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然匆匆落幕。
如果要選一部年度院線電影,我大概會選由阿米爾·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
一來,是因為作為一部和《銀河護衛隊2》同日上映的非好萊塢電影,它一躍成為黑馬,在票房上實現了逆襲。
二來,則是因為它在講述勵志溫情故事的同時,還傳達出強烈的社會批判性和人文關懷。
對印度女性不公平地位的批判,對印度體育制度和教育問題的反思等等。
正是這股蘊藏在影片背後的堅韌力量,影響了無數觀眾。
而今天,阿七要安利給大家的則是另一部飽含人文關懷的體育題材電影。它就是——
《性別之戰》
Battle of the Sexes
豆瓣評分6.9,兩千多人評價。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的是1973年女子網球選手比利·簡·金與前溫網男子單打冠軍鮑比·裡格斯展開跨性別網球大戰的故事。
一個女孩的身影出現在賽場上,她揮動球拍,身姿搖曳。
之後,鏡頭開始隨著她一起搖晃,隨之而來的是她打中球後的撞擊聲。
在一陣歡呼聲過後,解說員聲情並茂地稱讚「真是贏得冠軍的完美方式,巧妙有力的一擊」。
沒錯,這個女孩就是比利·簡·金。
1972年,獲得美國網球公開賽女單冠軍。
但就在她志得意滿,準備慶祝勝利的時候,卻突然得知舉辦方拒絕向女性選手支付和男性選手同等的獎金。
而他們給出的「不平等條約」還相當離譜,男性選手的獎金是一萬二,而女性卻成了一千五。
整整相差了8倍!
理由僅僅是因為,他們認為男子比賽更刺激,能夠吸引更多人觀看。
這當然激怒了比利·簡·金。
她憤而離開,與其他運動員一道,在《世界網球雜誌》發行人格拉迪斯·海德曼的支持下成立了女子網球協會。
這是影片中第一場建立人物弧光的重要戲份,我們也由此感受到這位獨立女性,在追求婦女平權運動中所迸發出的強大魅力。
在美國歷史上,至今一共有過三次女權運動。
第一次女權運動以1848年為開端。
在美國紐約州召開的第一次女權大會上,通過了《權力和意見宣言》,宣稱女子和男子生而平等,反對一切對女性專制的制度。
從這裡開始,美國婦女的平權運動正式開啟。
第二次女權運動發生在1960年代末,美國婦女更多的開始要求獲得社會和經濟上的平等,如參政、就業、晉升、教育等等。
第三次女權運動開始於1991年美國黑人女作家麗貝卡·沃克在《女士》期刊上發表《成為第三次浪潮》一文。
此次運動旨在跳出原有女權主義思維框架,以達到消除社會性別角色和偏見的目的。
《性別之戰》的故事就發生在第二次女權運動最如火如荼的年代。
你可能難以想像,當時的社會常常將女權主義人士妖魔化,認為她們燒胸罩、呼籲平權完全是荒誕不經的行為。
影片中,也多少能夠感受到某些男士對女性的嘲諷與不屑。
尤其是鮑比·裡格斯。
這位55歲的退役選手,曾經是40年代中期世界上最好的男子網球運動員。
他毫不避諱地宣揚大男子主義,聲稱女子比賽與男子比賽有著雲泥之別,像自己這樣一位已經退役的男子選手也能輕易擊敗現役的頂級女子選手。
他向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女子網球運動員瑪格麗特·考特發起挑戰。
並且,以6-2和6-1的成績擊敗了她。
這場比賽被媒體稱為「母親節大屠殺」,鮑比還因此上了《體育畫報》的封面。
之後,他的氣焰更加囂張,冷嘲熱諷之詞更為猛烈。
「我並不是說女人不應該上網球場,不然撿球的事情該交給誰呢。」
其實,之前鮑比·裡格斯曾向比利·簡·金髮出過約戰邀請,不過被她拒絕了。
然而事到如今,作為女權主義人士的比利·簡·金已經忍無可忍。
她決定接受挑戰,並表示「我覺得如果我贏不了,我們就會退後 50 年。這會損害女人們的進程,影響所有女性的自尊」。
影片選擇了去年的奧斯卡影后「石頭姐」艾瑪·斯通,來飾演比利·簡·金這位偉大的女性。
而男主角鮑比·裡格斯則由美國國民喜劇明星史蒂夫·卡瑞爾出演。
整體來看,兩人的表演都十分精彩。
首先,在造型上,男女主角都儘量還原出1970年代美國人的神態舉止。
艾瑪·斯通為了角色曬黑自己,露出雀斑,一改《愛樂之城》中甜美女孩的形象。
為了達成運動員的體態,她還增重15磅,天天在健身房做力量練習,
於是,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她,外表樸實,性格堅毅,在網球場上遊刃有餘。
儼然就是比利·簡·金本尊。
而相較於「石頭姐」,史蒂夫·卡瑞爾的表演則似乎更勝一籌。
在片中,鮑比·裡格斯的身上既有嗜賭成性的一面。
又有滑稽搞笑的一面,還有爭強好勝的一面。
史蒂夫·卡瑞爾的演技精湛之處在於,能夠適時地將人物身上最獨特的一面恰如其分的展現出來。
當面對記者採訪時,他可以用最毒舌的話語調侃和攻擊女權主義,引起眾人的鬨笑。
也會在妻子面前溫柔細語,流露出脆弱的情感。
通過他的表演,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豐滿而立體的人物。
然而,說句歹毒點的話,演員的表演可能是本片的唯一亮點。
作為一部運動題材的傳記電影,《性別之戰》拍得過於中規中矩,缺乏新意。
尤其是影片的前半部分,冗長的戲份,拖沓的節奏,都很容易讓觀眾「失焦」,如入雲裡霧裡。
直到最後那一場震驚世界的「性別大戰」,才將觀眾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屏幕當中。
1973年9月20日,這場後來為女權人士稱道的比賽正式拉開帷幕。
據統計,當時有3萬名觀眾爭相來到休斯頓天文館球場。
同時,還有來自全球37個國家,大約5000萬觀眾通過電視收看此次比賽。
而最終比賽的結果,也是讓無數人出乎意料。
比利·簡·金直落三盤,以6-4,6-3,6-3擊敗了鮑比·裡格斯。
電影把最後這場大戰拍得緊張刺激,扣人心弦,一掃之前劇情的拖沓之感。
當比利·簡·金一次次佔領上風,把鮑比·裡格斯打得手足無措的時候。
當觀眾們開始同情鮑比·裡格斯,為他吶喊加油的時候。
當男性解說們看到大勢已去,空留唏噓的時候。
作為一個獨立女性,比利·簡·金每一拍揮出去的已然不是球拍,而是一次次向男權主義的有力反擊。
正如片中的一位評論員所說,「以後請牢牢記住,女性絕不是什麼笑話。」
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史上因為比利·簡·金取得了「性別大戰」的勝利,全世界的平權運動也得以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她成功在美網公開賽上爭取到男女同工同酬的權利,堪稱歷史壯舉。
雖然後來傳言說,作為賭徒的鮑比·裡格斯,為了償還欠黑手黨的債,其實一早就在比賽前買了自己輸球。
但無論如何,比利·簡·金都為所有女性贏回了尊嚴,並向全世界證明了一件事——
在男性面前,她們並不弱小,而是同樣可以堅韌不拔,擁有無所畏懼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