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度陳倉出自兵法三十六計中的敵戰計第二計,原文是「示之以動,利其靜而有主,益動而巽。」指正面佯動用以迷惑敵人,而從側面乘虛而入,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琅琊榜》中,梅長蘇就是充分利用了暗度陳倉之計,才巧妙地幫助靖王奪得皇位。
暗度陳倉一計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即楚漢戰爭時期,項羽兵力強於劉邦,為避其鋒芒,同時也為安項羽之心,劉邦聽從張良的計策,從關中撤回漢中時,燒毀棧道,顯示自己此生不再入關中。後楚漢戰爭爆發,劉邦拜韓信為將軍,一面命士兵修復棧道,佯裝從棧道出兵入關中,一面讓劉邦率主力暗中抄小路奪取陳倉,進而攻入鹹陽,佔領關中,取得先機,為日後消滅項羽打好基礎,這是該計名字由來。
暗度陳倉是古今兵家常用的奇計,奇在「示之以動」,即明修棧道,這是此計得以成功的關鍵點,所謂奇出於正,無正不能出奇,明修棧道不能誘敵以深,暗渡陳倉必將徒勞無功。
明修棧道不是只做表面文章,而是要切實讓敵人信以為真,因此明修棧道要把握火候,既不能用之不及,也不能施之過度,否則不能達到預期誘敵效果。
明修棧道要思路清晰,關鍵弄清楚三個要點:什麼時候修?修在哪兒?修到什麼程度?弄清楚這三個要點,才能一擊中的,達到誘敵效果。
回到《琅琊榜》中,看看梅長蘇是如何修棧道的。首先,梅長蘇選擇梅嶺案後13年這個節點,在這13年中梅長蘇一方面積聚實力,擴大江左盟的勢力和江湖影響,闖出自己的牌子,另外等待時機。此時梁帝扶持譽王牽制太子,太子與譽王兩方勢力旗鼓相當,針鋒相對,展開了持久戰。此時正是雙方急需人才的時候,選擇這個時候進入實屬最佳時機。
其次,在把站到修在哪兒問題上。梅長蘇的選擇對象無非就是太子或是譽王。相比之下,太子實力略強於譽王。另外,謝玉是太子的左膀右臂,太子對其十分信賴,倘依附太子必將被謝玉猜忌,後續計策無法施展。譽王處於劣勢,且急於爭奪皇位,因此求賢若渴。梅長蘇果斷選擇譽王,則棧道就此奠基。
接下來就是把棧道修到什麼程度的問題了。對於譽王的求賢誠意,梅長蘇表現的既不能太冷淡,也不能太過熱情。太冷淡就會讓譽王失去耐心,太熱情就會讓譽王發現破綻。梅長蘇此時採取饑渴營銷的方法,以逸待勞。表面上與世無爭,對譽王若即若離,吊足了譽王的胃口,但在關鍵時刻為譽王出謀劃策,讓譽王對其信賴有加。在這個遠近程度上梅長蘇把握的相當好。
正是由於梅長蘇把棧道修的恰如其分,讓譽王乃至天下人都深信不疑,為接下來暗度陳倉,輔佐靖王成功上位提供了保障。當然在《琅琊榜》整部劇中,梅長蘇絕不僅僅只是使用了這一計,至於三十六計中的其他計策,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