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古城臨清,應「運」而生,「運」當然指的是運河。這裡流傳著明代平江侯陳豫修建臨清城池時,施「小聚居,大混居」妙招,促進了民族大團的動人故事。
每天清晨,古城臨清都會被運河旁的陣陣吆喝聲喚醒。在這座與大運河相生相伴的城市裡,時光在人來人往間川流不息。這裡的商販們保留著走街叫賣的習慣,這種方式讓生意融進了生活,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今日臨清,由新城、老城和中洲古城組成,位於元運河、明運河和衛運河交匯處的中洲古城,保存著完整的歷史風貌。100多條胡同分布在1.5平方公裡的區域內,運河鈔關、鰲頭磯、清真寺、會通橋等歷史建築,見證者這座古城往昔的繁華。
臨清應「運」而生,在大運河流經此地之前,這裡只是在齊魯大地上偏安一隅的無名小城。1400多年前,隋煬帝楊廣開挖大運河,連通中國南北的水運大動脈形成,臨清成為一座運河城市。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後,把大運河截彎取直,建成京杭大運河,南北方水運距離縮短了900多公裡,漕運和鹽引制度又創造性地把江南、草原和西域三者連為一體。作為溝通運河南北的節點城市,許多中西亞居民陸續遷至這裡。到明朝初期,臨清已經發展成為「延袤二十裡」的繁榮城市。
為加固防禦,明正統十四年,朝廷派平江侯陳豫駐守臨清,修建城池。陳豫這個人很有心,他在建設之前就在周圍考察地形,他就發現了許多過去在元代回紇中亞西亞來的屯墾軍墾的那些士兵的後代,都散居在城外開荒種地。過得很清貧,生活在小圈子裡,融不到社會當中。
雖然明王朝對當時的回族百姓採取保護政策,對其民族文化和宗教生活也予以認同。但這些移民想要融入古城生活,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陳豫想出一個辦法,他利用建磚城、興土木的機會,把回族百姓遷移至清真寺附近,讓他們聚寺而居,與周圍的漢族百姓加強溝通。把大分散變成小集聚,這種小集聚的模式到現在在清真寺周圍,還是如此。既有回民,又有漢民。
兩個多月後,磚城竣工,回族和漢族開始融合共生,逐漸形成了「小聚居,大混居」的生活環境。禮尚往來,民族融合,就像親兄弟一樣,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這樣就交流的很和諧,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主政臨清14年後,陳豫離世。因促進民族團結有功,明英宗追封他為「黟國公」。
今天的臨清,還有兩萬多回族同胞在此居住。在這裡,回漢之間「互助互愛,親如一家」的民族關係,體現在每一處生活細節裡。每當生日、婚禮或孩子滿月,大家都會互相邀請,其樂融融,不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