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臺民眾認為拜登政府不會在兩岸衝突中協防臺灣

2020-12-27 海峽網

拜登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勝出,一份最新民調顯示,若兩岸爆發軍事衝突,高達48%的臺灣民眾認為拜登政府不會派軍協防臺灣,比10月份的民調增加了13個百分點。

臺灣「東森新聞雲」10日公布最新民調指出,39.3%的臺灣民眾認為未來美國與大陸的關係會變好,41.2%民眾認為維持不變,僅有7.7%的民眾認為會變差。此外,48%的民眾認為拜登執政下的美國政府,在未來兩岸爆發軍事衝突時,不會派軍協防臺灣,和10月份的調查結果相比,增加了13個百分點。

被視為由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覆蓋15國超過20億人口,佔全球GDP近三成。儘管民進黨當局一再宣稱臺灣已有準備,RCEP對現狀改變有限,調查指出,有72.0%的民眾擔心臺灣未來經貿發展會受到未加入RCEP的影響。(中國臺灣網 李寧)

相關焦點

  • 民調:近半臺民眾認為拜登政府不會在兩岸衝突中協防臺灣
    中國臺灣網12月11日訊 拜登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勝出,一份最新民調顯示,若兩岸爆發軍事衝突,高達48%的臺灣民眾認為拜登政府不會派軍協防臺灣,比10月份的民調增加了13個百分點。  臺灣「東森新聞雲」10日公布最新民調指出,39.3%的臺灣民眾認為未來美國與大陸的關係會變好,41.2%民眾認為維持不變,僅有7.7%的民眾認為會變差。此外,48%的民眾認為拜登執政下的美國政府,在未來兩岸爆發軍事衝突時,不會派軍協防臺灣,和10月份的調查結果相比,增加了13個百分點。
  • 若拜登上臺,美軍會協防臺灣?島內民眾吐露心聲!讓蔡英文失望了
    為加大對中國的施壓力度,今年以來,美國方面頻頻在臺灣問題上挑戰中國的底線,除派遣軍機軍艦穿越臺海,多次對臺售武外,美國國內一些政客還叫囂,要在大陸出兵所謂「入侵」臺灣時,武力協防臺灣。對於美國方面有關「協防臺灣」的表態,蔡當局無一不喜出望外並表示感謝。
  • 熱評兩岸丨若臺海爆發衝突,拜登會出兵協防嗎?臺灣民眾吐露心聲
    據臺媒報導,近日,臺灣最新民調數據曝光,有39.3%的臺灣居民認為大陸和美國的關係會變好,41.2%認為保持不變,而7.7%則認為關係會變差。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兩岸的緊張關係,有48%的臺灣群眾認為,一旦兩岸爆發軍事衝突,拜登政府並不會出兵協防臺灣。
  • 美國會否協防臺灣?臺防務部門智庫刊文:美國只顧利益、臺灣安全須...
    臺防務部門智庫刊文:美國只顧利益、臺灣安全須靠自己) 【美國會否協防臺灣?臺防務部門智庫刊文:美國只顧利益、臺灣安全須靠自己】「若臺海發生衝突,美國是否會出兵協防臺灣?」
  • 兩岸若開戰,拜登會派兵救臺?島內風向變了,蔡英文收到絕望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該法案在1260條和9724條中涉及臺美關係。其中,1260條主要表達美國國會對確認所謂「臺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為美臺關係基石的意見,1260A條涉及對臺軍售,1260B條涉及美臺醫療安全夥伴關係,而9724條則是保障臺灣民眾在國際金融組織的公平僱傭規範。
  • 若兩岸發生衝突,美會派兵援臺?島內有人說出實話,令蔡英文絕望
    近段時間,川普政府大打「臺灣牌」。除先後派遣衛生部長阿扎和副國務卿克拉奇抵臺,還陸續批准多筆對臺軍售案,與此同時,美軍艦機頻繁來臺海周邊炫耀武力,向島內「臺獨」勢力傳遞錯誤信號。而在19日,美國海軍還派出一艘伯克級飛彈驅逐艦「馬斯廷」號自北向南穿越了臺灣海峽,這是今年美艦第12次穿越臺海。不久前,美國國防部前助理部長薛瑞福還公然向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提出了所謂「對臺政策建議」,鼓動搞美臺聯合軍演,派美國潛艇、驅逐艦例行性「訪臺」,以及在臺灣建立所謂輪調的美軍部隊等。
  • 民調上漲,臺灣人變了
    根據最新的民意調查披露,約48%的臺灣民眾認為,如果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真的發生衝突,美國並不會派兵協助防守臺灣地區。 」臺灣地區的話,約48%的臺灣民眾認為,拜登不會派遣軍隊協助防臺灣地區。
  • 多數民眾願為臺而戰?願意協防臺灣?看完臺美兩份民調我笑了
    16日,臺美紛紛甩出民調:「近8成臺灣民眾願為臺灣而戰」、「多數美國民眾表示願意協防臺灣」,大陸網友紛紛看衰這兩份民調,臺美這一唱一和,哄騙的怕是臺灣自己人。      臺灣民調:近8成民眾願為臺灣而戰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民主基金會16日公布「2020臺灣民意價值與治理」最新民調,其中,民主防衛部分,對於大陸若為了統一對臺灣使用武力,是否願意為臺灣而戰,高達79.8%的受訪者表達願意
  • 從這三份兩岸民調看見臺灣民眾內心真實的想法
    《聯合報》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兩大指標分析 從表一的「臺灣民眾對臺灣前途的看法」中觀察到,過去十年來「永遠維持現」狀仍佔一半左右,今年還是高達51%臺灣民眾對於臺灣前途希望是「永遠維持現狀」,但值得注意的是支持「臺獨」(包含「急獨」和「緩獨」)的卻在近三年不斷攀升,在最新的調查顯示5高達35%
  • 美國會出兵協防臺灣?蔡英文想不到,島內已傳出讓人「心涼」消息
    近段時間以來,臺美之間加緊勾連,例如在對臺軍售問題上,美方頻繁對臺釋放嚴重錯誤信號,而民進黨當局則是予以積極配合。那如果臺海真的發生衝突,美國是否會出兵協防臺灣?蔡英文想不到,這一問題,島內已經傳出讓人「心涼」的消息。
  • 忌憚中俄結盟,拜登政府在臺灣問題上或降低幹預
    據中評社報導 「臺海局勢與中國周邊安全」研討會12月19日下午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行,來自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就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及臺海局勢進行了深入討論。他們普遍認為拜登政府將會重塑美國對外政策,修補川普時期造成的破壞。
  • 張亞中:中天被關本質是「反中」,民進黨不允許臺民眾與大陸走近
    由於演講是在美國大選即將塵埃落定、臺灣島內「臺獨」勢力猖獗、臺灣執政當局「倚美抗中」、臺海形勢嚴峻的情形下舉行,海外僑胞格外關注。據中評網報導,張亞中的演講由解析中美關係開始。張教授分析說,從歷史上看由美國發起的徵戰非常多,這對美國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 若臺海發生衝突,美國會出兵協防臺灣?島內一聲音讓「臺獨」心涼
    自蔡英文出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來,民進黨當局為了推動「臺獨」,和美國政客串通一氣。特別是近兩年,民進黨當局更是完全倒向美國,妄圖依靠美國的力量「以武拒統」、對抗大陸。在臺海問題上,蔡英文曾叫囂,「美國一直是臺灣最大的支持力量」,長期以來,美國對臺灣安全的承諾及持續對臺軍售,是臺海兩岸能夠「維持現狀」的關鍵因素之一。
  • 港媒:拜登上臺前,蔡英文當局竟然還在配合川普 升高兩岸對抗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 拜登上任後的中美關係可望趨緩,至少不會如川普任內的尖銳對抗,所謂「美臺關係」也會有所調整。但臺灣最近為何不是降溫兩岸緊張迎新局,反而升高衝突全面緊縮交流?陸委會3日突然在記者會表示,「『政府』支持合於規範的兩岸經貿交流,但提醒與會臺灣民眾要注意兩岸條例相關規範。」兩岸企業家峰會成員都是兩岸重量級商界人士,臺灣頂尖的上市公司負責人多數都在內。蔡當局的說法已讓峰會臺灣方和企業家產生強大的寒蟬效應。蔡當局上述動作似乎和美國大選結果,以及外界對未來陸美臺關係發展的預測有些違和感。
  • 臺海觀潮|臺灣民眾渴望和平 認為應避免戰爭
    首先,美國川普政府反中路線,刺激部分臺灣社會民眾的反中情結;但普遍臺灣民眾心理仍渴望兩岸合作。自川普上臺以來,美國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國」、「修正主義國家」;而非「新型大國關係」及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中美關係原是既合作又競爭,但自界定中國為「戰略競爭者」後,中美關係走向全面競逐。
  • 兩岸不會發生戰爭?蔡正元:ECFA還在進行,惠臺措施也未改變
    在拜登即將入主白宮之際,島內突然有學者聲稱:「兩岸已經進入準戰爭狀態」!針對這一情況,國民黨前「民代」發表了個人看法。 從今年年初開始,「兩岸是否會爆發戰爭」便一直成為島內民眾的熱議話題,主要是民進黨當局等「臺獨」分子不斷挑釁大陸。近段時間,有臺灣學者表示「臺灣與大陸已經進入準戰爭狀態」。為了證明這一說法,臺灣學者還列舉出了多項證據。針對「兩岸是否會爆發戰爭」這一問題。國民黨前「民代」蔡正元明確表示,兩岸並不會爆發戰爭。
  • 地動山搖還是和平發展,臺灣民眾選哪個?!
    如今的臺灣民進黨當局較二十多年前的臺灣當局,在兩岸關係上更加「挾洋自重」,在「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島內青年一代也已成年,甚至成為臺灣社會的中堅力量。在民進黨當局大搞「仇中」「恨中」的社會氛圍下,如今,還有多少臺灣民眾能夠撥開綠色的眼鏡看清一個真正的大陸呢?
  • 《中國時報》社論:拜登時代「臺灣牌」的價值
    但她未能正確掌握國際局勢轉折的關鍵點,依然延續過去4年「聯美抗中」的舊思維,甚至增加賭本,不惜以臺灣民眾的健康換取美、日象徵性的支持,偏差的政策無法帶領臺灣走出陰霾,只會帶來更嚴重的臺灣安全風險。蔡英文連續在某些活動中致詞,但制式的政治語言難以引發共鳴與認同,更無法化解臺灣面臨的內外危機;對大陸採取更為強硬、敵視的態度,只是反映民進黨仍然一廂情願以為認為美國是其保護傘,但現實世界與民進黨當局的主觀期望卻是背道而馳。
  • 川普對臺灣臨去「秋波」 蔡英文上套後該如何面對拜登?
    多名兩岸涉臺專家也擔憂,民進黨當局頂著無數罵名堅持走「親美反中」路線,對川普照單全收,讓臺灣民眾淪為「小白鼠」,今後在面對拜登新政府的時候日子恐怕更不好過。  文章提三大論點,首先認為,取消美臺交往限制是一大政策轉變,應深思熟慮欲達成的目標,及其中所涉風險與利益,還要與國會和盟友協調。它不該由正陷入美國史上最嚴重民主危機、且即將卸任的川普政府宣布;這只會刺激北京對拜登新政府施加更大壓力,要求對臺實施更嚴格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