宋的畫院日臻暢行。北宋末、南宋初的畫院畫家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軸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畫中姐弟倆所玩的棗子是中國北方的作物,在當時的江南並不生產。
  • 看畫|馮娜 · 秋庭嬰戲圖
    唐宋時期嬰戲圖的技巧臻於成熟,不僅能看到孩童們在戶外玩耍的情形,還將社會風俗融於畫卷之中。宋代畫家蘇漢臣的一幅《秋庭嬰戲圖》,就是難得的宋時孩童玩樂的範本。「嬰戲圖」則是窺見其時孩童們玩樂的一個絕妙入口。
  • 【鑑賞】蘇漢臣《秋庭嬰戲圖》:淡淡花香惹人醉
    《秋庭嬰戲圖》為宋代蘇漢臣的代表作之一,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作品描繪了秋天時節兩姐弟於庭院中遊戲玩樂的溫馨場面。
  • 經典茶器:「百子圖開翠屏底」——膾炙人口的嬰戲題材
    中國很早已有繪畫嬰孩的傳統,到了唐宋時期技巧漸趨成熟,宋代更是嬰戲圖的黃金時期,使之成為中國繪畫中極受歡迎的畫類。聚寶龍手繪青花【百童碗】  南宋以後,文人畫發達,不再重視精描細繪的寫實工夫,畫家在描繪孩童時﹐不是將孩童畫得老氣橫秋,便是畫得身小而貌壯,少年老成,無法掌握兒童純稚的神韻﹐故以嬰戲畫知名的畫家銳減
  • 清康熙嬰戲圖四系大罐(壺改)
    清康熙嬰戲圖四系大罐(壺改)尺寸:高18.2釐米,口徑7.8釐米,足徑10.3釐米品相:口沿兩處極小凹坑,四系獸首均磨損露胎,壺流處磨平補洞,內壁4處雞爪紋>藏品說明:該件清康熙時期的嬰戲圖壺改四系罐,器型端莊,胎骨堅密,釉面亮青,青花發色清脆。
  • 蘇漢臣 《秋庭嬰戲圖》—— 著色鮮潤、體度如生
    【名稱】秋庭戲嬰圖【年代】宋代【文物原屬】故宮舊藏【文物現狀】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縱:
  • 名畫賞析|《秋庭戲嬰圖》 北宋 蘇漢臣(內含超高清下載)
    作品名:秋庭戲嬰圖   藝術家:蘇漢臣
  • 王中旭 | 戲嬰、民俗與晚明佛教信仰——陳洪綬《童子禮佛圖》研究
    1981年徐邦達編《中國繪畫史圖錄》稱該圖為《戲嬰圖》,認為「洪綬畫中年方闊之筆頗多,後來轉入圓細,此是較晚年的作品」[5]。2003年揚之水《從〈孩兒詩〉到百子圖》[9]詳細梳理了戲嬰圖的演變脈絡,稱該圖為《戲嬰圖》,認為「童子禮佛此際已是嬰戲圖的表現程式之一」。另在2019年故宮博物院「萬紫千紅——中國古代花木題材文物特展」論證會上,有專家提出該畫中童子露臀是對佛教不敬,有反諷意味,此說法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筆者對該圖最初始的興趣在於,該圖的性質究竟是戲嬰圖還是佛畫?是否有對佛教不敬或反諷?
  • ​精誠所至2020秋 | 皇六子永瑢《嬰戲圖》手卷賞析
    永瑢《嬰戲圖》手卷局部三永瑢《嬰戲圖》手卷局部五永瑢《嬰戲圖》手卷局部六永瑢《嬰戲圖》手卷局部七永瑢《嬰戲圖》手卷題跋、鑑藏印永瑢《嬰戲圖》手卷鑑藏印永瑢貴為乾隆寶愛親子,平生繪畫甚少,中國古代書畫七人鑑定小組所見亦僅十餘件,平素非皇戚貴族不可得其畫。
  • 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之元末明初絹本設色嬰戲圖軸
    圖片為高清圖,可放大觀看絹本所畫為一皇家花園內,22名幼童正在嬉戲,有的騎著木馬(木馬有考證為中國發明),有的則在玩石質滑梯。嬰戲圖是宋代畫院中比較流行的創作主題。文物信息:名稱:元末明初絹本設色嬰戲圖軸作者:佚名朝代:元末(公元1271-1368年)明初(公元1368-1644年)時間:公元13世紀晚期-15世紀材質:雲錦條屏
  • 古代嬰戲題材繪畫文化內涵:中國傳統社會習俗
    在繼承傳統人物畫技法和藝術成就的同時,中國古代嬰戲題材繪畫也表現出更為豐富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代嬰戲題材繪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下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社會習俗一直是中華燦爛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美術研究|娛樂、驅邪與佑子:宋金嬰戲圖中的傀儡圖像及含義探析
    圖15 《傀儡嬰戲圖》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傀儡嬰戲圖》主角為神,《骷髏幻戲圖》則是一個以鬼為主角的傀儡戲表演。畫中小骷髏是鬼怪無疑,鬼怪相貌醜陋恐怖,故能驚嚇鬼魅。在嬰戲圖中,多見「嬰戲+」的元素組合。
  • 定窯嬰戲 · 磨喝樂
    這幅畫是 宋代蘇漢臣的《戲嬰灌佛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畫中的嬰孩模仿佛教信徒的模樣,一個手持帶蓮花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陶製佛像(也可能是其它材質,暫且理解為陶製),一個模仿大人為佛像洗浴塵埃也就是佛教裡所說的浴佛,或灌佛。一個採摘了背景裡的月季花放在花盆裡,準備作為供養佛的插花。一個跪在禮佛的墊子上,雙手合實,作拜佛的模樣。
  • 嫌棄《天之驕女》連體嬰畫面粗糙 原PO慘被眾人炮轟
    獨/嫌《天之驕女》連體嬰畫面粗糙 原PO慘被眾人炮轟 (圖 / 三立提供) 新八點檔《天之驕女》主打連體嬰姊妹的故事,也是臺劇第一個開創拍攝連體嬰題材的戲劇,播出後討論不斷,有網友卻在Dcard上發文表示「天之驕女連體嬰有夠粗糙」,不料得不到其他網友的認同,還慘被炮轟。
  • 臺灣首對成功分割連體嬰哥哥過世 享年42歲(圖)
    臺灣首對成功分割連體嬰哥哥過世 享年42歲(圖) 2019-02-01 14:29:1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盛君首演《詭嬰吉咪》 網友盛讚新人也能撐起戲
    舉報 3D《詭嬰吉咪
  • 《驕女》連體嬰妹被放棄 曾智希入戲爆哭:惡夢成真了
    ▲林萱瑜(右)、曾智希演連體嬰仁美、仁芯 。(圖/翻攝曾智希臉書)連體嬰姊妹從劇情一開播就是焦點,姊姊仁美(林萱瑜 飾)談戀愛,終於體悟到現實殘酷,忍痛放棄愛人,選擇跟妹妹仁芯一輩子在一起,但一場車禍終於讓分割成為勢在必行手術,但也面臨到二擇一困難,養父最後選擇姊姊,仁芯在昏迷狀態聽到家人的決定,難過流下眼淚,「我想要活!我不想死!爸媽你們不要放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