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三十載 光影鑄人生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19 澎湃新聞

光陰三十載 光影鑄人生

2020-12-17 14: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張鎖慶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光陰三十載

光影鑄人生

張鎖慶

值此華東師大夜大學首屆中文專業畢業30周年之際,根據班委會的要求,選取個人的攝影作品,圖文並茂,與老師、同學交流我的感悟與體會。

30年前的1985年7月18日同學們歡聚在華東師大大禮堂(思群堂)參加畢業暨學位授予典禮的當日,本人在《新民晚報》和《文學報》第一版上刊發了新聞報導。這是對我們學籍的歷史記載,是我們同窗5年的共同史料。

在我們同學當中, 本人屬於小弟輩(1955年10月1日生)。為了增進互相了解,回顧一下我的簡歷:1973年12月從滬上高中畢業後應徵入伍,在南京空軍服役,歷任新兵連、警通連戰士和團支部副書記近半年,師部機要秘書和黨支部宣傳幹事近5年。1979年5月復員到市高教局(後改名為市教委),20年間分別在有關處、室、館、社,擔任教研管理幹部、助理研究員、電教編輯(導)、兼任「三報兩臺」通訊員等。由於本人比較任性,不太適應機關「服從」、「聽話」的環境,又想實現從事圖文宣傳的宿願,為此,於1999年11月起,商調到文新報業集團(後改為上海報業集團)主辦的《上海日報》(《Shanghai Daily》)任攝影記者,至今15年餘。即將迎來退休的年齡,還能像年輕人一樣摸爬滾打在新聞攝影的第一線,幹了自己比較喜歡的事業。

在我先業餘後專業從事攝影約30年的光景中,共拍攝了30多萬張照片,其中發表了一萬多張,有300餘幅在各類攝影評比、展覽中獲獎、公展。除了日常採訪拍攝新聞照片外,比較擅長拍攝景觀片、夜景片,今年還學會運用無人機航拍。談論攝影,它是一種光影藝術、視覺語言,與人們講話、作文息息相關。常言道言為心聲、文如其人,聯繫到攝影,我認為就是「圖為心畫」。一張照片,就是攝影者心中的圖畫。

2016上海市學生運動會閉幕,圖為現場武術表演。(攝影 張鎖慶)

在我的攝影經歷中,比較難忘的有上海世博會、北京奧運會以及1994年和2009年國慶節赴北京攝影報導、今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攝影報導等,我還遠赴俄美歐等國進行攝影採風(其中大多是自費、利用工休假期),拍攝創作了一批有價值的作品。

俯瞰思南夜 張鎖慶

然而,有得有失。對於一名從小好學上進、已有40年黨齡的我,中年後卻不善於「長進」及自我「經營」。在家庭中,還要單槍匹馬地花費時間、精力指導在攝影系讀大四的兒子的學業,料理其生活瑣事等。日常忙碌、少有閒暇、比較辛苦……

2016上海櫻花節攝影大賽一等獎:花海人潮櫻花節 作者:張鎖慶

2017寶山之旅攝影大賽一等獎《駛向一流的國際郵輪港(組圖)》張鎖慶

畢業30年來,我重回華東師大校園達300餘次,可謂是除了在母校上班以外踏上麗娃河畔最多的一名同學。前15年作為市高教局的工作人員;後15年又作為媒體記者,如去攝影報導劉翔獲大獎後回母校與師生見面、歷年的春節前師大領導為留校過年的學生舉行聯歡會、中外師生國際文化節等等。特別是因為我作為一名師大的校友,在採訪報導時具有一些「特權」,如2011年3月28日上海紐約大學(由華東師大和美國紐約大學合作辦學)在浦東舉行奠基儀式剛結束,受在場的《人民日報》、新華社、上海三大報等多名攝影記者同行的委託,我向前與俞立中校長等溝通後,再擠到眾人讓給我的拍攝中心點位,拍攝了中美校長和學生代表握手簇擁、舉旗歡慶的精彩照片。結果均成為第二天各大報紙報導此事的主要圖片(有的報紙甚至將市領導奠基的照片都擠掉了);事後也成為上紐大的形象片之一。

上海報業集團第三屆職工文化藝術節專業組一等獎的作品《上海中心塔冠》 上海日報張鎖慶

畢業30年來,在工作以外,我還始終與著名攝影家、原上海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今年82歲高齡的華東師大電教中心暨教育信息技術系張寶安教授經常保持聯繫,有時我還去師大一村他家中拜訪、請教。

2018上海櫻花節攝影大賽優秀獎《霞光照射櫻花林》張鎖慶

光陰三十載,光影鑄人生。在同學們緊鑼密鼓地籌備畢業30周年紀念活動、我正在抓緊整理撰寫本文之際,上海連續4天(9月7-10日)迎來了藍天白雲的好天氣。機會難得,時不我待。我禁不住就此擱筆,背起照相機和航拍機,爭分奪秒地奔赴浦江兩岸的景區「搶」拍上海的新景觀,還趕去華東師大拍攝了校門、文史樓等。

辰山春宵 張鎖慶

是呵,我不斷地用光影、圖文繼續譜寫著畢業30周年以後的人生新曆程。

鳴謝:張鎖慶先生賜稿、繆迅老師薦稿!

原標題:《光陰三十載 光影鑄人生(作者:張鎖慶)》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