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奮有新貌丨清澗把致富點子連成串 貧困戶日子跟棗子一樣甜

2020-12-22 西部網

編者按:省政府2月27日批准銅川市印臺區等29個貧困縣(區)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陝西所有貧困縣全部摘掉貧困帽子,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解決,全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為進一步總結和展示這些縣(區)在脫貧攻堅中所取得的有益經驗和典型做法,即日起,西部網、陝西頭條客戶端、「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臺特別推出「秦奮有新貌——陝西29個縣(區)脫貧摘帽」專題,邀您共同見證陝西人民脫貧攻堅之路,一起感受三秦兒女不懈奮鬥之美。

清澗縣城全景

西部網訊(記者 劉望 通訊員 任豔莉)紅棗是清澗縣的特色產業之一。過去,一些群眾經常用「笑得跟棗子一樣」來形容孩子們笑得甜。如今,「笑得跟棗子一樣」不僅用來形容孩子們的笑容,更是給清澗脫貧戶的生活做了註解——今年2月底,清澗縣宣布實現脫貧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根本解決,17666戶群眾過上了像「棗子一樣甜」的生活。

脫貧有實招:產業發展夯實脫貧根基 借力使力激活致富動力

「脫貧的核心問題是穩定增收,穩定增收的核心是產業支撐。」清澗縣委書記溫江城在脫貧摘帽千人誓師大會上說。

在扶貧工作中,清澗縣堅持長短結合、遠近結合、大小結合原則,圍繞全縣優質棗果、文化旅遊、生態養殖、特色農業、傳統加工和新能源等6大優勢產業,充分發揮重點項目的帶動輻射效應,在補齊產業發展短板上做文章,在增收致富上出實招。因村因戶因人落實幫扶政策,因地制宜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創新扶貧產業體制機制,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至少有一項長效產業、有一人實現穩定就業,讓群眾脫貧有抓手、增收有保障。

清澗縣縣長為紅棗產業代言。

清澗素有「中國紅棗之鄉」之美譽。近年來,受氣候因素、市場因素衝擊,加之產業鏈條短、科技含量低等因素,全縣主導產業紅棗產業逐漸萎縮,棗林撂荒棄管嚴重。對此,清澗縣扭住產業短板精準發力,著力破解發展瓶頸。在陝煤集團的幫扶下,實施了投資達3.4億元的北國棗業公司紅棗深加工產業扶貧項目。2019年,北國棗業公司通過與棗農籤訂紅棗銷售訂單助農增收,涉及貧困戶3277戶,切實讓廣大棗農「手中有訂單,務棗心不慌」。

為加快發展生態養殖等短平快產業,清澗縣按照「規模適度、綠色散養、自然生長」的原則,加快推進生態養殖全產業鏈建設。依託深溝大壑天然防疫屏障,發展生態養殖業,主打綠地牛肉、黑毛土豬、紅棗雞蛋等畜禽產品,目前全縣畜禽飼養量達65萬。

與此同時,該縣按照全產業鏈建設目標,著力打通「圈舍建設、科學防疫、分揀包裝、冷鏈物流、檢測認證、品牌打造、質量追溯」等各個環節,切實把生產端與消費端銜接起來。利用國家衛健委定點幫扶清澗的有利契機,促成了農副產品走進北京等一線城市,先後在西安,北京、內蒙、寧夏、江蘇等地開設直銷店36家,以保底價向貧困戶訂單收購,讓好產品賣上好價錢。

陝西果業集團全力助推清澗蘋果產業發展。

呼家河萬畝蘋果基地是清澗縣呼家河合作社與陝西果業集團清澗公司立足該片區粱峁起伏、土層深厚、光照充足等自然條件而建立的,該基地高起點實施,標準化作業,是清澗縣通過「三變」改革,統籌謀劃產業的典型代表。陝果集團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流轉倒包、合作入股、資源整合等途徑,讓農戶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實現增收致富。

按照「規模擴張、品種優良、矮化密植、精細管理」理念,陝果集團投資0.8億元栽植涉及寬州鎮、下廿里舖鎮、雙廟河便民服務中心25個行政村集中連片2萬畝96餘萬株幼苗,涉及農戶2194戶6582人(其中貧困戶1356戶4068人)。計劃到2024年完成栽植面積5萬畝,帶動全縣西區7鎮(中心)發展蘋果產業20萬畝,為清澗縣發展優質山地蘋果產業起到引領示範帶動作用。

小米飴糖產品。

清澗縣在扶貧工作中,堅持藉助外力與激活內力並重,凝聚脫貧攻堅強大動力。小米飴糖廠是檸條塔礦業公司根據陝北地區盛產小米的優勢,為幫扶村量身定製的產業扶貧項目。為了使村民早日嘗到「甜頭」,檸條塔礦業公司作為幫扶單位先後出資120餘萬元與陝西聯合國際貿易公司共同成立了清澗縣小米飴糖食品有限公司,旨在通過產業扶貧的途徑幫助村民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夢。

清澗縣電商服務中心。

電子商務也為清澗脫貧致富找到新出路。近年來,清澗縣委、縣政府抓住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的機遇,把電子商務與「網際網路+」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加快構建突出清澗特色、發展業態豐富的電子商務體系,讓全縣的農特產品通過網際網路走向市場。目前,打造了1個電商公共服務平臺3家涉農電商龍頭企業,培育出「塬上清澗」「西部糧倉」「山元紅」等多個省內外知名品牌。

塬上清澗農特好產品示範點負責人康煥說:「農戶把農產品收下來以後,我們盡最大的可能幫他們銷售出去,每次都是現金結算。2019年五月份紅梅杏成熟後,我們利用淘寶、阿里巴巴、塬上清澗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等平臺先後為當地100多戶貧困戶,50多戶村民的農副產品找到了銷路。僅僅石嘴驛鎮牛家溝村一個村銷售紅梅杏20萬斤,增收60多萬元。」

數據看發展:全縣累計減貧4.8萬人 實現安全飲水

脫貧故事匯:有養殖有種植 貧困戶生活不再苦巴巴

清澗舉行千人誓師決戰脫貧摘帽。

2019年9月30日,韓家礆村集體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分紅1000元,在11月16日,村集體再次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分紅1000元。後續分紅還將根據實際收益進行下去。

「開春,村裡號召我們種紅薯,我怕今年乾旱,就只種了兩畝,收了四千斤,賣了三千多塊錢,還有穀子、洋芋、玉米,加起來也能賣不少錢,再加上村裡兩次分紅給我分的兩千塊,今年下來收入還真不少。」貧困戶賀文升說,「以前我們都怕紅薯不好放、不好賣,今年大家都見利了,有好幾戶今年光賣紅薯都上萬了,明年我估計家家戶戶都想種。」

常栓林的媳婦正在餵牛。

村民常栓林自幼家境貧苦,父輩靠務農為生,家裡經濟來源少,發展生產底子薄,用鄰居的話來說,「他們家一直很恓惶,一家人過得十分貧苦」。常栓林和妻子育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一個上幼兒園一個上六年級,夫婦倆身體狀況不行,下地幹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2014年,常栓林被列為貧困戶。

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後,常栓林在政府的資金補助下,翻修了2個窯洞和庭院,並新建了圈舍,養殖了3頭種牛。「去年生了2頭小牛,賣了8000多元,加上種地的收入,家裡的總收入超過了14000元,去年底就順利脫貧了。」常栓林高興地說。

常栓林告訴記者,自從有了扶貧政策的幫助,他的脫貧信心越來越強。「月底將有幾個牛崽出生,這會是一大筆收入。」常栓林的媳婦笑著稱,一家人商量後打算明年再多養幾頭牛。

惠進南正在大棚內採摘辣椒。

「曾聽到說不用去地裡就可以掙到比種地更多的錢,以為是吹牛,現在真正感受到大棚帶來的收入,以後我也得去吹這個『牛』。」年近七旬的惠進南是清澗縣李家塔鎮後腰裡村民,他說,自從開始管理大棚蔬菜後,收入有了明顯增加,再也不用過「面朝黃土背朝天,收入不到一萬元」的苦日子了。

惠進南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曾經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2016年,當聽聞種植大棚每年都可以掙好幾萬元的時候他還嘲笑對方說「你就吹牛吧」。

由於年齡較大,在外務工沒有人要,在家無事可幹的他和老伴想著試一試,便到陝西想你來有限責任公司管理兩大棚辣椒,不到半年時間就掙了6萬元。惠進南稱,自己之前種植黃豆、穀子等五穀雜糧,每年只能靠天吃飯,如果收成好的話還能收入一點,如果收成不好,一年的工作就白幹了。「現在這裡一年四季都可以工作,每個月都不會耽誤掙錢。」

該公司總經理楊小靜告訴記者,剛開始向惠進南說這個事情的時候,他說這根本就是「吹牛」,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今,惠進南說:「在以後,我自己也要種植5個大棚,讓我的兒子也回來和我一起弄,我也要向鄰裡鄰居吹這個『牛』。」

(本稿部分圖文據陝西日報、華商報)

編輯:劉望

相關焦點

  • 民兵帶頭致富,遼寧省清原縣百餘貧困戶脫貧
    本報訊 楊萬峰、記者鮑明建報導:「我剛剛領到2000元工錢,家裡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我是越幹越有勁兒,感謝人武部的牽線搭橋。」7月7日,遼寧省清原縣人武部政委侯慶明接到了該縣敖家堡鎮于家堡村貧困戶劉桂英的電話,劉桂英激動地告訴他,自從跟民兵連長胡景髮結成幫扶對子,日子一天一個樣,脫貧摘帽指日可待。胡景發是于家堡村的民兵連長,同時也是縣人武部培養的致富帶頭人。
  • 從江縣小丑村:「第一書記」點子多 群眾致富路子廣
    孫勇剛在入駐後,發現小丑村森林覆蓋面積大,發展林下經濟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但由於基礎設施匱乏、產業思路不清,村民只能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  為扭轉這一局面,孫勇剛決定以發展林下經濟為目標定位,以特色產業為切入點,依靠群眾、發動群眾,讓村民走上了「吃生態飯」的致富路。
  • 銅仁貧困戶張天樹成了致富帶頭人
    銅仁貧困戶張天樹成了致富帶頭人 發布時間:2020-12-23 16:15:42      來源:銅仁日報   「剪枝、施肥、鋤草,這冬季一到活路就多起來了
  • 恭城貧困戶潘彥君:有蜜蜂一樣的勤奮你就能有蜜一樣的生活
    潘彥君為本村貧困戶及縣內有志於甜蜜事業的學員進行技術培訓「有蜜蜂一樣的勤奮才會有蜂蜜一樣的生活。」近日,恭城縣委組織部長秦太平在深入該縣門樓村調研黨員潘彥君致富帶富情況時,潘彥君深有感觸地說。2012年,潘彥君告別故鄉的山坡坡,南下廣東尋找新的致富夢想。在廣東,因為文化程度低,只有賣苦力,為了賺得「第一桶金」,他先後在礦山挖過礦,到建築工地搬過磚,儘管一天只賺得10多元,但他仍然堅持著起早摸黑地幹。「印象最深的是在廣東擺地攤的日子,那種被城管追著滿大街跑的情景現在想來還歷歷在目、滿心痛楚」談起廣東打工的艱辛,潘彥君唏噓連聲感嘆不已。
  • 昔日的貧困戶,今天的致富帶頭人——記澄城縣交道鎮樊家川村嶽忠民...
    嶽忠民是澄城縣交道鎮樊家川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憑藉著吃苦耐勞、善於學習的精神和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僅用了1年時間,他就摘了帽,並帶領群眾一起致富,從昔日的貧困戶變成了今天的致富帶頭人。2016年,嶽忠民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村「兩委」和幫扶幹部的幫助下,他的妻子辦理了醫療救助慢性病卡,兒子畢業後也經過就業幫扶也實現了在外務工,而他也靠著8萬元無息貸款搞起大棚西紅柿種植,叩響了脫貧摘帽致富的大門。一開始,嶽忠民不懂技術,走了不少彎路,鎮村協助專業技術人員手把手教授科學種植的技術。
  • 我的日子我來說 | 從貧困戶到民宿老闆,他搭上旅遊致富車!
    忘不了駐村工作隊的"指點迷津"還感激村"兩委"的噓寒問暖猶記得技術人員的悉心指導;……天山南北,"村"暖花開來《我的日子我來說2014年我被識別為貧困戶,幾年的時間裡,我已經脫貧摘帽了!這與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有很大關係,也離不開村裡扶貧第一書記的指導和幫助。從過去的貧困戶到現在的民宿老闆,我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積極發展旅遊扶貧產業,成長為村裡的脫貧攻堅緻富帶頭人,帶領其他老鄉們一起致富!
  • 新源縣:喀拉蓋勒蘇村貧困戶致富有路
    天山網訊(記者王志華)到企業務工,種樹莓、養雞,發展庭院經濟……如今的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阿熱勒託別鎮喀拉蓋勒蘇村,家家戶戶各盡其力、各顯其能,曾經的軟弱渙散村在駐村「訪惠聚」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努力下,整體面貌有了顯著變化。
  •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
    走進小康·記者探訪脫貧路④丨長沙縣蒲塘村:荒山變「金山」 致富奔小康 2020-08-05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這個棗子,甜到心坎裡了
    「這個棗子,甜到心坎裡了!」瀘益睦鄰點一居民如是說。冬季是老年人發病的多事之秋,很多多病的老年人都會在嚴寒的冬季加重病情,為了提高老年人冬季養生的意識,12月16日、17日瀘州心源社工在瀘益睦鄰點和百子圖睦鄰點開展養生知識小課堂。
  • 吾肖爾:昔日貧困戶 今朝致富人
    庫爾勒市和什力克鄉薩依力克村的吾肖爾·阿布拉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有名的致富能手。這位昔日的貧困戶,通過學習掌握了室內裝修的手藝,不僅擺脫了貧困,還帶領脫貧戶一起致富。而在這之前,他們從未想過日子會有這麼大的變化。2010年,在吾肖爾和亥仁古力的期盼下,一個可愛的男嬰呱呱墜地。夫妻倆正在品味初為父母的喜悅時,卻被告知孩子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稍有不適就咳嗽不斷。妻子帶著孩子四處求醫,吾肖爾除了照看家裡的10畝棉花地外,還去幫別人蓋房子補貼家用。但每月1500元~2000元的收入遠遠不夠孩子的醫藥費,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 禹州市梁北鎮張國權:大棚種植闖出新天地 貧困戶變身致富帶頭人
    映象網訊(記者 康世保 通訊員 賈文靜)在禹州市梁北鎮大席店村,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張國權,如今卻建起了150多畝大的「國權種植專業合作社」,成了全村的致富帶頭人。7月15日,記者在大席店村農業種植合作社種植基地裡看到,各種農作物和綠化樹生長茂盛。
  • 勞模風採丨唐建業:葡萄「串」起致富路 帶領農民奔小康
    在羅定市素龍街道鳳塘村有位遠近聞名的女致富帶頭人,她從一線城市返鄉創業,建起了葡萄種植基地,辦起了公司和農民合作社,用葡萄串起了當地貧困戶和農民的致富路。
  • 【脫貧攻堅(重慶篇)】劉敬春: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
    【脫貧攻堅(重慶篇)】劉敬春: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 2020-12-25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攸縣李可德:身殘志堅種植中藥材,帶領貧困戶一起致富!
    今天為您講述2017湖南最美扶貧人物李可德:身殘志堅種植中藥材,帶動貧困戶一起脫貧致富的故事。2013年,網嶺鎮政府為李可德引進了攸縣白玲中藥材藥業有限公司的黃梔子中藥材種植項目,李可德作為項目負責人,聯合12個貧困戶和股東籌得資金17萬元,再由村委、鎮政府出面向銀行貸款十萬多元,共籌得資金30多萬元租賃300多畝荒山,並提供技術和黃梔子種苗,李可德帶動當地貧困戶一起種植。李可德介紹說:開始帶動了四戶貧困戶一起發展,現在帶動了15戶貧困戶一起種植。
  • 思路一變,葵花成貧困戶致富「寶典」
    「沒想到,我們這個純農業村,有一天因葵花吃上了旅遊飯。」甘肅臨夏市南龍鎮羅家灣村村文書馮建國感慨道,葵花成了貧困戶致富「寶典」,村民也因此開辦了農家樂,過上了「向陽花開」的好日子。(7月27日 中新網) 葵花,學名向日葵。
  • 新疆脫貧攻堅「金點子」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在南疆,不僅僅看到的是瓜果飄香,而且看到了一幅幅脫貧攻堅的生動畫面,貧困戶的「金點子」比比皆是,紛紛念起了「致富經」,奔上了小康大道。 「賒牛」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達吾提•買買提本是庫爾勒市英下鄉的貧困戶,正當他為如何甩掉貧困帽而發愁時,得到鄉裡的一個好消息:鄉裡無償送一頭牛給他們飼養,幫助他們脫貧。
  • 靈寶:山村女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
    「李女聰明能幹,做事有思想,有闖勁,是村裡有名的致富女強人……」 12月20日,剛踏進靈寶市寺河鄉易地搬遷小區,南埝村第一書記陳少澤就誇起了她。 點開李女的微信朋友圈,全是一條條宣傳靈寶蘋果的圖片和抖音。
  • 沅陵:紅薯產業助力貧困戶增收致富
    歷年來,當地農民一直有種植紅薯的傳統。該鄉眾興種養專業合作社自2019年3月成立以來,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運營模式,今年從老百姓手上流轉田地200多畝種植紅薯15萬斤,51戶15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從農民家裡收購紅薯25萬斤左右,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182戶800餘人從中受益,從事紅薯粉深加工,全鄉220戶779人受益,紅薯產業有力助推當地貧困戶脫貧增收致富。
  • 日喀則市梅朵村貧困戶達頓:依靠自己雙手致富
    達頓家裡有三口人,2015年底被列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的特殊關心關懷下,2016年,達頓一家搬進了新房子,有了自己的草場。達頓說:「共產黨就跟父母關心愛護孩子一樣關愛我們,我們都是他的孩子,看到孩子的生活苦了,就給我們免費蓋房子、分房子。」
  • 銅川土雞散養致富?年盈利70萬元|合作社|貧困戶|場坪村|銅川|張發...
    土雞散養致富?年盈利70萬瑤曲鎮村民不一般銷往內蒙、四川、甘肅、河南在脫貧攻堅中,銅川市耀州區瑤曲鎮教場坪村利用產業扶貧資金,與家家生態專業合作社規模化散養土雞養殖場籤訂了產業扶貧分紅協議,並通過勞務用工方式帶動多戶貧困戶實現務工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