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海報
許 婧
中國首檔逆齡女團選秀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成為年度現象級網綜已毫無懸念。這檔一直被催播、一直不定檔、一直零宣發的節目,突然在芒果TV開播後,迅速刷屏朋友圈。
是什麼讓30位「30歲+」姐姐破齡成團的節目如此火?什麼人在看?看到了什麼?
入選《乘風破浪的姐姐》的藝人,有曾經的「玉女」「女神」「影后」、偶像女團鼻祖成員、「超女」、海歸歌手、製片人、主持人,可謂藝人的「跨界」同臺。節目遞進式地定調「三十而驪、三十而勵、三十而立」,注入女性態度,先「破」年齡後立概念,打破了人們印象中「女團」整齊劃一的青春印象,盡情展現姐姐們的「我就是我」。她們個個都是有故事的熟女,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笑談人生,敢言敢怒,面對評審組也是說懟就懟,拒絕令她們不舒服的配合。選秀對象的率性、自信務實、在才藝上的跨界挑戰、作為女性的多重身份、「反差萌」構建了「被凝視對象」豐富多元、賞心悅目的快感。因此,「30歲+」姐姐們的看點無論是唱、跳、舞、彈,還是個性化言論做派,明顯優於《創造101》《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這類「半素人」女團選秀節目,有著出道新人與資深前輩、看青澀與品韻味的雲泥之別,幾乎是全民從各個角度都可切入、高話題感的綜藝節目。
可以說,《乘風破浪的姐姐》披荊斬棘的橫掃之勢,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適逢疫情、家人相處時間成倍增加的特殊時段,不可謂不生逢其時。俗語「三個女人一臺戲」,30位有生活閱歷、有職業資歷的姐姐齊聚一堂的戲劇張力,想必更能通吃各年齡層觀眾。她們介於30歲至52歲的年齡和出道10年至36年的跨度,幾乎集合了70後、80後、90後的「回憶殺」。30個人生樣本,總有一款觸動觀眾。熟悉中的陌生感,契合了大眾對明星的日常想像。
以上這些一反迎合「白瘦幼」傳統女團模式,重新定義女團的創新點,只是成功的表象。
在號稱「偶像團體元年」的2018年,「豆瓣」就有網友預言:未來的破圈綜藝將是「30歲+」的「熟男熟女」,而不再是「20歲+」的小姐姐和小哥哥。無獨有偶,2018年「三八」婦女節前夕,微博熱搜上出現了網友「SUM不二」腦洞清奇的一部劇集創意《淑女的品格》,不僅為其中4位「獨立女性」人設選定了袁泉、陳數、俞飛鴻、曾黎等70後演員,還奉上自製海報,旋即在網絡上引發了一場儼然一部正在熱播中的電視劇所引發的現象級關注。將此視作《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先聲,或者綜藝選秀版《淑女的品格》,未嘗不可。
近年來,在「她經濟」活躍的影視產業環境下,圍繞女性熱門話題講故事的劇集和綜藝炙手可熱。此外,隨著中國社會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個體價值實現的自覺追求和性別平等意識的滲透,女性覺醒和女性話題也日益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議題。比較突出的例子是演員劉敏濤走出豪門迎來個人演藝事業「第二春」的故事,在《人物》雜誌舉辦的女性演講中,她以「中年叛逆」為主題,談到自己在37歲時開始的從前半生的「傳統女性」到做回自我的「獨立女性」的轉變。劉敏濤以《偽裝者》《琅琊榜》兩部熱劇重回大眾視野,參加《演員的誕生》《聲臨其境》兩檔才藝競技真人秀,與比自己年齡小的演員同臺實力比拼,坦然接受曾是昔日師弟師妹的臺上導師的點評。44歲的劉敏濤充滿女性覺醒、重啟人生的中年勵志故事觸動了很多人,成為詮釋現代女性獨立精神的絕佳代言,遠比熱播劇精彩感人。這種「人生如戲」的經歷,使她在三人唱《紅色高跟鞋》時因迷離眼神和表情管理成為「最典型」的那一個,在網友的誇張解讀中,獲得「十分」關注,2天收穫5個熱搜,有意味的是,與她同臺的演員韓雪、萬茜和詞曲作者蔡健雅都是具有獨立女性氣質的代表。2019年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式上,海清拉著姚晨、宋佳一起站臺,發表事業與家庭兩難兼顧的感言,對中年女演員的角色局限和尷尬被動的遺憾言猶在耳。
當代題材的影視劇雖然捕捉到女性意識的悄然變化,但創作不免落後於時代的鮮活生動。相對於經典的傳統女性形象,現代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是短板,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誤區:要麼停留在表象,要麼「去性別化」地一味強勢,要麼在傷害和對抗中成長,要麼與男性發生情感糾葛並曖昧地借勢上位。獨立女性的書寫稀缺,一些叫好的女性形象常常並非主角,敘事描寫止步於「離散」情節,或者「娜拉出走」後的奇遇與好夢,《離婚律師》中的苗錦繡、《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安家》中的闞太太、《第二次也很美》中的安安、《我們都要好好的》中的尋找,她們的遭遇只是在提醒觀眾:女性為家庭的付出難以用經濟價值衡量,需要社會和文化認可。雖然每一個故事的結局都很美好,卻沒有女性的真正覺醒與可信的堅持與獲得。從《歡樂頌》《我的前半生》《都挺好》到《完美關係》《安家》,都有女性角色塑造的缺陷。公允客觀地看待女性意識和女性問題,需要「性別化」和「去性別化」兩個立場。電視劇深諳「得女性者得天下」的道理,但壞也壞在獻媚觀眾、妄自揣測、應承「嗨點」,多年來,大量電視劇相繼推出了被鎖死在「第三者」「婆媳不睦」「大女主」「瑪麗蘇」等人物關係中附庸型或殘缺型的女性形象,缺乏健全的人格魅力和平實的人性內涵。這種迎合併未真正討到好,隨著彼岸的日劇、韓劇、美劇紛紛貢獻了純粹描寫女性成長、體現女性獨立價值的劇集,中國觀眾對反映「女性價值」「女性獨立」作品的期盼,逐漸發酵為中國社交網絡上持續加強的熱議話題。
由此看來,姐姐們的破圈、翻盤更像是對影視創作中滯後、蒼白女性形象的不滿,以及對網絡輿情有「受眾思維」的試探性回應,首次將社交網站和影視業內「中年女演員」關於平衡「性別與年齡、職業與家庭、生活與自己」的話題與網際網路選秀整合一爐。
新一代的女性受眾比較成熟、理性,看重生活品質。從她們對「30歲+姐姐們」的關注可以管窺其心目中理想女性的「酷」:即便擁有了女兒、妻子、母親等多種身份,不再青春,經常煩惱,但依然愛美、真實、有趣、有夢想,堅持經濟獨立的生活態度。現代女性獨立價值的文化消費產品亟待轉型升級。今日的年輕女性不再奉行「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老觀念,每位觀眾都能從姐姐們身上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和身邊人的影子。姐姐們亮相舞臺的那一刻,就展現了今日女性所擁有的「選擇的權利」:只要願意,什麼時候改變都不算晚。它擊碎了「男人40一枝花,女人40豆腐渣」的刻板社會標籤,提升了女性觀眾走出年齡焦慮的信心,去享受女人在每一個年齡段獨有的「味道」。
「30歲+」的女演員,有曾經登頂的「前浪」,有正在上升的「後浪」,有不甘居家幕後的;她們參與成團的原因也不同,「來玩兒」的、嘗試改變「過不一樣的生活」的、挑戰個人極限的、尋求工作機會的,是否都體現出女性主義的特質,很難一概而論。然而,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每一個爆款節目背後,一定有一個明確響亮的價值觀在打動人心,並且擊到社會痛點和大眾心理。「三十而驪,青春歸位」是一個可以讓人「燃」的選秀新概念,煥發觀眾追求理想的熱情,獲得「重塑自我」的想像性感召。當然,我們也無需在一檔女團節目中強求更多的意義和內涵,「超越年齡」和「超越自我」是本質不同的兩個概念,讓「娛樂」過多地承擔理想和現實也不現實。
女性獨立,不只是經濟的獨立,更是精神的獨立、人格的完善。勵志也並非青春期獨有的行為,從中年危機到中年叛逆,綻放自我的生命意志和價值理念,是這檔女團節目令觀眾心有戚戚的體悟、共情之處。芒果TV洞察了創作密碼率先而為,無異於「第一個吃螃蟹的」,充滿創新和冒險精神。雖然有資格入圍的姐姐們,首先必須漂亮、光鮮,許多人的表現也並不完美,但貢獻和營造了「真實感」。不止如此,這檔節目更多是作為「節目資源」而非最終成團出道,最大可能是藉助「成團之路」推動藝人的個人化發展。節目奉行的女團標準仍是韓系青春版的工業化流水線打造模式,放在資深姐姐們身上,不免邏輯倒錯,但必須承認,團隊發展和個人發展的訴求不一樣,假設將個人風格置於團隊之上,就失去了成團的意義,這是後續節目的看點,也是節目組需要統合的難點。
心理學學者曾奇峰說:「任何競爭,到最後都是人格層面的競爭」,但願節目善始善終達成初心,登上舞臺的「姐姐」們,直掛雲帆把握住自己乘風破浪的時運。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