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則市梅朵村貧困戶達頓:依靠自己雙手致富

2020-12-28 金臺資訊

日喀則市桑桑鎮地處昂仁縣西部,219國道貫穿其中,交通便利,過往人員頻繁。走進桑桑鎮梅朵村達頓的家裡,庭院、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屋子裡的家具擺放整齊,擦拭得一塵不染。

很快,達頓從工地上務工回家。

「今天去哪兒工作了?」記者問他。

「桑桑鎮的工地上在蓋房子,我去那裡打工了。到今天為止,我已經去了90天了。」達頓說。

達頓家裡有三口人,2015年底被列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的特殊關心關懷下,2016年,達頓一家搬進了新房子,有了自己的草場。達頓說:「共產黨就跟父母關心愛護孩子一樣關愛我們,我們都是他的孩子,看到孩子的生活苦了,就給我們免費蓋房子、分房子。」

2016年,因兒子次仁加布還沒上學,妻子米瑪需在家裡照顧孩子無法外出打工,家中主要收入來源是達頓的短期務工收入,2016年底達頓家的人均純收入只有3220元。

隨著「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的層層推進,一股清新之風吹進達頓心裡。受到教育後的達頓思想上大有轉變,積極響應號召,踴躍參與各類宣講和實踐活動,用行動抒發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有時達頓去幹活了,妻子米瑪就去參加村裡的「四講四愛」學習。等達頓回家後,她再把白天的所學、所見、所聞分享給丈夫。

2017年兒子入學後,夫妻兩人憑藉對生活的上進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打工季都外出務工。2017年底,達頓家的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3784元,家裡養的羊從原來的30隻增加到55隻。2018年底,達頓家的總收入達到46038元,順利實現脫貧。

「以前我們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生活過得很拮据,我從來沒想過生活會像現在這樣過得好。」達頓告訴記者,「遊手好閒等不來好日子,光靠國家扶持實現不了小康,我們要始終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吃苦耐勞,依靠自己的雙手致富。」

梅朵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普布倉決說:「達頓是一個很勤懇、務實的人,他以前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活困難,但他積極參加村裡的各種活動,思想覺悟很高,經常外出務工,真正實現了依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同時,村裡的人看到他們的生活慢慢變好,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正向引導。」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成長的終身老師。達頓很疼愛他的孩子,對孩子的教育卻很嚴厲。「我會教導孩子好好學習,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不要走我們的老路。」達頓質樸的語言中,是對孩子的無限疼愛和殷殷期盼。

達頓的結對幫扶對象日喀則市委書記張延清對他們一家的生活狀況很關心,鼓勵他們好好努力,並時常關心他們生活上的困難。達頓激動地說,國家政策這麼好,有新房子住,孩子上學有「三包」、去醫院看病能報銷;夫妻兩人在桑桑鎮打工,2018年收入就有4萬多元;在2018年的賽馬節上,鎮政府還獎勵了他們一臺電視機;在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愛下,日子過得很幸福。達頓說:「我會更加努力工作,把生活過好,不辜負領導的關心。」

當說起下一步的打算時,達頓說:「我會用現在的一點兒積蓄去買一臺拖拉機,然後再務工攢錢,購買一輛車,也給妻子買更多的首飾,我相信未來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相關焦點

  • 日喀則市「四講四愛」:凝聚創造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
    ……   自「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日喀則市堅持聚焦主題主線、立足實情實際,既按照全區統一部署抓落實、促深入,又著力在創新方式方法上出實招、強探索,確保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在日喀則落地生根、逐步深化、全面提高。
  • 銅仁貧困戶張天樹成了致富帶頭人
    銅仁貧困戶張天樹成了致富帶頭人 發布時間:2020-12-23 16:15:42      來源:銅仁日報   「剪枝、施肥、鋤草,這冬季一到活路就多起來了
  • 粉葛種植讓貧困戶有了「依靠」
    盛夏時節,走在藤縣和平鎮的村頭巷尾,映入眼帘都是綠油油的粉葛田,一片片粉葛基地,不僅構成了和平鎮的一道道靚麗風景線,也成為了村民群眾「摘貧帽」「拔窮根」的主要「依靠」,讓貧困戶的致富路越走越寬,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 吳英傑在日喀則市亞東縣調研
    吳英傑在日喀則市亞東縣調研 2020-12-11 1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靠雙手勤勞致富的平措多傑
    人民網那曲3月18日電(尼瑪平措)「需要購買,請與我聯繫」,再配一張自己縫製的馬飾圖。這是西藏嘉黎縣林提鄉林提村村民平措多傑近期朋友圈裡的動態。   「以前,我們這邊銷售的馬飾都是從那曲市批發進來的,價格略貴,但賣得也不錯。看著鄉親們不顧價格,用辛苦賺來錢也要買上幾件的行為,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使鄉親們購買到實惠的馬飾,我便開始了縫製馬飾的工作」平措多傑說。
  • 新疆脫貧攻堅「金點子」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在南疆,不僅僅看到的是瓜果飄香,而且看到了一幅幅脫貧攻堅的生動畫面,貧困戶的「金點子」比比皆是,紛紛念起了「致富經」,奔上了小康大道。 「賒牛」讓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達吾提•買買提本是庫爾勒市英下鄉的貧困戶,正當他為如何甩掉貧困帽而發愁時,得到鄉裡的一個好消息:鄉裡無償送一頭牛給他們飼養,幫助他們脫貧。
  • 2020年日喀則市區劃詳情,了解日喀則市有幾個區、縣,細分到街道
    本文提供的內容是日喀則市的城市分區劃分情況。幫你了解日喀則市有幾個區、縣,同時介紹日喀則市下轄各區、縣的街道和鄉鎮的詳細分布情況。日喀則市有幾個區、縣?答:日喀則市有1個區、17個縣(2020年8月)。
  • 思路一變,葵花成貧困戶致富「寶典」
    甘肅臨夏市南龍鎮羅家灣村村文書馮建國感慨道,葵花成了貧困戶致富「寶典」,村民也因此開辦了農家樂,過上了「向陽花開」的好日子。(7月27日 中新網) 葵花,學名向日葵。葵花很漂亮,葵花籽的用處很多,除了榨油外,更是老百姓閒暇之餘的重要休閒食品。長期以來,農村群眾種植葵花,主要就是收取葵花籽,或賣給煉油廠,或賣給食品公司。
  • 新源縣:喀拉蓋勒蘇村貧困戶致富有路
    喀拉蓋勒蘇村有1191戶4825人,哈薩克族佔全村人口的84%,建檔立卡貧困戶有57戶。今年年初,該村依託扶貧項目,為32戶貧困戶發放3200隻雞苗,為20戶貧困戶發放樹莓苗2000棵,幫助貧困戶增收。  村民阿斯勒汗·葉爾滅克拜年初種下的100棵樹莓目前已經掛果,100隻小雞也已長大待售。
  • 日喀則市實現「掌上銀行村」全覆蓋
    自2017年首個日喀則「掌上銀行村」成功掛牌以來,人行日喀則市中支積極指導農行日喀則分行,在轄區內穩步開展「掌上銀行村」創建工作,旨在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滿足農牧民日益多樣化的金融服務需求,讓邊遠地區農牧民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進一步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增強百姓金融服務獲得感。
  • 民兵帶頭致富,遼寧省清原縣百餘貧困戶脫貧
    7月7日,遼寧省清原縣人武部政委侯慶明接到了該縣敖家堡鎮于家堡村貧困戶劉桂英的電話,劉桂英激動地告訴他,自從跟民兵連長胡景髮結成幫扶對子,日子一天一個樣,脫貧摘帽指日可待。胡景發是于家堡村的民兵連長,同時也是縣人武部培養的致富帶頭人。
  • 貧困戶胡雙貴:身殘志堅學技能,勤勞致富成「明星」
    4月30日,站在自己的雞舍前,古培鎮課功村村民胡雙貴高興地向記者算起了收入帳。今年38歲的胡雙貴幼年時因高燒致雙目近乎失明,被評為二級重殘,因此早早結束了讀書生涯。身殘志堅的他,14歲開始在嶽陽學習盲人按摩技術並從事該行業。成家後,他依然在按摩店裡參加工作,開始尚可勉強維持生活,但隨著兩個孩子的陸續降生,胡雙貴的生活開始陷入窘境。
  • 攸縣李可德:身殘志堅種植中藥材,帶領貧困戶一起致富!
    今天為您講述2017湖南最美扶貧人物李可德:身殘志堅種植中藥材,帶動貧困戶一起脫貧致富的故事。2013年,網嶺鎮政府為李可德引進了攸縣白玲中藥材藥業有限公司的黃梔子中藥材種植項目,李可德作為項目負責人,聯合12個貧困戶和股東籌得資金17萬元,再由村委、鎮政府出面向銀行貸款十萬多元,共籌得資金30多萬元租賃300多畝荒山,並提供技術和黃梔子種苗,李可德帶動當地貧困戶一起種植。李可德介紹說:開始帶動了四戶貧困戶一起發展,現在帶動了15戶貧困戶一起種植。
  • 吾肖爾:昔日貧困戶 今朝致富人
    庫爾勒市和什力克鄉薩依力克村的吾肖爾·阿布拉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有名的致富能手。這位昔日的貧困戶,通過學習掌握了室內裝修的手藝,不僅擺脫了貧困,還帶領脫貧戶一起致富。2014年,吾肖爾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低保金、享受扶貧養殖項目、幫助轉移就業、蓋起安居富民房……在一系列扶貧惠民政策的幫扶下,吾肖爾一家的生活得到了保障。隨著孩子身體逐漸好了起來,沒有了後顧之憂的吾肖爾表示要學習室內裝修,掌握一門技術,儘快摘掉貧困戶的「帽子」。2015年,吾肖爾來到庫爾勒市區學了一年室內裝修。
  • 瑞金市一八旬老太網上賣鹹鴨蛋 帶動村民致富
    瑞金市壬田鎮鳳崗村的耄耋老人廖秀英榮獲奮進獎。這位早已成了「網紅」的八旬老太,在全國「出名」了。  街坊鄰裡都習慣稱廖秀英為廖奶奶。憑藉70年醃製鹹鴨蛋的好手藝,她在網絡上銷售「廖奶奶鹹鴨蛋」,豎起了一面網絡致富的「紅旗」,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絡紅人。
  • 雅江之源的榮光——日喀則市仲巴縣亞熱鄉裡孜村掠影_《中國民族...
    同樣是在這天,日喀則市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市教育局)受自治區語委辦委託,對仲巴縣黨政機關、學校、新聞媒體、公共服務行業及縣城一條示範街,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指標體系進行了評估並正式通過驗收。目前,仲巴縣城已基本實現「普通話初步普及,社會用字基本規範」的階段性目標。  仲巴也是一片紅色的熱土。
  • 沅陵:紅薯產業助力貧困戶增收致富
    該鄉眾興種養專業合作社自2019年3月成立以來,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運營模式,今年從老百姓手上流轉田地200多畝種植紅薯15萬斤,51戶15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從農民家裡收購紅薯25萬斤左右,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182戶800餘人從中受益,從事紅薯粉深加工,全鄉220戶779人受益,紅薯產業有力助推當地貧困戶脫貧增收致富。
  • 散養「 香豬」 村民共致富
    提起林芝的「香豬」,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京都村的阿胖,阿胖養殖的豬是藏香豬與當地野豬雜交而成的,因其瘦肉多、口感好而遠近聞名。自養殖基地成立以來,村裡的貧困戶都有了固定收入,還帶動村民持續增收,阿胖的致富故事只是京都村村民奔向小康社會的一個縮影。
  • 昔日荒灘變綠洲——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見聞
    在薩迦、定結、定日三縣交界處有個村莊——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迦縣雄麥鄉格白村。當地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西藏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江當鄉的沙源就在格白村。  格白村地處風口,常年颳風加快了沙化的速度。57歲的村民羅布加措回憶:「以前村裡種不了樹,夏天還好,綠草也能固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