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電臺》糟糕的時代,需要一支迷幻藥

2020-10-12 鵬鵬今晚好早訓

張口就談搖滾精神、搖滾信仰,似乎對搖滾過於神化,至少在大多數人心中,搖滾未必是一套如宗教信仰般的行為準則。搖滾更像是一場春夢,讓你覺得面對世界無力的時候,讓你在精神角度裡得到治癒,短暫地忘記傷痛的迷幻藥,會上癮的迷幻藥。

Radio Caroline為代表的海盜電臺,無論是電影,還是這個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的故事,都好像給人如夢幻一般的感覺。這群DJ,與其稱之為海盜,我認為稱其為「俠盜」可能更加準確,為迷惘的人們發放著精神食糧,浪漫且無謂,黑膠唱片和唱片機是他們的劍和矛。

當這個社會越來越政治化,大家都在談論政治正確,難道不是一種走火入魔?50年過去了,不知是否還有一曲如夢如幻的靡靡之音來驅散心中的惡意...

相關焦點

  • 《海盜電臺》與其說這是一個故事,不如說這是一個時代!
    《海盜電臺》主要講述了 1966年,大西洋北海上漂浮著的一艘船,是深受不列顛聽眾喜愛的搖滾電臺的大本營。可是,因為 Gavin 的回歸,電臺內部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與其說這是一個故事,不如說這是一個時代,一群自由的人漂泊在北海之上,調頻203無間斷地進行搖滾音樂的播放。全世界人民的心情都繫於這艘飄蕩在無盡海洋上,虛無縹緲的破舊遊船上,極致浪漫與理想化的傳說。
  • 李志與《海盜電臺》
    李志被封殺的幾天後,我奇巧地打開了硬碟裡存了近一個月的電影《海盜電臺》。用巧這個字眼是因為如果沒有李志被封殺的背景,這部電影予我的感覺遠不會這般真切、震撼,進而熱血上湧;同時,如果不是電影《海盜電臺》,我不會認識到李志還是一個搖滾歌手。至少在我看完電影後對搖滾的認知裡,他比絕大多數所謂的搖滾歌手更搖滾。 電影故事開頭,因吸毒被學校勸退的卡爾被母親送上了「海盜之船」。
  • 《海盜電臺》在無盡的海洋向世界散播搖滾的魅力
    也許是需要這樣一艘不食煙火,自由行駛著的,載滿憤青的璀璨遊輪,並且永不沉沒。或者它沉了也沒有關係,因為強大的後援總會在那裡。我們需要自由,需要宣洩,需要歷練,需要無限的年輕激情,一條帶著理想傲遊大海的烏託邦夢想之船,有抗衡的力量,有無助的傷感,年輕就是由無限的希望,就是要不斷搖滾,讓你的生活很輕鬆很盡興。搖滾,就是無處不在。
  • 《海盜電臺》:豆瓣評分8.6,你看過了嗎?
    現在這艘沉沒了的搖滾海盜船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再次駛入我們的視野,直擊我們的心臟。知道這部電影的時代背景後,我就把它列入「今年必看」的名單。上世紀六十年代, 我熱愛的年代。我不知道把這10年從歷史中抽掉,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美好還是更糟糕--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沒有六十年代,我們的世界一定比較無聊。有句經典的話:「如果你記得六十年代發生過什麼,那麼你沒有真正經歷過。」
  • 《海盜電臺》:一座無政府主義小島的沉沒
    第三次沉船發生在《海盜電臺》中,見證了一座無政府主義小島的沉沒。前兩部電影已經足夠經典,無需贅言,今天皮哥就和大家分享《海盜電臺》,一起重溫一下那個讓人激情滂湃也讓人不堪回首的上世紀六十年代。這部《海盜電臺》的故事就脫胎於那個時代,講述了一群以搖滾樂為精神食糧的人們,是如何駕駛著一艘船勇敢出航。他們在船上打造了海盜電臺,向全英國發送著自由的音樂,喚醒著迷茫的人群。
  • 《海盜電臺》
    如果「這樣的一種形式」指的是「唐朝」這件事,我的答案是:其實我自讀大學時就有志創作一部以唐朝為時代背景、以《西廂記》為藍本的扯淡小說(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完成),並且後來也曾撰寫過一系列以唐代長安城內「餘慶坊」的一些虛構人物為主人公的小小說,因此很自然會想到把電臺放到「唐朝」的玩法。
  • 海盜電臺 Richard | 在海盜電臺,夢想永不消逝
    :在海盜電臺,夢想永不消逝》DJ:Richard Lavelle它會陪你度過30分00秒收聽完整節目請到網易雲音樂搜索主播電臺電臺站長Peter Moore找到了可以作為桅杆的新材料,安排漁船將它們悄悄運出英國,並由船員們在復仇羅斯號上將它們組裝起來。
  • 《海盜電臺》文藝工作者們趕上了好時代
    (17年舊文)《海盜電臺》8.0①看完真愛至上再看海盜電臺,覺得柯蒂斯拍流水帳還挺有一套,一大堆人物一長段日常,偶爾埋幾個笑點衝突抖幾個包袱典故,別忘了隨時隨地放上幾段搖滾樂,結尾來波大的煽情,這片子就成了
  • 《海盜電臺》的原型比電影更朋克
    其中,披頭四樂隊則是1964年獲得第七屆格萊美最佳樂隊獎,成為了無可爭議的搖滾巨星,由此引發了搖滾樂史上第一波也是距今為止最大一波「浪潮」。而同一年,卡羅琳電臺(Radio Caroline)也開始了自己的航行,這便是電影《海盜電臺》的原型。
  • 《海盜電臺》由「海盜浪潮」構建起的「海盜浪漫」誘發的「海盜情懷」
    又或是像《再次出發之紐約遇見你》(《歌曲改變人生》譯文)、《爆裂鼓手》、《海盜電臺》氣質的電影。又從西部扯到科幻,從安妮海瑟薇到基努裡維斯,從烏瑪瑟曼到劉玉玲,從福克斯到迪士尼,從宗教到童話。法式浪漫與犬儒主義。無一不談。因此在她的竭力推薦之下以及於子昂南昌返家後,我一個人再次同電影既是衡量較量又是孤獨相伴。便從《海盜電臺》開始著手吧。
  • 《 海盜電臺-船員手冊 》
    主播威爾妄圖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海盜電臺這次推出特別節目——《Pirate Radio Crew Bible》【海盜電臺船員手冊】手冊包含三個部分以海盜電臺常用的42或45呎雙體帆船為例,一般可容納10人,頂層是甲板和駕駛艙,中層是餐廳和沙發等公共區域,旁邊的開放式廚房裡爐灶冰箱烤箱一應俱全,下層是4個帶獨立浴室和衛生間的雙人艙。可能,把它叫做移動的海上別墅更合適些。
  • 《海盜電臺》烏託邦之船
    今天想說的是一部經典的音樂電影《海盜電臺》。一部妥妥的英國電影,將音樂的魅力和自由詮釋的無與倫比。還有一條政府要消除海盜電臺的副線。但影片整個故事背後還有一個特別宏大的時代故事命題,六七十年代的資本世界。同時也表現了英國的音樂史,電臺和搖滾樂在那個時代的興起。從這一電上說,影片的劇情是以小見大,通過小故事來展現背後的時代,這是相當高明的,且對於主旨有了非常完美的闡釋。可以反映到時代的電影是優秀的,用故事的共鳴理解那個時代。
  • 《海盜電臺》——搖滾音樂的盛宴
    1966年,是英國搖滾樂井噴的時代,同時也是英國搖滾樂最偉大的時代,而《海盜電臺》講的正是這個時期的英國。那個時候的英國電臺一天可能只會放45分鐘的流行音樂,在搖滾樂井噴的時候,你卻只能通過電臺一天聽45分鐘,這對於英國民眾有多難受自不必說。而愛之船上的一群搖滾樂愛好者一天24小時不間斷的做著電臺DJ,他們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讓全英國的人每時每刻都能聽到搖滾樂。
  • 《海盜電臺》Day 10:海盜電臺
    但是卻不一定會從頭到尾聽下去 音樂對我來說不是一個享受的過程 或許這就是相比藍調爵士雷鬼這類 我更偏向搖滾朋克和HIPHOP 碎片式的情緒更適合激烈的 對抗的東西 搖擺起來才能忘記一切 所以我從來不是愛音樂的人但我偏偏又離不開它 我可以一整天不聽一首但在嘈雜的人群裡就顯得手足無措 所以音樂到底是一種什麼奇妙的存在 有時候挺不適應90年代的 應該更老一點 老到可以見證卡羅琳的輝煌 見證「愛之夏「的瘋狂 見證搖滾時代的光彩
  • 點er音樂 海盜電臺
    ▒ 《海盜電臺》的原聲堪稱60年代英美音樂的代表!
  • 《海盜電臺》簡單
    之前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第一印象是海盜?之後之後才是電臺。看完之後很好奇為什麼叫海盜電臺,想起了傑克船長,傑克船長一生嚮往著自由,我覺得如果他如果被束縛,存在羈判,那麼他也不就是一個海盜。人們理想中的海盜就像傑克那樣,瀟灑自如,追求著絕對的自由。海盜電臺的海盜也是如此 吧。
  • 海盜電臺
    此時,在北海的一艘船上,幾位DJ自己建起了海盜電臺傳播著搖滾樂:有從美國來了一次大麻之旅「學成回國」的全英最好的DJ加文、有尖酸刻薄卻聰明有趣的戴夫以及粗魯的美國老闆昆汀……在「天高皇帝遠」的海面上,這群嬉皮中年恣意的享受著自由生活……本片導演理察·柯蒂斯編劇出身,《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諾丁山》、《BJ單身日記》等等著名的浪漫喜劇都是他的作品。
  • 《海盜電臺》的浮華與浪漫
    在我的想像中,《海盜電臺》應該全篇都在表現電臺的人,電臺發生的事,好讓自由精神貫穿始終。然而《海盜電臺》卻增加了一些似乎多餘的情節和人物,這讓《海盜電臺》在我看來落入俗套。人物被限制在框架中,整個故事不夠連貫,為表現人物而表現,為反轉劇情而反轉,然而衝突卻沒有表現的那麼激烈,所見的「煽情」情節卻「硬硬地」插入了其中……這些都是我認為的漏洞。
  • 本周電影:《海盜電臺》一起搖滾吧
    1966年英國,北海上飄揚著一條遊艇,這裡有一群充滿了搖滾夢想的年輕人,在24小時不間斷播著自己喜歡的音樂,他們叫做海盜電臺。全英國的年輕人,無論種族、信仰,都熱衷於海盜電臺的音樂。被學校開除的卡爾被海盜電臺的首領昆汀引薦入夥。通過遊戲,他逐漸認識這些激情四射的DJ,其中,頭牌DJ大鬍子科特是個善於拿音樂說事的美國佬;戴夫雖然大腹便便卻頗討女孩喜歡……羞澀的卡爾似乎總是難以融入,對於喜歡的女孩也手足無措。2年前離開的DJ加文突然回歸讓科特面臨危機,而西蒙則發現與妻子艾蘭諾的婚姻另有隱情。
  • 赫胥黎的迷幻藥實驗
    與此同時,長期以來,還有一些學者,包括著名科學家,業餘對迷幻藥進行研究。他們的目的當然不是製毒販毒,而是對迷幻藥如何作用於人的大腦和心智感興趣,或是希望在迷幻藥的作用下給自己的創作尋求靈感。例如,20世紀中葉,在西方文化人那裡,吸食大麻曾是一種時尚。著名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曾以筆名「Mr.