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清古城,明代陳豫為民族團結施妙招,「小聚居,大混居」

2020-12-24 懶遊的故事

山東古城臨清,應「運」而生,「運」當然指的是運河。這裡流傳著明代平江侯陳豫修建臨清城池時,施「小聚居,大混居」妙招,促進了民族大團的動人故事。

每天清晨,古城臨清都會被運河旁的陣陣吆喝聲喚醒。在這座與大運河相生相伴的城市裡,時光在人來人往間川流不息。這裡的商販們保留著走街叫賣的習慣,這種方式讓生意融進了生活,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今日臨清,由新城、老城和中洲古城組成,位於元運河、明運河和衛運河交匯處的中洲古城,保存著完整的歷史風貌。100多條胡同分布在1.5平方公裡的區域內,運河鈔關、鰲頭磯、清真寺、會通橋等歷史建築,見證者這座古城往昔的繁華。

臨清應「運」而生,在大運河流經此地之前,這裡只是在齊魯大地上偏安一隅的無名小城。1400多年前,隋煬帝楊廣開挖大運河,連通中國南北的水運大動脈形成,臨清成為一座運河城市。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後,把大運河截彎取直,建成京杭大運河,南北方水運距離縮短了900多公裡,漕運和鹽引制度又創造性地把江南、草原和西域三者連為一體。作為溝通運河南北的節點城市,許多中西亞居民陸續遷至這裡。到明朝初期,臨清已經發展成為「延袤二十裡」的繁榮城市。

為加固防禦,明正統十四年,朝廷派平江侯陳豫駐守臨清,修建城池。陳豫這個人很有心,他在建設之前就在周圍考察地形,他就發現了許多過去在元代回紇中亞西亞來的屯墾軍墾的那些士兵的後代,都散居在城外開荒種地。過得很清貧,生活在小圈子裡,融不到社會當中。

雖然明王朝對當時的回族百姓採取保護政策,對其民族文化和宗教生活也予以認同。但這些移民想要融入古城生活,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陳豫想出一個辦法,他利用建磚城、興土木的機會,把回族百姓遷移至清真寺附近,讓他們聚寺而居,與周圍的漢族百姓加強溝通。把大分散變成小集聚,這種小集聚的模式到現在在清真寺周圍,還是如此。既有回民,又有漢民。

兩個多月後,磚城竣工,回族和漢族開始融合共生,逐漸形成了「小聚居,大混居」的生活環境。禮尚往來,民族融合,就像親兄弟一樣,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這樣就交流的很和諧,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主政臨清14年後,陳豫離世。因促進民族團結有功,明英宗追封他為「黟國公」。

今天的臨清,還有兩萬多回族同胞在此居住。在這裡,回漢之間「互助互愛,親如一家」的民族關係,體現在每一處生活細節裡。每當生日、婚禮或孩子滿月,大家都會互相邀請,其樂融融,不分彼此。

相關焦點

  • 【民族團結一家親】民族團結小知識,你了解多少?
    【民族團結一家親】民族團結小知識,你了解多少?各民族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民族團結小知識
  • 湘西各民族長期以來處於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湘西各民族長期以來處於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土家族,自稱「畢茲卡」,主要分布在永順、龍山、保靖、吉首、古丈等縣市。苗族,自稱「果雄」,主要分布在花垣、鳳凰、吉首、瀘溪、古丈、保靖等縣市。舊時,土家、苗族多居住在比較偏僻的鄉村,漢族多分布於交通相對便利的河畔叉口、集鎮圩場。
  • 民族團結一家親|快點看過來!民族團結進步小知識
    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學習民族團結進步相關的小知識吧~~1、黨的十九大提出民族團結進步方向是什麼? 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2、《憲法》對我國多民族基本國情是怎麼概括的?
  • 【民族團結】你應該了解的民族團結小知識
    民族團結小知識一1、「五個認同」是指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3、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4、「三股勢力」是指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5、每年的5月為自治區民族團結教育月。6、新疆最大的群眾工作是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7、促進民族團結、化解民族隔閡的核心和關鍵是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 臨清古城出土珍貴文物一覽,再現臨清曾經的輝煌......
    國家級臨清古城遺址碑宋·黑釉線條罐(臨清古城遺址出土)唐·邢窯三出筋碗(臨清古城遺址出土)宋·臨汝窯青釉海螺紋碗(臨清古城遺址出土)臨清古城遺址圖二
  • 國學大師季羨林是山東臨清人,精通12國語言,還會古老的吐火羅文
    1400多年前,隋煬帝楊廣開挖大運河,連通中國南北的水運大動脈形成,山東臨清成為了一座運河城市。到了明代,臨清曾與蘇杭齊名。清中葉以後,南北海運興起,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的交通大動脈功能弱化,因運河而繁盛幾百年的臨清水退船隱,不復往日輝煌。
  • 民族團結進步小知識
    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學習民族團結進步相關的小知識吧~~1、黨的十九大提出民族團結進步方向是什麼? 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2、《憲法》對我國多民族基本國情是怎麼概括的?
  • 民族團結之花盡情綻放——都蘭縣香日德鎮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紀實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在都蘭縣香日德鎮,一個個感人的民族團結故事,溫暖了全鎮各族群眾的心,在這片由漢、回族、蒙古、藏、土、撒拉、東鄉等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各族兒女心相通、情相連,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一朵朵絢麗多彩的民族團結之花盡情綻放。
  • 臨清獅貓美麗的傳說!
    臨清獅貓的培育形成與伊斯蘭的傳人和運河的開通有密切的關係。 早在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王國向小國派來廠第一個使節團,謁見了唐朝皇帝。這是伊斯蘭教正式傳人我國的標誌。波斯入來華就帶來了他們心愛的波斯貓。
  • 廣西民族團結進步何以成功何以典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以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為民族工作的主軸,以建立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為目標,確立和實行了以民族平等為前提和基礎的民族理論政策,為廣西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為廣西民族團結進步提供了理論政策保障,鞏固、發展和升華了廣西民族團結進步的傳統。
  • 令人讚嘆的臨清民俗文化
    劉汝勤、於躍舟、周子巖、馮延福、趙延慶、燕瑞、孫景元,孫景仲、趙公香等皆為武壇一時之秀。臨清肘捶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清琴曲臨清駕鼓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以簡單的敲鼓邊、敲鼓幫、鼓錘相擊等演奏技巧及變化多端的節奏,振人心脾,氣壯山河,被稱譽為「中華藝術明珠,民族文化瑰寶」。
  • 昆明市已創建14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
    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14個。會上,昆明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委黨組書記、主任畢春華介紹,昆明是多民族聚居的邊疆省會城市,下轄7區1市6縣,其中有3個自治縣、4個民族鄉、341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少數民族人口130萬人(包括40萬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佔全市人口的16.9%,有10個世居民族,54種民族成份,呈現分布廣、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是全國省會城市中轄民族自治地方最多、世居民族成份最多、少數民族人口總數位居第二的城市
  • 山東曬民族團結進步發展成績單:民族鄉村基本實現「五通」「十有」
    2019年,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山東省有11家單位、14名個人分別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榮譽稱號,受到國務院表彰;在今年6月召開的山東省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各行各業湧現出來的80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80名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受到省政府表彰,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樹立了標杆。
  • 【民族團結小故事】做民族團結的捍衛者
    【民族團結小故事】做民族團結的捍衛者 2020-09-05 2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錦斌:促進全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匯聚起建設新...
    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促進全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匯聚起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強大力量。 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國英主持會議,省政協主席張昌爾,省領導張西明、郭強、沈素琍出席會議。
  • 500年前一個朝鮮人漂流到了臨清,目睹了臨清的繁華……
    朝鮮成宗八年(中國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殿試進士第三名,33歲時蒞濟州島為官,次年閏正月初三,在渡海回鄉為父奔喪途中,遭遇風暴襲擊,偕同船42人,漂流至中國浙江台州臨海縣地。最初疑為倭寇,經六審而釋疑,受到明朝地方和朝廷的禮遇。遂自浙不由陸路至杭州, 杭州走水路,沿京 運河經揚州、濟寧、臨清、天津至北京,再由陸路至鴨綠港式,返回故國。朝鮮國王令他將136天的海陸經歷用漢文敘寫撰呈朝廷。
  • 【民族團結一家親】內高班是一座民族團結的大花園
    在校園活動中親如一家    繼去年啟動「百百千萬」工程之後,今年1月,內高班學校又舉辦了兩項全國性的大活動——演講比賽和足球比賽。    當全區上下火熱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結對認親活動時,民族團結的花朵在內高班也吐露著芬芳。
  • 麗江木府,房屋建築融入了多民族的風格,是古城的一座地標
    歷代麗江木氏土司的府邸,建築融合了明代中原建築風格和白族、納西族的工藝,是古城的一座地標,吸引無數遊客來此欣賞。歷經幾百年輝煌,大部分毀於清末戰火,殘存的部分在96年地震中損毀嚴重,目前絕大多數是重建而成的。
  • 【民族團結一家親】我和你在一起 心連心一家人
    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多年來各民族相濡以沫、休戚與共,共同開發建設了這片美麗的家園。  近年來,瑪納斯縣堅持把民族團結作為最大的群眾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積極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團結的共識深深紮根在各族群眾心中。
  • 「同心圓夢彩雲南」尋甸: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絢麗綻放
    那是1935年4月30日中央紅軍長徵進入尋甸時寫下的,從那時起,各民族兄弟親如一家的思想就深深植根於這片土地。85年過去了,歷經歲月洗禮,紅色基因發揚光大,尋甸縣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處處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