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生死」看得十分重要,尤其在乎是否長壽。在古代人對「求生」的欲望更強烈,你要不信,去研究很多詞語跟人的壽命有關。
比如給老人祝壽稱「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為新婚夫妻道喜「百年好合」「白頭到老」等。
近代一位有名的國學大師季羨林,享年高壽98歲,對於季老這樣用生命追求學問的人,對生活的感悟與普通人肯定有些不同。
季羨林晚年,曾分享:「時光流逝,一轉眼,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有人說,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
人活得太久,對眾生的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
深以為然。在現代社會,一個人的能力強,不一定幸福,因為只要你願意下苦工夫,能力就能提升。人在江湖,害怕的是什麼?想說不敢說;能說不願說。
《論語》中說「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孔子是說,一個人可以和他講直話,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對他講直話,這就對不起人。有些人無法和他講直話,如果對他講直話,不但浪費,而且得罪人。
聰明的人應該怎麼做呢?孔子說「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這話什麼意思?意思是說真正智慧的人,知道該說什麼,怎麼說,而且既不會失信也不會傷人。
就像季羨林先生說的「要說真話,不講假話。假話全不講,真話不全講。」我十分贊同,一個人身上若有這個特徵,是在為自己積福。
01 滿招損,謙受益
著《朱子治家格言》理學家朱柏廬,說「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晚清曾國藩也說「兇德致敗者約有二端:曰長傲,曰多言」。
很多的賢人看重做人說話的學問,認為話多容易出錯,甚至讓自己陷入困境。現實生活裡,有時跟對方聊得挺投機,然而高興的心情,容易讓人失去「身份感」。
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話能說,都一股腦兒地說出來,很多時候你不知道為什麼對方生氣不理你,就是因為自己「得意忘形」。
甚至會覺得和對方聊得來,出賣別人的隱私或秘密,這樣是不對的。無形中傷害了一個人,還容易變成製造謠言的人。
雖然有些人會用「我不知道」「我是好心」當藉口,但如果再三這樣,那就不值得交往。
古人說「沉默是金」,不話多不是口才不好,而是懂得做人,無形中會為自己積累福氣。
02 猜不透人,就別話多
每次走親戚,總能聽到長輩們誇獎表姐厲害,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其實表姐學歷不高,但她從事銷售行業,總是能夠根據不同的客戶,揣測他們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真實想法,然後做推銷。因此表姐上班沒到一年,就提升到了主管的位置。
《鬼谷子》有言:「口者,心之門戶,智謀皆從之出。」一個人的嘴巴說出什麼話,往往表現出真實的為人,這是很難遮掩的。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和一個人相識不久,很難認清對方。
所以平常,你會不會遇到這樣的狀況:你真心的對待別人,以為對方也把你視為「好朋友」,但是遇到困難他卻不關心?或者背後說你壞話?
古人說「人心隔肚皮」與人交往,最好的方式就是「話不說滿」。
03 留一份心,說七分話
人際學大師卡耐基認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用現代方式表達出聖經中「欲人施於己者,必先施於人」的金科玉律」。
其實卡耐基提出的是理想化的人際關係,和我們的孔老夫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些相似。
仔細觀察身邊的人際關係,好像是這麼一回事。你不願意做的事情,或者不想承受的的事情,還要把這些加到我的身上,自然這樣的關係會出現問題。
但是,現代人都說看「人品」,但是有人說他好有人說他不好,到底該聽誰的呢?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既然我們沒辦法及時看清對方的真面目,我們就沒必要把所有的話都說給對方聽。
如果對方也是真心交往,那沒問題。但是要是對方「別有用心」呢?
我們不把人視為「惡」,但也一定不能給「惡」放行。既然分不清敵人還是友人,就要堅持住自己的原則,話說一半留一半,不可全部掏心掏肺。
曾國藩說,「處事貴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做人也是如此,既要留心與什麼樣的人交往,也要避免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生而為人,也想與人為善。唯有以善交善,方能為自己積福德。所以做人要注意季羨林先生說的,話不說滿、話不說全。
倘若一個人身上有這個特徵,那是在為自己積福。做人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您還有哪些經驗?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