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為《「考他娘的什麼東西」,大師季羨林也曾煩透了大學考試》的文章,被媒體報導並轉載:「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媽的,這些混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洩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麼東西?」對這篇年輕時的季羨林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日記所記錄的對考試的態度,網民紛紛示贊同。
在這個學霸、學神、學弱、學渣等各種標籤橫行天下的期末考試來臨之際,網民們的態度也不足為怪。許多人認為:你看,連大師季羨林都這麼討厭考試,說明考試制度一點都不好,最好取消算了。可是,季羨林的本意是這樣的嗎?
經查,這段文字出字《清華園日記》,是季羨林21到23歲在清華園生活學習的「青春記錄」。日記出版時,編輯曾提出「做適當刪減」,季羨林的意見則是「一字不改」。並在後記中寫道:「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成為聖人。我不想到孔廟裡去陪著吃冷豬肉。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
大師敢於向大眾展示真實的自己,這種果敢、樸素、誠實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但是媒體在報導或轉載的時候,顯然對「考他娘的什麼東西」這一內容過於誇大其詞,而忽略了大師展露自己真性情的「本意」,事實上,儘管在考試制度或考試方式不盡完善的前提下,季羨林依然還是經過自己的努力,通過數次「考試」,不僅實現了自己的學術夢想,還成為了令人敬仰的大師。
可見,真正的問題不在日記而在媒體。實際上,正是媒體片面地對大師的日記內容斷章取義和狹隘、偏激的解讀,才是造成不良輿論導向的罪魁禍首,而這正是當下眾多媒介的毛病並需要認真反思的地方。作為媒體,本應弘揚社會公平正義而不是為了單純迎合大眾的獵奇心理而譁眾取寵,本應自覺擔起社會責任和良知道義而非置對教育和學校風氣造成不良後果於不顧。
當然,當下我們的教育以及考試制度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但至少,這種制度在當今還是相對公平、相對科學的一種選拔和評價方法,一棒子打死固然容易,但能否找到更好的替代之方呢?如果只是一味地「破」而沒有「立」,甚至只製造「敵意」,既不利於現有教育、考試制度的改進,也無助於當事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教育大環境。
任何制度的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考試制度也不例外。當下,最要緊的是要用理性、積極的態度去對待進完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偏激、不理性的吐槽。而在現有教育、考試制度的穩步改進上,需要媒體、政府、社會以及個人等多方合心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