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不可及》這個片名顯得有些冷漠,卻不緊不慢的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簡單而溫情的故事(並且是改編取材於真實事件):一位「不良」看護與一位富有的病號之間感人的友誼。
2011年,這部電影在法國上映之後,曾連續保持十周的票房冠軍,口碑與票房齊收,吸引了超過1900萬人觀看(法國人口的三分之一!),成為法國票房冠軍,也成為了很多人的「年度最佳」電影。
在豆瓣高達33.7萬人的評價中,達到9.1分
網友的評論充滿了感動:
毫不基情的友情片!
其實是一份無甚驚喜的敘事和感動。
看完一直在思考打四星還是五星,衝動之下還是給了這部電影最高的評價。因為它就像收到的一封私人的小詩,有些粗劣的文筆,卻浸潤著滿滿的深情,字裡行間訴說著,我曾如此信任依賴的你。 它說的是友情,是剛開始或多或少的某種吸引,到後來的淚和笑,到慢慢的熟悉、理解、信任...
打開彈幕都是滿屏的二刷、三刷,甚至五刷…
希望讓人生存!看的非常溫暖感動,雖然沒掉淚,但絕對是部好片。感謝!
好感人啊,跨越階級,金錢,膚色與地位的友情,很純粹很可貴
這部電影是看過打上經典必看標籤電影中最喜歡的一部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腐女,入腐那麼多年,已經到了見什麼都能yy一下的地步了,但這部劇,真的不想yy,感人,那麼好的朋友情,或者已經超出了朋友到了知己的地步,我突然就不是很想去破壞它了,就讓他們那麼美好下去吧!(或許對他們來說,就是那種,我離開啦,但我希望你幸福,那樣的感覺吧!)
這部電影沒有視覺特技,沒有浪漫、煽情的橋段,而是在兩個人交往的細節中,自然流淌出他們的默契和情感依賴。兩個人都在對方身上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
富翁菲利普,家世顯赫,一直都過著貴族生活,卻因為一次跳傘事故導致高位截癱,脖子以下都沒有知覺,人生一下子跌入了谷底。
無所事事的小混混德瑞斯,曾因偷竊罪入獄,剛刑滿釋放,生活在一個寄養家庭裡,靠救濟金過活。
看似生活在兩個不同階層,一黑一白,一老一少,毫不相干的兩個人,卻又因為機緣巧合的遇見,顛覆了彼此的人生。
生活不能自理的菲利普需要招一個全職陪護,來面試的人不乏具備豐富經驗的專業護工,但他們無一例外地都把菲利普看做一個需要照顧的殘疾人。
而德瑞斯不同,他來面試只是為了收集三個拒絕工作聘用的籤名,好拿去跟政府領取救濟金,甚至還打趣了菲利普。
在德瑞斯的眼中,菲利普就像一個普通的有錢人一樣,自持有一些高雅的愛好就看不起底層社會的人,自以為是。
卻唯獨沒有看到殘疾人的影子,菲利普認為這才是自己需要的尊重,錄用了他。
之後兩個人開始了從互相不理解到成為彼此靈魂伴侶的歷程。
菲利浦無法理解一個人竟然靠著政府救助生活,難道不會感到羞愧嗎?
同樣,德瑞斯也無法理解遭遇這麼大的打擊後,前後的生活如此迥異,怎麼有勇氣繼續堅持下去,如果是自己早就自殺了。
就在這樣的狀態下,開始了兩個人的日常,並在其中互相了解,不再以自己的價值觀去束縛別人,包容並體諒彼此的難處。
黑人青年有自己的生活圈,打小的教育和生活環境讓他養成了底層人士的品味和習慣。黑人們之間有著圈子裡獨有的交流方式,他們打著自己才懂的招呼,聽著熟悉的音樂,講著粗俗的笑話,這是屬於黑人階層的生活。不是他們孤立自己,而是有著良好素養的白人打心底裡抗拒這樣的人;另一邊,一位十分富有的殘疾人,享受著高雅的生活,雖然身體殘疾,但是他的財富卻足以讓每一個人對他保持尊敬。
圈子:
浴缸:
用餐:
當兩個身份地位如天地之隔的人碰到一起,誰又能想到偏偏是這兩個人擦出了火花呢?
因為兩位主角雖有天壤之別,卻有著致命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沒有感受到平等的愛。
雖然是在共同的黑人圈子,但那只是意味著有著相似的生活習慣,對於感受到來自圈子裡的愛,也是一種奢求。就像被趕出家後的德瑞斯,雖然身處黑人堆裡,卻依舊十分迷茫和抽離。而那位殘疾富翁呢?隨時隨地享受到頂級的待遇,享受到精心的呵護和照顧,可是誰又不是在施捨著自己的同情來換取高昂的報酬呢?
在偉大的愛中間,需要隔著千山萬水,要隔著各種不平等,這不是上帝在創造人類的時候想要看到的,也不是嚮往自由平等的追求浪漫的法國人想看到的,於是導演奧利維·那卡什才設計兩個沒有收到平等待遇的二人相遇。
其實二人也並沒有如何的高尚。
德瑞斯一點也沒有因為菲利普的身體情況而對他產生特別的尊重,反而會拿他的殘疾開玩笑。而恰恰是這一點,才是菲利普選中他的原因。可以說德瑞斯的腦子裡根本沒有「平等」、「尊重」這根弦,所以才會像對待任何人一樣對待菲利普,所以才會在他面前把自己的性格趣味暴露無遺。腦子裡根本沒有地位、健康、年齡這一切能夠造成不平等起源的差異概念,才會真正做到平等。
而菲利普,他真的一點都不對德瑞斯持有成見嗎?我們也看到,在面試的時候他對德瑞斯言語中的粗俗有些皺眉頭;在德瑞斯的弟弟找上門來後,對他說應該管教管教,但像他自己說的,他現在的狀況不允許他對德瑞斯曾經的種種劣跡進行過多的考慮,因為他急切與需要一個能和他平等交流的人了,而這種平等必須是雙方的平等,如果菲利普心底裡歧視德瑞斯,他本人仍然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體會到真正的愛。
德瑞斯會把病人抱到副駕駛位置坐定,哪怕那樣會使他的安全缺乏保障,他會問病人關於性慾的問題,哪怕他自己也知道病人的身體狀況如何,這一切源於看護在與病人相處時是出於一種平等的人與人的狀態,像朋友一樣的相處,沒有過多的考慮他的身體狀況,給了他一個做正常人的機會,而這正是病人苛求的。
電影最贊的是兩位男演員的表演
德瑞斯拿剛燒開的熱水做實驗…看著都燙……
一邊看美女助理一邊餵食物…這直勾勾的眼神,演技不要太好(這部電影兩個主角都拿到了影帝)
德瑞斯跟著菲利普體驗有錢人的生活,賞畫、聽音樂會,受到薰陶,也慢慢改變了自己為人處世的方式。
比如,德瑞斯從一開始只知道用暴力解決問題,到後來學會用更好的交流去面對難題。
因為跟HR談論藝術,受其賞識,獲得了一份正經的工作
影片後半段德瑞斯的離開和幫助菲利普尋找真愛,更是深深地擊中了觀眾的淚點。
在《觸不可及》的原著《第二次呼吸》中,作者解釋說intouchables意為碰不得的人。一個屬於社會邊緣人群,是頹廢墮落的爛仔;一個因為殘疾而喪失感知功能,在心靈上築起高牆。兩個都是碰不得的人,都是孤獨的人。《觸不可及》這部電影傳達了一個主題:在這些碰不得的人中,恰恰有能讓你靈魂共振的那一個。這樣的人,可能有且只有一個。只有穿過高牆,走進他的世界,你才能找到他。而能找到他,就是一種最大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