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這是宋蘇麟《斷句》裡的詩句。蘇州就有一爿百年歷史的麵館——近水臺。
據《蘇州市志》載:近水臺麵館由賈鳳珍先生於光緒十年(1884年)始創,地點在胥門外萬年橋的由斯弄口。由於地處胥江,又有大日暉橋堍為鄰,遂借蘇麟詩句中的好詞「近水臺」為店名,寓意日後的生意在同行中「先得月」。到1935年前後,陳根熙接手時仍然興旺發達。
陳根熙也是飲食行業中的行家高手,看到了閶門外吊橋同樣「近水」,而且「金閶門」的商機更勝於「銀胥門」。尤其是吊橋西堍,既是出入閶門的必由之路,又是大運河、護城河的水陸交匯點,再加上緊鄰的石路燈紅酒綠,實乃生意場上的黃金寶地,於是果斷地在1935年把近水臺麵館搬遷到了吊橋西堍,招牌仍沿用「近水臺」。
新的近水臺麵館,店面坐南朝北,雙開間二進半樓房。底層全部是營業大廳,門前屋簷下「近水臺」橫匾黑底金字。門口並排懸掛三塊蕩牌,左為「各式大面」右為「蘇式面點」、中間為「近水臺」。門面一側擺有作臺,現場製作各種麵食;另一側是面灶。第二進是100多平方米的大堂營業廳,樓上是輔助的工廠;
陳根熙分析了蘇州對面點的習慣,於是採取了三大措施:一是增加花色品種,做好澆頭面和各種包子、饅頭、麵餃、湯包、燒賣等小麵食;二是講究色香味形,把麵食當做工藝品來做;三是前店後坊,採用老法手工刀切,自己製作生面,達到細、熟、軟、糯、滑的效果。
近水臺講究麵食中的主打—麵條。麵湯以肉骨鱔骨、母雞、肥鴨熬煮湯汁,面澆頭花色有燜肉、肉絲、排骨、爆魚爆鱔、鱔糊、蝦仁、三蝦、滷鴨、三鮮、什錦、蹄髈白斬雞、素澆等多達幾十種。吃客可以任選單澆、雙澆、三澆、無澆(沒有澆頭的光面,也叫陽春麵)。同時還備有薑絲、辣油辣醬,迎合不同吃客的口味。
近水臺在抗日戰爭時期,曾經有人在近水臺的對面,新開了家近水樓麵館,與近水臺唱起了對臺戲。近水臺店主為了維護已經有半個世紀的老牌子,出重金盤下了近水樓,滅「樓」存「臺」,繼續經營,保持了近水臺的名聲,一直至1956年公私合營。
在「大躍進」的年代,近水臺積極參加「提高服務質量」競賽,進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品位,在同行中聲名卓著。近水臺和得月樓的聲譽贏得了著名滑稽演員張幻兒(已故)的青睞,便以他們的事跡為題材,創作了喜劇《滿意不滿意》。後來又被上海電影製片廠將喜劇《滿意不滿意》改編成電影,搬上了銀幕。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967年,近水臺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蘇州人心儀近水臺,於1968年在近水臺原址往西80米的閶胥路419號,由張阿興重建近水臺麵館。
到1999年,位於閶胥路419號的近水臺因建設需要拆除;與此同時,重建的「近水臺」在蘇滸路62號開張。傳統特色不變,規模比原來的更大。
2001年,近水臺的金字招牌歸屬於江蘇亞細亞國茂集團,近水臺開始做加盟店。目前規模最大的還是位於蘇滸路62號(新莊立交橋)的近水臺。
微信ID:seyiwenhua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