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建築材料不同,建造起來的房子結構、樣式、風格亦不一樣。在皖西山區,以前,村民們有的用木材做房屋,有的把泥巴打壘成房子居住,如今,當地人用鋼筋混凝土建起高樓,隨著時代變遷,山村的房子也在改變。圖為山村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屋與高樓形成鮮明對比。
先看看山村的土磚屋,這些土磚屋砌牆沒有用一塊磚,而是直接把泥巴打壘起來的,村民們稱其為「築牆」,做這樣的房屋需要一定的技術,首先要把屋基夯實,有的人家會在砌牆位置的地面上鋪一層石頭,用這種方式防雨防潮。圖為山村用泥巴打壘起來的房子。
再把泥巴挑到屋基上。「築牆」的泥巴要經過精心挑選,不能夾帶石頭,由於挑泥巴和「築牆」是同時進行的,所以,挑泥巴的人手要特別充足,一般做這樣的房屋挑泥巴的人手在十人及以上。
然後是裝模、打壘工作,工序都十分複雜。裝模是先在屋基上兩長兩短的木板扎一個大長方形盒子,長度以長木板為準,寬度則是牆壁的厚度,一般在一尺左右。接下來便是把泥巴倒進這個長方形盒子裡用錘子進行打壘。「打壘亦是一項力氣活,一天幹下來腰酸背痛。」村裡一位曾幹過築牆活兒的老人說。
大長方形盒子裡的泥巴打壘結實後,再拆除模板,用兩長一短接著打壘起來的牆壁向前依次進行。就這樣,一圈打下來後,前面的牆壁晾乾了表皮,可以繼續在上面加模板打壘。村民介紹說,一天可以向上打四層,倘若太高了,下面的牆壁由於未乾透就會承重不住。等其晾幾天全乾後,然後再接著打壘,所以,做這樣一棟房屋要分期進行。
用泥巴打壘牆壁很麻煩,也需要時間,那麼,村民們做房子為啥不用磚做呢?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有的人家建造房子的屋基不大,做磚佔地方,並且需要管理,因此,便想出用泥巴直接打壘牆壁的方法。圖為山村一景。
如今,山村有的老人還住在這樣的泥巴屋裡。隨著城向周邊發展,泥巴屋的附近建起高樓大廈,雖然泥巴屋的牆壁上也寫著大大的紅字「拆」,但房子拆除後需要合理規劃才能再建,因此,山村的房屋如穿越兩個世紀。
而山裡的房屋,有的老人捨不得拆除,覺得住在裡面舒適,冬天暖和夏天涼快。不過,有的房屋已經裂紋斑斑,村民們住進樓房後,便把泥巴屋當作生產用房,裡面堆放農具及養蠶等用。
上個世紀,農村人用泥巴直接做房子住,而大家一起建造公用祠堂很有講究,青磚黛瓦,頗具風格,雖然有一百多年歷史,但經過多次維修,依然顯得古樸大氣。圖為老屋與古樹交相輝映,形成山村一道獨特景觀。
農村人用泥巴打壘牆壁,如今已經60多年過去了,仍然保存完好,牆壁上的斑紋似一道道皺紋寫滿滄桑。初夏時節,屋外熱氣騰騰,走進泥巴屋,裡面卻涼風習習,如步入空調間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