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民國最後的大師,卻自稱是個普通人

2021-01-11 餘雪的生活情感

提及季羨林先生,大家都會說他是國學大師,但具體的偉大之處,也許沒幾個人能說清楚。為了介紹他,倒也能說出那幾個著名的作品,到底還是太「正式」了。

季羨林先生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吧。

#01:

「大師」也是一個不愛學習的皮孩子

按照一般劇情發展,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從童年時代起就已開始顯露出超凡的才能,具有極高的天賦,成績優異。但是季羨林卻並非如此,他說:「我一生都是靠運氣,運氣一開始,就是我作為一個男孩出生的。1911年8月6日,季羨林生於山東一個農民家庭,家境貧困。由於叔伯都沒有兒子,家裡只有他一個人,所以有機會得到叔父的資助,到濟南城裡去讀書。

但他從小就不是學霸,頂多算是中上水平,因為珠算打得不好,還挨了老師的板子。即使是數學考試也只有4分,因為上課的時候老師在講臺上吐沫亂飛苦不堪言,他卻在課桌下看小說看得入迷。看看什麼?「金瓶梅」,

中學畢業後,「走運」的季羨林考入清華大學最熱門的西洋文系,與朱光潛、陳寅恪先生為恩師。

但季羨林仍然沒有因為愛學習而學習,他說,「考大學,只是為了搶一個能吃的鐵飯碗。」

那麼,當他上學時,他不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

一九三零年十一我的稿子還沒有登出來,

1932.09.23早上才上完班,坐在那裡很疼。

192.12.21說實話,看女人打籃球,就是看大腿。附中女同學大腿倍兒黑,只看了半場。

因為女生宿舍開放,所以1933.04.29專門去看看。房子裡已經沒有一大半了。

1934.03.13沒有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情——媽的,這些混蛋教授不僅不知道自己氣餒了,而且整天都在考試,沒有你考,沒有我考,考他娘的什麼東西?

1934.05.17今天看的是一部老小說,《石頭城》,短篇,描寫不多髒話,但不知為什麼,總容易引起我的性慾。這輩子我再也沒有希望了,只希望,能多幾個女人。

那是季羨林大三四的日記,句句屬實。本來大師也是凡人,也會看美女,也會罵人,年少衝動無處可放。

遼寧美術出版社決定在2003年出版季羨林的日記,但這些露骨的字句實在有些扎眼,怕是敗壞了大師的名譽和身份,出版社建議季羨林適當刪減一些。

但季羨林堅決反對,

」「我想了想,決定不刪,一條還是舊的,一句話也不刪。70年前我不是聖賢,今天不是聖賢,將來也不是。沒想到孔廟會陪我吃冷豬肉。在大白天裡我把自己暴露在陽光下.」

祂不想以所謂的身分來掩飾真實的自己,祂認為自己並非聖賢,不需要世人的頂禮膜拜,祂只是站在世上最真實的一面。

#02

鐵飯碗成了「金飯碗」

進了大學,還是進了清華大學,季羨林吃著鐵飯碗也算得手。而且他的運氣的確是出奇的好,被選中出國留學。

一九三五年,他告別清華及其家人,前往德國。

季羨林來到德國後,首先在柏林大學的外國學生上德語課。一個多月後,他在柏林完成了學業,決定去哥廷根大學學習希臘文。

也許是太難了,或者是語言天賦不夠,季羨林根本就不懂這門課,無法學習。一位留學生送給季羨林一本梵文語法書,讓他產生了學習梵文的念頭,他認為印度文化對中國有很深的影響,學習梵文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於是就從學習希臘文轉向學習梵文。

普通的職業轉行,並非因為興趣只是為了以後謀生,季羨林轉行,卻讓中國多了一個東方大師。

在德國乃至整個西方國家,哥廷根大學的印度學是一門翹楚,但選修梵文的學生卻很少,而且由於政治原因,哥廷根大學的人數急劇減少,當時只有季羨林一人,修梵文的老師是 Valdschmidt。

隨後,季羨林還跟隨唯一一位能讀懂吐火羅文的西克教授學習,後者認為季羨林是可造之材,便毫無保留地把他一生所學的知識傳授給他。

但德國的政治環境越來越糟糕,季羨林在哥廷根學習,他忍飢挨餓,躲過盟軍飛機轟炸。

一九四五年,同盟國軍隊攻佔哥廷根,法西斯主義瓦解,戰爭結束後季羨林回到中國。

曾教過季羨林的兩位梵文老師都對他有很高的期望,認為他一定能在梵文研究方面有所成就,為德國在中國的學術增光添彩。原來,季羨林也是這麼想的,

在回國後,季羨林不但被聘為北大教授,得到了鐵飯碗,他在德國專心致志地研習學術的成果,更為鐵飯碗鍍了一層金,為中國的印度學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三章:

學習要「多喝水」

曾經有學生問季羨林:「學有什麼捷徑嗎?季羨林聽完後笑著說:「難道這篇文章是憋出來的嗎?」接著又說:「水喝多了,小便自然排出。」

儘管這樣的比喻有點粗俗,但是大師的這番話可謂是話不多,做學問就是要多吸取知識,多往肚子裡灌墨水,這樣才能出成果。而且季羨林也能有這樣高的文學造詣,也正是因為他喝了很多「水」。

一九四六年,季羨林從德國留學回來,經陳寅恪先生推薦,到北大教書。

某天,他在燕園看到兩個學術大咖,一個是胡適,一個是陳垣,兩個是先有浮屠還是先有佛,爭論不休。

看到他們爭論不休,季羨林覺得很好笑,就像自己在清華園的日記裡寫的那樣,這些教授只是胡攪蠻纏,胡亂考試,要不要為一些問題大吵一架。季羨林心想,耍嘴皮子有什麼用,看他如何拿出真東西來證明。

因此,他找到了包括梵文、吐火羅文、回紇文,以及康居文、于闐文等不同語種的文獻,不知道關了多久,終於找到了一份讓陳寅恪震驚不已的論文。

同時,陳寅恪也把這篇文章推薦給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它可以說是當時最權威的學術刊物了。

於是,兩位因浮屠與佛爭辯得沸沸揚揚的教授,也只好向季羨林寫了一封信。之後,胡適到臺灣講學,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也曾這樣對學生說:「學而優則仕,應該像北大的季羨林。」季羨林還從未中斷過對灌進肚子裡的水,對鑽研學問總是有孜孜不倦的熱情。70歲時,他花了17年時間,完成了83萬字的《糖的歷史》。

談到這部巨著的創作,一點都不容易。因為要寫糖史,那就得去挖掘有關糖史的史料,可是這些史料零散地分布在各部典籍中,要全部找出來無異於大海撈針,這又如何?

就季羨林而言,還能怎麼辦,找!那時,季羨林已經退休,是北大的退休教授,退休後的養老金足以讓他安享晚年。若仍想得名,也可擔任名譽教授,開講座,寫回憶錄。

但是他就是不甘於平庸的生活,因為他就是季羨林。

當季羨林開始寫《糖的歷史》時,他已經70歲了,但每天一亮,他就動身到北大圖書館,日日夜夜,風雨無阻,在圖書館一泡就是一天,總有一堆書擺在面前。又從這些書裡,找出一本本、一頁、一句話、一段歷史。

在尋找到有價值的資料後,季羨林感到自己如獲至寶。但是,有時連翻好幾天的書也找不到一句有用的話,他還是會到圖書館去,翻書,查資料,為的是找出足夠寫糖史的資料,他一翻就是兩年。

"我奮鬥了近兩年,我沒有做詳細的統計,不知道自己到底翻了多少本書,但估計大概要翻幾十萬頁。""

根據二十萬字的一本書計算,季羨林讀了近一千本書,尋找資料。許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那麼多東西,而季羨林只花了兩年。

或許許多人會問,花那麼多時間寫一本關於「糖」的書,糖是多麼普通的東西啊,真的值得嗎?

事實上,有關糖的歷史,也早已有人寫過,但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寫糖的歷史,只有季羨林這一本。這些都是前無古人的成就,當然值得。

季羨林已是大師級人物,但對於做學問,他卻始終心存敬畏,勤勤懇懇。由於他深知「書不識路,道不識舟」,學無止境,只有多讀點書,多吸取知識,才有學以致用。

#04:

所謂的「名人傳記」

關於季羨林的趣事,這一點流傳最廣,幾乎所有北大人都知道。第一個學期,一個新生到北大報到,結果一個背著大包小包的人在北大校園找不到北。他剛看見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走過,也許以為是校工,就把大爺喊住,叫他幫自己看一下行李,然後就跑過去找報紙到處看看。新同學忙於工作直到中午,才想起自己的行李還在大爺那,急忙跑去發現大爺還在原處。9月的北京,烈日當空,天氣十分炎熱,而這位大爺卻竟然從容地向陌生人展示了上午的行李。幾天後,在開學典禮上,新同學在主席臺上看見了那位幫他看行李的大爺,結果發現他原來是著名的北大副校長、東方學大師季羨林。

對還不是自己的學生來說也可以這麼好,對自己手下的學生來說當然要多得多。

季羨林帶著一位研究生寫碩士論文,要一些古代的刻本作校勘,但刻本很珍貴,放在北京圖書館典藏室,不是隨便借的。

可是這位學生還是去試了試,北圖的人看他是一個普通的學生,竟想借閱專藏的書,直接拒絕。所以同學們找到了自己的老師季羨林,季羨林非常高興,答應帶他去借。

後來季羨林真帶著這位學生到北圖借書刻本,北圖的工作人員見是北大校長來借書,按規定辦妥手續就把書取出來了。

而同學們在圖書館做校勘時,季羨林也一直陪伴著,拿出自己準備的稿子做作業。有一天,學生校勘了大半天,季羨林也陪了大半天,沒有催學生。

你應該知道,作為校長,工作和學術研究肯定也很忙,但是季羨林願意為學生著想,把他的辦公地點暫時改到北圖去。

對於學生來說,季羨林還不錯。

北京現在是零下19度,正刮著四級北風,北京大鐘寺的永樂鐘上,一位學者正在為紀念梵文而舉行報告會。

作為季羨林的學生,他用了十年的時間來澄清大鐘上的銘文。季羨林非常清楚學生們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汗水,因此堅決參加這次學術講座,為學生們加油鼓勁。

大學講演做了整整兩個多小時,寒風凜冽,90歲的季羨林一直坐在講臺上聽。

有些人說,這只是學生們的報告會,他用不著在這上面操心。但是季羨林卻反唇相譏,「有必要!我還不知道他說了些什麼新事情呢。」

相關焦點

  • 季羨林配得上「國學大師」稱號?實際上他的學術貢獻在於語言學
    以至於當今許多人調侃說,國學是一鍋大雜燴,能放進來的食材,最後都可以被有心人烹飪成美味,至於有沒有營養,親身嘗一下便知。不可否認,國學是一套完整而豐厚的文化學術體系。一生深居簡出、苦心孤詣,能在這個體系裡掌握了多種學問,有很深造詣,並且德才兼備的人,方可被戴上「國學大師」的桂冠。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季羨林,精通12種民族語言,被兒子評為失敗者
    出生於季羨林是山東聊城人,他是中國著名的中國傳統文化大師,他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也是北京大學終身教授。如果僅用國學大師的一句話來概括,其中有些還不夠詳細,無法體現季羨林和影響力的偉大成就。總之,他是文學、語言學、漢學、佛教、歷史學、哲學、教育學等方面的大師。
  • 民國武術界的風氣——學點皮毛就自稱大師,真正的宗師卻窮困潦倒
    別看現在武術界裡面的假大師橫行,吹噓造假之風不斷。其實,就是民國時期的武者,也有很多人道德水準不高,為了一己私利競相攻伐和排擠。他們學點皮毛就敢自稱為大師,這導致真正的大師不齒與他們為伍,最終經濟壓迫,連生活都成問題。下面的三則民國時期的文章很能說明問題。1.
  • 德國少女含淚表白季羨林,他咬牙拒絕,回國和半文盲糟妻相守65年
    我們大多數人知道「季羨林」是通過語文課本上的課文,知道他是文壇大家,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卻在生命最後關頭口述的作品中談及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最對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初戀,德國女孩伊姆加德,兩人在德國日久生情,情不自禁的陷入熱戀,但出於對家庭的責任最終與她分開。
  • 國學大師季羨林是山東臨清人,精通12國語言,還會古老的吐火羅文
    在古運河畔,臨清人建起一座紀念館,來寄託一代大師季羨林的思念,館裡的收藏記錄著他輝煌的一生。1911年,季羨林在這裡出生,他從小看著運河上來來往往的船隻,接受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信息。受此影響,他的眼界極為開闊,對世界始終保持著好奇心。少年時代,他一邊學習傳統文化,一邊開始學習英語,接觸西方文化。
  • 國學大師陳寅恪到底有多牛?梁啓超是他粉絲,季羨林是他學生
    在大師井噴的民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學識之淵博,令無數大師折服,堪稱大師中的大師。一代大儒梁啓超先生曾公開稱:「他的學問勝過我。國學大師吳宓教授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而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更是他的鐵桿粉絲,說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 比季羨林小說好看的,是季羨林的日記,女人看了會害羞
    說起近代的文學泰鬥,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是魯迅、老舍、巴金以及朱自清等著名的文學偉人,不過今天我們要講的卻是文學界的另一個泰鬥——季羨林先生。文學界泰鬥季羨林季羨林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康莊鎮官莊的一個農民家庭當中,六歲以前在清平隨馬景恭老師識字,12歲的時候便離家去濟南投奔叔父,並且正式進入私塾讀書,在業餘的時間,季羨林開始接觸英文。
  • 尋訪近代名人不為人知的一面,季羨林和胡適的日記,值得好好研讀
    一、國學大師季羨林。 我70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是聖人。這是季羨林老爺子非常坦誠的話。在大眾的印象裡,季羨林老先生是個不苟言笑的老學究,是個治學嚴謹的國學大師。
  • 季羨林和胡適之的日記有意思
    一、國學大師季羨林。我70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是聖人。這是季羨林老爺子非常坦誠的話。在大眾的印象裡,季羨林老先生是個不苟言笑的老學究,是個治學嚴謹的國學大師。可季羨林老爺子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從他的日記當中,其實我們就能感受到,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 線教平:「季羨林也不愛考試」的本意是什麼?
    近日,一篇名為《「考他娘的什麼東西」,大師季羨林也曾煩透了大學考試》的文章,被媒體報導並轉載:「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媽的,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洩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麼東西?」對這篇年輕時的季羨林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日記所記錄的對考試的態度,網民紛紛示贊同。
  • 應該如何理解季羨林的絕大多數人「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曾經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而他本人卻再三推辭的季羨林先生,關於這個話題有過專門的論述,他說:「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有人說季先生的這種說法是欠妥的,果真如此嗎?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呢?
  • 別總說做人難,不能忽略的一件事,季羨林說了真心話
    季羨林老先生曾說過,「我交了一輩子朋友,究竟喜歡什麼樣的人呢?約略是這樣的:質樸、平易;硬骨頭,心腸軟;懷真情、講真話;不阿諛奉承,不背後議論;不人前一面人後一面;無譁眾取寵之意,有實事求是之心;考慮個人利益也為別人考慮;關鍵是個真字,是性情中人」。
  • 民國大師:生長的妖豔罌粟花
    因為當時的說法是:民國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像林語堂、梁實秋、胡適、徐志摩、傅斯年、張愛玲……到處是他們的作品。當時覺得這些大師的作品,很多文筆優美,特別是散文和人文作品,充滿了花前月下、詩情畫意的情調。背誦部分精華片段下來,談戀愛或者裝B都綽綽有餘。
  • 民國大師談戀愛,「膩歪愛稱」甜到中毒!
    最近大熱的《見字如面》、《朗讀者》等文化節目裡各種大師級的情書聽得人心醉!不過說到撒狗糧,光是民國大師們在書信裡給對方起的愛稱就甜到中毒!
  • 大師滿地走,名師不如狗,民國以後,中華再無大師
    民國以後再無大師,現在走街上看人稱為大師,都丟不起那個人尤其是春暉中學的創立,(關於春暉中學請參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天下再無春暉,百年來中華唯一沒有書山題海,只有純粹教育的學校》)更是他們嘔心瀝血的結果,春暉中學集中了民國時期幾乎所有的大師級的人物,它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書山題海,沒有為了考試而讀書的學校。
  • 還原更接地氣的季羨林:我愛天下一切狗,一字一句見真純
    上世紀80年代的北大校園,流傳著關於「神秘校工大爺「的佳話:初來乍到的新生,將自己大批行李託付給一個衣著樸素,帶著北大紅校徽的老人家,滿頭大汗折騰了三個多小時之後,才回來。驚奇又感恩地發現,這位「校工」爺爺真的等了他三個多小時,還拿出一本書認真閱讀,利用時間。
  • 德國的初戀女友,終生未嫁,一生痴痴的等著季羨林歸來
    季羨林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貧窮的人,那時候如此大的工作量,根本就沒有錢可以前往列印店,更不用說自己擁有一個印表機,然後再繼續列印了。當時伊姆加德過來造訪季羨林的時候,告訴季羨林家裡有一個父親淘汰掉的印表機,她正好想要練習列印呢。季羨林表示很是激動,但是又問道「你不會要很高的報酬吧?我可是個窮學生。」伊姆加德回答說「當然。」
  • 季羨林先生: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近代一位有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享年高壽98歲,對於季老這樣用生命追求學問的人,對生活的感悟與普通人肯定有些不同。季羨林晚年,曾分享:「時光流逝,一轉眼,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有人說,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人活得太久,對眾生的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深以為然。
  • 季羨林:妻子「偷梁換柱」,戀人等他六十年,兒子晚年與他和解
    01他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是國際著名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是僅有的精於吐火羅文的幾位學者之一,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被譽為「國寶」。是的,他就是季羨林。
  • 「 民國清流 」 民國大師的集體經典傳記,文化精英必讀!
    《民國清流》系首部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呈現了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相比肩的思想最活躍、文化最燦爛的局面。這部書所講到的所謂民國歷史,包括大師間的恩恩怨怨,我仍然持謹慎態度。僅憑一些來往書信和後人的口述及回憶文字,並不能完全還原為歷史的真相,但這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面從不同角度觀察歷史的鏡子,讓我們看到一個迥異於歷史的「歷史」,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作者所付出的數年心血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