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電臺》搖滾精神就是小孩兒幹點出格的事兒?

2020-10-12 聖約翰anan

1搖滾精神之前我先聊聊法制精神

看到人家政府反派頭目,長得跟希特勒一樣的壞蛋,也講的法律精神。

要關閉個電臺居然還要立法走形式。跟中國比起來,總覺得電臺主播的反抗是鬧著玩,像小孩兒過家家。

我們呢?一紙文件,暴走、瞎看嚇得屁都不敢放。

是我們沒有搖滾精神麼?還是我們不喜歡自由?

我覺得自己得了一種怪病,被壓制久了,看到有人長著沒被欺負過的臉,心裡就不舒服。

他們憑什麼這麼嗨?

2說回電影

看到友鄰清一色的4、5星,我是不同意的,電影中所謂搖滾精神是指什麼呢?

小到說句fuck,大到反抗政府法令,堅持廣播?

導演並沒有著墨於他們的反抗和堅持。堅持廣播對抗政府這個事兒的後果,也被最後的沉船戲給衝沒了。

他們被粉絲救了以後到底有沒有蹲監獄呢?

正面的電臺主播們都太乾癟了:一個愛草粉的胖子,一個凌晨廣播的長髮老爹,一個騷話dj,一個小處男,極其標籤化。

找爸爸的戲份是莫名其妙。

3一點兒感受

感覺自己喪失了從簡單反抗裡獲取快感的能力。動漫的燃,海盜電臺的自由灑脫,於我都是一種無聊的土嗨。寫到這兒我自己也搞明白了,我喜歡看帶鐐銬跳舞,那些不帶鐐銬只是跳舞的人們,我就覺得他們不知人間疾苦。

好吧,是我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海盜電臺》——搖滾音樂的盛宴
    1966年,是英國搖滾樂井噴的時代,同時也是英國搖滾樂最偉大的時代,而《海盜電臺》講的正是這個時期的英國。那個時候的英國電臺一天可能只會放45分鐘的流行音樂,在搖滾樂井噴的時候,你卻只能通過電臺一天聽45分鐘,這對於英國民眾有多難受自不必說。而愛之船上的一群搖滾樂愛好者一天24小時不間斷的做著電臺DJ,他們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讓全英國的人每時每刻都能聽到搖滾樂。
  • 《海盜電臺》
    我們一貫秉承著「有事兒說事兒,沒事兒偷著樂」的專業精神,為世界各地不同年代不同社會及文化背景下的聽眾提供高質量的精神食糧。【六裡莊人民廣播電臺】一向把「以扯淡反擊平淡,以庸俗超越通俗」當作立臺之本,並會在可預計的未來將其堅持到底。也曾借「李有鬼」的名義發表過這樣的解說:六裡,是六裡莊距離長安城的距離,也是我離天堂的距離,離夢想的距離,離太平盛世的距離。
  • 本周電影:《海盜電臺》一起搖滾吧
    1966年英國,北海上飄揚著一條遊艇,這裡有一群充滿了搖滾夢想的年輕人,在24小時不間斷播著自己喜歡的音樂,他們叫做海盜電臺。全英國的年輕人,無論種族、信仰,都熱衷於海盜電臺的音樂。被學校開除的卡爾被海盜電臺的首領昆汀引薦入夥。通過遊戲,他逐漸認識這些激情四射的DJ,其中,頭牌DJ大鬍子科特是個善於拿音樂說事的美國佬;戴夫雖然大腹便便卻頗討女孩喜歡……羞澀的卡爾似乎總是難以融入,對於喜歡的女孩也手足無措。2年前離開的DJ加文突然回歸讓科特面臨危機,而西蒙則發現與妻子艾蘭諾的婚姻另有隱情。
  • 《海盜電臺》就是這個feel,倍爽。。。
    對搖滾無感,更對音樂之類的影片涉獵甚少,卻結結實實的被海盜電臺的老少爺們們圈了粉。爽快、自然、率真是我對這個片子的最大感覺。可能這就是搖滾所倡導的所謂的回歸本心,回歸自我。可能也就是因為這種理念,影片呈現出一種特別灑脫的氣質,甚至其中出現的一些私生活混亂的內容,也並不讓人那麼反感,反而覺得有點可愛。
  • 《海盜電臺》在無盡的海洋向世界散播搖滾的魅力
    另一方面,政府高官 Sir Alistair Dormandy(肯尼思·布拉納 Kenneth Branagh 飾)決定設法取締非法電臺。隨著政府向電臺的贊助商施壓,電臺的收入持續降低。此時,出國兩年現已享有國際盛譽的 Gavin(瑞斯·伊凡斯 Rhys Ifans 飾)決定海歸,解決了電臺的難題。可是,因為 Gavin 的回歸,電臺內部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自由的精神漫延。
  • 《海盜電臺》別問我,什麼是搖滾?
    「什麼是搖滾?」,我嘗試做一次個人理解。The Boat That Rocked,1967年英國背景,搜索對應詞條,會出現【英國戰後穩步發展】、【 搖擺的六十年代 】、【嬉皮士為代表的文化形象】、【女權意識】等等內容……,那是一個黑白轉向彩色的年代,而這艘海盜電臺上,是最棒的生活。
  • 《海盜電臺》他們漂在海面上,高喊搖滾萬歲
    美國青年男女在伍德斯託克放歌,垮掉的精神順著大西洋穿過英吉利海峽,北海的輪船上,一批反叛者正在為了披頭四而瘋狂著。這是一部電影,理察.柯蒂斯第一次沒有表達單純的喜劇和愛情,而是一群熱愛搖滾樂的年輕人和他們的《海盜電臺》。
  • 《海盜電臺》的浮華與浪漫
    在我的想像中,《海盜電臺》應該全篇都在表現電臺的人,電臺發生的事,好讓自由精神貫穿始終。然而《海盜電臺》卻增加了一些似乎多餘的情節和人物,這讓《海盜電臺》在我看來落入俗套。人物被限制在框架中,整個故事不夠連貫,為表現人物而表現,為反轉劇情而反轉,然而衝突卻沒有表現的那麼激烈,所見的「煽情」情節卻「硬硬地」插入了其中……這些都是我認為的漏洞。
  • 搖滾電臺的存在安撫了英國人的心靈,卻被政府極力針對
    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還是很保守的年代,BBC電臺每天播放流行音樂的時間不能超過45分鐘。然而有著一群追求搖滾夢想的年輕人,生活在一艘漂浮於海面的輪船,他們會在海上二十四小時不間斷播放著他們喜歡的音樂,這就是「海盜電臺」,也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角們。
  • 周末劇場 免費觀影《海盜電臺》一起搖滾吧!
    1966年英國,北海上飄揚著一條遊艇,這裡有一群充滿了搖滾夢想的年輕人,在24小時不間斷播著自己喜歡的音樂,他們叫做海盜電臺。全英國的年輕人,無論種族、信仰,都熱衷於海盜電臺的音樂。被學校開除的卡爾被海盜電臺的首領昆汀引薦入夥。通過遊戲,他逐漸認識這些激情四射的DJ,其中,頭牌DJ大鬍子科特是個善於拿音樂說事的美國佬;戴夫雖然大腹便便卻頗討女孩喜歡……羞澀的卡爾似乎總是難以融入,對於喜歡的女孩也手足無措。2年前離開的DJ加文突然回歸讓科特面臨危機,而西蒙則發現與妻子艾蘭諾的婚姻另有隱情。
  • 《海盜電臺》Day 10:海盜電臺
    前後斷斷續續差不多有個五六次停看 不是因為看不下去 而是它能從任何時刻接上 有時候我覺得我是個挺虛偽的人 我經常會去搜尋新的音樂 但是卻不一定會從頭到尾聽下去 音樂對我來說不是一個享受的過程 或許這就是相比藍調爵士雷鬼這類 我更偏向搖滾朋克和HIPHOP 碎片式的情緒更適合激烈的 對抗的東西 搖擺起來才能忘記一切 所以我從來不是愛音樂的人但我偏偏又離不開它 我可以一整天不聽一首但在嘈雜的人群裡就顯得手足無措
  • 《海盜電臺》搖滾萬歲
    好多次想隨著音樂跳舞 音樂真得太美妙了電臺裡的每個人都好可愛好有趣呀真得就是最美好的生活了 是巔峰狀態用生命在熱愛自己的夢想 並且堅持著雖然有很多荒誕無釐頭惡趣味 但是這個非法電臺給予了太多人快樂了 甚至可以說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 電臺在夢想就在能為夢想戰鬥 是真的勇士搖滾萬歲就像我最愛的樂團五月天一樣
  • 《海盜電臺》由「海盜浪潮」構建起的「海盜浪漫」誘發的「海盜情懷」
    又或是像《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歌曲改變人生》譯文)、《爆裂鼓手》、《海盜電臺》氣質的電影。又從西部扯到科幻,從安妮海瑟薇到基努裡維斯,從烏瑪瑟曼到劉玉玲,從福克斯到迪士尼,從宗教到童話。法式浪漫與犬儒主義。無一不談。因此在她的竭力推薦之下以及於子昂南昌返家後,我一個人再次同電影既是衡量較量又是孤獨相伴。便從《海盜電臺》開始著手吧。
  • 《海盜電臺》,用熱愛捍衛夢想中的自由烏託邦!
    ,每周留給搖滾的時間只有2個小時。但是,與此同時,有一個非法的「海盜電臺」卻在秘密地地夜以繼日地播放搖滾樂。故事從一個被學校開除的小子卡爾身上開始。無所事事的他被母親託給昆汀照看,昆汀就是海盜電臺的頭頭,他把這個搖滾的根據地建立在了北海中部的一艘遊艇上,並聚集了一大批「有頭腦,沒信仰」的年輕DJ。
  • 《海盜電臺》簡單
    之前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第一印象是海盜?之後之後才是電臺。看完之後很好奇為什麼叫海盜電臺,想起了傑克船長,傑克船長一生嚮往著自由,我覺得如果他如果被束縛,存在羈判,那麼他也不就是一個海盜。人們理想中的海盜就像傑克那樣,瀟灑自如,追求著絕對的自由。海盜電臺的海盜也是如此 吧。
  • 《海盜電臺》:一座無政府主義小島的沉沒
    這部《海盜電臺》的故事就脫胎於那個時代,講述了一群以搖滾樂為精神食糧的人們,是如何駕駛著一艘船勇敢出航。他們在船上打造了海盜電臺,向全英國發送著自由的音樂,喚醒著迷茫的人群。影片開頭以一個年輕人卡爾的視角切入,18歲的卡爾擁有花一樣的年紀和外表,卻因為吸毒而被勒令退學,卡爾就是那個年代年輕人的代表。迷茫的卡爾踏上了海盜電臺船,開始了一場覓愛與尋父之旅,這場旅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他一見傾心的姑娘隨隨便便上了兄弟的床,他苦苦追尋的父親最終卻是個禿頭頹廢的大叔。這艘船原本承載著卡爾的夢想,卻用一個個沉重的現實給了他一記記響亮的耳光。
  • 李志與《海盜電臺》
    李志被封殺的幾天後,我奇巧地打開了硬碟裡存了近一個月的電影《海盜電臺》。用巧這個字眼是因為如果沒有李志被封殺的背景,這部電影予我的感覺遠不會這般真切、震撼,進而熱血上湧;同時,如果不是電影《海盜電臺》,我不會認識到李志還是一個搖滾歌手。至少在我看完電影後對搖滾的認知裡,他比絕大多數所謂的搖滾歌手更搖滾。 電影故事開頭,因吸毒被學校勸退的卡爾被母親送上了「海盜之船」。
  • 《海盜電臺》英式搖滾
    1966年的英國,一個處於傳統的古典審美與新一代崇尚個體自由轉變的時代背景,一群熱血的自由人,在寒冷北海上的一艘破舊的郵輪裡,冒著「非法電臺」的風險,宣傳著感染一代英國國人的搖滾夢。給人刻板的傳統印象隨著搖滾音樂的轟炸一掃而光。自六十年代以來,英式搖滾在搖滾界一直以其獨特的魅力著稱。相比於美式搖滾的自在灑脫,特立獨行,英式搖滾追求其哲學特質,底蘊十足又不失頑皮。
  • 《海盜電臺》糟糕的時代,需要一支迷幻藥
    張口就談搖滾精神、搖滾信仰,似乎對搖滾過於神化,至少在大多數人心中,搖滾未必是一套如宗教信仰般的行為準則。搖滾更像是一場春夢,讓你覺得面對世界無力的時候,讓你在精神角度裡得到治癒,短暫地忘記傷痛的迷幻藥,會上癮的迷幻藥。Radio Caroline為代表的海盜電臺,無論是電影,還是這個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故事,都好像給人如夢幻一般的感覺。
  • 【松社電影】今晚19:00《海盜電臺》
    此時,在北海的一艘船上,幾位DJ自己建起了海盜電臺傳播著搖滾樂:有從美國來了一次大麻之旅「學成回國」的全英最好的DJ加文、有尖酸刻薄卻聰明有趣的戴夫以及紳士的英國老闆昆汀……在「天高皇帝遠」的海面上,這群嬉皮中年恣意的享受著自由生活……故事從一個被學校開除的小子卡爾(Carl)身上開始。無所事事的他來到自己的教父昆汀(Quentin)那裡,想尋找一些生活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