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多年前,隋煬帝楊廣開挖大運河,連通中國南北的水運大動脈形成,山東臨清成為了一座運河城市。到了明代,臨清曾與蘇杭齊名。
清中葉以後,南北海運興起,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的交通大動脈功能弱化,因運河而繁盛幾百年的臨清水退船隱,不復往日輝煌。鬧市的喧囂在古城漸漸沉寂,但翰墨書香卻始終飄散在一處處幽靜的院落。
在古運河畔,臨清人建起一座紀念館,來寄託一代大師季羨林的思念,館裡的收藏記錄著他輝煌的一生。
1911年,季羨林在這裡出生,他從小看著運河上來來往往的船隻,接受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信息。受此影響,他的眼界極為開闊,對世界始終保持著好奇心。少年時代,他一邊學習傳統文化,一邊開始學習英語,接觸西方文化。
讀中學時,季羨林遇到了一位非常有耐心的英文教師鄭又橋。他上課時,交給季羨林一個特別的學習方法。中國人初學英語的時候,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拿漢語的思維來堆英語單詞,把它堆成句子。季羨林因為剛學,他也難免走這個路子。但鄭老師不簡單地說哪一點做得不對,而他把季羨林的英文作文,用英語的思維重寫一遍,拿來給他看。季羨林一看,恍然大悟。
得益於從小的練習,「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學術方法,始終貫穿著季羨林的一生。長大成人後,他求學於國外,精通多國語言,能閱讀俄文、法文,尤其精於古老的吐火羅文。季羨林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終成一代大師。而他海納百川的治學精神,與運河包容萬物的特質,也是一脈相承的。
季羨林先生的學生談到,學了一門外語,就等於打開了一扇窗戶,能看到窗戶外面很美妙的風景。他一開,就開了若干扇的窗戶,所以他的視野就比一般的學者要廣得多。
對於家鄉,季羨林充滿著感情,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家鄉,「文人學子,達官貴人,販夫走卒,趕考舉子,只要從南方進京,幾乎無不通過臨清。遙想當年舟舶星聚,帆影雲展,廛撲地,歌吹沸天,車水馬龍,商賈聯翩,景象何等繁華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