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使得九子奪嫡進入白熾化的標誌性事件,便是西北傳爾丹六萬大軍全軍覆沒。
正是由於傳爾丹全軍覆沒,迫使康熙帝要從眾位皇子中選拔一位大將軍王,由此拉開了九子奪嫡的又一小高潮。最終的結果是老十四胤禵如願以償,榮升大將軍王,並且旗開得勝,取得西北大捷。
我們的目光往往聚焦在眾位皇子爭奪大將軍王的點上,卻忽略了該事件最重要的一個前提,那就是傳爾丹究竟是因為什麼才導致的兵敗?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傳爾丹為什麼會兵敗?除老十四外,其實還有老四在搗鬼!
一、
由於西北準噶爾再次叛變,康熙帝年歲已老,只得派傳爾丹帶領六萬清軍去平息,至此,整個朝廷的焦點就聚焦在傳爾丹有沒有勝利?
我們先來看一下,此時朝廷各位皇子的勢力範圍:
這時候已經到了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已經垂垂老矣,原太子胤礽也早已被廢,朝中屬於無儲君狀態。這時候的老四胤禛,掌管戶部,老十四胤禵掌管兵部,他倆都對西北的戰事起到了絕對作用。
這時候的康熙帝心目中,其實早已有了儲君人選,一方面為了保護他,以免過早暴露釀成廢太子胤礽的悲劇。另一方面,他自己也不服老,甚至於在馬齊再次進諫立太子時,他還這樣說:
「宋仁宗三十年不立太子,我太祖太宗也沒有立太子,天下不也照樣太平?」
所以,他不立太子,就是避免自己的這些權臣陷入到結黨的境地,從而使自己的權力被架空,於是他再次強調了一句:
「朕再說一遍,立太子的事,朕自有主張,以後不要說了!」
馬齊不惜違背聖旨也要上諫立儲君,在得到康熙帝的訓斥後,他不請罪,反而回的是:
「皇上聖明!皇上聖明!」
這也就表明他的上諫是起作用了,康熙帝嘴上說不考慮,實際上已經在考慮了,況且是在西北戰事已起的節骨眼上。
二、
這時候的康熙帝最關心的還屬西北戰事,這個心頭大患解除之後,自然就到了確立儲君的時候,況且這之前他已經有了人選。
但西北戰事失敗,打亂了康熙帝的部署,使得他對心目中的儲君產生了懷疑,從而不得不再次進行了一次考驗。
傳爾丹兵敗的結果,其實在傳到康熙帝手中之前,就已經有很多先兆了:
康熙帝跟弘曆在練劍,張廷玉和馬齊唐突地找了過來,然後馬齊就進諫要立儲君,再然後幾個人就去看戲了,這個流程,怎麼看怎麼彆扭。
而康熙帝一眼看到了他倆,還沒等他倆行禮,就開問了:
「西北的戰報來了嗎?」
這時候張廷玉和馬齊的表情出賣了他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終還是張廷玉接了話:
「回皇上,已經派人打聽過幾次了,至今還沒個準信兒,只聽說,傳爾丹率領部下向烏蘇河挺進。」
沒有準信兒,就證明有消息,只是這個消息並不是好消息,還需要再次確認。所以,傳爾丹兵敗,基本已經成了既定事實,這一點,康熙帝應該也清楚的。
不然的話,他不會感慨,自己老了,要是再年輕個十歲,根本不會派其他人去,自己將會御駕親徵,就算來十個準噶爾也不怵他!
也正是因為馬齊清楚傳爾丹兵敗是註定的了,所以才會急於進諫立儲君,這其中也有對康熙帝身體承受不了兵敗打擊的考慮。
三、
即使當時不清楚,等到他們去聽戲時,又一徵兆出現了:
先不說唱戲的講康熙帝怎麼老成這個樣子了,也不說底下的眾位皇子都在觀察自己的老爹精神狀態,單就看康熙帝選的那出戲,就明白了。
他選了唱哪出戲呢?
選的是《失空斬》,所謂《失空斬》其實是三折戲,是《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三齣戲的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