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嬰戲 · 磨喝樂

2021-02-13 定窯團隊

  各位師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來為大家分享宋金時期定窯兒童玩具。主要是講定窯和磨喝樂文化的關係。

   這幅畫是 宋代蘇漢臣的《戲嬰灌佛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畫中的嬰孩模仿佛教信徒的模樣,一個手持帶蓮花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陶製佛像(也可能是其它材質,暫且理解為陶製),一個模仿大人為佛像洗浴塵埃也就是佛教裡所說的浴佛,或灌佛。一個採摘了背景裡的月季花放在花盆裡,準備作為供養佛的插花。一個跪在禮佛的墊子上,雙手合實,作拜佛的模樣。這幅畫,將成人嚴肅的宗教儀式變為有趣的遊戲。非常的生動可愛。畫面中,這位年幼的佛祖陶塑,是磨喝樂泥塑中的太子佛,農曆四月初八為太子佛降生之日。後來這一天演化為浴佛節。相傳佛祖出生不久即能說話,踏步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吾獨尊。太子佛長大後,修成了佛教裡的佛祖釋迦牟尼,他的兒子被漢化的稱之為磨喝樂,後來,磨喝樂演變成了宋代所有模印類瓷塑,陶塑的代名詞,不再只局限於磨喝樂自身。題材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儒家,釋家,道家人物,和各種瓷製陶製類兒童玩具。

這幾件是常州博物館藏的宋代磨喝樂造型。

  "磨喝樂」是梵文音譯,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兒子,也是其十大弟子之一,佛教天龍八部之一,傳入中國以後經過一番漢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為可愛兒童形象,成為「七夕」節供奉牛郎、織女的一種土泥偶人。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兩宋時期,每年的七夕節,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這幅畫是宋代劉宗古的《瑤臺步月圖》。其中一位衣著講究,儀態脫俗的侍女,手中捧著的應該就是準備供奉的磨喝樂。

    中國是節日文化豐富的國家,有文化內涵的節日豐富多彩,農曆七月七日的「七夕」節就是其中之一。宋代的七夕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也是一年中風俗最盛、活動形式最為豐富的一個節日。「七夕」也稱「乞巧」,相傳是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的日子,此「乞巧」活動有向織女乞取智巧之意。織女是巧星,傳統女性的偶像。所以每到七夕,姑娘們都要做各種奇巧小玩藝,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祈禱之後,姑娘們還會互相贈送小工藝品,送上美好祝福。關於牛郎和織女的傳說,相傳已久。

《詩經·小雅·大東》從天文星卜上對天河中牽牛、織女兩星就有較為寫實的描述:「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此記載應是「七夕」神話傳說的雛形。自春秋戰國開始,牛郎和織女兩星宿的傳說逐漸受儒家倫理和詩教的雙重影響,到漢代已演化成為神話,並附會鵲橋相會的情節。南北朝時期,這一傳說的結構、情節不斷豐富和完善,進一步迎合了民眾的主觀意願,最終演繹成悽婉、動人的神話故事。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節應緣起於該神話故事,其風俗習慣也與此文化內涵相關。中國古代群體的信仰觀認為,神化中的織女是仙界的巧婦,這種能織出天界錦繡的女工,應是世間女子追求並嚮往的,於是,與此風俗相關的「乞巧」活動應運而生。

東晉的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記載「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可見此習俗漢代已有之。又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磨喝樂的兒童偶像崇拜在唐代已有,如流行蠟制的「磨喝樂」——化生,是祈願婦女「宜男」的祈禱品。

元代僧人圓至注引《唐歲時記事》:「七夕俗以蠟作嬰兒形,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宜子之祥,謂之化生。」

   可見唐代的化生是用蠟做成的兒童形象。材質和稱呼有別與宋代,但其吉祥美好的願望寄託與宋代時期的大體類似,都為宜男多子的寓意。

    宋代人們不僅把磨喝樂作為供奉賞玩的偶像,為增加「七夕」時「乞巧」的娛樂性,還讓孩童效仿磨喝樂的造型並遊戲,進而成為一種節令性的時尚。

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載:「市井兒童,手執新荷葉,效摩目侯 羅之狀。」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有更為寫實的描述:「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兒童輩特地新妝、兢誇鮮麗。」

如這件宋代晚期金代早期的定窯印花嬰戲洞石花卉紋盤作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畫面中的兩個兒童就是在效仿磨喝樂的情景。

   自佛教東漸後,磨喝樂神在文化傳播中長期受中國文化的薰染,歷經漢唐其內涵的文化和外在的造型形態都逐漸與本土的民俗民風相融合,到宋代已成為民眾喜聞樂見且家喻戶曉的崇拜偶像。大詩人陸遊也不能免俗,他在年老時的筆記《老學庵筆記》裡還回憶起自家曾舊藏一對臥姿的泥孩兒,「態度無窮」,戰亂時不慎丟失的憾事。

   磨喝樂作為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不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定窯中出現了很多瓷娃娃枕和嬰兒手執荷葉的枕頭,也都與磨喝樂的文化有關。

北宋  定窯白釉執蓮孩兒枕  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金  定窯白釉孩兒枕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金  定窯白釉剔牡丹紋執蓮孩兒枕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北宋  定窯白釉執蓮孩兒枕  瑞士玫茵堂藏

北宋  定窯白釉執蓮孩兒枕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藏

  羅睺羅,亦譯羅護羅、羅怙羅、意譯「覆障」、「障月」、「執月」,其名因他在母腹7年而得。為釋迦牟尼在俗時夫人耶輸陀羅所生。15歲出家,為佛教有沙彌之始。謂其「不毀禁戒,誦讀不懈」,密行超人,稱為「密行第一」。兒童這一概念古今含義有所不同,今天的兒童一般是指十二歲以下的孩子,年齡範圍較小。而古時未成年的人,男子未冠,二十歲以下。女子未笈,十五歲以下。都可稱為兒童,年齡範圍較大。磨合樂15歲出家,在古代看來,仍是兒童範圍,所以,起初,他既是佛的化身,也是童子的化身。它集中了人們所理想的優美和智慧的想像,端正細膩、嗔眉笑眼、鬥巧爭奇、引得人愛。就此推想磨喝樂童子的化身,更像世俗生活中的兒童,更能直接喚起人們對乞巧和宜男願望的嚮往。另外,佛教文化中有「鹿母生蓮」的傳說,也和執蓮童子形象有關。根據《雜寶藏經》記載,鹿女(後成為梵豫國王第二夫人)所經之路,必出現蓮花。她為國王生下一朵蓮花後,每一片蓮花中化生出一個童子,共五百個,長大後個個成為相貌清秀的大力士。關於定窯和蓮花化生的關係,我會在下一節為大家分享。

    有了「鹿母夫人生蓮」和「磨喝樂」的佛教傳說後,蓮花成為多子的象徵(蓮和連諧音,寓意:連生貴子),也是佛教寺院供奉的清淨、聖潔、吉祥之物。到宋代,人們不僅把持蓮童子作為「七夕」節的供奉偶象,還用玉、陶、木、泥等材料製作執蓮童子,作為吉祥禮物贈與家人,討喜及賞玩。

這幾件館藏的宋代玉器,都為童子執蓮的題材,也都與磨喝樂的文化形象有關。

   隨著社會信仰的變遷,「磨喝樂」的題材和內容都發生了相應變化,不再局限於磨喝樂佛童子像的單一表現方式,儒釋道及民間諸神的造像在陶塑瓷塑中均有體現。「磨喝樂」已不再作為單純的偶像崇拜,而逐漸演化成為兼有娛樂遊戲和啟蒙教育的模印玩具。七夕節製作、售賣、供奉「磨喝樂」發展成為一項大家喜聞樂見的節日習俗。

    現在看來,磨喝樂的一部分性質,就如同我們現在給孩子們買的看圖識字的小書,或卡片性質類似。只是當時是通過泥塑反應的文化信息,讓兒童們認知人物特徵和文化背景。是非常直觀高效的啟蒙學習方法之一。

  「磨喝樂」其物雖小,但其中包含的大量社會生活信息,涉及宗教信仰、冠服髮式、兒童遊戲、古代玩具等,是研究和觀察宋金時期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材料。

以上都為定窯團隊藏宋金時期定窯的磨喝樂造型。

  另外,定窯娃娃型枕頭的數量之多,也見證了磨喝樂文化在宋金時期的影響之深遠。

以上八個標本,為定窯娃娃執荷葉枕中間的部分(定窯團隊藏)。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對磨喝樂的風俗與功能做進一步的總結:磨喝樂的演化是佛教與中國本土民俗文化相融合的結果,其民俗功能,一是用於「七夕」乞巧;二是「宜男」,有多子多福,祈佑吉祥安樂圓滿之意。它獨特的,有意味的造型是宋人精神信仰、和審美取向的顯現。宋金以後的童子執蓮或戲蓮的造型,應與唐宋時期的磨喝樂造型有較深的淵源關係,至今這種相類似的童子造型,仍隨處可見,如「蓮生貴子」等。總之,磨喝樂崇拜對中國民俗文化和生殖文化的影響是明顯的,宋代的磨喝樂等宗教器物,為宗教的傳播起著重要的傳媒作用,而磨喝樂所附會的傳說,也為其民俗的形成與相關民俗器具的發展創造了契機。傳播是文化發展的動力,一種文化的傳播,必須適應本土的文化習俗,並附會一定的民風民俗,方能生存與發展,磨喝樂佛的本土化演變過程,很好的詮釋了這個道理。

  

  --END--

相關焦點

  • 古代兒童經常模仿的磨喝樂是啥?磨喝樂與持蓮童子的關係是這樣的
    男童手持蓮花有時候我們叫「嬰戲圖」,有時候叫「持蓮童子」或者「持荷童子」、「化生童子」等等,名字非常多。童子與蓮花、蓮葉為何會聯繫在一起,而且經常出現於同一個畫面之中呢?我們從不同的名字之中去仔細尋找。
  • 董達峰 我愛磨喝樂
    於是,我也就最終有了今天開「磨喝樂」文化博物館的可能,上萬個「磨喝樂」也就全都我的私藏寶貝。「磨喝樂」是我國宋元時期祭祀所用的「小塑土偶」,一如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裡所云:「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值數千者,禁中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
  • 【悅讀】董達峰:我愛磨喝樂 || 朗讀:無痕
    於是,我也就最終有了今天開「磨喝樂」文化博物館的可能,上萬個「磨喝樂」也就全都我的私藏寶貝。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指導本文作者的磨喝樂布展「磨喝樂」是我國宋元時期祭祀所用的「小塑土偶」,一如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裡所云:「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
  • 嬰戲圖 —— 為何那麼讓人歡喜?
    從漢墓壁畫場景中偶然出現兒童形象,到宋代惟妙惟肖、主題鮮明的嬰戲圖,再到明清瓷器、玉雕、竹木牙雕等各類藝術品上的嬰戲圖形象,都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豐富的民 俗文化內涵。宋 蘇漢臣 嬰戲圖蘇漢臣的《秋亭嬰戲圖》就以極寫 實的手法,描繪了一對玩傳統玩具「推棗磨」的姐弟,他們神情專注陶醉、衣著描繪精細,庭院花卉巨石相映成趣,形成了栩栩如生又典雅精緻的童趣繪畫
  • 《秋庭戲嬰圖》與《冬日嬰戲圖》是出自同一畫家嗎?
    拾來旋轉戲兒童。畫名:《冬日嬰戲圖》畫家:宋-佚名規格:196.2x107.1釐米鈐印:清內府諸鑑藏璽收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北宋-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點開下圖,進入小程序!宋-佚名 《冬日嬰戲圖》點開下圖,進入小程序!
  • 蘇漢臣和《秋庭嬰戲圖》
    畫面的主角是兩小孩,一穿白衣,一著紅衫,正聚精會神地撥弄著圓凳上的棗磨,似乎早已忘記自己身處靜美的秋庭。棗磨為秋天的節令玩具,需取鮮棗三枚、細竹篾一根,將一棗橫切去半,露出堅硬的棗核,再用三隻竹籤將其鼎足而立;細長的竹篾兩端各安紅棗一枚並置於棗核上,輕輕一撥,旋轉不已,形似二人推磨,故而得名。據臺北故宮李霖燦考證,這種遊戲在民國時期還流行於北方地區。
  • 看畫|馮娜 · 秋庭嬰戲圖
    唐宋時期嬰戲圖的技巧臻於成熟,不僅能看到孩童們在戶外玩耍的情形,還將社會風俗融於畫卷之中。宋代畫家蘇漢臣的一幅《秋庭嬰戲圖》,就是難得的宋時孩童玩樂的範本。唐宋時期嬰戲圖的技巧臻於成熟,不僅能看到孩童們在戶外玩耍的情形,還將社會風俗融於畫卷之中。宋朝可以說是嬰戲圖的「黃金時期」。北宋末年的劉宗道與杜孩兒因擅嬰戲圖而名噪一時,只可惜沒有作品流傳於後世。不過另一位畫仕女、兒童皆有成就的畫家蘇漢臣卻給我們留下了難得的宋時孩童玩樂的範本。 《秋庭嬰戲圖》是蘇漢臣嬰戲圖中極有價值的一幅。
  • 《秋庭戲嬰圖》——圖看中國美術史(39)
    《秋庭戲嬰圖》是北宋蘇漢臣創作的的一幅絹本捲軸設色畫,該畫作原是故宮舊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秋庭戲嬰圖》以細膩的筆法,描繪兩個錦衣孩童在庭院玩著一種推棗磨的遊戲。因此在北宋末年,已出現了專畫嬰兒的高手,如擅畫「照盆孩兒」的劉宗道和人稱「杜孩兒」的杜姓畫家,特別是杜氏創繪的「戲嬰圖」,「畫院眾工,必轉求之,以應宮禁之需」(鄧椿《畫繼》)。因此,嬰戲一類的題材,在北宋末至南宋的畫院日臻暢行。北宋末、南宋初的畫院畫家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軸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畫中姐弟倆所玩的棗子是中國北方的作物,在當時的江南並不生產。
  • 【鑑賞】蘇漢臣《秋庭嬰戲圖》:淡淡花香惹人醉
    畫面的主角是兩小孩,一穿白衣,一著紅衫,正聚精會神地撥弄著圓凳上的棗磨,似乎早已忘記自己身處靜美的秋庭。棗磨為秋天的節令玩具,需取鮮棗三枚、細竹篾一根,將一棗橫切去半,露出堅硬的棗核,再用三隻竹籤將其鼎足而立;細長的竹篾兩端各安紅棗一枚並置於棗核上,輕輕一撥,旋轉不已,形似二人推磨,故而得名。據臺北故宮李霖燦考證,這種遊戲在民國時期還流行於北方地區。
  • 美術研究|娛樂、驅邪與佑子:宋金嬰戲圖中的傀儡圖像及含義探析
    左上角兒童肩扛一尖刀,右邊兒童肩載荷葉,左下角兒童趴坐地上,右手持一杖頭傀儡,傀儡著黃色小衫,兩臂張開,地上有一推棗磨(圖9)。推棗磨是宋代嬰戲圖中常見的遊戲。[43]宋人對子嗣的渴望強於之前的任何時代,當時祈子風尚盛行,七夕節,人們會在乞巧的時候供奉一種叫摩睺羅的小兒偶像,「七夕前三五日……又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44]。「七夕節物,多尚果食、茜雞。及泥孩兒號『摩睺羅』,有極精巧,飾以金珠者,其直不貲。……小兒女多衣荷葉半臂,手持荷葉,效顰摩睺羅。」
  • 唐代定窯茶入
    我們今天來談談唐代定窯的白釉「茶入」,國人叫它「小茶罐」,但是這種唐代定窯的器物沒緣傳入日本,因為初入日本的大多是宋代遣唐使、僧侶們帶回去的器物,那個年代的唐代定窯茶罐已經是極為罕見了,加之當時流行黑釉,所以日本人沒有緣分見到這些珍貴的器物。
  • 名畫賞析|《秋庭戲嬰圖》 北宋 蘇漢臣(內含超高清下載)
    到了隋唐,專門以表現兒童生活為題材的繪畫-這時的「嬰戲圖還並未成熟,並最終成為獨立畫材。在宋代以後,嬰戲圖走向了成熟,並出現了大量以以兒時玩樂情景為題材的作品而蘇漢臣所繪的《秋庭戲嬰圖》便是這類題材作品中的佼佼者。
  • 蘇漢臣 《秋庭嬰戲圖》—— 著色鮮潤、體度如生
    「秋庭戲嬰圖」以細膩的筆法,描繪兩個錦衣孩童在庭院玩著一種推棗磨11的遊戲。        在宋代,擅作嬰戲題材的畫家已有相當的人數,如勾龍爽、劉宗道、杜孩兒、蘇漢臣、徐世榮等。其中以蘇漢臣最為著名,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最多,以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秋庭嬰戲圖》最引人觀注。
  • 344、定窯與高麗青瓷的比較研究
    定窯刻花始於中唐簡單的蓮瓣紋,至五代定窯的刻花風格技法主要是受越窯和耀州窯影響,採用偏刀深刻,刀法犀利,具有淺浮雕效果,紋飾以蓮瓣紋和大朵的纏枝花卉為主。定窯劃花晚唐少量出現,以盤碗類居多,圖案簡單,刻工稚嫩,可知尚處初級階段。五代時定窯劃花明顯受到行雲流水般越窯劃花的影響,其靈活的手法,自然纖巧的線條,誕生了無數精良之作,成為定窯主要裝飾方法之一。
  • 「嬰戲圖」花美吉祥
    「嬰戲圖「名為「嬰」,實際是「孩」,畫面上的兒童或玩耍,或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早期「嬰戲圖」火花是一大專題,它容括「嬰戲」和「戲嬰」兩種情形,「嬰戲」是描繪兒童自己玩耍的情景,「戲嬰」則是成人逗引兒童的題材。
  • 承北啟南——定窯白瓷
    承北啟南——定窯白瓷定窯瓷是中國古代白瓷大成者。早在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陶器,原始青瓷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時期,最早被稱為白瓷的是北齊範粹墓出土的7件瓷器,但其釉色青黃,也有人認為不能算作真正的白瓷。
  • 一隻定窯大碗2785萬:香港佳士得一波瓷器成交價來了
    在這一專場拍賣中,最惹人矚目的拍品為威廉·克裡夫利·亞歷山大(William Cleverly Alexander)舊藏的,《北宋晚期/金早期,定窯刻蓮紋大盌》,此件北宋晚期/金早期定窯刻蓮紋大盌即是亞歷山大紳士傳給女兒,並由女兒的名義出版在前述1923年重要中國陶瓷文獻之中。
  • 宋代定窯醬釉梅瓶
    這是忻州九源古陶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宋代定窯醬釉梅瓶。定窯醬釉,也稱紫定,在宋代定窯瓷器中也屬稀有品種,更顯珍貴。造型飽滿端莊,當屬上乘之作。這件紫定梅瓶以柔和均稱的瓶體給人一種簡單的孤線美,充分體現了小口梅瓶的挺拔秀麗。這種素雅清逸的瓷器風格是宋代瓷器崇尚簡約的典型代表。
  • 定窯中最珍貴的瓷器是「花瓷」
    說起定窯,我們都知道它是北方白釉瓷器的代表,在北宋時期曾作為貢瓷供宮廷使用,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始與唐,盛與宋,頹於金。其實在定窯中最為珍貴的瓷器並不是白釉瓷器,而是定窯「花瓷」。定窯醬釉盤定窯花瓷是指定窯的黑釉、醬釉和綠釉等瓷器。又被稱為「黑定」「紫定」「綠定」。紫色和黑色釉的稱為醬定。另有高窯溫燒制的金黃偏紅的釉色的,稱之為金定,極為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