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人愛吃蘇州面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10 澎湃新聞
老上海人愛吃蘇州面

2020-09-04 16: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楊忠明 海上夢疊

作者:楊忠明

滬語改寫:馮濟民

誦讀:高佩明

文字修正:丁迪蒙

上海人受蘇州人個影響,歡喜吃麵。有得一些老上海人呢,每天早浪向一定會得到麵館裡向,去吃上一碗蘇式湯麵,辰光一長麼,就成為一種習慣了。勒勒落雪天,踏進蘇州麵館去吃上一大碗滾滾燙、熱騰騰個湯麵,急吼吼、吃相蠻難看個,狼吞虎咽、連湯帶面搭仔肉,呼嚕呼嚕個一道拿伊吃光,呶,迭個就是上海灘麵條個魅力!

老早辰光,上海有得交關個麵館,像天潼路浪向個五福館、河南中路浪向個「森義興」、大世界旁邊個「四時春」、小南門清代老字號「施炳記」、東湖路「馬和記」、光緒老店德興館咾啥。

民國辰光,南市老城廂內外就有得蘇式麵館二三十家。到現在,搿搭有一些老人還能回憶出老早申城個幾款特色面,儂比方像八仙橋柳林路浪向個肉絲湯麵,老廟附近「香飄九曲橋」個開洋蔥油拌麵、豫園邊浪向個「素香齋」素麵、福佑路舊校場路濃湯羊肉麵、德興館燜肉麵、打狗橋「唐正和」魚肉麵、「老半齋」刀魚汁面、「宣德樓」盆湯弄羊肉麵、四馬近水臺清湯肉絲麵、免底細燒面、五馬路浪向個"麥加圈"鴨面。老上海陽春麵三個銅板一大碗,大家儕稱伊叫「清湯光面」。因為當時城裡向做生意個人啊儕忌諱「清」、「光」迭個一些勿吉利個字眼,所以有得一些人啊就雅取古樂曲名《陽春白雪》當中「陽春」兩個字,改名為「陽春麵」。

陽春麵

我個好朋友、上海書家周家盛兄也歡喜吃麵,並對老上海個麵館啊蠻有研究個。聽伊講啊,從前進麵館,坐定,只要吩咐一聲,跑堂就用行話吆喝著傳到廚房,迭個名目比較多個。儂比方像「免青」就是勿放蔥;湯要多叫「寬湯」;湯要少就叫「緊湯」;「揀瘦」、「揀肥」是客人要吃瘦肉或者肥肉;去皮,要去脫一層肉皮;還有「輕面重澆」或者是「重面多澆」,就要多面或者是多澆頭;另外一種叫法呢,叫做「減底」,也就是澆頭麼多一點,面麼要少一點。面還要分硬面、硬硬面、爛面、爛爛面。四碗面叫「兩兩碗」,以避勿吉利個諧音。面浪向澆頭多加一份稱為是「雙澆」,澆頭另外盛小碟當作下酒菜叫「過橋面」。老上海拿上麵館小酌稱作是「過橋」,迭個典故啊,原來只是盛半碗湯個麵條,因為湯少面多,麵條要高出湯麵,形狀呢,像江南石拱橋而得名。

從前下麵條個師傅,伊憑手當中個迭個一付長筷子,勒勒鍋當中個麵條拿伊夾一夾,就能曉得迭個麵條是生、熟、硬、軟,還是爛、糊;撈麵個辰光呢,用笊籬配合,拿伊撈撥成形,朝空當中摜兩摜,拿麵條呢卷緊盛到碗當中,像木梳梳過一樣個。迭個一些客人啊,看到搿能樣子個面,真是賞心悅目,食慾大增。河南中路天津路口原來有得一爿創建於清同治年間個百年舊麵店"森義興"。迭個店勒勒民國個辰光應市個「紅白二鮮」,味道上乘,附近錢莊、銀行界個一些人士紛紛來到此地,來品嘗迭個面。「紅白二鮮」,迭個面澆頭啊,就是燜肉搭爆魚為「紅二鮮」,白斬雞搭仔燜肉為「白二鮮」。當年啊,有得一些老吃客還特地起早,乘黃包車去吃迭個一個頭湯麵。

燜肉爆魚面

上海人俗稱個滄浪亭麵館啊,是蘇州人王壽平勒勒1950年開個點心店,以出售面點為主。迭個店個「三蝦麵」色豔、味美、鮮口。以前個書畫家,像吳湖帆、劉海粟、錢君匋等人常來品嘗,並勒店裡向留下了交關書畫墨寶。假使能夠勒勒蘇式麵館,邊聽一曲評彈彈詞開篇,邊篤悠悠個挑著面吃,搿個是一種享受。雁蕩路浪向個"味香齋"老麵館日日座無虛席。聽解淼江先生講,伊個父親解豫凡勒勒上世紀四十年代、勒勒雁蕩路近淮海中路開設了"西泠冷飲店",解放以後改為"味香齋"麵店。當年請來了巨鹿路浪向個「牛肉麵大王」、綽號叫「王大塊頭」個王獻之,以及「笡頭小無錫」,兩個人共同來創立了麻醬熱拌麵、咖喱牛肉湯、五香牛肉麵,以及是蘇錫幫澆頭面咾啥。彈指間,迭個用上等黃牛肉熬製個牛肉湯,一燒就是半個多世紀,濃濃香味飄逸勒雁蕩路浪向,名氣勿減當年。

從前有得一個大畫家歡喜每天吃麵,有人要幫伊辦生日,伊堅決勿肯,問伊是為啥?伊回答講:「我天天吃麵,日日幫自家過生日,迭個叫自作自受(自祝自壽)!」

現在令我最懷念個是九江路、福建路口伊爿「順興齋」,據講也是百年個蘇式老麵館唻,伊個燜蹄、辣醬、爆魚面用料講究,烹製獨特,鮮美稱絕,上海第一。我是伊面個忠實常客。多年前頭啊,因為是動遷拆屋,勒勒眾多老食客個一聲嘆息當中終於是人去樓空,關門大吉,留下來個只是回憶。現在四馬路「老半齋」個餚肉麵、廣東路「德興館」個燜蹄面還留有老上海麵條懷舊之味個痕跡,可以一嘗。

原來崑山我外婆屋裡向老宅勒勒大西門附近。現在崑山有得一家生意也比較火爆個奧灶麵館叫 「天香館」,由中國美食大師劉錫安主持。我個朋友劉國斌講:「劉大師老早辰光勒勒蘇州松鶴樓、黃天源、義福昌、上海紅房子西餐館、成都飯店、新雅飯店、常熟王四酒家等地方工作過,後來呢,又到崑山玉山飯店、雲記館、張義興、奧灶館等地方擔任領導。伊曾經勒勒美食領域屢屢獲獎。後來主持「天香館」,拿崑山個一碗奧灶面燒得是紅紅火火,香香鮮鮮,每天有上海老吃客開車子來到天香館吃麵。其實啊,最早個崑山奧灶館就是叫「天香館」。搿裡個面讓我尋到了記憶當中個崑山老味道。面細、勁道,湯鮮、汁濃,滷鴨入味爆魚鮮,燜肉一塊入口化,爊鴨鮮味無窮,店堂幽靜,邪氣清心。早茶一壺48塊,包括幾道零食、點心、滷菜,紅湯爆魚面,白汤滷鴨面。邀二三個好朋友,聽聽崑曲吃吃麵,談談講講一個上半天,慢慢叫享受好時光,好像回到明清時期個玉山鎮個老麵館。勒勒迭裡啊,儂再曉得奧灶面個味道原來是搿能樣子個。《夜光杯》曾經刊載了有關崑山奧灶館個《百年天香》一文。拜讀之餘呢,對文當中個「鹹豐末年,崑山名流趙三太拿一爿名字叫天香館個麵店送撥了顏陳氏」之說,存有疑問。據考證,顏陳氏又名「康太」,真正個名字叫陳秀英,因嫁撥勒顏門為媳,所以名字叫顏陳氏。假使講《崑山文史》史料屬實,葛末顏陳氏一定勿是活動於清鹹豐時期個人了。筆者認為,老早辰光,經常聽老一輩人講奧灶館個往事,葛末拿伊寫出來撥大家一道來了解一下。

奧灶館是崑山蘇式麵館個百年老店。早勒勒二十年代初,崑山半山橋堍有得一位名字叫顏陳氏個婦女,又叫康太,號稱顏大,經營一爿麵店。當時辰光,店堂只有是三隻半臺子,半隻靠牆壁,幾條長凳。迭個店首創紅油爆魚面,深受食客個青睞。迭個就是最早個奧灶館。「奧灶」兩個字啊,源於崑山方言「懊糟」諧音,意思就是講齷齪、勿大清爽個。因為迭個店堂裡向,迭個房子比較簡陋,乃麼臺子凳子呢,儕到處亂放個,店主康太油漬滿身,土灶炊煙瀰漫,一切就是任其自然。其實衛生是勿必擔心個,搿搭個麵條啊,來了客人馬上就下,澆頭隨時保溫,汏乾淨個碗筷拿伊浸勒勒開水當中,當場撈出使用,所以搿搭熱面、熱澆、熱碗「三熱面」個美稱。又因為店主淳樸老實,到此裡吃麵個客人儕領略到了崑山鄉土氣息個情趣,有人呢,就戲稱為「懊糟館」。

1956年公私合營,中共玉山鎮黨委書記戴燕梁專門邀請有關人士商議,正式拿伊定名為「奧灶館」,也表示奧妙灶頭特色面之意。當時個康太76歲,仍舊勒勒掌廚。三十年代崑山城裡向有得鴨麵店三十多爿,尤其以樂輸橋前頭個陳小四鴨面最出名。而當時奧灶館專門經營紅油爆魚面。直到抗戰前夕,奧灶館又增加了白汤滷鴨面。迭個鴨面澆頭啊,特地選個是本地新壯草鴨。康太每天早浪向老早起來,宰殺活鴨,拿伊汏清爽,搭仔大河清水,稻草作薪,再加上特色個配料,煮製醇白汁個濃鴨湯。伊個鴨塊肉嫩異常,吃上去味道透骨,濃而酥香,肥而勿膩,鮮而適口。迭個店個紅油爆魚面澆頭,用崑山附近青陽港產個十多斤重個青魚,活殺勿洗,下刀開料厚薄均勻,用特製素油爆氽魚塊,再添加上等佐料,放入土灶小鍋裡向小火拿伊慢慢叫個燒,氽魚個油吸足蔥姜魚體之汁,油湯色紅透明,俗稱紅油,是因為魚塊爆制火候掌握得法,色、香、味、形,一應俱全。吃到嘴巴裡向,魚肉鮮滑,帶點甜。奧灶麵條是手工切成個,粗細呢像銀絲,當中呢還打了一些小個孔,湯汁呢容易滲入,吃口滑爽,糯軟有得嚼勁,所以啊,客人一碗吃光,味道始終是勿減。當時蘇滬遊客來到崑山啊,一定去會得尋覓奧灶館爊鴨面,否則呢,是覺著邪氣遺憾個。奧灶館,伊個房屋比較簡陋,雖然地處崑山半山橋冷僻個地方,但是名聲邪氣響,店主帶了兩個兒子,忙得來勿得了。據講當年康太手裡端著面,走路個辰光頗有節奏,姿態勿凡,好像是梅蘭芳個臺步,一時傳為美談。

現在,美食大師劉錫安個「天香館」奧灶面開到上海南京西路泰興路附近,上海人吃蘇州面勿用跑到蘇州、崑山了。每天來吃麵個客人軋滿了店堂,用一句蘇州閒話來講啊:「搿個生意好是好得唻勿得了!」

作者:楊忠明

誦讀者:高佩明

原標題:《老上海人愛吃蘇州面》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上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