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轟動全球的「性別大戰」,並且非打不可

2021-01-14 BOSS電影

2017年已然匆匆落幕。

如果要選一部年度院線電影,我大概會選由阿米爾·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

一來,是因為作為一部和《銀河護衛隊2》同日上映的非好萊塢電影,它一躍成為黑馬,在票房上實現了逆襲。

二來,則是因為它在講述勵志溫情故事的同時,還傳達出強烈的社會批判性和人文關懷。

對印度女性不公平地位的批判,對印度體育制度和教育問題的反思等等。

正是這股蘊藏在影片背後的堅韌力量,影響了無數觀眾。

而今天,阿七要安利給大家的則是另一部飽含人文關懷的體育題材電影。它就是——

《性別之戰》

Battle of the Sexes

豆瓣評分6.9,兩千多人評價。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的是1973年女子網球選手比利·簡·金與前溫網男子單打冠軍鮑比·裡格斯展開跨性別網球大戰的故事。

一個女孩的身影出現在賽場上,她揮動球拍,身姿搖曳。

之後,鏡頭開始隨著她一起搖晃,隨之而來的是她打中球後的撞擊聲。

在一陣歡呼聲過後,解說員聲情並茂地稱讚「真是贏得冠軍的完美方式,巧妙有力的一擊」。

沒錯,這個女孩就是比利·簡·金。

1972年,獲得美國網球公開賽女單冠軍。

但就在她志得意滿,準備慶祝勝利的時候,卻突然得知舉辦方拒絕向女性選手支付和男性選手同等的獎金。

而他們給出的「不平等條約」還相當離譜,男性選手的獎金是一萬二,而女性卻成了一千五。

整整相差了8倍!

理由僅僅是因為,他們認為男子比賽更刺激,能夠吸引更多人觀看。

這當然激怒了比利·簡·金。

她憤而離開,與其他運動員一道,在《世界網球雜誌》發行人格拉迪斯·海德曼的支持下成立了女子網球協會。

這是影片中第一場建立人物弧光的重要戲份,我們也由此感受到這位獨立女性,在追求婦女平權運動中所迸發出的強大魅力。

在美國歷史上,至今一共有過三次女權運動。

第一次女權運動以1848年為開端。

在美國紐約州召開的第一次女權大會上,通過了《權力和意見宣言》,宣稱女子和男子生而平等,反對一切對女性專制的制度。

從這裡開始,美國婦女的平權運動正式開啟。

第二次女權運動發生在1960年代末,美國婦女更多的開始要求獲得社會和經濟上的平等,如參政、就業、晉升、教育等等。

第三次女權運動開始於1991年美國黑人女作家麗貝卡·沃克在《女士》期刊上發表《成為第三次浪潮》一文。

此次運動旨在跳出原有女權主義思維框架,以達到消除社會性別角色和偏見的目的。

《性別之戰》的故事就發生在第二次女權運動最如火如荼的年代。

你可能難以想像,當時的社會常常將女權主義人士妖魔化,認為她們燒胸罩、呼籲平權完全是荒誕不經的行為。

影片中,也多少能夠感受到某些男士對女性的嘲諷與不屑。

尤其是鮑比·裡格斯。

這位55歲的退役選手,曾經是40年代中期世界上最好的男子網球運動員。

他毫不避諱地宣揚大男子主義,聲稱女子比賽與男子比賽有著雲泥之別,像自己這樣一位已經退役的男子選手也能輕易擊敗現役的頂級女子選手。

他向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女子網球運動員瑪格麗特·考特發起挑戰。

並且,以6-2和6-1的成績擊敗了她。

這場比賽被媒體稱為「母親節大屠殺」,鮑比還因此上了《體育畫報》的封面。

之後,他的氣焰更加囂張,冷嘲熱諷之詞更為猛烈。

「我並不是說女人不應該上網球場,不然撿球的事情該交給誰呢。」

其實,之前鮑比·裡格斯曾向比利·簡·金髮出過約戰邀請,不過被她拒絕了。

然而事到如今,作為女權主義人士的比利·簡·金已經忍無可忍。

她決定接受挑戰,並表示「我覺得如果我贏不了,我們就會退後 50 年。這會損害女人們的進程,影響所有女性的自尊」。

影片選擇了去年的奧斯卡影后「石頭姐」艾瑪·斯通,來飾演比利·簡·金這位偉大的女性。

而男主角鮑比·裡格斯則由美國國民喜劇明星史蒂夫·卡瑞爾出演。

整體來看,兩人的表演都十分精彩。

首先,在造型上,男女主角都儘量還原出1970年代美國人的神態舉止。

艾瑪·斯通為了角色曬黑自己,露出雀斑,一改《愛樂之城》中甜美女孩的形象。

為了達成運動員的體態,她還增重15磅,天天在健身房做力量練習,

於是,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她,外表樸實,性格堅毅,在網球場上遊刃有餘。

儼然就是比利·簡·金本尊。

而相較於「石頭姐」,史蒂夫·卡瑞爾的表演則似乎更勝一籌。

在片中,鮑比·裡格斯的身上既有嗜賭成性的一面。

又有滑稽搞笑的一面,還有爭強好勝的一面。

史蒂夫·卡瑞爾的演技精湛之處在於,能夠適時地將人物身上最獨特的一面恰如其分的展現出來。

當面對記者採訪時,他可以用最毒舌的話語調侃和攻擊女權主義,引起眾人的鬨笑。

也會在妻子面前溫柔細語,流露出脆弱的情感。

通過他的表演,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豐滿而立體的人物。

然而,說句歹毒點的話,演員的表演可能是本片的唯一亮點。

作為一部運動題材的傳記電影,《性別之戰》拍得過於中規中矩,缺乏新意。

尤其是影片的前半部分,冗長的戲份,拖沓的節奏,都很容易讓觀眾「失焦」,如入雲裡霧裡。

直到最後那一場震驚世界的「性別大戰」,才將觀眾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屏幕當中。

1973年9月20日,這場後來為女權人士稱道的比賽正式拉開帷幕。

據統計,當時有3萬名觀眾爭相來到休斯頓天文館球場。

同時,還有來自全球37個國家,大約5000萬觀眾通過電視收看此次比賽。

而最終比賽的結果,也是讓無數人出乎意料。

比利·簡·金直落三盤,以6-4,6-3,6-3擊敗了鮑比·裡格斯。

電影把最後這場大戰拍得緊張刺激,扣人心弦,一掃之前劇情的拖沓之感。

當比利·簡·金一次次佔領上風,把鮑比·裡格斯打得手足無措的時候。

當觀眾們開始同情鮑比·裡格斯,為他吶喊加油的時候。

當男性解說們看到大勢已去,空留唏噓的時候。

作為一個獨立女性,比利·簡·金每一拍揮出去的已然不是球拍,而是一次次向男權主義的有力反擊。

正如片中的一位評論員所說,「以後請牢牢記住,女性絕不是什麼笑話。」

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史上因為比利·簡·金取得了「性別大戰」的勝利,全世界的平權運動也得以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她成功在美網公開賽上爭取到男女同工同酬的權利,堪稱歷史壯舉。

雖然後來傳言說,作為賭徒的鮑比·裡格斯,為了償還欠黑手黨的債,其實一早就在比賽前買了自己輸球。

但無論如何,比利·簡·金都為所有女性贏回了尊嚴,並向全世界證明了一件事——

在男性面前,她們並不弱小,而是同樣可以堅韌不拔,擁有無所畏懼的勇氣。

相關焦點

  • 「嘴炮」康納柔術教練被襲擊,這一仗非打不可了,我是忍不了
    搏擊拳臺持續為您分享全球頂尖賽事資訊。近期,「嘴炮」康納的柔術教練被人襲擊了,襲擊者不是別人,正是近期活躍頻繁的網紅保羅兄弟。保羅兄弟近期頻繁活躍在個搏擊平臺上,弟弟傑克·保羅曾經在拳擊比賽上擊敗很多業餘拳手,甚至將NBA球星內特·羅賓遜擊敗,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誇張聲勢,蹭熱度將美金賺到手而已。
  • 中國女排「性別大戰」靠譜嗎?方巖:對手選擇要謹慎
    中國女排「性別大戰」靠譜嗎?在當前情況下,女排「性別大戰」究竟靠不靠譜?羊城派記者特意電話連線目前仍在法國的廣東女排主教練方巖,曾在法國排壇帶隊二十多年的方巖認為,這一提議並非不可取,但必須滿足幾個前提條件。「性別大戰」並非稀罕事最近全球賽事停擺,不少運動隊為了檢驗訓練效果,調整訓練節奏,都嘗試「內部挖潛」,舉行隊內模擬賽或與地方隊進行對抗賽,其中不乏「性別大戰」。
  • 網球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戰——電影《性別大戰》背後的故事
    不是巔峰對決的大滿貫決賽,也不是群星雲集的表演賽,而是發生在1973年的休斯頓,一場由鮑比·裡格斯和比利·簡·金聯袂上演的世紀大戰。  今年,電影《性別大戰》的上映再次讓人們將目光聚焦回四十年前,然而時過境遷,殘存在球迷記憶中的片段,也許只剩下兩個名字和一個賽果,對於比賽的歷史意義,大多數人則無從知曉。
  • 這場"性別之戰"的傳記片,每個人都應該好好看看!
    從未舉辦過網球比賽的阿斯塔洛體育場,顯然是第一次經歷如此轟動的場面。三萬多名觀眾湧入場館,創下了迄今為止現場觀看網球比賽的人數記錄。另一端,在全球坐在電視機前的9千萬觀眾的關注下,這場比賽創造了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後的最高收視率。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樣比賽?
  • 陳雨菲輸性別大戰!苦戰三局不敵00後男單新秀,對手模仿戴資穎
    正在成都進行封閉集訓的國羽與四川羽毛球隊進行一場交流賽,在一場單打的性別大戰中,國羽女單一號主力陳雨菲迎戰2001年出生的男單新秀劉澤慶,按照比賽規則男選手要讓三分。不過男選手在力量、速度上佔據很大優勢,最終經過三局大戰,模擬戴資穎打法的劉澤慶雖然一直在收著打,還是在18-21先輸一局的情況下,以兩個21-19逆轉拿下比賽。劉澤慶目前是四川男隊一號主力,他曾在2018年全國青年錦標賽中拿下男單亞軍,2019年第二屆青運會男團第二名,團體錦標賽男團第二名。陳雨菲帶著3-0的領先優勢進入首局比賽,以11-9領先進入局間休息。
  • 從國乒「性別大戰」看桌球歷史
    近日,中國桌球隊內部展開了幾場別開生面的「性別大戰」,結果女隊核心主力選手丁寧、朱雨玲、孫穎莎、王曼昱等人都被男隊選手給打敗,只有劉詩雯一人拼下了18歲的男隊小將徐瑛彬。對於這個結果,有許多人都表示感到不可思議。畢竟女隊這邊都是最頂級的運動員,許多還是世界冠軍、甚至大滿貫選手。
  • 女排熱身賽對象確定,中斷八年的性別大戰將重啟,一隱憂讓人擔心
    為了能讓球隊打上比賽,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和檢驗集訓的成功,中國排協特意選擇重啟中斷八年的性別大戰。 而在排球方面,「性別大戰」行之有年,早在袁偉民時期就開始了這項比賽。直到陳忠和執教中國女排期間,「性別大戰」才被大家廣泛熟知。
  • 網球界性別大戰,下半年這部電影建議加入必看片單
    論顛覆和敬業,你不得不佩服石頭姐啊…來看看劇照和歷史照片,是不是神還原:這是一部聚焦女性權益的電影。說起來,關於「男女平等」這件事情在體育界真是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而恰巧又是在網球運動中,男女之間的性別界線被劃得十分明顯,但是最終界限又被層層衝破。
  • 非男非女,爭議下的跨性別者
    頭腦風暴在正式辯論前,老師們針對是否應該禁止變性人參軍這一辯題,對同學們進行了相應的引導,包括關於跨性別者的背景科普,和變性人參軍的現狀。知名的跨性別者目前全球只有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以色列等十八個國家,允許變性人在軍隊中公開服役。美國也試圖接納變性人進軍隊,但失敗了。
  • 為了實現他的生日願望,上千玩家在《EVE》中打了一場星球大戰
    提到大量星際艦隊在太空中作戰的畫面,電影迷一般會聯想到《星球大戰》,而遊戲迷則會想到《星戰前夜(EVE Online)》。這款大型多人網路遊戲是冰島CCP公司開發的,雖然在國內不溫不火,但是在歐美玩家社群中還是挺有人氣的。
  • 《性別之戰》:我們想說的,一直都是尊重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四味毒叔(ID:siweidushu),文 :小冬。
  • 本是流浪狗咬人的問題,怎麼又成了男女性別大戰?
    近日,浙江杭州發生一起狂犬病例,本是流浪狗咬人的問題,網上傳播卻給人以「家長重男輕女只給兒子打狂犬病疫苗而忽視女兒」的感覺,好像女孩的腦死亡與性別歧視脫不了關係。其實,事實脈絡是這樣的:2020年5月,這家人從朋友處帶回一隻小狗飼養;9月,兒子被這隻狗咬了,父母帶孩子及時打了狂犬疫苗。大概是看到弟弟被狗咬,女孩說起自己7月份時被狗抓過,當時沒提,此時才告訴父母。已經過去了兩個月,父母應該是覺得沒事了。如果說有錯,就是此時大意了。
  • 從skr大戰想到,哪種明星最不受同性別網友待見?
    由於兩個陣營的性別較為集中,這場大戰還意外地引發了一些情感危機。有虎撲網友曬出自己和女朋友的聊天記錄,對方因為虎撲黑吳亦凡,非要他把APP卸載了。這場狂歡中,有一個插曲也挺有意思的:大戰進行中,虎撲網友為了表態,故意開了個「女生追哪個明星最讓你感到反感」的投票帖子,擺明了就是要送吳亦凡C位出道。玩得正嗨的網友果真紛紛投給了吳亦凡。
  • 錯生性別的莫裡斯的一生
    靈魂被包裝進了錯誤的軀殼令她非常苦惱——自從弗洛伊德的理論被廣泛接受,對性別的困惑往往被打上「性倒錯」的標籤,它們產生的根源,自然被看作是性問題。但對於莫裡斯來說,自己的性別問題的範疇比性問題要寬廣太多,它是精神化的,更關乎自我身份的認知。「(錯生性別)即非一種性關係方式,也不是厚此薄彼。這是一種熾烈的、終生的又消滅不了的信念……」在莫裡斯的認識中,性別的問題是靈魂的問題,也是自我統一的問題。
  • 澳大利亞大選變成性別大戰 男女選民分化(圖)
    2010年7月28日環球媒體連連看 原題:Australian men and women take sides in battle of the sexes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電訊報》7月27日報導,澳大利亞聯邦大選正演變成一場性別大戰
  • 遙遠星系中,也有性別不平等?《星球大戰》你真的看懂了嗎?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很久很久以前,一個獨立完整的虛擬宇宙,一場酣暢淋漓的正邪之戰……不過,在這個遙遠的星系,怎麼還延續著地球上物化女性這一類性別不平等事件?       一部影響力巨大的電影,尤其是冠以科幻、名垂史冊之作,是否應更注意其所傳播及暗示的信息?
  • IG出線無人可撼的第一上單,非「寧」不可的莽夫打野
    S9小組賽最後一天的比賽,D組的出線大戰上演。
  • 《從宮本到你》:你有過一場非打贏不可的架嗎?
    -----《從宮本到你》在面對生活的磨難時,人總是要學會成長,這需要的不僅僅是身體抗爭,更是一種精神鬥志,因為總有一個你不能輸的理由,讓你去打一場非贏不可的架。導演真利子哲也的影片《從宮本到你》把人對生活的抗爭用誇張的手法表現的熱血沸騰。
  • 陳文茜:年輕人不是非買房子不可
    昨天,臺灣名嘴陳文茜新書《樹,不在了》在首都圖書館舉行首發式,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助陣亮相,現場兩人妙語連珠,暢談全球經濟、年輕人的成長等話題,國內幾十家重要媒體及門戶網站紛紛給予了重點報導及專訪。
  • 陳雨菲不敵冒牌「戴資穎」,數十萬球迷線上圍觀國羽性別大戰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蘇荇中國羽毛球隊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國家隊與四川隊的交流賽,比賽全程線上直播,期間國家隊混雙、男雙、女雙均拆對重組,女單、女雙展開性別大戰,國家隊讓分制均噱頭十足,一個下午吸引了超過55萬名球迷在線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